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真实情境:培养儿童文言文学习思维生长的有效场域

2023-09-13江苏省无锡市东北塘实验小学东校区惠小红

小学教学研究 2023年16期
关键词:知音辩论文言文

江苏省无锡市东北塘实验小学东校区 惠小红

文言文的语言表达方式与现代白话文不同,学生学习起来费力,创设真实情境是突破文言文学习难点的良好途径。真实情境即贴近学生既有经验又符合其当下兴趣的特定环境。教师要重视创设表演、辩论、对话等情境,建立文言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打破学习中的语言差异的困境,丰富已有语境,营造内在意境,补充隐性情境,打开学生的形象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等思维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文言文的情感和思维的深度学习,获得思维的生长。

一、表演打破困境——建立文体知识的直观思维

文言文有讲究用词上的通假、借代,语法上的省略、倒置、对仗等基本特点。在小学阶段,教师应该讲解哪些知识,又应该怎样巧妙地将其渗透到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又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呢?窃以为,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打破这一困境,建立起学生对难解文本的直观思维。

如教学《铁杵成针》一文中“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时,教师先带学生提炼句子的要素:人物、地点、事情。教师请学生来当李白,模拟读书情境,问大家:“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李太白在山中读书。”教师追问:“这句话和现在的表达上有什么不同?”学生发现,它将地点放句子后面了。此时,教师马上介绍:“古文中经常会把地点放后面,这就是‘语言倒置’。”然后再迁移提问:“我们在哪里读书啊?”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我们在学校读书。”“那古人会怎样记录?” “吾读书校中。”“你还会仿照这句来说一说吗?”这时,一个个学生的小脸蛋都激动得红扑扑的。

在学习“问之,曰:‘欲作针’”时,教师请两名学生分别来当李白和老媪进行表演,然后让学生去原文中找李白的问话,学生马上发现找不到问话。教师顺势告诉学生课文这里省略了,让学生自己加一加。教师采访“李白”:“你是怎么想的?问了什么?”这一问让课堂一下子就活跃了起来,许多“小李白”都急切地来抢答。教师顺势总结:原来,省略的内容很容易看出,因此文中只用两个字“问之”来叙述,小古文的语言就是如此精练。

学生在表演中读明白语法知识。教师要采取文本的直观思维策略,帮助学生找到这种发现力、理解力,文言文的难点就不再是难点了。

二、辩论再现语境——形成教学内容的逻辑思维

文言文的语言是凝练而精准的,教师应敏感地抓住教学内容的可创造处,扣住关键点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创设辩论式的现场感语境,激发学生潜在的语言系统,加深理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开启批判性思维,进行合乎文章或生活事理的推断,使学生形成严谨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述能力。

如《两小儿辩日》一课,教师抓住“辩”,复制了一场“辩论赛”。六年级学生有一定的逻辑表达的能力,教师可以调动他们强烈的自我表现欲,逐步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辩斗”活动。辩论正式开始,一开始两个学生辩论时用的是原文中的句子,双方态度温和。教师问道:“你俩到底谁说得对啊?再辩。”两个学生不约而同地加大声音,配上动作,叉腰指着天空争辩开来。教师热情地邀请声音更响的学生,一脸急切地说:“我想跟你来辩一辩。”于是,教师用了三个梯度的语言方式辩论:

第一辩,原文两句合并,改为肯定句辩论,并加动作,师生的语速明显加快,意在考查学生的背诵和语言转化能力。

第二辩,翻译两句现代文辩论,加入孩童式的稚嫩与不服气,同时从视觉和知觉的角度讲明白各自的立脚点,意在考查学生的翻译及表达能力。

第三辩,改两句的比喻事物辩论,让学生丰富自己语言系统的同时提升比较、分析、应用等的能力。

师:“日初出大如锅盖,及日中则如柿子,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生:“日初出如站寒风,及其日中如围篝火,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此时的“孔子”想来想去也难以得出最终结论。辩论结束了,掌声和笑声响起。教师故作疑惑地问学生:“到底谁说的才是正确的呢?”此时学生情绪高昂,特别是爱好天文学的学生,早已想把自己所搜集的知识共享,他们畅所欲言,展现自己。

如此,文言文的学习变成语言的精彩展示,且有着逻辑推理的乐趣,那些朗读和记忆不再是机械的,而是转换成了学生自动应用的需求,学生自然就有了自愿突破的动力。思维也必定不会因下课而停止,学生将走到更为广阔的生活中去探索和学习。

三、问题沉浸意境——追寻共情体验的形象思维

文言文虽篇幅短小,却蕴含深意,展现着古人丰富且智慧的内心世界。教学时“唯独从心里出发,才能打动心灵深处”。因此,真正理想的文言文学习应该带给学生心灵的撼动,使理趣与情趣有机结合。教师要在40分钟语文课堂上抓住文言文的“文眼”,紧扣关键问题,调动学生情思,回归意境,加以品读,让学生聆听古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品读出饶有情趣的动情点,从文字中领略“人之常情” “山水之音”等文化之妙,最终产生共鸣,使学生形成并发展共情体验的形象思维力。

在执教《伯牙鼓琴》时,笔者抓住文眼“志”来解读悠久的“知音”文化。从“知己”到“知音”再到“知音难觅”,让学生感同身受地理解文中“破琴绝弦”所表达的内在情感厚度。

师:钟子期啊,你听懂俞伯牙的琴声了吗?

