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力课后小练笔 巧妙应对初习作

2023-09-13江苏省南京市上元小学

小学教学研究 2023年16期
关键词:习作语文教师

江苏省南京市上元小学 乔 燕

小练笔是习作练习的一种,从字面上看,它有两大特点:一是“小”,同常规习作比,它往往篇幅短小,有时甚至不成“体统”,结构或许并不完整;二是“活”,因为重在“练”,何时需要何时练,不受时间限制,不受内容约束,不受形式所囿。

说起练笔,语文教师都不陌生,但有时收效甚微,这是为何?笔者认为,习作练笔也大有学问,不是随随便便写了就行的。

一、练笔内容有讲究

(一) 发掘教材

叶圣陶说:“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范例是学生思维和语用训练的重要载体,能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教师要用好教材。

1.加强仿写训练

古人作文作诗,大多是模仿前人。特别是孩童,其天生模仿能力强,仿写训练是阅读和写作得以贯通的重要手段。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就特别强调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学生对精彩的语段进行仿写练笔时,要学以致用。

仿写词句。词句是段落乃至篇章构成的基础,对有新鲜感的词语或句式进行仿写,是训练学生语言能力的极有效的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并掌握句子中的词语搭配和句式结构的特点,提高学生模仿造句的能力。造句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如《花的学校》中“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学生朗读后很快就会发现“一……便……”的结构特点。在一年级的学习中有类似结构的运用,但不同在于“放假”这个词是把花儿当作人来写,用了“拟人化”的表达,这是一个新的知识点。这样的表达学生非常喜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照样子写一写,如 “清风一吹, 花儿便扬起笑脸”“蝴蝶一来,花儿便翩翩起舞”“阳光一照,向日葵便抬起头来”……这样的模仿让句子更有新鲜感、更有活力。

仿写段落。课文中的片段是非常好的习作例文,有的是总分结构,有的有方位变化,有的细节描写得清楚……对于这些有特点的片段,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文本写法上的一些规律,让学生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用。如《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文抓住典型景物,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出了水泥道的美。学生在仿写时,把大树、行人、车辆等景物也写得很有意境美:小区的桂花树高大挺拔,叶子茂盛,像给树戴上了一顶碧绿的大帽子。路上的行人来来往往。小汽车的喇叭嘀嘀直响,电动车骑骑停停,自行车在道路的缝隙里七拐八拐,行人只好贴着路边走。我沿着学校围墙一路向前,金黄色的花和叶落满地面,像是给它铺上了一条美丽的地毯。

关注补充留白。爱因斯坦多次强调想象力的重要,认为“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文章中的留白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教师抓住学生想象力丰富的特点,让学生对课文中的留白进行扩写、续写的想象训练,不仅能丰富文本、深化主题,对学生能力的提高作用更是不容小觑。如《一块奶酪》一文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补充写一写蚂蚁队长 “犹豫”时的内心活动,使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又如《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后面的故事将会怎样?它倒了吗?……让学生对后面的故事内容进行猜测,并模仿前面的情节写一写。这样的练笔就尤其受到学生喜爱,他们也由此对文章主题有了更深的体会。

(二)记录真实

语文新课标提出,写作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研究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习作可以发现,生活观察类主题的习作占比很大。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兴趣,体会学生的心情。以此为教学突破点,可以激发他们表达和写作的兴趣。雨天上课迟到,教师指导学生记录《雨天的上学路》;第一次语文测验时间紧、心里慌,一张张小脸皱巴巴的,就可以一起来写写《考试了》;国庆放长假总想一天把作业写完,好玩个痛快,那就来一起说说《作业真多呀》……这些话题都贴近学生的生活,降低了习作的难度,消除了他们对习作的抵触心理,让人人都有话语想表达。如学生写吃比萨:我立刻撕扯比萨,它拉着丝,好像在跟我拔河。我毫不留情,一用力就扯了下来。我看到上面有黑黑的墨鱼圈,有绿色的青椒,有红红的肉片……看上去像一个美丽的大花圃。我一口咬下去,嚼了嚼,上面软软的,下面很酥脆,芝士有点咸,青椒一点也不辣,肉片又香又软,真好吃呀!这都是学生最真实的表达,在练笔时毫无压力。

