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艺术审美心理构建路径
2023-09-12魏凤萍
□魏凤萍
民族声乐艺术作品汲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艺术表现形式包括文学内涵、中国语言、舞台表演、声乐演唱等。在民族声乐艺术作品表演过程中,语言与音乐相辅相成,完美融合为一体。从抽象角度分析,民族声乐艺术作品具有空间性与时间性,描绘的氛围与传达的情感会让观众产生空间想象,让心灵沉醉在民族声乐艺术作品中,激化情感。不同观众因欣赏能力、审美角度、生活阅历不同,在欣赏民族声乐艺术作品时的审美心理也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在研究民族声乐艺术作品时,相关人员应重视分析与掌握民族声乐艺术作品审美心理构建路径,将音乐美学理论与民族声乐艺术作品实践结合起来,为诠释民族声乐艺术作品提供更加广阔的视野与平台。
一、民族声乐艺术审美心理特征
民族声乐艺术作品审美心理是指寻求艺术本质的内心活动,在不断探索艺术本质的同时发现民族声乐艺术作品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因此,民族声乐艺术作品审美心理的构建意义在于指导民族声乐艺术作品,应用美学理论与思想对民族声乐艺术作品进行诠释,并通过审美心理在最大程度上挖掘民族声乐艺术作品本质。民族声乐艺术作品体现与生活贴近的地域文化特色,在欣赏与表演民族声乐艺术作品时,需要把握民族声乐艺术作品的人物心理与当地风情。例如,《走西口》是具有代表性的山西民歌,其中,“西口”是指蒙与晋间古长城关口,而“走西口”正是指渡过长城关口,逃荒至内蒙古生活。该民族声乐艺术作品描述可怜女子送亲人走西口,体现出当时晋陕人民的苦涩生活,整个民族声乐艺术作品结构简单,每句都带有延长音,听起来如同女子的叹息与哭泣。所以,体现“走西口”的歌曲大多酸楚与凄苦,《走西口》也被称为“酸曲儿”,该民族声乐艺术作品不仅具有当地的地域特征,也有当地人们在“走西口”时的心理活动。
二、民族声乐艺术审美心理表征
(一)作品的内涵美
民族声乐艺术作品来自不同区域与民族,无论风格性还是地方性都十分突出。例如,北方山歌奔放、嘹亮且高亢,而南方小调曲折、含蓄且委婉,在演绎不同的民族声乐艺术作品的时候,演唱者需要尊重民族声乐艺术作品的原作背景,把握民族声乐艺术作品的区域性色彩,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表达情感,塑造民族声乐艺术作品的客观艺术形象。以陕北民歌“信天游”为例进行分析,陕北民歌民族声乐艺术作品以真声演唱为核心,陕北人民用个性化的艺术表达形式将心中的寂寞与痛苦表现出来,因此,“信天游”也具备震撼人心的民族声乐艺术作品力量。《蓝花花》同样也是富有陕北地区特色的名作,“线线”等词语是陕北地区的方言,整首民族声乐艺术作品悠扬且高亢,使用信天游曲调,使得民族声乐艺术作品开阔有力,在手法上选择叙事法,在讲述故事时分成八段,深刻表达农村姑娘与英俊青年的凄美爱情故事。《蓝花花》这一民族声乐艺术作品的两小节之间连续使用纯四度上行,这也使得该民族声乐艺术作品具有明显的地方色彩与浓厚的陕北民歌特征,陕北地区的民族声乐艺术作品中含有不同的地区特色,更是深刻地展现了不同地区民族声乐艺术作品的内涵美。
(二)作品的情感美
在演唱民族声乐艺术作品的过程中,演唱者的内在心理活动对于演唱表现影响程度较深,内在情感体验也正是民族声乐艺术作品美学因素的来源。演唱者在掌握民族声乐艺术作品内容后,赋予了民族声乐艺术作品无限的魅力,进而给不同审美心理、不同审美角度、不同审美层次的观众美的感受。民族声乐艺术作品带来的声情并茂的美学因素不仅通过听觉和视觉的外在感受传递给每一个观众,更使演唱者将民族声乐艺术作品内在的思想、文化与情感表现融合起来,将情感注入演唱表演,以民族声乐艺术作品曲调的音乐形象与歌词的文学形象,给观众内外兼具的美,从而实现情感的深化,让观众的内心情感丰富,了解作品所表达的深层情感价值。例如,《槐花几时开》是一首著名的四川民歌,该民族声乐艺术作品富有意境、婉转且风格清晰,描绘槐树下的一位少女焦急等待情郎的场景,也进一步诉说了少女羞于向母亲表达的情感,用隐喻的方法体现少女等待情郎的迫切感情。这种情感的注入是民族声乐艺术作品深刻内涵的表现,更是民族声乐艺术作品情感美的集中体现。