生1:我听懂了“志在太山”,那是伯牙心里想的高山,巍峨耸立,淡然坚定。

生2:我听懂了“志在流水”,那是伯牙心里想的流水,或潺潺流淌,或浩浩荡荡。

师:钟子期每一次说的都是俞伯牙指间所弹、心里所想,这就是知己啊!拥有能够理解自己琴音的知己,此时你内心如何?

生3:我会很开心,因为有一个人会与我一起听琴赏乐,明白我的志向。

生4:我觉得自己被理解,我的情感他都能听懂,内心不再孤独。

生5:我觉得被认同,我付出的努力和成功他都能体会,我们志同道合。

师:是啊,志同道合就是知音啊!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钟子期和俞伯牙有着相同的志向,既有智慧者如流水般的悠然淡泊、胸怀宽广,又有仁义者如高山般的高瞻旷远、坚定崇高。拥有知音的这份快乐无与伦比。

师:当这样的知音逝世时你又有什么感受?

生6:我很悲哀,再也没人能陪伴我,听我弹琴。

生7:我感到孤独,我的心里话向谁去说?谁又会懂我?

生8:我很绝望,从此再也没有人能真正听懂我的琴声,再也没有人给予我源源不断地追求琴艺的动力。

师:你会同伯牙一样不再弹琴吗?

生9:会吧,没人听就不弹也罢。

生10:会的,毕竟没有人真正懂我了。

师:伯牙啊,你少弹琴就可以了,为何要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呢?

生11:失去了真正的朋友,再也找不到这样的朋友了,没有机会弹了。

生12:人生得一知己难,得而复失更加痛心。

生13: 知音难求,真正懂你的朋友实在太少。不如不再留着这把象征友谊的琴,用这样的方式告慰钟子期,见证这份情谊。

师:知音难觅。失去知音是何等的悲伤,你们读懂了人物的情感。

这样的关键问题改变了传统的笼统介绍古人知音文化的教法,通过文中人物对话的情景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让学生层层入理入情领悟文中之“志”。“志”与山水融合,与智慧和仁义的高贵品性衔接起来,赋予“知音”文化深刻的内涵,让学生触摸文言文故事的温度,从中得到精神的营养。

四、故事补充情境——提升文言语言的创造思维

统编版语文教材14篇文言文中,人物故事类占12篇,其中8篇是讲儿童的故事。因此,教师要创设与儿童生活紧密相连的情境,用故事将文言文的内容通俗化,使静态的文本复活。这样学生心中的故事自然就会鲜活起来。教师再引导学生对故事进行补充创编,从儿童思维视角来补白文言文的简单表述,赋予原有故事更多精彩,从而提升学生对文言语言的创造思维。

执教《杨氏之子》时,在讲到孔君平戏说杨氏之子,杨氏之子快速应答时,教师立即进行生活链接,并引导学生进行如下创编:

师:孩子们,故事中孔君平拿什么开杨氏之子的玩笑?

生:姓氏。

师:生活中你们有为自己的姓氏烦恼过吗?

生1:有的,我姓蔡,午餐时同学会故意说多“吃蔡”。

生2:我姓胡,听到“胡说”“糊涂”“狐狸”就觉得别扭。

生3:我姓杨,最怕同学说“羊羊羊”了。

生4:我最烦恼了,我姓朱,不管是大朱、小朱都不好听,感觉随时随地都会有人取笑我。

师:你们有特别尴尬的经历吗?当时是怎么处理的呢?

生2:我不理他。

生3:有一次,弟弟抢我的书,争执中他就说我就是杨柳,我特别难受。

生4:我也是,胡同学一说我“猪”,我就很生气。

师:读了《杨氏之子》,知道了他“聪慧”的应答,再碰到类似的事情,该怎样处理?

生1:我要告诉他“多吃蔬菜有益健康”。

生2:我也要用他的姓氏委婉反击他。

师:如果他是黄君平、李君平、胡君平、房君平……你会怎样应答?

生3:未闻黄鹂是夫子家鸟。

生4:未闻房子是夫子家屋。

生5:非也非也,未闻狐狸是夫子家禽。

……

对文言文原有故事进行创编,可以使原来简短的文言表述变得丰满,使其有现实意义,有古今思想的共融,有语言的生长,从而可以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尽情徜徉在文言文的天地中。

综上所述,教师创设真实情境,可以有效突破学生文言文学习的难点。文言文教学不再是一个干瘪枯燥的文学知识讲授,它变得鲜活,打通了滋养儿童文化生命的渠道,实现了高效学习,同时更好地发展了学生思维,最终帮助学生构建语文的审美价值体系。

猜你喜欢

知音辩论文言文
知音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词典引发的政治辩论由来已久 精读
如何赢得每一场辩论
IBM推出可与人类“辩论”的计算机系统
山水知音
知音少,便做一朵未开海棠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