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结构主义视角下《马丁·伊登》中二元对立的深层内涵解析

2023-09-12马红霞

艺术家 2023年5期
关键词:伊登露丝结构主义

□马红霞

《马丁·伊登》是美国著名的现代现实主义小说家杰克·伦敦的一部力作,主要讲述了来自下层的普通水手马丁·伊登的美国梦的幻想和幻灭,通过对主人公马丁·伊登的悲剧命运的刻画,抨击了“美国梦”的虚伪和腐化。主人公个人的悲剧命运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紧密地交织在一起,被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涵。在小说中,梦想与现实、对纯粹的写作艺术的追求和出版的商业化以及主人公强烈的个人主义和归属感之间的尖锐矛盾贯穿了主人公悲剧命运发展的整个历程,确立了二元对立的内在关系。

一、杰克·伦敦和《马丁·伊登》

(一)杰克·伦敦

杰克·伦敦(1876—1916)是美国著名的现代现实主义小说家和短篇小说作家,以其非凡的一生和成就在美国文学史上谱写了独特的篇章。贫穷的家庭迫使年轻的杰克·伦敦从事各种工作,沉重的生活负担把他塑造成一个超人,他总是精力充沛,力量惊人。当他的文章《中国海岸的台风》获得一等奖时,他开始将写作视为一种职业。早年的丰富经历和流浪生活使他接触到了社会主义思想,使他更清楚地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劳动人民面临的苦难,为他写作《马丁·伊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他自身的一些矛盾性格也影响了他对《马丁·伊登》的创作。比如,一方面,他批判个人主义,另一方面他又赞美个人主义;一方面他鄙视上层社会的拜金和虚伪,另一方面他又挖空心思、不择手段地去捞金,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一方面他同情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广大劳动人民,另一方面他又对他们的苦难和遭遇置若罔闻;他既瞧不起他认为成功来自世袭的资产阶级,也不把没有取得成功的劳动人民放在眼里。杰克·伦敦的这种二元对立的矛盾性格充分体现在马丁·伊登的身上,导致了马丁·伊登的悲惨结局。

(二)《马丁·伊登》

《马丁·伊登》(1909)是杰克·伦敦的一部半自传小说,讲述了一位挣扎着追求梦想的年轻人的悲剧命运。小说的主人公马丁·伊登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相识了上层社会的露丝并对她一见钟情。为了在各个方面与露丝相匹配,伊登开始了自我改造之路,梦想着能成为一名作家,进入上层社会。然而,当历经种种磨难和艰辛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以后,他真正认清并厌倦了资产阶级冷漠势利、虚荣肤浅的嘴脸,却又无法回到自己原来的阶层。马丁·伊登再也无法忍受漫无目的的生活带来的痛苦和疲惫,最终选择在深海中溺水自杀。学术界对《马丁·伊登》 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从结构主义视角解析这部作品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此,笔者从结构主义视角解析这部作品中的二元对立,探索导致马丁·伊登悲剧命运的深层原因。

二、结构主义二元对立

结构主义二元对立方法论兴起于20 世纪60 年代,起源于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二元对立(binary oppositions)是结构主义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在语言学的选择及语义等方面,都有上/下、黑/ 白、男/女、阴/ 阳之类的种种二元对立结构,使意义在对立的结构中产生。法国结构主义文学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罗兰·巴特说,唯有通过辨识文本中的代码或二元对立,才能解释文本中的加密信息。通过找到文本内的二元对立关系,我们便可以对文本的深刻内涵和意义进行有效的阐释。在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实践中,二元对立分析方法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文本解析方法,被广泛地应用到中外文学经典文本的解析上。通过研究笔者发现,《马丁·伊登》这部小说也是利用一系列的对立冲突,即二元对立,将作品的主题慢慢展开并进行深化,从而引领读者一步步见证马丁·伊登注定无法摆脱的悲剧命运。笔者将对小说中导致这种悲剧命运的几组二元对立关系分别予以阐释。