(三)作品的创作美
民族声乐艺术作品讲究演唱者的声音圆润、明亮、甜美,表演台风要自然,表演情感真挚,注意外部动作的协调性,所选的演唱曲目以现代创作歌曲、艺术歌曲、地方民歌、诗词歌曲、民族歌剧等为主。民族声乐美学的研究涉及演唱者的声腔美、歌词的语言美、辞章的语言美、听觉的美感、曲调的旋律美,进而使民族声乐艺术作品形成再创作系统,将民族声乐艺术作品中的美再创作给观众听。例如,民族声乐艺术作品《花非花》的创作灵感为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情诗,尽管诗词自身简单明了,但是诗词却富有哲理。《花非花》虽然共有四句歌词,旋律与歌词音调相贴合,演唱者在歌唱时就如朗读诗词,体现曲与词的完美结合。《花非花》的歌词也是自然成文、环环紧扣的,这也进一步要求演唱者在演唱时巧妙使用气息,将如诗的境界通过演唱的形式呈现给观众。演唱者在演唱《花非花》时,通常都会使用钢琴进行伴奏,钢琴伴奏可以实现渲染与烘托气氛的演唱效果,使得整个民族声乐艺术作品形成再创作的艺术体系,向观众传递出新的民族声乐艺术作品美感,具有创新性,可以吸引更多的观众关注民族声乐艺术作品的发展。
三、民族声乐艺术审美心理传承
(一)构建与时俱进的美学理论
民族声乐艺术作品是中华民族传统音乐艺术的结晶与瑰宝,在传统优秀音乐文化的滋养下,不断吸收传统音乐艺术文化的精华。民族声乐艺术作品受表现方法、审美标准、思维方式、民族文化定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极具歌唱特色。在加强民族声乐艺术作品审美心理构建的同时,我们应认识到传统音乐艺术文化是民族声乐艺术作品的宝贵音乐财富,也是培养民族声乐艺术家的沃土。优秀的民族声乐艺术家需要具备浓厚的音乐艺术底蕴,例如,吴雁泽在演唱《清江放排》时,为了能够使演唱效果达到味浓腔正,到鄂西与放排工人学习发声,掌握“打啊哈哈”的根本方法。20 世纪以来,民族声乐艺术作品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每个时代也都涌现出优秀的教育家与歌唱家,为推动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作品的发展,以及实践民族声乐艺术作品审美心理做出重要贡献。但是,在民族声乐艺术作品发展过程中,除了要追求方式方法、实践与理论方面的优化,还需要综合考虑观众的审美心理特点与需求,只有得到观众的认可,才能真正体现民族声乐艺术作品的优越性。然而,在时代发展的背景下,观众的思维观念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对民族声乐艺术作品美学的欣赏水平与不懈追求也有所提高,对民族声乐艺术作品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民族声乐艺术作品创作与演唱,不仅要充分体现民族性,还要进一步体现时代感,在实践中优化与充实民族声乐艺术作品表演形式,适应时代需要与发展,满足观众不断提高的审美心理需求。因此,在传承民族声乐艺术作品的同时,需要构建与时俱进的美学理论,将优秀的传统美学理论融入民族声乐艺术作品的表演活动,结合时代背景,激活优秀的传统美学理论,使传统美学理论更具现代化特点,体现新时代的发展风貌,符合观众的审美心理需求。
(二)推动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
