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厘清学科本质,注重自主选择,培养核心素养
——以“小数的意义”为例

2023-09-13江苏省江阴市虹桥小学

小学教学研究 2023年16期
关键词:数轴整数小数

江苏省江阴市虹桥小学 徐 惠

所谓“选择性学习”,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自身发展要求的学习内容、方法和进度等的一种自觉自主的学习方式。从定义可以看出,选择性学习的实质就是强调学生的学习是一种选择活动,学习的主体是学生。通过选择,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力求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选择性学习与统一性学习相比,具有以下特征:(1)选择性学习是一种开放性学习方式,这种开放性表现在选择的灵活性、选择的自主性两方面。(2)选择性学习是以选择性教学为基础和前提的,只有选择性教学才能为选择性学习提供可能和指导。(3)选择性学习是学生自觉自主的学习方式,在这一方式中,选择者和学习者是一致的。

下面,笔者以山西省太原市大南关小学郝立峰老师执教的“小数的意义”一课为例,谈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厘清学科本质,注重自主选择,培养核心素养。

“小数的意义”是“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的核心内容。“位值制”“数位”“十进制”是本节课的核心知识,贯穿了学生认识小数意义的全过程。学生通过对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认识,借助教师的引导,建构起小数和整数计数单位之间的联系。在“十进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整体认识到小数和整数的一致性和关联性,彰显了知识的整体意蕴和逻辑关系。学生通过画一画、分一分、说一说、比一比、数一数等多种途径,在计数单位不断细分的过程中,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以及小数与其计数单位个数之间的关系。学生经历探索小数意义的过程,提升观察、分析和概括、抽象能力,在主动建构的过程中发展数感。

一、课前预学,自主表征激活知识

课前,教师布置学生借助已有知识经验表示一位小数0.7,学习素材完全来自学生的已有认知。学生借助熟悉的线段图、示意图、人民币、正方形图等自主创造心目中的一位小数0.7。课前,学生创设心目中的一位小数0.7,其成果作为学习素材,通过唤醒知识经验,多元表征、比较交流认识一位小数0.7。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数”认识一位小数,借助图形和计数器用0.1数一位小数,充分发掘学生的已有经验。(见图1)

选择性学习是一种开放性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表现在选择的灵活性、选择的自主性两方面。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表示0.7,可依据自己感兴趣的方式选择表达的方式,选择过程是自主的、开放的,这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激活其旧知。

二、课中助学,自由表达探索知识

在学生课前自由表达一位小数0.7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交流:你是怎么表示心目中的0.7的?学生多元表达。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交流举例其他一位小数,追问:“在举例的一位小数中哪个一位小数最重要?”学生自然得出0.1是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1可以分成10个0.1,10个0.1是1。

教师继续设问:“0.1能数出0.73吗?0.73是什么样子的?”再引导学生经历两位小数产生的过程,借助图形在0.7的基础上表示出0.73,数形结合,主动迁移,自主构建知识。在多元表征的基础上,教师问:“什么样的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两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怎样的?”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得到0.1可以分成10个0.01,10个0.01是1个0.1。

在这一方式中,选择者和学习者是一致的。在自由选择表示0.73的条件下,学生把学习与自身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学习不再是被动的,而是学生的一种自觉的需要和自觉的活动。学生既是学习活动的选择者,也是学习活动的实践者。

在迁移类推认识两位小数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猜想验证认识三位小数,借助图形在0.73的基础上表示0.734。教师设问:“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还能继续分下去吗?”学生通过系列数形结合操作活动,比较、交流,理解了0.01可以分成10个0.001……10个0.001是0.01……学生经历三位小数产生的过程,仍是自己自由表达对0.734意义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推理归纳,形成小数的意义。

在这个学习活动中,学生依托计数单位建立整数和小数的结构关联,借助图形比较1、0.1、0.01、0.001……通过比较概括形成结构。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小数的计数单位,帮助学生,建立小数和整数的知识关联。

在探索小数的意义环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留出足够的空间和时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多方面的发展。教师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厘清核心知识,抓住关键问题,减少讲解时间,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效率;给学生留出自主探索、交流讨论的时间,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质量,突出训练学生分析、比较和抽象、概括的思维,同时培养学生的数感。

三、课末延学,自动关联深化知识

(一)整体观察,形成结构

本节课,教师设计的学习素材完全来自学生的已有认知。学生借助自己熟悉的线段图、示意图、人民币、正方形图等自主创设心目中的一位和两位小数,再迁移类推探索三位小数。学生在理解小数意义的同时,也建构起小数和整数的联系,最后借助数轴表示数,拓宽了对数系的认识,深化了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同时,教师借助系统板书,以计数单位的系列为线索,系统整理思路,整体建构知识网络,帮助学生自主生成知识结构系统。

(二)联系生活,理解应用

课堂作业设计中,教师启发学生,郝老师的身高可以用小数表示,出示1.米,同步出现数轴,在数轴上找到对应点1.6米。教师启发:“郝老师的身高不止1.6米,猜是1.6米?”让学生在数轴上找对应点1.68米。1.68米的后面还有小数,怎么表示1.68米?学生在数轴上找到对应小数。教师再追问:“如果1.68米后面还有数怎么表示?”这样的应用练习,依托数轴,强化整数和小数的关联,让学生回归生活,深化了对小数的认识。

四、课后研学,自选作业应用知识

作业,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可是,如果教师每次布置的作业都是单一的、一成不变的,那么学生会慢慢地对它失去兴趣。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特性,他们的兴趣爱好不同,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都有很大的差异。教师如果把做什么作业的选择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爱好、能力去选择和完成,那么一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师可在课后设计分层作业菜单。菜单1:选择不同的素材,利用图形或生活中的物品,如1米、1元等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整数、分数、小数之间的“血缘关系”。菜单2:阅读“你知道吗?”相关数学文化史,把你对文化的理解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相信你一定能创作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在练习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间的差异,设计有坡度、有针对性,又有层次性的练习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选题做,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具体操作中,教师一般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一是对同一训练题提出不同的要求,可以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解答,要求学困生用一种方法解答,中等生用两种方法解答,学优生用多种方法解答;二是布置有层次的习题,不仅要安排基础题,还要安排一定数量的提高题,要求全体学生完成基础题后,可自由选做提高题,尽量给学困生创造成功的机会,给学优生开辟创新的天地。

总之,好的课后研学,不仅有助于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重点、加深理解等,还可以通过实践应用达到画龙点睛、活跃思维、启迪灵感等效果,最终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猜你喜欢

数轴整数小数
小数加减“四不忘”
我国古代的小数
小数的认识
小数的认识
数轴的作用
一类整数递推数列的周期性
巧用数轴定解集
“咬住”解集,“握紧”数轴,“破解”参数
答案
数轴上的小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