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民歌《敕勒歌》的艺术探究
2023-09-12李佳峰
□李佳峰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其中古诗词文化更是流传至今的民族瑰宝。近些年“古诗新唱”的歌曲非常火热,这些歌曲大都是运用古诗原词并以流行音乐曲式和民族唱法进行改编来完成的,其中最热门的古诗新唱歌曲当属被称为北朝民歌杰作的《敕勒歌》。本文通过对北朝民歌《敕勒歌》的历史背景、诗词内容、歌曲背景及歌曲内涵进行论述,探析北朝民歌《敕勒歌》的美学思想。
一、历史背景
《敕勒歌》是一首大多数中国人都熟悉的诗,也是我们从小学习过的中国文化的传统篇章。全诗上下共27 个字:“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27 个字把天地、草原、牛羊勾勒在同一幅画面中,高度凝练地展现了草天一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生动地描绘了丰富而壮丽的北方草原惹人向往的风光,也表达了敕勒人民热爱家乡、豁达豪迈的民族精神。
《敕勒歌》是诞生于南北朝时期的北朝民歌。《敕勒歌》本是敕勒人的民歌,最早使用敕勒语演唱。敕勒语和匈奴语相似,与鲜卑语同属阿尔泰语系,因此将其从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并不困难。根据《通鉴》胡注“斛律金出敕勒”可知,在宴会上斛律金所唱的是敕勒民歌《敕勒歌》的鲜卑语版本。鲜卑语版的《敕勒歌》已经经过了一个由敕勒语转译为鲜卑语的过程,而《敕勒歌》也是以鲜卑语诗句“易为齐语(汉语)”而载入史册的。也就是说,《敕勒歌》流入南朝,后收入《乐府诗集》,经过了两次翻译,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中文版本。
二、诗词内容分析
《敕勒歌》在写作和抒情的场景之间有明显的分工和层次。这首民歌出色地描绘了当时我国北方草原的辽阔壮美,前四句歌唱敕勒族的生活环境,后三句写敕勒族人民的劳动生活。整首诗从下到上,再从远到近,对环境的描述很有层次感。因此,这首民歌无论在写作上还是在场景的抒情安排上,都是中国古代民歌的经典。
开篇“敕勒川,阴山下”开门见山地交代了敕勒族人民生活的地理位置和生活环境(“川”字所指的是平原,“阴山”指的是大青山)。敕勒人歌唱他们所生活的土地时,是以气势磅礴、雄伟无比的大川大山作为背景的。这一川一山展现了至高至大、雄伟壮阔的天然景象,描绘出山下草原无边无垠、辽远壮阔的特点,给人以粗狂豪迈的印象。诗歌的开场以高亢的音调,吟咏着一望无际、高远浩荡的北方草原的自然特色。这简洁的六个字,格调雄阔宏放,呈现出强大的气势和力量。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是其第二部分。如果说开篇是远景呈现那么这部分可以看作游牧生活的具体描绘,与开篇浑然一体。这里的“穹庐”指的就是蒙古包,这种比喻非常符合敕勒族人民的审美,而这种将天比喻为蒙古包的手法,更是只能出自以草原为家的敕勒族。后句“笼盖四野”则描写了天空像蒙古包一样的笼盖着浩瀚的草原。众所周知,蒙古包是游牧民族的生活之所,他们将天地与之相比,展现了敕勒川给予他们的充分的安全感和满足感,同时也能表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状态以及“天为被,地为床”的豪迈情怀。再看该部分的叙述则是以天地之间人的仰视视角进行展现和描绘的,与第一部分俯瞰相呼应,在俯仰间展示了敕勒民族将自然、宇宙收入眼底的辽阔气势。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该诗的最后一部分。开句运用了“苍”“茫”两个叠词,具有强调和加强语气的作用。“苍”意为青色,“茫”意为辽阔,所以就有了青色长空一望无际、碧绿原野广阔无垠的自然景象,仿佛世界万物只剩天野苍茫。而就在这时,清风拂过露出了草原深处的牛羊,给这苍茫天地增添了新的色彩。后句“风吹草低见牛羊”是点睛之句,这里“见”通“现”,故本句出现了“吹”“低”“见”三个动词,这三个动词极为符合自然规律,次序鲜明,在表现了敕勒川水草丰美、土地肥沃的良好自然条件的同时也描绘了清风拂过碧浪起伏的灵动之美。作者视角明晰,眼界独到,在动静结合间展示了生命的律动、自然的生机、游牧民族鲜活的生命力,勾勒了一幅雄浑壮阔、富足殷实、欣欣向荣的北国风貌图。