推动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要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立足于民族特色,勇于融合、吸收与借鉴国内外声乐艺术发展经验,坚持取其精华与取长补短的原则。中西声乐艺术在民族语言、民族风俗、形成的地理环境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因此,两种声乐艺术的音响效果、歌唱音色、演唱风格也不相同。在推动民族声乐艺术作品发展的过程中,其实并不需要人为划分民族与美声的界限,而是要在中西结合时优化唱法,尤其是在进行民族声乐艺术作品演唱时,演唱者的唱法可以划分为轻吟唱法、半声唱法、面罩唱法等多种形式,而不是局限于固定的表演样式。演唱者的演唱风格是指演唱者表现出的创作个性与艺术特色,这种创作个性与艺术特色是对民族声乐艺术作品的二次加工,其中也包含了演唱者对民族声乐艺术作品的自我理解。民族声乐艺术作品的演唱唱法是服务于民族声乐艺术作品风格的,因此,可采用不同歌唱方法为民族声乐艺术作品的艺术表现服务。对此,在推动民族声乐艺术作品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以科学唱法为支撑,积极吸取传统民族文化的营养,学习西方声乐的优势,彰显民族声乐艺术作品的气质与风格,这也有利于推动民族声乐艺术作品走向世界,践行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理念。
(三)民族声乐艺术表演美学展现
在演唱民族声乐艺术作品时,演唱技术是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参照不同音乐美学思想的前提下,音乐自律论倾向于将音乐形式等同于音乐内容,将民族声乐艺术作品的演唱技术视为音乐发展的生命。所以,掌握民族声乐艺术作品歌唱技能与获得艺术成就都非常重要。民族声乐艺术作品表演美学对民族声乐艺术作品审美心理传承的作用在于,演唱者通过掌握咬字、共鸣、呼吸等方面的基本演唱技巧,使自己的声音能够符合观众的审美心理要求,观众也能够由此得到美的享受。演唱者拥有成熟的演唱技巧,也能促进民族声乐艺术作品表演美学有效展现。音乐他律论支持者也强调可在强烈情感基础上合理应用演唱技巧,完美展现民族声乐艺术作品的表现力,观众也能由此享受到演唱者传递的民族声乐艺术作品的魅力。在民族声乐艺术作品中,演唱者的语言起着重要作用,歌词也是民族声乐艺术作品的语言,语言中的吐字训练与咬字训练十分关键。优秀的民族声乐艺术作品的歌词不仅会表达美好意境,还具有独特的审美理念与艺术价值,展现表演美学,给观众带来更好的心灵享受。旋律是贯穿民族声乐艺术作品的主线,由音调与节奏组成,在民族声乐艺术作品表演美学展现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节奏可通过不同速度与节拍表达不同的气氛与情绪,曲调可以表达民族声乐艺术作品的情感,体现不同区域的音乐风格。例如,在《杏花天影》中,作者通过缓缓起伏的旋律线条与缓慢的节奏表达伤感的情绪,并通过委婉与清雅的曲调感叹看到的江边春色。民族声乐艺术作品演唱者通过把握民族声乐艺术作品的音乐风格、理解民族声乐艺术作品的内容进行富于情感的演唱,表达民族声乐艺术作品的艺术美,展现民族声乐艺术作品表演美学,进而让观众能够在欣赏民族声乐艺术作品的过程中产生共鸣,感受演唱者通过表演民族声乐艺术作品营造的意境,从而进入民族声乐艺术作品所描述的民族环境,提升美学享受感。
为了让民族声乐艺术得到传承与发扬,需要重视体验民族声乐艺术传达的情感,以审美为中心,使得民族声乐艺术作品的传播与继承更具审美化与艺术化。民族声乐艺术审美心理表征主要体现在民族声乐艺术作品的内涵美、情感美与创作美上,为了实现民族声乐艺术作品审美心理传承,需要构建与时俱进的美学理论,改进传统的美学理论,并通过中西声乐艺术优点的结合,推动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民族声乐艺术表演美学要求民族声乐艺术作品演唱者拥有成熟的演技与歌唱技巧,掌握民族声乐艺术作品的深厚内涵,使得民族声乐艺术作品表演更具表现力与生命力,引导观众进入深入心灵的民族声乐艺术作品审美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