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名士到腐儒
——蒋干形象流变研究
2023-09-13□刘扬付净
□刘 扬 付 净
蒋干,字子翼,三国时期九江郡(今安徽省寿县)人,曾当过曹操的幕僚。我们一般以赤壁之战中蒋干盗书被反间致使曹操斩杀大将一事,对他多有嘲讽。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故事是后世在真实历史基础上一步步捏造出来的,蒋干绝不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腐儒。
一、《三国志》中蒋干的原始形象
最早记录蒋干的是魏晋史家,以陈寿的《三国志》最为著名。《三国志》援引《江表传》,记录了蒋干受曹操指派游说周瑜,最后无功而返的经过,摘录如下。
“初曹公闻瑜年少有美才,谓可游说动也,乃密下扬州,遣九江蒋干往见瑜。干有仪容,以才辩见称,独步江、淮之间,莫与为对。乃布衣葛巾,自讬私行诣瑜。瑜出迎之,立谓干曰:‘子翼良苦,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客邪?’干曰:‘吾与足下州里,中间别隔,遥闻芳烈,故来叙阔,并观雅规,而云说客,无乃逆诈乎?’瑜曰:‘吾虽不及夔、旷,闻弦赏音,足知雅曲也。’因延干入,为设酒食。毕,遣之曰:‘適吾有密事,且出就馆,事了,别自相请。’后三日,瑜请干与周观营中,行视仓库军资器仗讫,还宴饮,示之侍者服饰珍玩之物,因谓干曰:‘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讬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行计从,祸福共之,假使苏张更生,郦叟复出,犹抚其背而折其辞,岂足下幼生所能移乎?’干但笑,终无所言。干还,称瑜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
陈寿笔下的蒋干有仪容,有才辩,是江淮一带的名士。尽管陈寿并没有具体描述蒋干如何“有仪容”,但是从“留香荀令”的成语中可以类推出蒋干容貌不俗。面对周瑜“说客”的讥讽,蒋干先叙“州里”缓和尴尬场面,再称“叙阔”避其锋芒,继而恭维周瑜“雅规”,最后才还击周瑜“逆诈”之心,先情后理,沉稳从容,使周瑜不便继续发作。
蒋干受到周瑜的讽刺和冷落,但一直保持着君子风范。周瑜虽然宴请蒋干,但宴会一结束,周瑜就以“有密事”为由驱逐蒋干。三天后,周瑜才重新邀请蒋干参观军械物资,强硬表态绝不会投靠曹操。蒋干“但笑,终无所言”,回以微笑和沉默,没有表露出丝毫猥琐的举动。回到曹营后,蒋干也没有因为遭遇失败,脸面被拂而迁怒,依然称赞周瑜“雅量高致”,表现出豁达的坦荡胸怀。
需要注意的是,蒋干游说周瑜一事大约发生在公元190 年,与赤壁之战毫无关系①对蒋干游说周瑜时间的界定,史学界一般援引《资治通鉴》,认为发生在赤壁之战后的公元210年冬,如柳春藩先生《诸葛亮评传》(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刘逸生先生《三国小札》(广州出版社1998年版)认为,赤壁之战后周瑜成为东吴第一号人物,绝非曹操派一个说客就能打动,游说一事应发生在赤壁之战前。笔者认为,这两种时间的说法均与《三国志》“瑜年少”的描述矛盾。周瑜生于175年,赤壁之战爆发于208年。无论游说一事发生在该战之前抑或之后,周瑜均已经超过30岁,怎么称得上“年少”?《三国志·武帝纪》中曹操只有一次前往扬州的记录:“初平元年……太祖兵少,乃与夏侯惇等诣扬州募兵”。曹操《述志令》亦称其:“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初平元年是公元190年,汴水之战发生于该年。此时周瑜约15岁,堪称“年少”。因此,笔者认为蒋干游说周瑜最合理的时间应为公元190年。。《三国志》称:“初曹公闻瑜年少有美才,谓可游说动也,乃密下扬州”。公元190 年,曹操在讨伐董卓的汴水之战中失败,前往扬州募兵。曹操听闻周瑜大名,希望能招至麾下。周瑜是江东孙氏的部下。江东孙氏也参加了讨伐董卓的战争。此时,曹操和江东孙氏之间还没有明显的利益冲突,双方关系亦非敌对状态。
