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下高校电影艺术鉴赏通识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2023-09-12林荔丹林槟苹

艺术家 2023年3期
关键词:考核创作艺术

□林荔丹 林槟苹

高校电影艺术鉴赏课程在提高全校学生的艺术修养、媒介修养与人格修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与考核评价限制了课程目标的实现。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下,电影艺术鉴赏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文章从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内容、转变教师角色、创新考核方式四个方面提出相应对策,以供参考。

电影艺术鉴赏课程与媒体技术发展密切相关,因此,以课程为载体,规避媒体技术带来的一部分消极影响,帮助学生提高包括媒体素养、艺术素养在内的综合素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电影艺术鉴赏通识课程改革与创新的背景

(一)课程目标要求电影艺术鉴赏进行改革与创新

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电影作品通过巧妙的结构、引人入胜的故事阐述导演思想并传达相关主题。故事对人们有天然的吸引力,用故事包装事实,能够让受众参与主人公情境,引发共鸣,思考“我”若是主人公的话会作何选择,从而影响、塑造受众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电影艺术鉴赏通识课程对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以笔者近三年电影艺术鉴赏课程开课情况为例,每一年的课程选课人数都在短时间内达到上限。笔者在课程第一堂课上就选课原因随机采访了几个学生。有的学生回答“我平时就喜欢看电影,喜欢关注故事中的人物以及情节的发展”,有的学生回答“好的故事往往是生活的浓缩,看电影能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有更深刻的思考”,有的学生回答“从小到大看过很多电影,但更多还是看热闹,所以想要多学习下如何从专业角度去解读一部电影”。由此可见,对大多数学生而言,电影并不是束之高阁的艺术品,而是“熟悉的老朋友”。

大学是高校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以电影艺术鉴赏课堂为桥梁,通过影视作品中的正面人物对高校学生进行榜样力量的示范与引导,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塑造。

(二)新媒体环境要求电影艺术鉴赏课程教学与时俱进

电影艺术鉴赏课程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充分将新媒体技术运用于课程教学中,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沉浸式学习影视知识,并成为影视作品的创作者、交流者与传播者。在高校课堂上,笔者经常会听到一些教师抱怨学生上课只盯着手中的手机,不认真听讲。倘若我们能够把课堂知识与学生不离手的手机融合,把学生重度使用手机的劣势转换成优势,结果就大为不同。如将学生创作的影视作品上传到短视频平台,让学生自行统计作品在平台上的点赞数、评论数、转发数等数据并解读汇报。教师可以在学生分享数据的基础上,结合平台属性针对特定作品给予学生创作知识的指导,将线下课堂与手机工具深度融合。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因此,如何扬长避短,让新媒体作用最大化值得深思。

二、高校电影艺术鉴赏通识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陈旧

目前,高校电影艺术鉴赏课程大多采用影片欣赏加理论讲授的方式进行,其中,有的教师选择先播放影片再解读电影,有的教师会在播放影片的过程中穿插理论知识。通常,一部完整电影的时长为120 分钟,而一次电影艺术鉴赏课程一般为3 学时,125 分钟。在时间安排上,多数教师会将三分之二的时间用于影片播放,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电影的分析与解读。在解读环节上,教师一般采用“我说你听”的模式,学生参与度较低。而没有参与感的课堂是很难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判断的,与课程的目标背道而驰。一个人一旦缺乏思考能力,就会缺乏判断能力,很难建立起自己独立的、高洁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变成人云亦云的乌合之众,容易被人利用。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接班人,如果他们缺乏思考力,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又将如何发展、进步?

(二)教学影片带有较强的个人风格

当前电影艺术鉴赏课程在教学影片的选择上,一般都带有较强的教师个人风格。作为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且熟悉的电影类型。但作为一门课程,在选择教学影片时应该在广度与深度上共同推进,以期形成完整的课程理论教学体系。不论喜剧电影,还是爱情电影、科幻电影,都不缺少经典作品,若教学影片过于集中于某一电影类型则不利于学生视野的拓宽,不利于学生艺术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提升。此外,当下快节奏及特殊环境的影响,部分学生更青睐于搞笑幽默类的电影,可以在虚拟的电影世界中获得暂时的放松。还有一些学生倾向于观看一些低俗恶搞类的电影,一味追求感官刺激,而忽视了电影作品的思想及内涵。因此,在教学影片的选择上,教师不能以“好玩”“轻松”作为标准,而应该兼顾趣味性、思想性与艺术性。

(三)重知识,轻育人

电影艺术鉴赏作为一门通识课程,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知识背景各不相同。在此情况下,授课教师往往更注重电影视听语言等鉴赏知识的传授,把教学重心放在理论知识上,却忽略了育人的工作。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但高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让大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所以知识的传授仍然是为了育人。大学生作为网络平台的活跃人群,并不缺乏获取知识的渠道。教师可以以电影艺术鉴赏课程为载体,将教书与育人有机融合,在“润物细无声”中让学生建立起与国家、世界的积极联系。

