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维融合”视域下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2023-09-12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融合人才能力

李 焱

(安徽科技学院动物科学学院,凤阳 233000)

在“智改数转”的背景下,将大数据、云计算、5G等现代信息技术与产业链相结合,构造知识驱动、智慧驱动、创新驱动、数据驱动的发展模式,已成为企业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不仅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广阔平台,同时也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诸多挑战。就目前而言,高校所培养出的人才大多无法满足复合型人才的标准,即同时兼顾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并对产业的发展运作有深刻的了解,这就导致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着人才短缺的问题,这不仅是企业面临的紧迫问题,也是我国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所在。为此,高校要通过对复合型人才能力维度的研究,深入探索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从而有效推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的改革[1-2]。

1 “四维融合”的概念界定

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四维融合”是指推动科研、产业、资源和“双创”四个领域的协同合作,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方式实现多方受益、多方共赢的教育理念[3]。

1.1 科教融合

科教融合是科教结合的高级形态,是依托于知识结构、专业人才、学科设置等同质性元素的基础上,通过推动科研工作和教育工作深度一体化而形成的育人模式。在这种育人模式下,科教双方通过对专业学科内在需求的深入挖掘,探索出产业链与教育链协同发展的可行路径,是推动我国教育强国建设的必经之路。具体而言,科教融合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宏观层面上需要推进科研系统与教育系统的一体化,通过系统间的资源优化配置来提升整体创新能力;中观层面上积极推进科研机构与高校的协同,实现科研与教育的一体化发展;微观层面上推进教师科研和教育工作的一体化,并实现科研成果向教育内容的转化。

1.2 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是推动产业发展与教育工作深度融合所形成的育人模式,其依托产业需求开展教学工作,并利用产业资源反哺教育,能有效实现产业与教育的双促进、双升级。一般来说,产教融合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首先,高校以产业需求为目标,通过产业价值链推动了专业创新链和教学价值链的改革,构造以价值创造为目的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而培养出具备过硬专业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优秀人才;其次,产业以高校科研为主体,充分利用其在科学研究方面的优势,并依托自身产业链条推动研究成果的价值转化,从而弥补自身在科研方面的缺陷,实现产业与高校的合作共赢。这种教育模式通过项目合作制等协作模式,能有效应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下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弊端,对培养复合型人才意义重大。

1.3 资源融合

资源融合是指在柔性组织管理制度下,通过获取、选择和整合教育资源,来满足教育工作多元需求的育人模式。这种教育资源并不仅局限于课程资料,还包括师资队伍、教学基地、实践平台等多种外部资源。通过校企合作、校地合作、高校联盟等多种合作手段,使高校能有效突破地域、行业、学科等资源壁垒,在培养学生跨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增强其创新思维与专业素养,进而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多方面才能的复合型人才[4]。

1.4 “双创”融合

“双创”融合是指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在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整体趋势日益突出,推动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方向。通过构建“工作室+竞赛+项目”的“双创”教育模式,将“双创”教育与专业课程紧密结合,有助于通过技能竞赛等形式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其在校企合作、社会服务等项目中锻炼并发挥创新创业能力,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产业优化升级提供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实现人才供给侧的改革。

2 高校复合型人才的能力结构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的人才需求已经开始从传统的技能型向复合型转型。这种复合型人才不仅要兼具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还要拥有创新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够在胜任岗位工作的同时,利用多种专业知识综合应对岗位轮换等特殊情况,从而为公司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5]。复合型人才的能力结构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专业+”的复合型知识结构。企业对于复合型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不仅包括其本专业的理论知识,以及经济、法律、管理、文学、外语、艺术等多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素养,还包括职业道德、职场伦理、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多方面潜质。此外,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始深度融入到各行各业之中,这就要求复合型人才掌握互联网的思维模式,能熟练运用新技术和新工具来应对行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新业态。

“技术+”的复合型能力结构。在信息化时代下,复合型人才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还要熟练掌握数据获取与处理、信息安全、软硬件应用等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技能、工具和方法,从而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用专业技能来赋能新业态下的岗位实践。在数字经济高度发展的背景下,信息数据所展现出的核心生产资料价值,决定了复合型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数据资源利用和开发能力,来增强自身管理决策和工作实践能力。

“创业+”的复合型素质结构。“创业+”是在通用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综合能力,也是复合型人才参与社会竞争的核心能力。复合型人才需要在充满变化和不确定性的行业发展环境中寻找机遇,并通过持续学习来提升职业适应、职业拓展和职业迁移能力,从而快速适应新环境对自身提出的新要求。与此同时,复合型人才需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才能活用知识储备创造更多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方法,推动自身、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3 “四维融合”下的复合型人才能力范式导向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智慧技术的逐渐普及,推动产业与智慧技术的对接,已经成为各行各业未来发展的主流趋势。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已经很难再赋予企业核心竞争力,自主品牌、知识产权和商业模式才是产业优化升级的核心所在。为此,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必然会不断上升,复合型人才也会成为企业的重要资源[6]。然而,由于一些高校的教育改革工作相对缓慢,以课堂教学为主导的单边灌输式教学依然占据主流,导致学生虽然具备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却存在着缺乏创新思维、跨领域能力不足等问题,导致一些高校培养的人才与产业需求不符,难以为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持。而在科研、产业、资源、“双创”的“四维融合”下,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教育模式,能有效解决传统教育模式存在的弊端,进而培养出兼具专业知识、技术能力和创业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3.1 专业知识范式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指出,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的基本原则,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并通过创新赋能各个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而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长效竞争优势,必须要通过基础研究来研发产品和服务,并加深对用户的认知,才能通过底层技术的研究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必须了解产品和服务创新的限制与边界,并掌握其主流特征与发展趋势,而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在掌握基础研究知识的同时,了解基础实验、用户模型、访谈调研等研究方法,并具备知识迁移、转化和可视化分析的能力。在“四维融合”的视域下,高校可以从科教、产教融合的角度构建系统思维与专业知识体系,从而打破传统课堂下以知识传输为逻辑链条的教育模式,并打造前沿性、实践性的复合型人才培育体系。