三、创作歌曲背景及歌曲内涵分析
(一)创作歌曲背景
古诗新唱原为教学手段,是指用现代音乐语言,配以乐曲,使古诗能传唱得更好,也就是新唱的古诗。“古诗新唱”歌曲近年来涌现出不少深受大众喜爱的作品,其演唱者也会在演唱过程中被民族精神所感染、影响和熏陶,使得人文素养和音乐技巧得到提高。
歌曲《敕勒歌》由著名诗人薛保勤填词,作曲家刘洲作曲。词作者薛保勤长期致力于诗歌的创作以及新时代诗歌的传播。薛保勤认为“诗歌是来自灵魂深处的吟唱。以灵性之光浇灌着我们的精神,滋养着我们的灵魂,点燃着我们的理想,呐喊着我们的忧愁,这样的滋润抚慰,显然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民族最重要的文化符号与密码,这就是诗歌的力量”。薛保勤以回溯的手法,将《敕勒歌》的原诗加以扩充,并将此曲回溯至其出世时的本源状态。而曲作者刘洲为了回归中国民族调式中的“五音”,只用了五个音就完成了这首诗词的创作。
这首歌是作曲家刘洲为流行歌手谭维维量身定做的,由于这是一首草原民歌,刘洲和谭维维为这首歌定下了具有草原风情的基调。谭维维在演唱中大量使用蒙古族长调,用绵长柔美的声线勾勒出一种千年不变的情意。演唱者谭维维有着摇滚女王之称,其在演唱中运用粗犷的摇滚怒音将草原的剽悍与质朴娓娓道来。但这首歌的立意并不仅表现草原风貌,而是赋予它新的文化属性和传播度,所以刘洲在创作这首歌时,将其定位为非常具有中国音乐文化特色的一首流行歌曲。除了开场引入周子来的陶笛,在编曲上基本上是弦乐伴奏,简单大气。谭维维的演唱也是以抒情流行的带有倾诉性的腔调为主,而蒙式的长调恰恰是点睛之笔,让这首歌显得与众不同。2019 年,谭维维在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节目中将这首《敕勒歌》以流行与民族结合的方式进行了首唱,此曲一出立刻引起强烈反响,演唱视频达450 万次的播放量,成为该节目观众点赞数最高的作品。《敕勒歌》后经改编,被吴梦雪、张佳伟、陈思礼等民族女高音和民族男高音翻唱,使此作品在民族声乐界广为传唱。
(二)歌曲内涵分析
薛保勤用原本《敕勒歌》的古诗词以诗化的语言方式进行改编,将一幅草原天地辽阔的优美画卷展现在世人眼前。整首新词全然无人但又处处有人与古诗词的意境和表达高度统一,异曲同工。在表达草原的自然风光以及我国北方游牧民族豁达、乐观、豪迈的民族气节的同时又赋予其新的内涵和生命力,这种古今融合后的词曲更符合我们的时代背景和民族潮流。
第一部分歌词“心随天地走至醉了套马杆”,以牧人的视角描绘了落日时分牧羊归家的景象,但所表达却是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心似天地包罗万象、沧远辽阔,意似牛羊自由自在、生机盎然,放眼远望则是大漠孤烟、落日长河的合二为一。下句将宇宙万物收于眼中,融于思绪,上可九天对月,下可处地悠然,将草原人民辽阔旷达的心胸、河奔海聚的眼界以及伟岸博大的民族形象塑造得淋漓尽致,也充分体现了草原人民是取之于大自然,用之于大自然这一理论最忠实的拥护者。
第二部分歌词“心随天地走至走马敕勒川”,作者在延续第一部分天人合一的博大之余又描绘了草原人民的纯粹和真切,进而以小见大,通过描写草原人民的纯真情感来表达草原的自然纯正,体现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家国情怀。歌词前一句表达了草原人民追求自然祥和的民族信仰,后一句则描写了一位女子举杯对月,表达向往爱情的美好愿望。
这首作品的歌词不只有豪情壮志、草原辽阔,还有少女情思、追寻美好。不仅充分地表达了草原人民豁达豪迈的民族气节,还表达了草原民族极其深邃的精神境界,展现了他们在乎山水、在乎土地的炙热情怀。