根据《三国志》,我们勾勒出蒋干的原始形象:蒋干外形、才辩、气度俱佳;在曹操与江东孙氏关系尚可之时,蒋干曾被曹操派出笼络周瑜;在游说的过程中,蒋干并无出格的言行举止;虽然蒋干的努力失败了,但也未给曹操带来任何损失。蒋干只是三国时期的一个小人物,《三国志》没有继续记录他回到曹军后的活动和经历。
二、宋朝后蒋干形象急剧丑化
《三国志》构建的蒋干原始形象从宋朝开始转变。《资治通鉴》重新定位蒋干游说周瑜的时间,这为蒋干形象的发酵创造了前提。《资治通鉴》认为此事发生在建安十四年冬十二月,即公元209 年底至210 年初之间。当时,赤壁之战已经结束,曹操也已败退回北方,留下曹仁镇守江陵。曹操为缓解残部军事压力,派出蒋干拉拢周瑜。尽管《资治通鉴》几乎完整保留了《三国志》的过程描述、人物对话及对蒋干才辩的肯定,但把此事植入赤壁之战,为后世的发挥提供了思路。
南宋的黄震在编纂《古今纪要》时,称蒋干被周瑜识破动机“不敢发言”,抹去了他的才辩,初步刻画了蒋干胆怯、毫无应变的低能形象。
《三分事略》是蒋干形象丑化的关键一步。刊刻于元朝初年的话本《三分事略》②关于《三分事略》的刊刻时间,学术界有多种说法。本文采用刘世德先生观点,即公元1294年说。不仅完全脱离了《三国志》的叙事,还编造了周瑜打黄盖、蒋干中苦肉计等情节,节录如下:
“曹相问曰:‘师父,今退周瑜事如何?’蒋干言曰:‘周瑜乃江南富春人也,与某同乡。某见周瑜,着言说他,使不动兵……’。曹相大喜,看蒋干似太公、子房之人。次日,蒋干过江。
……周瑜大怒……‘黄盖谗言,即合处斩!’众官皆劝免死,打六十大棒。……
……有黄盖哀怨,至帐言:‘谢先生早来劝元帅免死之恩。’……蒋干见左右无人,说曹操之德。……黄盖又言:‘军师不知,前有蒯越、蔡瑁将书已投周瑜。’ 蒋干大惊,黄盖言:‘元帅书与小官。’蒋干要书看了,大惊:‘此事曹相争知?’抱书蒋干与曹操,斩讫一人,绝其后患。黄盖自写叛书。盖言:‘我投曹操,将五百粮草献与曹相。’……
……蒋干上船,天晚至曹公大寨。来日见曹相,具说其事。曹操看了黄盖降书,大喜。蒋干又言蒯越、蔡瑁投周瑜之事,将书呈曹公看了……曹操大喜,言曰:‘吾闻黄盖之德,未得见其面;若来,吾必重用。’
……黄盖船至夏口,人告曹操:‘黄盖将粮草以赴其寨。’曹操笑而迎。……火起……曹操船上高叫:‘吾死矣!’众军曰:‘皆是蒋干!’众官乱刀锉蒋干为万段。”
《三分事略》中的蒋干志大才疏,缺乏识人辨事的能力。大军对阵,蒋干盲目相信自己能以同乡之谊劝阻对手,主动过江煽惑周瑜,但因真伪不分,掉入周瑜与黄盖精心设计的苦肉计中。蒋干先怂恿黄盖投靠曹军,又向曹操揭发蒯越、蔡瑁通敌的所谓“内幕”。曹操信以为真,周瑜借机发起攻击。曹操惨败,蒋干被愤怒的曹军乱刀砍死。
《三分事略》彻底颠覆了蒋干的名士气度,塑造了滑稽狼狈的蒋干。《三国演义》在此基础上继续补充细节,杜撰出蒋干两过江东、盗书中计等环节,节录如下:
“瑜和衣卧倒,呕吐狼藉。蒋干如何睡得着?……干见帐内桌上,堆着一卷文书,乃起床偷视之,却都是往来书信。内有一封,上写‘蔡瑁张允谨封’。干大惊,暗读之。……
干思曰:‘原来蔡瑁、张允结连东吴!’遂将书暗藏于衣内……瑜潜出帐。干窃听之,只闻有人在外曰:‘张、蔡二都督道:急切不得下手’……蒋干只是不应,蒙头假睡……
……干戴上巾帻,潜步出帐……飞棹回见曹操……
干取出书信,将上项事逐一说与曹操。……即便唤蔡瑁、张允到帐下……操喝武士推出斩之。……
……蒋干又来。瑜大喜,一面分付庞统用计;一面坐于帐上,使人请干。
……(引者注:庞统)与干连夜下山,至江边寻着原来船只,飞棹投江北。
既至操寨,干先入见,备述前事。操闻凤雏先生来,亲自出帐迎入……统曰:‘……若以大船小船各皆配搭,或三十为一排,或五十为一排,首尾用铁环连锁,上铺阔板,休言人可渡,马亦可走矣,乘此而行,任他风浪潮水上下,复何惧哉?’……操即时传令,唤军中铁匠,连夜打造连环大钉,锁住船只。……