(四)考核方式单一

现今,多数高校电影艺术鉴赏通识课程一般采取影视评论写作的方式进行考核,方式较单一。影视评论写作的方式更注重考核学生对影视视听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主观性较强。即使学生对课堂知识一知半解,也基本可以达到考核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学生在平时课堂上只需要观看电影,听听教师的解析,期末完成一篇评论写作即可,不需要思考,不需要参与,这样的课程收获非常有限。如笔者在慕课平台看到一些学生对电影艺术鉴赏课程考核方式的评价为“课程很好过,写篇电影的心得体会就可以了”“平时听不听课都没关系,因为这不影响期末的作业”。由此可见,考核方式的选择与构成会极大影响学生在这门课程中的学习方式及态度。如何将知识与育人结合融入考核中,检验课程智育与美育的成效是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电影艺术鉴赏通识课程改革与创新的对策

(一)创新教学方法

一是从单向传授到双向互动。在课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各种新媒体手段,赋予学生一定的主导权和自主权,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笔者近期在课堂上尝试了一些改革措施,每一周提前发布要讲解的电影类型,鼓励学生推荐优秀影片,在综合考虑学生意见的基础上最终确定教学影片。这样的选片方式既发挥了学生海量阅片的优势,又可以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环节。二是将线上资源和线下课堂有机融合。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提前发布任务,让学生先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而线下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慕课、播客等线上资源对有兴趣的专题内容进行补充学习,再利用线下课堂与师生互动交流,形成良性互动循环。三是将影视作品专题内容与社会、国家发展热点关联,让学生感受到个人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让他们知晓影视创作来源于现实,只有扎根于脚下这片沃土,才能创作出有深度的作品。

(二)创新教学内容

首先,以电影专题取代单一影片解读。专题形式授课有利于学生了解各种电影类型发展的来龙去脉。只有在探寻电影类型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更好地创作作品。如笔者在讲解青春类电影专题时,依次梳理了国内青春类电影的发展过程,并引导学生思考“青春类题材电影从最初轻松过几千万的票房到现在惨淡局面”的原因,思考“有意义的青春应该如何度过”,在此前提下,结合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大赛中的公益命题,让学生创作属于当代年轻人的“青春故事”脚本。其次,拓展课程鉴赏作品的类型。除了经典的电影作品外,教师可以再选择一些优秀的学生参赛影视作品。如果说大师们的经典电影作品值得学生仔细品读、抬头仰望的话,那么优秀大学生创作的作品则更“平易近人”。由于身份和年龄的天然亲近感,学生可以从大学生参赛获奖作品中找到创作的灵感,在校园、在身边寻找合适的素材并用影像进行传播。最后,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课程内容。教师可鼓励学生通过慕课平台、短视频平台、微信公众号等对感兴趣的专题进行补充,并将自己的思考通过不同的方式输出。如笔者鼓励学生将思考化为影视作品参加相关赛事或影视论文并尝试投稿发表。这种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的学习,从理论知识延伸到实践的创作,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课程收获。

(三)转变教师角色

在教师占据主导地位的课堂上,学生更多时候被动地接收知识,他们只需要“听你说”。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该适时转换角色。第一,教师从“主导者”转变成“指导者”。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电影畅所欲言,将相关理论知识贯穿融合于师生互动交流中,避免知识传授与作品鉴赏各行其道。“指导者”要求教师在聆听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站在更高的视角帮助学生领会影片的主题和内涵,在提升学生鉴赏影视作品的能力的基础上,鼓励他们进行实践创作,用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视作品影响更多人。第二,教师从“主导者”转变成“对话者”。对于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不同的受众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鉴赏。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与学生平等地交流自己对相关作品的看法与想法。“对话者”的角色有利于学生打开心扉,表达自己真实的观点。第三,教师从“主导者”转变成“管理者”。提倡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轻松上阵”。相反,教师需要提前精心筹划每一个教学环节。如何设计相关问题引发学生对影片的兴趣,如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赏影片,如何让学生在观看完影片后对“我”的现状有所思考,这些都是教师在课程前需要认真思考的。不仅如此,教师还必须根据课堂上学生讨论与发言的情况,确保课堂教学有序、高效开展。

(四)创新考核方式

一是注重过程考核,将课程成绩比例合理分配至教学过程和期末。以笔者的课程考核为例,笔者采取平时成绩占60%,考核形式包括课堂讨论的参与度、讨论的成果与课堂上影视作品的评论写作等;期末成绩占40%,考核形式主要为影视作品创作实践。这样的考核方式与单一的影视评论考核相比,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在每次的课堂上,学生都要带着问题与任务进入相关专题,就影片进行深度思考和思维发散。二是注重创作考核,考查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如笔者在电影艺术鉴赏课程中安排了“喜剧电影专题”,在内容讲授后要求学生运用任意一种喜剧方式创作短片。在学生完成创作后,教师可选择部分作品进行课堂点评与交流。不仅如此,教师还可要求学生将创作的喜剧作品上传到相关短视频平台,并在一段时间内让学生记录作品的播放量、点赞数与评论量等,作为课程期末成绩的依据。创作考核的方式能让学生更清楚了解到喜剧不是闹剧,不是笑话,也不是强行卖惨和故意扮丑,对喜剧的本质有更深刻的理解。三是注重学生个性与团队协作能力的考核。教师可通过课堂的小组讨论及作品创作环节,让学生更深刻理解保有个性和追求共性的对立统一关系,实现个人和团队的双赢。

综上所述,教师只有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将新媒体技术有机融合进课程各个环节,不断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思考力与创造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电影艺术鉴赏课程的作用,最终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猜你喜欢

考核创作艺术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一墙之隔》创作谈
纸的艺术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创作随笔
爆笑街头艺术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