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摄影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思考与探索
2023-09-12曹晓东
□曹晓东
乡村振兴,既要美丽塑形,又要文化铸魂;既要美在“面子”,更要实在“里子”。当下,中国正处于一个大发展、大变革时代,面对正在演进的“山乡巨变”,面对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摄影作为一种视觉文化,肩负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使命。本文通过梳理摄影与文化的关系,结合乡村摄影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发现乡村摄影目前存在摄影表达同质化、专业人才匮乏、著作权意识不足等问题,提出了在尊重著作权法,保障权益的前提下,从机制入手,培养专业乡村摄影人才,创新乡村摄影助力乡村振兴途径,重构乡村文化,引领乡村新风尚,发挥“以文化人、以美育人、以艺通心”的独特价值和作用,切实提升乡村软实力。
自2017 年10 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全国上下都在多措并举,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二十大报告中再次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部署了当前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抓紧落实的各项主要任务。而在当下,摄影不仅是中国人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之一,也成为乡村振兴重要的抓手和途径。乡村一直是摄影关注的一个特别重要的场景。杨帆将乡村摄影划分成四个层次:“描绘理想”的初创期、“文革模式”的停滞期、“返璞归真”的发展期、“百花齐放”的繁荣期。目前,在乡村文化振兴的大潮中,乡村摄影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正日益被重视,摄影艺术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大展拳脚,大有作为。
一、摄影与文化的关系剖析
(一)摄影的文化定位
摄影术的发明是一项重大的文化事件,它改变了人们的观看方式、思维方式,改变了文化发展方向,丰富了文化的内涵,带来了人类文化生产的革命性巨变。180 多年来,摄影作为文艺形式,参与了人类文明、文化建构,使人类对文明文化的进程描摹从结绳记事、口口相传、文字及声音的记录上升到对真实影像的留存。它打破了几千年来单一的以文字为文化载体的局面,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开创了与现代化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文化模式。影像已成为语言(口语)、文字之外的第三种语言。
(二)摄影的文化优势及特性
人类口头语言大约形成在距今三万年以前,语言的产生使不同族群间产生了隔阂。心理学家做过有关人类获取信息采集和途径的心理实验,实验表明:人类获取信息83%来自视觉。摄影跨越了语言障碍、国家界限、民族隔膜、地域阶层,直抵人心,触动思考,是沟通人类心灵的桥梁,是全世界共通的语言。在人人都是摄影师,人人都是麦克风,人人都是美的实践者的时代,我们既是图像的观赏者、消费者,也是影像的创造者、生产者和传播者。摄影作为世界性的视觉文化,无限延伸人的视觉感官功能,拓展了人们对世界认识和感知的途径,彻底颠覆了以往人类的视觉体验。
(三)摄影的文化功能
摄影代表价值的立场,在文化基因激活、文化传承创新、文化影响传播、文化实力彰显、文化品牌树立、文化风尚引领、文化记忆再现、多元文化融合、文化产业复兴等方面有独特作用。一幅幅经典照片正在构建着一部庞大的人类视觉文化“史记”。摄影是纪录历史、保存文化、传达对社会理解和历史变迁的见证。当代摄影艺术进一步肩负起启迪心灵、教化文明的重任。在我国“大外宣”和中外文化交流中,摄影在树立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
(四)摄影的文化美学
摄影讲究色彩、影调、视角、明暗、虚实、透视、层次、细节、刺点、主客体关系,以及画面布局、情景氛围、影像语言等形式美感,这些仅是视觉文化美学的前提,是美学表达的方式方法。好的视觉表达必须在发挥摄影创造性审美导向作用的前提下,以内容为主,以情感为核,与时代呼应,让图像与人民、与价值文化、与生产生活同频共振,展现审美意趣,表达思想观点。
二、乡村文化振兴中乡村摄影发展的实践
以笔者所在的黄山徽州区为例,乡村文化振兴中乡村摄影艺术的发展措施如下。
(一)全方位举办摄影赛
相关部门应以摄影赛为抓手,提振乡村摄影队伍和动力,推动乡村振兴。一是举办全国性赛事,与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摄影报、安徽省摄影家协会等合作,举办“徽州六美”全国摄影大赛。二是注重区域乡村赛事。先后举办两届“美丽乡村 记忆乡愁”民生工程之美丽乡村建设摄影大赛、两届“最美虹光 浪漫田园”乡野摄影大赛、徽州区“千年榧乡幸福杨村”摄影大赛等赛事,以乡村为摄影场所,突出乡村文化。三是结合红色文化举办摄影赛。依托笔者所在区域的富溪碣石、岩寺小练、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等革命遗址、革命老区,举办了“红色徽州”创作摄影赛,深入讲好徽州红色故事。
(二)多样式举办摄影展
一是常规化摄影展。政府或行业多次举办诸如“养生潜口 康养福地”摄影展等,结合徽州文化历史,策划举办了“你好,徽州1981”摄影展,再现了41 年前村落里的徽州风土人情。二是举办公益摄影展。先后举办“喜迎党的二十大”徽州生态摄影公益展、徽州“红色影像力”主题摄影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摄影展等。三是创新构建“乡村视觉文化艺术徽空间”。一改以往“庙会式”展览方式,组织一场开放式、长期性、专业性的摄影展览,通过文化铸魂,艺术赋能,打造“乡村视觉文化艺术徽空间”,先后打造了潜口镇蜀源村悠悠竹庄、西溪南坑上湖畔艺术馆、岩寺镇虹光村村史馆等多个“乡村视觉文化艺术徽空间”,逐步构建徽州乡村影像文化谱系。