……二十只火船,撞入水寨,曹寨中船只一时尽着;又被铁环锁住,无处逃避。”
较之《三分事略》,《三国演义》中的蒋干更迂腐愚钝:两次过江两次上当。蒋干主动提出劝降周瑜,信誓旦旦“必要成功”,但一遇到周瑜的嘲讽、威胁,蒋干就“愕然”或“面如土色”。初过江东,蒋干被周瑜诱导偷走“投降书”,导致曹操中了反间计,误杀蔡瑁、张允。二过江东,蒋干向曹操引荐庞统,致使曹操中了火烧连环计。曹操惨败,大军化为乌有。通过小说《三国演义》的渲染,蒋干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丑角形象被基本确定。
明清时期,尽管不少史学著作如《通鉴辑览》等还基本完整保留了《三国志》对蒋干的描述,但《三国演义》的巨大成功使蒋干形象广为传播,不仅被改编进戏曲、评书等曲艺作品中,还被视为军事教育的案例,蒋干自作聪明的腐儒形象深入人心。
三、蒋干形象流变的原因
(一)游说他人背主求荣是卑劣的离间行为
中国社会崇尚坦荡正派,挑拨离间向来被看作阴谋诡计,利禄收买更被视为下作伎俩,为正人君子厌弃。《李卫公对问》称:“用间最为下策。”蒋干策动周瑜时,周瑜不仅早已效忠江东孙氏,而且始终与孙氏保持着君臣相得的融洽状态。这一关系不仅符合孔子在《论语》中勾画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理想,更在三国尔虞我诈、残酷无情的斗争环境中显得弥足珍贵。然而,蒋干明知周瑜已有主公,却煽诱对方变节弃义,其心可诛,其行可鄙。不管他出于何种理由,其行为都背离了道德大义。蒋干因此留下被后世嘲弄、攻击的把柄。
(二)效劳曹操背离宋明“尊刘贬曹”潮流
宋代强调纲常礼教、追求正统,曹操被贬斥为篡汉贼子,其下属也备受厌弃。《东坡志林》记录了说书人讲三国故事时听众们的表现,“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曹操口称“奉天子”,实际却“挟天子以令诸侯”,谋害汉室后裔,谋夺大汉天下。在理学视角下,曹操不忠不义,虚伪至极。明朝继承宋朝拥刘反曹风尚,继续视曹操为篡逆的典型。
对曹操的憎恶成为宋明社会流行心态,也影响了大众对曹操臣僚的评判。周瑜曾与刘备联合抗曹,蒋干偏偏拉拢周瑜投靠曹操。蒋干不仅自甘堕落,还教唆明珠投暗,触怒了宋明士人“贬曹”的观念,因此被唾弃、歪曲。蒋干形象从宋朝开始急剧丑化。
(三)文学艺术附会虚构、美丑冲突的创作加工
元明时期,市民文化兴起。文人以三国历史为素材,加工创作出众多话本、杂剧等民间文学艺术。为了提高作品的可信度,创作者以真实人物蒋干为题材。为了增强作品的趣味性,创作者又在他身上设计了诸多夸张可笑的虚构场景。这种“依史以演义”的手法一方面架设了合乎史实的框架,另一方面填充了生动传奇的细节。在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文字中,在夸张可笑、前后反差的剧情下,蒋干的丑角形象被不断加深,最终固化。
从蒋干可以看出,历史人物的形象会在是非观念、价值取向、艺术夸张等因素的影响下不断失真。尽管蒋干游说离间为人不齿,但从三国到五代,史籍对他的记录基本保持了《三国志》中才辩名士的初始形象。
宋明忠孝节义观念盛行,社会涌现“贬曹”思潮,蒋干形象迅速扭曲。尤其元明杂剧家、小说家以大众好恶为导向展开艺术加工,在赤壁之战的时间范畴内,陆续杜撰出苦肉计、反间计、连环计等情节。剧情多次反转,善恶报应对照鲜明,不仅深受读者欢迎,还被多地文艺创作者进一步改编为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传播更广。
诙谐文艺与乏味正史拥趸数量的悬殊,加剧了民众记忆和严肃历史之间的偏差。蒋干才辩名士的实际形象被遗忘,彻底沦为人们心中荒诞可悲的腐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