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国演义》教学细节分析
——以《草船借箭》为例

2023-09-13江苏省张家港市中兴小学

小学教学研究 2023年16期
关键词:鲁肃草船借箭周瑜

江苏省张家港市中兴小学 沙 静

提到《三国演义》,很多人的脑海里就会冒出很多英雄人物。除了对英雄人物比较直白的外貌描写之外,作者还会从性格、喜好和行事作风等方面来描写人物的形象,让读者对人物有更深入的了解。如在《草船借箭》中对周瑜的性情描写,作者这样写道:“周瑜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延迟,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这些语言、动作描写,让学生从事件到个人对周瑜有了一个清晰的判断:周瑜是一个头脑敏锐、多谋善断、赤胆忠心、恃才自负、嫉妒贤能的人。这段描写为周瑜和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塑造埋下了伏笔。

一、《草船借箭》故事解读

(一)战争前提

在阅读《三国演义》时,教师需要先给学生讲重点、找关键,如战争是《三国演义》的核心部分这一点,要给学生指出,让其找到书中的各项战争,且把这些战争联系起来。为了衬托人物的智谋和英勇,作者往往是通过战争场面的描写来达到这个目的的,因为战争场面越惊险,人物越能表现出毫无畏惧、勇往直前,或力敌万人、场面悲壮,或神机妙算、足智多谋。这样的描写让学生看得心惊胆战,对其中的某些人物会更加崇拜,同时使英雄的形象也更加鲜明。

(二)故事前因

讲《草船借箭》这节课肯定离不开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中颇为经典的一场战斗,草船借箭只是赤壁之战的前期“热身战”。为了系统地让学生了解这场战役,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课前阅读《三国演义》这本名著,了解赤壁之战的情节:曹操部队因不擅水战,采取了周瑜部下黄盖的主意,把所有战船都绑在一起。战争开始后,黄盖调拨十条装满干草浇上油的小船驶向曹营。东南风来势凶猛,当船只离曹营只有二里的时候,黄盖命令各个小船点着火,风势猛,火势旺,往来的船只像箭一样驶向曹操的战船,顿时间曹操战船全部被烧着,火势趁着东南风迅速蔓延到曹操的军营,刹那间漫天烟火,曹军大乱,人马烧死无数。“草船借箭”是赤壁之战的“前哨战”,发生在赤壁之战之前,主要人物有诸葛亮、周瑜和鲁肃。

二、《草船借箭》故事描写方法

(一)粗线条勾勒故事

《草船借箭》被编入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中,虽然进行了现代文简化,但是其故事精髓的刻画和人物内涵的表现一点也没减少。比如,在人物的描写过程中,作者着重于粗线条勾勒,而不是写得细腻入微。对于诸葛亮“借箭”的过程,作者只写了一些宏大的场景:大雾起后,诸葛亮邀请鲁肃来到草船上,命令打鼓大声叫喊,而他则陪鲁肃饮酒作乐,曹操果然因“疑心”而中计,成功地被诸葛亮预判,“借出”十万多支箭给诸葛亮。因为细节没有写满,所以,这样的粗线条勾勒让场面显得更加活灵活现,能够出现思维跳跃感,使气氛更加有感染力,其味道也更加浓厚。

(二)细致展现人物

纵观《草船借箭》全文,虽看似简单,仅是几个人物轮番出场,对于其语言、动作、神态进行了一些简单描写,并没有太深奥的刻画,但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可以发现,这篇故事是教材对于《三国演义》的二度创作,重在提炼出鲜明的人物特点,以口语化的内容向学生讲述《草船借箭》的故事。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学生清晰可懂的文本呈现,描写出很多人物的对话,通过对语言的分析,让学生能够轻松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使所有角色的形象渐渐清晰、鲜活起来。比如,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曹操得知江上的动静后,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必有埋伏,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拨水军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便是。”这一前一后的语言对比,学生轻松读出了诸葛亮和曹操的人物特点,分辨出了人物性格。

三、阅读教学实例

在课堂上,首先,教师通过故事的相关人物、物件等照片的展示,让学生对事件和人物有一个立体的了解;其次,循序渐进,通过故事情节和三个主要人物的展开,启发学生通过环境、对话内容和人物行动的读取,感知人物形象在故事中的作用。

(一)借用人物行为,深挖人物特点

如: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教师可以问学生:“通过诸葛亮这三天的表现,你读明白什么?”

预设1:

学生回答:“读明白了诸葛亮早就算准了第三天有大雾。”教师再问:“还读明白了什么?”学生回答:“读明白了诸葛亮胸有成竹,因为第三天他才有动静。前后联系,不早不晚,诸葛亮算到就在第三天会有这场大雾。”

预设2:

学生说不到诸葛亮胸有成竹,教师问:“你不觉得这句话有点啰唆吗?第一天、第二天什么都没干,干脆去掉好了,好不好?”学生回答:“不好,不去更能突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气定神闲。”

预设3:

学生答:“读出了诸葛亮精通天文,所以算到了第三天有大雾。”

