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3-09-13张莹
张莹
(绥滨县农业机械服务中心,黑龙江 鹤岗 156200)
事业单位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提供公益服务的主体,随着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但是,各种客观因素制约了事业单位的健康稳定运行、持续创新等。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不够重视,缺乏相应配套措施规范内部控制制度的实行,导致内控工作不尽如人意,财务风险频发,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近年来,人们逐渐意识到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因此如何完善其内部控制系统显得十分重要且紧迫。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事业单位日常工作中会出现许多问题,实施内部控制可有效解决一大部分问题。首先在内部会计活动方面,单位要通过建立合理完善、科学严谨的规范化管理体制,提升监督与管控企业资产和财务信息的能力。其次在对外投资方面,要加强对投融资力度及风险的把控。最后在业务执行方面,要严格按照流程办事,做到事无巨细,确保各项工作高效有序完成并达到预期效果,让相关部门人员充分了解单位文化。事业单位在运行过程中,要确保权责分离,明确岗位职责和权限,防止工作人员徇私舞弊。事业单位还需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有效监管财务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1]。
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单位管理水平,保证其工作效率,确保资产使用价值最大化,同时保障会计信息真实准确。
(一)有助于提升财政资金的安全度
目前很多事业单位无法履行好社会责任、提供优质服务的原因之一是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其还导致资产流失或毁损严重。同时,由于会计信息失真,单位资产流失,财政资金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二)能够提高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
会计信息是事业单位预测未来发展方向和作出决策的依据,分析会计信息可以了解自身的财务情况等,保证单位资金使用价值的最大化。
(三)能够提高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
事业单位可以通过内部控制来规范会计人员的行为,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
(四)能够提高事业单位的资产使用效率
内部控制可以有效防范事业单位经营管理活动中产生的风险,可以帮助其规避财务风险,提升单位经济效益。在资金方面采用有效的内控制度和措施可以减少成本费用支出及坏账损失,以及资产流失带来的经济损失等。研究内部控制,有利于完善事业单位的管理制度,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意识不足
一定程度上,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是对单位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和评价,能提高管理部门的水平,但当前大多数工作人员并没有意识到建立健全有效的内控机制对提升整体会计信息质量的作用。因为缺乏先进理念,部分人员认为制定制度只是走形式,还有少数人仍然坚持传统观念,没有与时俱进[2]。
事业单位人员的内控意识不足,没有认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对财务管理不够重视。部分领导认为会计人员只需要负责账务处理和资金核算等简单事务性工作;还有一些事业单位负责人不具备专业素养,利用职务之便作假,导致财务信息严重失真。由于内部控制意识不足,单位内控制度难以发挥作用,因此出现了财务管理混乱、资产流失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的形象。
(二)缺乏信息化管理手段
由于事业单位没有搭建财务信息化系统,同时财务软件不够完善,因此我国大部分单位没有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与内控体系。许多事业单位存在不相容岗位未分离、授权审批机制不规范和岗位责任制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不够重视,导致信息传递不畅,影响了工作效率及效果。同时,会计人员素质不高也是重要因素之一,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高效开展。
信息化管理手段是指通过计算机等技术处理事业单位的业务,从而实现信息共享,提高效率,促进单位经营和发展。目前很多事业单位都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由于缺乏合理有效的监督机制与激励措施,一些人员为了谋取自身利益出现贪污腐败行为,同时许多工作人员没有及时发现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阻碍了事业单位的科学发展[3]。
(三)缺少对内部控制过程的有效监督
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离不开监督机制的保障,事业单位要想实现其目标就必须加强对整个内控活动的监督管理。但是当前我国很多事业单位都没有设立专门机构负责这一工作,因此实际操作中存在缺乏独立性与权威性的问题。目前我国许多事业单位的内审人员都由其他非专业人士担任,其本身不具备相关知识储备,这导致内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难以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监督制度。
监督是单位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对事业单位能否实现内控目标具有决定性作用。然而,目前我国许多事业单位并没有建立起合理有效、科学严谨及执行有力的监管制度和评价机制。在资产管理与记录方面也缺乏监督检查措施及应对措施等。
(四)内部控制环境有待改善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环境的好坏对内控制度的实施有很大影响。
首先,事业单位的领导对内控制度的重视度不够,认为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由一人负责即可,没有把重心放在协调各部门的工作上。
其次,工作人员缺乏相应素质。
再次,工作人员缺少相关的法律知识,职业道德水平不高,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导致内控执行不力或失效。