二、指导练笔有妙招

从“观察体验”到“下笔成文”,学生的困扰常常是“无从下笔”和“记流水账”。如何解决这样的难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拟定思维导图

很多学生在习作时思绪混乱,积累的素材很多,却不会提取,更没有明确的写作顺序和条理,这才造成了“落笔难”的困扰。在起步作文阶段,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和完善思维导图(即形象化的提纲),确定写作内容和素材,明确习作的重点和关键,使得其条理清晰,减少学生无处落笔的担忧,逐步培养学生自觉拟定思维导图的习惯和能力。如写《雨天的上学路》时,教师与学生一起按“地点”拟定了习作大框架:出门—路上—进校,围绕关键词“雨”,写清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随后,教师让学生自己确定重点场景“路上”。因为是上学路,学生所选的交通方式不同,可以将路上细分为“步行”“乘车”等场景。接着让学生补充当时见到的景物,步行中的雨伞、雨衣、行人,“乘车”时见到的车窗和马路……一步步引导学生建立思维模块,充实写作作文框架、把握内容详略。慢慢地由扶到放,让学生尝试自己拟定思维导图,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广度,使习作内容更加丰富。

(二)落实细节描写

三年级学生在习作时平铺直叙,内容写了一大堆,中心内容却只有寥寥数语的不在少数。在习作起步时,教师就要着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进行放大式体验,渗透细节描写的意识,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

1.做实观察体验

观察是落实细节描写的前提,亲身体验是获得真情实感的基础。记录生活就要观察生活。虽然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但他们却常常对此“视而不见”。笔者在教学时让学生每天用一两句话写写“每日一得”,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可以写在其中,教他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如此,既积累了习作素材,也激发了他们的观察兴趣,为练笔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教师让学生在“每日一得”中记录观察发现,在“种子发芽的实验”“养蚕日记”“水果拼盘制作”等活动中调动看、闻、触、听、尝等多种感官,提高观察的全面性。教师设计记录表,指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写下体验与收获,配合拍照和录视频,使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2.搭建细节支架

支架对于习作至关重要,它降低了习作难度,让刚刚接触写作的学生有了“拐杖”。在三年级第一次语文测验中,教师指导小练笔《考试了》。交流时学生都提到了“紧张”,如何写出“紧张”的心理是练笔的一大难点。教师将其作为此次练笔的重点,运用交谈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细节支架:刚刚拿到卷子时,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心情是怎样的?身体有哪些变化?……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拿到卷子”“遇到难题”“完成交卷”(或“收卷还未写完”)等时间段回忆场景,并借助一个场景的具体指导,让学生建立习作支架,从心情感受、身体反应、心理变化、内心活动几个方面,把“紧张”(或担忧或兴奋)的心理写具体、写详细。有学生写道:“试卷‘哗哗’的声音让我心里七上八下。我看了一眼同桌,他目瞪口呆的样子让我更有压力了……我看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更加紧张了。我头都没抬,发了狂似的答题,不停地写写写,头上冒出了许多冷汗……‘呼——’终于写完了,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看,有了细节描写的支架,学生的感受是多么真实而又深刻。

三、分享评改真快乐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在三年级上学期学生学习了修改符号,教师可以将修改的特权交给他们:先自读,在读中修改错别字、不通顺的语句;再小组互改,提出改进的意见。这样,学生逐渐养成了良好的修改习惯,逐步提高了写作水平。

“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是语文新课标对中年级习作的要求。完成练笔修改后,可以在小组进行分享,推选组内代表参加班级展示,运用用星星打分的方式,比比谁是 “习作小能手”“文坛进步星”,看看谁的小读者投票最高……这样的小型竞赛无疑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习作积极性,使练笔真正成了学生展示自我的快乐舞台。

综上所述,三年级习作起步阶段,学生的小练笔尤为重要。教师要用心发掘教材,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生活,重视素材的储备,精心设计和指导,努力使练笔多元化、高效化,在阅读和写作间架起桥梁,使学生乐于动笔、勤于动笔,提高习作能力。

猜你喜欢

习作语文教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习作展示
圆我教师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