3.2 技术能力范式

在新的市场业态下,企业愈发需要根据用户需求对自身产品和服务进行迭代升级,这就要求领导者和员工具有较强的设计创新管理能力。在信息化时代,由于产品和服务逐渐趋于同质化,企业的发展往往更集中于产品交互模式、用户体验以及自主品牌等方面,也就是从“实体”转向“实体+服务”,这就对企业人才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在“四维融合”的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一方面要通过科教融合,在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使其能综合基础研究、用户需求、前沿技术等多维度成果,利用自身的跨学科知识来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另一方面还需要通过产教、资源和“双创”的融合,增强学生对产业需求的挖掘能力,并通过培养其综合性创新设计能力,达到提升学生复合型专业技术能力的目的。

3.3 创业素质范式

具备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在“四维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通过分析产业发展规划和国家发展战略,能加深学生对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和本专业发展趋势的认知,从而使其形成产业发展的宏观视野。与此同时,着眼于产业需求开展模拟实践教学,能使其在实践过程中加深对本专业的认知,并在培养其职业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素养,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7]。

4 “四维融合”视域下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4.1 以价值创造为目的构筑四层级教学目标

“四维融合”视域下,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应着眼于“价值创造”的整体目标,这种价值创造,主要是指学生能够服务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并通过成果转化来获取利益的能力。在产业需求导向的商业模式下,“价值创造”要求学生能够不断积累知识与技能,并通过终身学习的方式持续增强自身的跨学科知识水平。为此,高校应从知识、能力、情感、素质四个维度出发,构筑四层级的教学目标,从而帮助学生构筑复合型人才所需的系统思维和知识体系。其中,知识层级主要基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宏观背景,分析当前企业对商业模式改革所提出的任务和目标,并在本学科基础理论和前沿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专业工作过程的逻辑思维和成果评价策略,同时促进其跨学科知识的整合策略与应用规范。能力层级是指通过组建项目组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具体的科研项目或企业工作项目,通过开展基础研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建设、沟通协调、组织管理、团队领导等能力,从而确保其作为复合型人才能满足企业对优秀人才的需求。情感层级是指在培养学生对于本专业前沿知识和科研热点认知的同时,加深其对产业发展的认知,并了解到自身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中所应承担的职业责任。与此同时,还需要通过产业和相关科研的发展,加深对社会的认知和理解,并塑造其服务社会、推动产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素质层级是指要培养学生在终身学习、自我规划和管理、跨学科知识融合、全球视野等方面的意识,使其始终保持对产业发展和产业需求的敏感性[8]。

4.2 依托“四维融合”构建渐进式教学内容体系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需要从现有的产业链部署中构建创新链,在“四维融合”的视域下,高校需要通过与产业需求的对接来构造跨学科知识链,并通过将前沿性科研项目的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来完善现有的知识链。在这一过程中,高校要着眼于“四维融合”的视角,构造课程、案例和实践的三阶段渐进式教学内容体系,从而为复合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首先,高校应从科研融合和产业融合的视角构建课程基本内容,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具体而言,主要包括本专业的基本内涵、思维方法、科研项目、底层技术、可视化表达等。课程基本内容有助于帮助学生梳理课程之间的关系,进而构造完善的知识结构框架,并培养学生发现、解构、定义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其次,高校应从科研融合、产业融合和资源融合的角度,开展专项案例内容建设,在培养学生系统性思维的同时,推进其专业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做到以科研案例或项目案例为参照,对专业知识进行内化和延伸,在加深学生对产业认知的同时,提升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进而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价值创造”的核心目标。最后,需要通过科研融合、产业融合、资源融合和“双创”融合,构造综合性的实践内容。具体而言,需要以项目为依托,以成果为导向,通过实际的工作项目,以团队协作的实践模式自主开展项目规划工作,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协调合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在这一过程中,项目的选择需要以真实性为核心准则,利用工作室、实训基地等平台开展项目实践,进而在价值创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4.3 基于学习潜力健全教育管理和考核模式

首先,高校应建立弹性学分制的管理模式,赋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力,在激发其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深入挖掘其学习潜力。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来看,高校需要通过建立完善的选课制度,为弹性学分制的实施提供基础。具体而言,需要先开展课程资源与课程师资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选择空间,并鼓励学生跨专业甚至跨学院报名选学课程,在培养学生跨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推进学科和专业的交叉融合,同时建立灵活转专业制度,试行“从大三开始选专业”的教育体系,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创造先决条件。其次,在考核方面,高校需要实行“N+1”的考核制度。一方面,要改变以“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为主的传统考核模式,建立高频次、多形式的考核制度,并改变重期末考试成绩、轻平时成绩的现状,以平时成绩作为考核的绝对权重,促使学生重视平时的考核成绩,以适当地增加学生平时的学习压力,避免出现“临时抱佛脚”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师需要更加重视平时的教学投入,确保其能够承担起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重任,并通过新的考核评价机制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从而培养出优秀的复合型人才[9]。

5 结 语

基于“四维融合”的视角推动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需要以价值创造为基础,构造知识、能力、情感和素质的四层级教学目标,并从课程、案例和实践三个维度形成三段渐进式的教学内容体系,建立弹性学分制的管理模式和“N+1”的考核制度,能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增强高校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能力。

猜你喜欢

融合人才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人才云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