三、《马丁·伊登》中二元对立的深层内涵解析

(一)梦想(幻想)与现实(幻灭)的二元对立

《马丁·伊登》主要讲述了主人公马丁·伊登的美国梦,表现了幻想与幻灭、梦想与现实之间的二元对立。作者为了更好地突出这个主题,在人物身份和环境设定方面也都采用了二元对立的模式。在小说的开头,主人公马丁·伊登只是一个来自底层社会的普通穷水手。去露丝家之前,他是一个头脑简单、无忧无虑的穷水手,独自生活。他的生活中充满的是无休止的贫穷、争吵打斗和辛苦劳作,周围的亲戚和朋友也都是没怎么受过教育的“粗鲁无知”之人。在被邀请去亚瑟·莫尔斯家吃晚饭后,他在露丝的世界里看到的是中产阶级的优雅美丽,那是他向往的伊甸园。特别是露丝,他的“女神”,知识与美丽的化身,更是他梦寐以求的女孩。马丁·伊登因为所见所闻而感到震惊,深深地被眼前的新世界吸引,以至于产生了错觉。这种强烈的二元对立式的人物和环境的对比关系使马丁·伊登萌生了自己的美国梦:他想名利双收,跟露丝结婚,得到真爱;他梦想脱离工人阶级,过上中产阶级的体面生活。怀着这个梦想,他开始了成为一名作家的艰辛旅程,为自己美丽的美国梦而进行艰苦卓绝的奋斗。作者在小说开头设定的这种二元对立的环境和人物身份为马丁·伊登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

在开启追梦之旅后,马丁·伊登的梦想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的二元对立关系愈发明显且不可调和。伊登对心中的美好幻想坚信不疑并为之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努力。他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他不顾一切阻碍与自己的出身作斗争,努力爬上社会的阶梯,进入上层社会。他以超凡的自律和决心自学成才。后来,在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写作领域的敏感性和潜力后,他选择了以写作为职业。但成功之路并不总是平坦的,实现梦想的目标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期。但是,正是因为心怀美好梦想,即使在非常恶劣的条件下,他仍然没有放弃。相反,他重新调整目标,继续奋进。最后,他的一篇文章被偶然发表,他也因此成功了,成名了,赚了很多钱,登上了社会等级的顶峰。然而,成功之时也正是他幻灭之时。伊登成功之后,之前一直攻击他、对他避而远之的中产阶级人士开始对他献媚谄笑,蓄意结交,假意奉承,就连之前已经将他抛弃的露丝也主动登门要求跟他重归于好。他突然发现资产阶级是那么庸俗、空虚、势利。他意识到上流社会是一个一切都以物质生活为中心、以美元为单位的社会。在那里,纯洁高尚的思想、文明和他所珍视的一切都只是一种幻觉。

为了将作品主题中梦想与现实之间的二项对立关系推向高潮,作者特意给马丁·伊登设定了二项对立的性格特征,即一方面勇于挑战和改变,一方面又拒绝调整和改变。这种矛盾的性格特征成了他自身悲剧命运的催化剂。在目睹资产阶级社会优雅文明的生活方式后,伊登下定决心与亲朋好友的世界分离。他想成为一个全新的人,以便被露丝的家人接受。他想要改变,也勇于改变,最终终于脱胎换骨,失去了原来的身份和生活风格,成为一位著名的作家,过着富足的生活。可在沉入一个充满纯粹幻想和金钱的新世界后,他拒绝适应这种新生活,拒绝做出任何改变,根本无法真正融入进去。这种性格的两面性使伊登成了他认为的虚伪的上层阶级中的“局内人”,但同时他又是个“局外人”。他代表着美国梦的实现,但同时,他也是美国梦的牺牲品。马丁·伊登最终脱离了现实主义的社会事实,不得不为自己不切实际的梦想付出高昂的代价。梦想与现实的二元对立把伊登一点点推向死亡的深渊,使他认为死亡是减轻痛苦的唯一方法。

(二)对纯粹的写作艺术的追求与出版商业化的二元对立

除了梦想与现实的二元对立外,马丁·伊登对写作艺术的追求和当时美国出版社的商业化之间的对立也导致了他的悲剧的发生。马丁·伊登在一次航海的过程中第一次产生了写作的念头。航海归来后,他便立马动笔写作。他渴望知识和写作,从早到晚笔耕不辍。他追求纯粹的写作艺术,他的文章精彩、深邃、富有哲理、妙趣横生。根据他的生活经历写成的作品具有特色和丰富的内涵,反映了现实与生活的联系,与通俗低劣的作品大不相同。他自信满满地以为他的作品很快就会被发表,可没想到的是,他的几十篇稿件都被杂志社退稿了。因为书商和编辑们只对卑鄙的美元追逐者感兴趣,只热衷于平凡的小男人和小女人的爱情花边故事。遭受打击的马丁·伊登决定花时间去研究那些成功发表的作品,结果却令他大吃一惊,因为那些刊印出来的文章几乎千篇一律,写的都是生活中的平庸现象。伊登心中关于写作艺术的那片理想净土被摧毁。他对纯粹写作艺术的美好追求败给了出版界商业化的现实。这种二项对立使他对文学市场开始产生了怀疑,为他今后的彻底绝望埋下了一颗种子。

