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胎产妇产后抑郁研究进展

2023-09-12陈君君李琪路红春梁宇鸣

基层医学论坛 2023年19期
关键词:二胎产后抑郁干预

陈君君 李琪 路红春 梁宇鸣

【摘要】  产后抑郁不仅会影响到产妇的身心健康,还会严重危害社会、家庭和新生儿。以往针对产后抑郁症的研究群体主要为一胎产妇,但二胎政策开放以来,二胎产妇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二胎产妇产后抑郁与一胎产妇是否有明显区别,本文分别从二胎产妇产后抑郁的检出率、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三个方面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二胎; 产后抑郁; 影响因素; 干预

中图分类号:R74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721(2023)19-0127-03

DOI:10.19435/j.1672-1721.2023.19.042

产后抑郁症(postpartum depression,PPD) 多发生于产后2周内,产妇主要表现为焦虑、悲伤、失眠、恐惧、抑郁、烦躁等症状。产后抑郁不仅会影响到产妇的身心健康,还会严重危害社会、家庭和新生儿。调查发现,在产后6个月内,自杀是造成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非常严重的产后抑郁患者甚至有杀死自己婴儿的想法。母亲心理健康问题对孩子生长发育、身心健康有着诸多不良影响。产后抑郁带来的问题严重且复杂,研究者们认为发展中国家产后抑郁症发病率较高,但治疗资源却有限,应引起个人、家庭、社会等高度重视[2]。多数研究者调查的产后抑郁主要针对的是一胎产妇,随着我国二胎政策的全面实施,二胎产妇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二胎产妇产后抑郁与一胎有何区别,本文将从二胎产妇产后抑郁检出率、影响因素及干预的研究进展几个方面综述如下。

1    二胎产妇产后抑郁检出率

随着二胎产妇的数量逐渐增多,二胎产妇产后抑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初产妇[3]。研究認为,与一胎分娩产妇相比,二胎产妇发生产后抑郁的风险更高。预防的关键是尽早明确导致产后抑郁的危险因素[4]。周桂兰等[5]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对1 480例住院分娩的产妇进行调查,发现二胎政策后产后抑郁患病率高达43.92%。聂慧瑶[6]将社区100名二胎建册产妇纳入试验组,检出二胎产妇产后抑郁发生率高达53%,应加强二胎产妇的健康教育。毛新敏等[7]对某三甲医院350例二胎妊娠晚期孕妇进行调查,产后抑郁量表(C-PDSS)得分平均为(52.28±4.43)分,25.1%认为发生产后抑郁,其中13.42%为轻度抑郁,8.28%为中度抑郁,3.43%为重度抑郁。张颖等[8]在5家医院对765例生育二胎的产褥期产妇进行调查发现,产后抑郁发生率19.22%,处于我国二胎产妇抑郁检出率12.97%~47.11%之间。林央央等[9]对263例二胎产妇进行产后焦虑、抑郁调查,结果发生率为35.74%。二胎产妇产后抑郁检出率相对较高,因此,应积极分析其影响因素,以便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2    二胎产妇产后抑郁影响因素

2.1    产妇自身因素

2.1.1    年龄    二胎产妇一般年龄偏大,生活经验丰富,思虑较多,在妊娠过程中,内心对未来充满压力感,精神负担重,极易造成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二胎产妇容易对家庭增加一个孩子产生心理负担,强大的压力应激源使其心绪不定,出现自我能量内耗;长时间处于疲劳状态,身体素质下降,精力不足,增加产妇焦虑、恐慌,无法及时进行排解和调适时,易发生产后抑郁[10]。因此,年龄为二胎产妇产后抑郁的影响因素。

2.1.2    职业    目前,中国社会女性文化水平逐渐增高,独立自主意识越来越强,生活中,有职业的产妇在职场中容易取得成就感,社会接触层面广,面对心理压力,能通过沟通交流及时得到排解。而无工作的产妇生活圈较狭窄,主要面对人群为家庭成员,从社会各方面接收的信息少,心理长时间处于亚健康状态,容易发生心理状况不良[11]。职场中女性的学习能力及适应能力较强,对信息敏感性高,在妊娠期和分娩时擅长通过不同途径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知识,从而有助于消除自身部分抑郁情绪[12]。

2.1.3    经济收入    较高的家庭经济收入可以制约产后抑郁的发生。经济收入高的二胎产妇能够获得更多的物质资源、文化资源和医疗资源等,更有安全感,面临二胎的到来,不用过分担心经济压力,心理压力充分得到缓解,焦虑、抑郁更轻[13]。在经济收入低的情况下,居家环境拥挤、物质不充足,孩子得不到良好的教育资源,二胎的出生让资源更加欠缺,因此产妇长期处于紧张的生活状态中,很容易导致产后抑郁的发生[14]。