《敕勒歌》曲式分为三个部分,形成再现的单三部的曲式结构。第一部分为一个八句的多乐句乐段,承上启下的结构使得这部分歌词巧妙结合,精练地将敕勒川的宽广辽阔呈现在听者的眼前。第二部分则为一个对比乐段,加快了旋律的走向并推向高潮。乐段中插入了一个小间奏以增加乐曲的层次和递进关系。乐段为对称性的乐段,乐句与乐句之间既有对比也有联系。乐句在高音区直接展开,把歌曲直接推向一个高点,音区与音域跨度拉大,与呈示部的乐句在低点展开形成对比,但是情绪有所保留。直至半音化转调至A 调,情绪上扬,旋律的音区移高,把整个歌曲推向高潮。第三部分为第一乐段的再现部分,弱起进入,与乐曲整体保持一致,再现主题旋律。在钢琴伴奏的织体上使用了较为丰富的织体,主要以低音区和弦分解加高音区密集的三连音和音列展开,以增加音乐整体的层次与递进关系。最后结束运用“叹词”加之B 段旋律的结合,在曲式中有回旋的原则特征,总结全曲,并留下对这份情感的回响。这首歌的旋律具有鲜明的特点,并且还加入了藏腔元素。前奏中流行乐曲元素明显,为整部作品定下了基调,符合古诗新唱的特点,也与其所要呈现的壮阔和细腻合为一体,相得益彰。
四、美学思想
北朝民歌《敕勒歌》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见证。因此,流传至今仍热度不减。歌曲《敕勒歌》在继承古意的同时又有新意的表达,是一首融合古今、怀古颂今的经典之作。
歌曲《敕勒歌》是古诗新唱的民族歌曲,全曲歌词与旋律结合紧密,高度统一,如果说古歌词的27 字是高度凝练的表达,那么歌词则对其予以完美的解释和更加细致的描绘。
草原的自然之美更多地体现在古歌词的部分,首先,一山一川展现了至高至大、雄伟壮阔的天然大背景,描绘出山下草原无边无垠、辽远壮阔的特点。后又直接描写青色长空一望无际、碧绿原野广阔无垠的自然景象,又将清风拂过显露牛羊的动态之景予以展现,给这苍茫天地增添了新的色彩,表现了敕勒川水草丰美、土地肥沃的良好自然条件,同时也描绘了清风拂过碧浪起伏的灵动之美。作者视角明晰,眼界独到,在动静结合间展示了生命的律动、自然的生机、游牧民族鲜活的生命力,勾勒了一幅雄浑壮阔、富足殷实、欣欣向荣的北国风貌图。
草原的人文之美体现在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独特的民族气质、性格和精神以及他们与自然和谐共生、追求理想生活的愿景、热爱家乡土地的思想感情。开篇两部分用我们现代人的表达手法平铺直叙。首先,开门见山表达了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心似天地包罗万象,意似牛羊自由自在,将草原人民辽阔旷达的心胸以及伟岸博大的民族形象塑造得淋漓尽致,也充分体现了草原人民对于自然的崇尚和热爱。后一部分则直抒胸臆,情景交融地表现了草原人民的纯粹和真切以及向往爱情的美好愿望。紧接着古歌词的出现含蓄深刻,其中“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一句,用比喻的手法通过描写天地之苍茫来反证草原人民的豪迈和豁达。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古今对话一个外在一个内秀,非常全面和立体地塑造了草原之美。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的发展史,都是一部文化史。存留下来的一物一事都是历史的见证。《敕勒歌》这首作品之所以能被大众接受,正是因为它是一首将现代流行音乐元素运用于创作的,生动优美、富有民族气息,表现敕勒川雄浑壮美的古诗新唱的民族歌曲。该作品是对中国古代诗歌和音乐在艺术形式多样化方面的创新探索,无论在主题、旋律还是表达方式上,都是一首跳动着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化血脉的歌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