当马丁·伊登成为一名当红作家后,从前拒绝过他稿件的杂志和出版社纷纷来信,说愿意重新刊登那些作品。出版界表现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表明他们的目的是名利。出版社的黑暗和严重商业化与他心中的纯粹写作艺术之间的对立矛盾愈发明显,马丁·伊登也因此怀疑自己的成功。

然而,最让他痛苦的是,当他的好友布里森登的作品《蜉蝣》出版时,评论家甚至都没有读懂,就开始批评这部作品并把它用作政治斗争的工具。除了马丁·伊登,没有人能理解这幅作品的崇高思想和精湛的艺术。这是一首几百年难得一见的好诗,但是书商和评论家却只知道用它来炒作赚钱。马丁·伊登再也无法向世俗妥协,无法再进行任何创作了。他对艺术的市场价格、艺术的谎言和艺术的耻辱失望透顶。他意识到势利和庸俗之辈控制着美国文学的出版公司和评论领域。他们扼杀了创作,摧毁了天才。追求纯粹的艺术创作的马丁·伊登无法容忍出版商业化的束缚。这种无法调和的二元对立关系最终使他心灰意冷,只能向大海寻求解脱。

(三)个人主义和归属感的二元对立

马丁·伊登是一个典型的个人主义者,他始终坚信可以不依靠任何人,完全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梦寐以求的生活。然而,正是他的这种严重的个人主义与最终归属感的二元对立成了造成他悲剧命运的帮凶。从小说一开始,伊登就明显属于工人阶级,他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但在莫尔斯的晚宴上,他第一次把自己认作低人一等的原始人,开始质疑自己原来的身份,然后试图建立一个虚假的身份。在见过露丝一家人后,他更是瞧不起自己阶层的那些人,开始有意脱离工人阶级。他根据露丝的社会阶层所确立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并激励自己去追求新的教育目标,认为这将提升他的阶级地位,帮助他赢得露丝。他在从各种各样的书中获得知识后,便与工人阶级脱离开来。他认为他自己和他的同伴之间有一种强烈的等级感,而且他足够聪明地认识到,差别在于潜力而不是成就。因为他姐姐和姐夫看不懂他的作品,他便意识到一种巨大的孤独,认为他把他们远远地落在后面了。

他一路按照自己的意志和想法努力着、挣扎着,完全没有顾及身边人的看法和感受,包括他为之而奋斗的女神露丝。露丝和她的家人以及她那个阶层的人从头至尾都没有变过,可是完全以自我意志为中心的他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最后当他成功地跻身于中上层社会时,当他发现中上层社会的那些人虚伪浅薄、趋炎附势时,强烈的个人主义再次作祟,使他否定了中上层阶级,使他想逃离。他对上层阶级感到失望,并试图回到他的工人阶级同胞的中间,但他的身份改变了,再也不能像从前那样了。他几乎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在双方之间摇摆,失去了归属感。他无处可去,只能在大海里结束自己的生命。强烈的个人主义成就了他,使他成了有名的作家,名利双收。可同时个人主义也害了他,使他失去了归属感。个人主义和归属感之间的二项对立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命运。

结构主义为解读《马丁·伊登》提供了新颖的视角和有益的帮助。笔者运用结构主义理论探索隐藏在小说深层结构中的二元对立,揭示了小说的深层内涵。总体来看,马丁·伊登的悲剧命运主要是由理想与现实的对立、对纯粹的写作艺术的追求和出版商业化的对立以及强烈的个人主义和归属感之间的二元对立所造成的。

猜你喜欢

伊登露丝结构主义
Never Let Go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露丝·巴德·金斯伯格去世,享年87岁
结构主义文论回望与再探
《从街角数起的第二棵树》的结构主义解读
惩罚和保护都是爱
事业、爱情、友情:马丁·伊登个人成功之路解析
事业、爱情、友情:马丁·伊登个人成功之路解析
杰克?伦敦与《马丁?伊登》信仰与现实的矛盾之争
自我毁灭,还是肉体的放逐?
语言的牢笼:论詹姆逊对形式主义与结构主义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