(二)借助语言、神态,读取人物心理

作者对于《草船借箭》故事的描写多用语言和动作来展开,让读者仿佛看到了栩栩如生的人物,描写了诸葛亮依靠预见性的智谋取得了胜利。在这个场面的描写中,虽然没有多少笔墨描写人物的外貌、具体地点和事件细节等,但是透过三个主要人物的互相交流和比较,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了解到谈笑风生、镇定自若的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聪明才智;了解到鲁肃的忠厚善良和周瑜的智谋过人、妒贤嫉能等特征。在课堂上,教师就可以通过这些语言、神态细节,对学生进行拓展思维训练。如全文写“诸葛亮说”的地方有11处之多,只在1处加了“笑”字,教师可以让学生重点阅读关于诸葛亮的语言和神态描写的句子,研究诸葛亮在笑什么。

预设1:笑曹操,生性多疑、不敢出兵(这是一种讽刺的、轻蔑的笑)。

预设2:笑鲁肃,担心、害怕、紧张(这是一种宽慰的笑)。

预设3:笑周瑜,自作聪明(这是一种自豪的笑)。

预设4:笑自己,一切尽在意料之中(这是一种自信的笑)。

四、《草船借箭》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中,作者擅于以侧面描写的方法来衬托人物形象,通过描写战略战术来反衬英雄。在这方面虽然没有战场上的针锋相对,没有搏斗的宏观场面,但是一个谋略就可以击退敌军,或者是以少胜多,这样的战略战术描写反映了战争的紧急、惊喜,也衬托了人物的不凡之举。在《草船借箭》里,作者就以“借箭”之事,通过三个人物的交流,展现出其各自不同的鲜明特征。

(一)诸葛亮人物形象

《草船借箭》里,作者通过侧面描写着重地突出了诸葛亮这个人物。诸葛亮不像其他英雄人物那样能文能武,但他是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精通战术的奇才。为了衬托诸葛亮的高大形象,作者并没有从正面用大量的笔墨去渲染,可以说,在《草船借箭》中直接正面写诸葛亮的话语比较少,大多数是从其他人的侧面角度去反衬诸葛亮。在诸葛亮有出场的时候,作者安排了多个人物、多个情节来烘托诸葛亮,如周瑜的故意刁难、鲁肃的诚恳对待,在这些才华横溢且有雄韬伟略的人物烘托下,可以达到一种侧面提升诸葛亮形象的效果,让读者意识到与诸葛亮有关的人都那么出众,更何况是他本人。在这个时候,学生才对他的才能、品性有深刻的认识。虽然这些笔墨似乎都是用在其他人身上,但是作者的意图是从侧面反衬诸葛亮是一个旷世奇才。

比如,周瑜故意问诸葛亮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希望让他完成十万支箭的艰巨任务来刁难他。通过这个过程,我们就可以看出,诸葛亮早已预判了周瑜的计谋,这个心理活动虽然没有揭示什么,表现出来的只有“谈笑风生”,但是对于烘托诸葛亮的形象具有很大的作用。诸葛亮足智多谋,虽然不懂武功,不像一个英雄,但是他的才智足以让人们对他崇拜不已,在人们看来,他是《三国演义》中最有才能的英雄,他的战术、他的过人之处,足以让很多英雄甘拜下风。

(二)周瑜人物形象

展示完诸葛亮的形象后,教师在课堂上还要向学生讲述《草船借箭》之外的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周瑜不畏曹操的庞大阵势这一形象就让人起敬。当曹操说自己有80万大军,劝说孙权归顺于他的时候,孙权的很多部下已经闻风丧胆,害怕被曹操攻陷,性命不保,于是希望孙权能够归顺曹操。在人心动摇的关键时刻,周瑜却英勇地站出来,对孙权说只要给他5万精兵,就有足够的信心击败曹操。在很多人看来,5万精兵怎么可能敌得过曹操的80万大军,可周瑜却是信心十足,向孙权分析,曹操部队长途跋涉,众多士兵已经身心疲惫,还染上了流行病,是光有阵势、没有士气,这独特的见解让人看到了周瑜有勇有谋的一面。在这里,作者通过描写曹操80万大军逼近,局势紧张,孙权众多部下害怕来衬托周瑜英勇的一面,重点向学生表达:周瑜并不只是一个恃才自负、妒贤嫉能的人,还是一个头脑敏锐、多谋善断、赤胆忠心的英雄人物。

(三)鲁肃人物形象

《草船借箭》中关于鲁肃的描写不是太全面,只表达了他忠厚善良、低调谦虚的一面。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展开更详细的讲解,从鲁肃的人物背景、个人经历讲起,让学生对鲁肃这个低调、忠厚的人物有一个更清晰的认知。比如,鲁肃作为东吴著名战略家和外交家,参与了《三国演义》当中一系列重要的事件。在刘备和诸葛亮想要从东吴借走荆州的时候,他曾大力帮忙,最终将荆州借给了刘备。他是东吴和蜀汉战线联盟的主要牵线人,他有着长远的目光和雄才大略,只是性格比较愚忠,为人刚正不阿却又优柔寡断,经常被诸葛亮、刘备等人利用,却胸怀宽广,处处为东吴以及东吴百姓考虑。

猜你喜欢

鲁肃草船借箭周瑜
草船借箭
鲁肃的深谋远虑
一气周瑜(二)
一气周瑜(一)
三国军师争锋之鲁肃:三国最被低估的富二代
草船借箭
缩写《草船借箭》
鲁肃机智调解
周瑜『折节容下』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