2.1.4    睡眠    二胎产妇睡眠状况自评得分与产后抑郁得分成正比,即睡眠越差患产后抑郁概率越大。正常生理下调节睡眠的神经递质传导失衡可导致睡眠较差,会使二胎产妇产后抑郁患病率增加[15]。产妇生产二胎时一般年龄较大,双方父母已年迈,照顾家庭的精力有限,因此照顾婴儿的重任主要由产妇完成。加上母乳喂养,让产妇生物钟紊乱,睡眠持续存在障碍,二胎产妇容易处于消极状态,自身信心及照顾婴儿的能力降低,长期不良情绪增加了二胎产妇产后抑郁的发生风险[14]。

2.1.5    产科方面    胡蘅芬等[16]认为,分娩时间低于3个月、未规范产检、多胎妊娠、不良妊娠史均是二胎产妇产后抑郁的危险因素。分娩时间低于3个月,对产妇身体的恢复、婴儿的抚养等有压力;未规范产检及不良妊娠史,让二胎产妇担心新生儿出现身体疾病或智力水平低下等,内心产生自责,难以疏导时则出现不良情绪;多胎妊娠给二胎产妇带来巨大的抚养压力,对产妇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影响,若压力过大超出其承受范围,则可能发生产后抑郁。

2.2    家庭、社会支持因素

2.2.1    新生儿关注度    早接触、早吸吮可以降低产后抑郁的发生率[5]。在产妇自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护理人员应帮助产妇与新生儿早接触,向产妇及家属介绍母乳喂养的相关知识,提倡母乳喂养。相关研究[17]表明,产妇和新生儿进行早期接触和吸吮可以有效减少新生儿啼哭次数,帮助产妇更好地休息,从而缓解其身心压力,减少焦虑抑郁的发生。新生儿的身体健康状况同样对产妇产后抑郁有影响[18],新生儿存在健康问题往往会导致产妇情绪波动明显,严重焦虑、烦躁,生活不规律,会加大产后抑郁的风险。新生儿发生疾病时,配偶及家庭成员应多予以帮助,承担新生儿照护的主要责任,让产妇多休息,缓解不良情绪的同时增加家庭成员之间情感,有助于产妇身心健康。

2.2.2    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指家庭、亲属、朋友等给予的物质以及精神支持。一胎的消极态度会促进产后抑郁的发生[9],一胎儿童在接受二胎过程中难以适应,会出现情绪、行为及心理等方面的改变,当面临一胎儿童情绪低落等消极状态时,二胎产妇容易产生负性情绪,如自责、愧疚等。二胎家庭中父亲承担着家庭主要的经济压力,角色压力同样会使男性出现心理变化,若不善于表达,则易发生负性情绪。产后不同时期二胎产妇配偶的抑郁程度及影响因素不同[19]。程鑫等[20]在研究中提到,在二胎家庭中家人之间的沟通减少,家庭亲密度下降,在照顾一胎和新生儿时对产妇的关注度减少,产妇与配偶之间的相互关心减少,从而使家庭亲密度下降。家中长辈(父母、公婆)以及其他家庭成员给予的关怀减少,产妇分娩后生理上体内雌激素水平波动,使之心理相对敏感脆弱,无法积极面对产后夫妻、婆媳不良关系,容易导致情绪不良。产妇在产褥期如有朋友来探望,满足其社交方面的需求,产妇得到尊重和理解,会保持愉悦的心情;产妇在住院期间,医护人員也应给予其关怀,通过及时观察情绪反应和倾听产妇的诉求满足其心理需求,降低产后抑郁的发生。

2.3    文化观念因素    新生儿性别会影响到一个家庭对产妇照顾的质量,产妇担心因公婆、丈夫对新生儿性别不满意而表现出冷淡,过度焦虑、自卑,产生无价值感。部分家庭仍然有“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尤其是一胎是女孩情况下,对二胎男孩寄予厚望,这些二胎产妇在孕期时对胎儿性别的顾虑造成较大的压力,产前产后均困扰着二胎产妇,影响其心理健康。有文献报道,“对二胎新生儿性别期望为男孩”的孕妇抑郁发生率较“对二胎新生儿性别期望无所谓”的高[21]。家庭过分看中男婴,会给产妇带来很大心理压力。因此,二胎性别与一胎相同较性别不同更容易诱发产妇产后抑郁,并且对母乳喂养会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医护人员需要对有同性别小孩的家庭尽早给予引导纠正,及时关注此类产妇的心理状况并进行疏导,改善二胎产妇不良心理状态。