(三)多层次组织摄影活动
一是组织举办高质量、高水准乡村摄影采风创作活动。政府或行业多次举办诸如全国摄影家“群英会”美丽乡村摄影创作采风活动,与中国摄影报合作举办“星火传承 映照时代”2021 中国摄影报全国摄影拉力赛徽州区站活动等,与安徽省摄影协会联合举办“相约徽州 乐享山水”之“礼赞百年春满徽州”摄影主题创作暨北京摄影函授学院安徽分院函授班采风创作活动等,带领摄影师走村串巷,挖掘乡村文化。二是举办高质量乡村摄影文化讲座。以“东方诗意·黄山影像”品牌举办摄影师人才成长计划,举办乡村摄影发展研讨会,专题论道“美丽经济”,谋划摄影产业。三是成立乡村摄影组织。在本土区域成立徽州摄影协会。各摄影兴趣爱好者自发成立多种摄影组织。如40 余名本土专业拍鸟、爱鸟摄影人自发成立“徽州图虫群”“徽州民间爱鸟组织”,跟踪、记录、拍摄世界级濒危物种、国家“三有”保护动物绶带鸟为主的各种鸟类资源,线上线下举办“徽州爱鸟”专题影展交流互动,通过精美的摄影作品助力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四)多举措发展摄影产业
以笔者所在的区域黄山市为例,率先在全国发展摄影产业:首个提出并实施建设“百佳摄影点”,首个制定出台发展摄影产业政策措施,首个制订“十三五”摄影产业发展规划,首个面向省级以上摄影人实行免收景区门票政策,推动摄影+旅游发展。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178 个“百佳摄影点”并落实专人专项经费,常态化、立体化、项目化推动实施摄影产业发展;按“烟雨徽州、田园徽州、村落徽州”分类编排多条摄影文旅专线;推出摄影“四季花”、唱响“四季歌”;持续开展乡镇、特色村主题影赛影展等活动,不断推动摄影产业发展;组织百余名本土摄影人深入国家、省级非遗传习基地采风创作,出版《黄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建立完善(国家、省级)非遗图片数据库,助力“数字非遗”。
三、乡村摄影存在的问题
乡村是摄影人创作的乐土,笔者结合所在区域的实践,发现乡村摄影活动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同质化现象严重
根源在于摄影人对乡村文化的理解不透彻,认识不够,研究不深,未能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发现乡村文化的特质,忽略了乡村摄影的纪实性,加上部分摄影人以自发为主,缺少美学的基本教育和视觉训练,缺少艺术审美的知识支撑,在乡村影像审美力方面存在一些偏颇,导致摄影创作维度单一,角度不新,主题不显。
(二)专业人才队伍缺乏
部分摄影创作者重技术,追求器材;缺少一批能独立思考、独到取舍、独特表达,擅长用影像故事解读传播乡村人文历史能力的本土摄影人才队伍;缺少一批聚焦乡村、宣传乡村的“乡村推荐官”;摄影专业人才的培训和学习机会较少,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这都导致乡村摄影展览展陈形式单一,缺少“元场景”“元人物”“元影像”的体验、重现,也缺少与农民生活同频共振“乡里巴人”式的乡土味、乡亲味、乡愁味。
(三)著作权意识不强
摄影创作者对摄影作品著作权的保护意识普遍不强,不熟悉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在文化生产过程中的维权保护意识不强。
四、乡村摄影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对策及建议
(一)建立机制,培养人才
一是地方政府充分利用文化馆等场所机构,组织乡村文化站摄影专员、乡村导摄员,建立一支专门的摄影队伍。二是加大政策支持。地方政府应落实加大乡村摄影产业、摄影文化事业的专项经费投入,制订乡村摄影艺术人才培养奖励办法,常态化、立体化、项目化实施摄影人才培养计划。三是实施名家引领工程。地方政府应鼓励支持乡村摄影创作,引领扶持民间文化志愿团体,挖掘提炼本土乡村特色,推出乡土影像精品。四是定期举办摄影讲座和培训班。地方政府应推广普及“乡村少年光影社”,从青少年开始培养;定期举办类似“东方诗意·黄山影像”品牌工作坊,引入专家学者加盟助力,助力本土摄影人才的专业成长。
(二)引智借力,探索创新
一是地方政府适时组建乡村摄影智库,充实乡村摄影专家人才库。二是定期举办摄影美学专班,特邀专家学者、艺术家、摄影家等视觉文化实践者、农村新乡贤等举办“乡村摄影美学专班”,在普及美学知识的同时深入挖掘地方文脉,鼓励摄影创作者在乡村摄影创作中进行实践,打破“千片一律”同质化魔咒,以艺术领衔,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三是创新展陈,以展促学,探索乡村摄影策展人机制、乡村影像出品人机制,以高质量、高品位、高层次的摄影展提升乡村摄影创作的层次和艺术性。
(三)权益保障,规范合法
一是政府或行业定期举办摄影著作权专题法律培训,普及摄影著作权、肖像权的新规新法知识;鼓励乡村摄影创作者加入各级摄影著作权协会,保障摄影艺术作品的权益。二是规范拍摄和传播行为。乡村摄影创作人要遵守社会公德,自觉遵守公序良俗,文明创作,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用优秀的摄影作品传递社会价值。三是合法利用摄影作品。各级单位在使用摄影作品时,要通过正规渠道获取图片,合法使用图片,确保乡村摄影创作者的合法权益。
乡村摄影是乡村振兴中的“突击队”“轻骑兵”,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一系列探索实践,能够丰富村民生活,扮靓乡村景观,点亮乡村灵魂,激活乡村发展活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拓宽乡村发展、农民致富的新路径,为村民生活富、农村环境美、农业振兴强、人民精神乐凝聚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