最后,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有待提高。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大多是经过专业培训、考试合格之后才上岗的,但部分人员缺乏相应知识储备,没有系统学习和了解内部控制制度,导致事业单位内控制度不能有效实施,影响了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4]。
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提高工作人员专业素质
内部控制的顺利实施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自身素质有着密切联系,所以提高工作人员专业素质至关重要。首先要加强专业知识教育,财务工作风险高,要求也高,因此必须重视人才培养机制建设,加大培训力度以提高员工素质和能力。其次要实施激励约束制度等一系列措施,以不断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最后要加强内控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应该自觉抵制舞弊,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在实际工作中严格遵守各项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要求人员具有专业性,所以要加强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培训,加深他们对工作内容、流程和方法等的认知,还要提高其职业道德素质。首先要在思想上重视起来,事业单位应该定期组织员工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及会计业务知识。其次要使员工养成良好的习惯和端正的态度,让每个人都做到爱岗敬业。最后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以保障内部控制制度有效实施[5]。
(二)加强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事业单位要想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必须加强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这样才能更好地收集和利用企业信息。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事业单位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等获取不同类型及专业领域的最新资料,让单位领导及时了解内部控制措施实施状况及效果,以便及时调整,以提高工作效率并降低风险。另外,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还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使信息在不同部门之间传递,以便事业单位更好地监控内部控制体系的运行状况。
(三)构建科学的内部控制监督体系
要想建立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监督体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事业单位领导应该提高对内部控制监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管理层应当将单位负责人作为首要考虑因素,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应对突发事件和防范风险。同时也要让内部审计部门参与到内部控制监督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为整个监督体系的有效运行提供保障。
第二,事业单位的审计部门要加强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构建内控监督体系时,应将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作为参考因素。
第三,事业单位应该提高对评价报告质量的要求。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和有效运行需要以单位的自我评价报告为参考,这样才能让内控制度有效执行[6]。
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要使事业单位更好地发展,就必须加强对其的监督。
首先,应从单位负责人入手。单位负责人要以身作则,在撰写自我评价报告时,明确指出自身在内部控制系统中起到的作用。
其次,应严格要求相关人员按照制度开展工作,并确保内部控制制度得以有效实施。
最后,事业单位内部应当建立相关监督机制,以确保内控体系能够有效运行。
(四)优化内部控制环境
事业单位要想实现自身的内部控制目标,必须优化内控环境。首先,设计单位组织结构时应合理安排各个部门、各岗位人员的工作。其次,要规范处理会计工作,明确责任分配制度、授权审批程序及职责权限。最后,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保障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提高内部控制效率,以便实现完善内控体系的目标。
1.完善内部控制环境
首先,事业单位管理层要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发挥示范作用。
其次,在单位内设立审计部门或者单独成立专门机构监督和评价会计人员工作情况,并及时向各岗位反馈信息。
最后,应该明确各个负责人的职能是否相互独立,并解决相关问题。
2.从多方面入手
第一,事业单位要加大对工作人员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力度。事业单位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让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提高自身素质。
第二,事业单位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并严格执行。
第三,事业单位负责人需要不断完善自我监督机制和相关措施,以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第四,事业单位应该重视并解决员工职业素养培训方面的问题。
四、结语
事业单位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环境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业单位要加强内部管理机制建设并完善内控制度体系,还要提高单位领导及员工对内控重要性的认识,在内部监督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以确保自身健康发展。在新环境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面临的挑战和问题越来越多,单位领导及员工需要从多个方面加强内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