3    二胎产妇产后抑郁干预措施

3.1    住院期间提供适合休息的环境    住院期间和谐的环境能让产妇保持良好的情绪,在噪声和光线方面要尤为注意,尽量避免在产妇休息时查房,注重遵循产妇的意见和要求。给予产妇积极有希望的话语,注重观察产妇,不仅要观察产妇的病情,还有注意其情绪的波动,及时调整疏导不良情绪,对产妇提出的要求可在不违反医院制度的情况下尽量满足。

3.2    加强产检筛查早期预防    刘冰等[22]调查明确指出,担心胎儿健康是二胎孕妇抑郁的影响因素。由于新生儿的健康状况也是影响产妇产后抑郁的一大因素,因此产妇在孕期要加强产检。二胎产妇有生育经验,一胎的健康成长让孕妇对二胎产检往往会疏忽大意。邹镒严等[23]在研究中指出,加强产检发现胎儿异常状态,减轻产妇对于新生儿出现疾病及其他不良情况的自责感,能降低产后抑郁的发生。在产前检查中孕妇要做到按要求按时产检,家庭成员同时予以重视,给予陪伴与支持,如发现疾病及时告知孕妇、家属,为孕妇及家属做好选择方案,尊重其意愿。

3.3    早期进行心理治疗    在产妇的家庭中其人际关系主要表现在婆媳关系和夫妻关系,所以在人际心理疗法中其婆婆和丈夫关心程度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住院期间告知家属产后抑郁的表现及危害,应引起重视。进行家庭随访时需普及产后抑郁相关知识,仔细认真观察产妇的情绪变化,判断是否存在产后抑郁症状,程度较轻者加强陪伴,程度较重者及时就医。家庭是产妇社会支持的重要来源,二胎产妇生活中渴求得到家人的理解与支持,尤其是针对二胎性别是否达到期望值或新生儿的身体是否健康方面。告知家属当观察到产妇异常表现,应用疏导方式引导产妇进行宣泄,从而改善负性情绪。二胎产妇还会产生对一胎的歉疚,表现出自责、极端化和消极思维,劝导配偶协助解决,多陪伴一胎给予关爱,及时关注一胎及产妇的心理状况。周日可邀请亲朋好友做客,多陪伴产妇,给予支持。也可通过认知疗法帮助产妇缓解抑郁情绪。家庭成员在产妇产褥期应通过分摊生活中的琐碎从而减轻产妇的压力。对于长期抑郁的产妇,可以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给予相关训练,为婴幼儿提供更专业的护理指导,从而降低产褥期抑郁。雷莉等[24]在研究中发现,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很好地改善产妇认知行为,在预防产后抑郁症方面也有显著效果。舒玲等[25]对二胎产妇妊娠期开始团体正念干预至产后,共6周,有效降低了产后抑郁的发生。尹才芳等[26]对二胎产妇孕期实施瑜伽干预措施,降低了其产后抑郁程度。因此,及时采取正确的心理治疗措施,可帮助二胎产妇顺利渡过产褥期,减轻抑郁情绪。

3.4    产后抑郁的相关知识宣教和普及    大多数产妇对于产后抑郁不够了解,所以对于产后抑郁的相关知识宣教尤为重要。住院期间由医护人员向产妇及其家属讲解相关症状并嘱家属注意观察,也可向产妇、家属以及来访的朋友分发相关知识的手册漫画等,帮助更多的人了解产后抑郁症并给予重视。近年来,随着我国互联网应用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可以借助“互联网+医疗”平台帮助更多的人知晓产后抑郁症的危害。可以使用微信与电话随访相结合方式帮助产妇缓解情绪,进行答疑解惑,从而使产妇保持愉快的心态,消除负性情绪,减少产后抑郁的发生。

综上所述,我国二胎产妇的产后抑郁发生率不断增高,大多二胎孕妇可能已经错过了最佳生育年龄,高龄妊娠者内心充满压力,加上社会支持不够充分,使其对妊娠结局感到迷茫的同时,心理压力无从缓解,从而更易引起产后抑郁。所以,二胎产妇的产后心理问题应得到更多的关注。二胎产妇产后抑郁与产妇自身情况、对新生儿的关注度、社会支持以及文化观念等方面有关,应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包括住院期间提供适合休养的环境、加强产检筛查早期预防、早期进行心理治疗、加强家庭访视及产后抑郁相关知识宣教等。鉴于产后抑郁越来越普遍,医务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强对产妇异常情绪的关注,用良好的医患关系缓解其心理压力,使产妇保持心情愉悦,尽量避免抑郁症的发生。政府相关部门在倡导增加人口出生率的同时须大力推广针对二胎产妇产后心理问题的干预措施,以帮助更多二胎孕妇远离产后抑郁。

参考文献

[1] GIALLO R,PILKINGTON P,BORSCHMANN R,et al.The 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self-harm ideation trajectories in Australian women from pregnancy to 4-years postpartum[J].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2018,229:152-158.

