APP下载

言意兼得,让语文课堂更有张力

2023-09-13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江心沙学校吴益华

小学教学研究 2023年16期
关键词:角色扮演意义文章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江心沙学校 吴益华

“言”与“意”是相互统一的整体,在语文教学中,意义是通过语言来传达的,而作为学生,则需要对语言进行解读,发掘其中的内在意义,从而实现语言的积累和情感的体验。然而,在以往的语文课堂上,许多教师直接为学生解读语言中的意义,较少让学生自主对语言中的意义进行分析,以至于学生很难依靠自身的力量实现言意兼得。对此,语文教师应当主动地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自主揣摩中感受语言中承载的深刻意义。

一、问题引导,深度分析“言”下“意”

问题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以往的语文课中,教师会利用问题建立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桥梁,借助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并结合学生的回答,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判断,从而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进行查漏补缺。为了让学生达到“言意兼得”的学习效果,教师有必要发挥问题的价值,围绕语言的结构、特点,以及语言中的含义等,为学生设定问题,以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有效把握语言内容与意义。

比如,在《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定问题,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语言和意义进行分析和解读。在实际的课堂上,教师设计“文章中有哪些词汇描写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呢?”的问题,让学生对文章中的语言进行快速的筛选,找出“众星拱月”“万园之园”“举世闻名”等词汇,从而在理解这些词汇的同时,对圆明园昔日的盛况有了了解。之后,教师设计“文章中哪些句子读起来,让你感觉痛恨、痛惜呢?”的问题,促使学生对文章中的语言进行深度感悟。紧接着,教师再提出“文章中说侵略者将能拿走的统统拿走,拿不走的就毁坏,体现了什么呢?”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语言意义进行分析,以便学生逐步形成与作者相同的情感体验。

教师将问题当作工具,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语言进行分析和解读,能够让学生对整篇文章中的语言、意义等进行探究,从而在解答问题中逐步做到“言意兼得”。

二、直观辅助,有效感知“言”下“意”

语文教材中安排了许多说明文,这些文章不像记叙文蕴含丰富的情感、曲折的情节。因此,在分析说明文的语言中的意义时,许多学生会“无从下手”,以至于在理解意义上存在难度,很难实现“言意兼得”。而多媒体技术能够对抽象的文字进行形象化的处理,为学生创设直观的学习情境,带给学生更加生动的视听感受。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从而让学生对语言中的意义进行深度把握。

例如,在《呼风唤雨的世纪》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联系紧密的‘地球村’”这句话的意义进行深入理解,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直观、形象的学习情境。这句话相对较长,理解这句话的意义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整句话进行拆解,并为学生设计“前半句话是从什么角度出发进行描写的呢?”的问题,使学生沿着教师的问题,逐步认识到前半句是根据人类的行动进行描写的。而对于后半句,教师则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从直观的角度出发,认识到现代科技在生活中的应用情况,再结合视频中的内容,学生能切实地感受到现代科技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整个社会逐步向着“地球村”的方向发展。

显而易见,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学生理解语言中的含义,能够让学生将抽象的语言与形象化的画面进行整合,从而加快学生理解语言中意义的进度,逐步实现“言意兼得”。

三、角色扮演,深入体验“言”下“意”

随着环境和背景的变化,相同的语言可能会拥有不同的释意,这也是汉语言的魅力。在指导学生分析语言时,教师也要让学生处于与主人公相同的环境,才能强化学生对语言意义理解的准确性,让学生对语言中的意义进行全面把握。角色扮演的学习形式,能够真正地让学生与故事角色融为一体。在此过程中,能够使学生深入体会每句话的含义,从而提高学生对文章中情感理解的质量,真正地践行“言意兼得”的教育理念。

比如,在《慈母情深》一课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计角色扮演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基于语言环境的创建、角色的互动等,完成对语言中意义的获取。在课堂上,教师先指导学生对整篇文章进行阅读,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中主要包含哪些人物、有哪些语言环境。之后,学生以教材为基础,进行课本剧的改编,如设定“学校”“工厂”“爱民商店”“傍晚”“家里”等语言环境,并设定“我”“母亲”“老板”等多个角色。紧接着,学生根据改编好的课本剧开展角色扮演的学习活动,以便基于每个角色的角度,对相应语言的意义进行理解。

可以看出,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能够让学生与角色融为一体,使学生真正地立足于角色的角度,对语言中的意义进行深入解读,并在重现故事情节中,体验其中的情感变化。

四、合作分享,共同探究“言”下“意”

受学习背景和学习经历的影响,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向也带有较强的个人色彩。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布置了分析语言意义的任务后,不同学生的解读结果会有一定的差异。如果教师不为学生搭建合作交流的平台,那么学生的思维也不能获得有效的发展。对此,教师应当创建小组交流的活动,让学生交换彼此的想法,从而使学生站在更加广泛的角度对语言中的意义进行理解。

以《落花生》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先参照之前的教学经验,对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进行分析,指出哪些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较强,哪些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相对一般。随后,教师以“优势互补”作为人员分配的标准,合理地安排各个小组的任务。紧接着,教师布置“对‘人要做有用的人,……’这句话,你有什么认识呢?”的合作学习任务,并为学生预留自主分析的时间,引导每个学生基于自身的文学素养,对这句话的含义进行解读。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教师再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交换彼此的想法,以便学生从更多的角度出发,对文章隐含的人生道理进行充分解读。

显然,合作交流让学生之间的互动变得更加频繁便捷,学生也可以在小组中分享自己的想法,了解他人的见解。学生在思维共享中,能更加全面地分析语言中的意义。

五、诵读想象,感悟品析“言”下“意”

古诗作为中国文学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音律美、画面美、情感美和表达美,是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语文素养、增强文学底蕴的优质素材。

在教学唐代的边塞诗《出塞》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诵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的语言是精练的,往往一个词就是一幅画,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想象诗歌所展现的画面。接着,教师播放雄浑有力的箫声伴奏,连读三遍——万里长征人未还。读完后发问: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以此引读诗句——万里长征人未还。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次追问:将士们出征在外,家里的亲人们都在做什么呢?再次引读诗句——万里长征人未还。在回环反复的吟诵中,学生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了历史上那些在边塞战役中英勇的将士,同时,也更深刻地理解了诗人借对前朝名将的怀念,表达自己希望边关能够巩固、国家能统一的心情。

当然,反复诵读,不是机械操作,也不是简单的次数叠加,而是借助有意义的语言实践情境,引导学生展开多维度、多层面的意义性理解,让学生在丰富的语境中诵读古诗、欣赏古诗,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总而言之,要想真正地实现“言意兼得”,并非简单地依靠上述策略就可以实现,还需要教师继续进行教育方法和教学形式的改良、调整。因此,在之后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继续发掘更多的教学手段,带领学生一起分析语言和语言中的含义,以便学生能够步步深入文本中,真正地达到言意兼得的学习效果。

猜你喜欢

角色扮演意义文章
一件有意义的事
角色扮演游戏
有意义的一天
生之意义
“角色扮演”拯救荷兰舰队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剖析角色扮演在初中英语会话教学中的应用
诗里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