[2] FLOM J D,MATHILDA Y H,MARCELA T O,et al.Subconstructs of the Edinburgh Postpartum Depression Scale in a Postpartum Sample in Mexico City[J].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2018,238:142-146.

[3] 刘李洁,钟巧诗,陈婉嫦.产后抑郁心理的影响因素调查及个体化心理干预效果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27):3862-3865.

[4] 胡绣华,鲁娟.二胎产妇产后初期社会支持及抑郁状况[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9,27(8):1191-1194.

[5] 周桂兰,谭红彤,陈晓雯,等.二胎政策后产后抑郁症状现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21,18(24):178-181.

[6] 聂慧瑶.北京市方庄地区二孩产妇产后抑郁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名医,2020(5):78.

[7] 毛新敏,热孜万古力·热西提,程建云.二胎妊娠产后抑郁风险与家庭支持影响因素的分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20,43(8):1118-1121.

[8] 张颖,杜玉开.765例生育二胎妇女产后抑郁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21,27(6):470-473,500.

[9] 林央央,曹晓丹.二胎产妇产后焦虑和抑郁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21,36(12):2860-2862.

[10] 雷星平,董冬梅.高龄二胎产妇产后抑郁影响因素及其护理对策探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20,26(20):3152-3155.

[11] 张慧娴,阮诗轶,连彩峰,等.“二胎”产妇产后抑郁的发生情况与危险因素调查[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8,26(2):16-18.

[12] 金文岚,陈志青,许国勤.“二胎”产妇产后抑郁影响因素及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22,30(9):1619-1624.

[13] 马明月,周临,孙增萍,等.二胎产妇产后抑郁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21,32(3):333-337.

[14] 李慧,陈丽,柳秋实,等.二胎产妇产后抑郁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22,37(15):2715-2719.

[15] OKUN M L.Disturbed Sleep and Postpartum Depression[J].CurrPsychiatry Rep,2016,18(7):66.

[16] 胡蘅芬,蒋娜,李瑶,等.二孩产妇产后抑郁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16(5):17-25.

[17] 杨小羽,何荣霞.兰州市211例产妇产后抑郁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45(2):42-46.

[18] 曾小华,刘喻,徐宝华,等.东莞外来女性产后抑郁症的影响因素分析[J].广东医科大学学报,2019,37(6):654-657.

[19] 周扬,唐四元.产褥期二胎产妇配偶产后抑郁发生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34(2):42-46.

[20] 程鑫,薄海欣,邹海欧.二孩背景下孕妇妊娠晚期抑郁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2020,12(3):70-73.

[21] 赵凌皓,陆虹,刘霞,等.二胎产妇及其配偶产后抑郁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22,22(8):607-612.

[22] 刘冰,刘心雨,刘晓彤,等.高龄二胎孕妇产前抑郁及影响因素分析[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9,42(1):19-23.

[23] 邹镒严,陈京立.早产儿母亲产后抑郁的影响因素及其干预策略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8,24(8):869-873.

[24] 雷莉,赵枫.认知行为疗法干预对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9,17(26):167-169.

[25] 舒玲,席明霞,吴传芳,等.妊娠期团体正念训练对二胎孕妇产后抑郁情绪的干预效果[J].中国心理衛生杂志,2019,33(2):106-108.

[26] 尹才芳,刘文姣,梁惠兰,等.孕妇瑜伽对二胎产妇产后抑郁的干预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2,41(17):3121-3124.

(收稿日期:2023-04-11)

猜你喜欢

二胎产后抑郁干预
产后抑郁的三时段护理干预研究
家庭生育二胎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孩子,妈妈对你的爱是不会改变的
浅谈农村“二胎”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大学生心理危机防范快速反应机制研究
积极想象在音乐治疗中的运用研究
陕西理工学院大学生亚健康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对孕期焦虑、抑郁及产后抑郁的影响
元认知干预对产后抑郁治疗效果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