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高校计算机学科赛教融合教学模式研究
2023-09-12史万庆张馨元
史万庆,张馨元
(1.商丘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商丘 476000;2.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杭州 310027)
随着科技产业时代升级的来临,新兴技术核心驱动力效应愈发凸显。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下,社会对于应用型、复合型计算机人才可谓求贤若渴。虽然市场对于计算机人才的追求热度不减,但是仍有大量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苦于找不到理想的工作,甚至部分学生面临就业难的窘境。究其原因在于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足以引发高校计算机教学的深思。破解现有困局,实施赛教融合的教学模式就是很好的应对良策。通过竞赛为平台侧重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育,结合针对性竞赛任务和创新项目,让学生参与到赛教融合式的教学之中,实现教学资源和竞赛资源的合理转化,形成了赛、学、教的良性互动,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专研以及自主学习意识,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1]。
1 新工科建设背景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以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最为典型,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发展需求,我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该战略的提出,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同时也为高校工科教育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随着社会对工科人才质量需求的变化,2017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通过对文件和新工科建设的解读,工程科技已是经济社会结构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高校工科人才培养已经处在了新的历史起点,应基于新工科理念的指引,不断加快体制机制创新,致力于新工科建设的深耕拓展[2]。时至今日,面对各种现存的、潜在的机遇和挑战,高校计算机学科应基于新工科的建设路径和目标,按照国家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部署,以深化工程教育改革为切入点,致力于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相对于传统工科,新工科背景下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不仅是推动产业升级的有力保障,更有助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果。在新工科专业建设中,更加侧重知识的交叉融合和协调共享,需要构建协同育人体系以及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以期解决教学实践应用中的问题。鉴于计算机本身的学科属性,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和赛教融合,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打造新工科教育责任共同体,将是推动计算机专业内涵建设的必由之路[3]。
2 高校计算机学科实施赛教融合的原则与保障机制
2.1 遵循原则
从高校计算机教学的现状来分析,面对人才培养困局以及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的问题。结合当今时代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的趋势,构建赛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冲破传统教学轻实践的痼疾。通过构建健全的赛教融合的课程体系,既可以加深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还可以通过竞赛检验所学成果。学生在比赛中会接触到更多优秀的人才,从而开拓视野,增强后续学习的动力。为了保障赛教融合模式取得预期的效果,要求在具体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遵循如下原则。
首先,要以技能大赛为契机,根据专业特点和就业走向,选择与之对应的竞赛项目。在竞赛内容规划中,要求做好充分的调研,通过邀请行业专家来校指导,深入剖析竞赛内容和标准,确保实际教学内容能够与所开展的竞赛教学保持步调一致。同时根据竞赛项目的育人特点,加强对竞赛项目的管理、组织和归纳总结。在赛教融合指导下,无论是竞赛项目和竞赛任务的创新,还是学习领域、学习情境的优化,都要从始至终地保持竞赛内容和教学内容的一体化,即教学单元要围绕竞赛内容。通过针对性、指令式的教学策略,有效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养[4]。
其次,学生作为赛教融合教学的主体,要求教师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无论是技能大赛的组织,还是竞技项目的开展,教师要专注完成好自身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当然还要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在新工科背景下,高质量技能大赛代表着科技的前沿领域。要求教师减少职业倦怠,能够积极自主地探究前沿知识,掌握相关行业前进的方向,在相关赛项和日常教学中具备过硬的本领,这样才能促动竞赛成果的转化,增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最后,在日常的计算机教学中融入竞赛模式,有助于实现师生的价值和成就。一方面,根据竞赛情况合理调整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参照大赛的标准,依托竞赛检验的方式,或者采用以赛代考的评价模式,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可谓一举两得。为此在赛教融合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理念,贴近社会的实际需求,将教学项目与任务有机串联,侧重对学生应用能力、岗位的素养的培养和考核,以期达到“以赛促改、以赛促教”的效应[5]。
2.2 条件保障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纷纷加大了教育实践改革的力度。对于计算机学科而言,赛教融合教学模式的提出,无疑是一盏前进路上的明灯。目前高校计算机学科赛教融合教学模式正仍处于探索研究和深入实施阶段,取得可推广性的成果指日可待。部分高校在实施赛教融合教学之后,计算机专业招生较好,与实施传统教学模式的院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正是由于课程体系设置贴近专业特色,教与学状态处于绝佳平衡状态,表现为教师教学动力十足,学生学习异常努力。此外,社会及家长认可度非常高,师生比赛成绩斐然,学生素质得到企业好评[6]。
通过对赛教融合效果的分析发现,高校计算机赛教融合教学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支持、教师的辛勤付出和学生的配合与努力。正是在多元化的保障条件下,才会推动赛教融合之路越发宽广、顺畅。首先,需要高校成立校级竞赛项目委员会,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给予最大的支持和保障,确保竞赛管理能够有效传达并落实。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统筹管理下,高校给予充分的平台,不仅要参与课程开发、人才培养,还要开展相关师资培训、竞赛合作等项目,致力于服务赛教融合的人才培养。其次,要搭建计算机学科体系实践的大平台。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夯实常规教学的基础上,侧重对学生实训技能的培养。依托良好的实训环境,着重体现专业的特色,确保学生在竞赛中能够游刃有余。最后,学校还要在比赛及培训方面给与专项支持和投入。一方面,鼓励师生参与比赛及培训,支持教师参与赛教融合课程的研究、编写、竞赛辅导工作,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奖励;另一方面,邀请行业专家、技术能手来校做教学指导,或者到校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科体系的建设保驾护航[7]。
3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计算机学科赛教融合教学模式的优化与建议
3.1 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继续加强校企合作的力度,依托企业专家进校园的方式,与校内专任教师进行交流,共同商讨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和出路。其次,围绕计算机能力与素养大赛,学院与合作企业实施一系列校企深度融合活动。无论是采取技术人员进校讲座的方式,还是师生到企业进行实践、实习、实战的举措,都可以为赛教融合教学模式的优化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构建主动对接产业需求的新型课程体系,学生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将会同步提升。最后,采用“倒推式”设置课程体系的方式,依托开展纵深学习模式,致力于课程体系四个模块的紧密衔接。在专业模块、辅修模块当中要侧重夯实基础,在通识模块、创新模块当中要凸显个性化培养的外延,让学生快速成为应用型实践创新人才[8]。
3.2 全力融入学科竞赛理念
首先,高校要给予社团充分的支持,做好社团章程制定与制度的管理,在社团组织策划计算机竞赛活动的过程中,要提供必要的硬件和软件及人力保障。由专业的社团指导教师统筹管理,做好社团成员纳新工作,经过统一的基本编程题目考核,顺利通过后方可入团。要求专业社团实时更新工作职责及计划,在开展学科竞赛之前,要将参与方式、训练要求和具体要求讲述清楚。利用微信群等线上方式,结合课堂、机房等线下媒介,对社团成员进行赛前的培训指导,完成答疑解惑。为了确保社团成员快速提升竞赛能力,要求成员将个人规划与社团规划有机结合,根据专业课程学习情况,由指导教师针对性地提出竞赛学习与训练计划,或者实时推送相关的前沿技术和资源,帮助学生掌握行业发展动态,开拓视野增长学识。此外,社团需要定期组织训练赛,具体由各小组负责人带领、统筹,目的在于检验学习成果,还可以通过训练赛达到查缺补漏的目标,为接下来的技能提升奠定基础,确保学科体系教学的连贯性、积极性。通过全力融入学科竞赛理念,社团成员程序设计实战水平势必会显著提升,学习、训练和竞赛的动力和积极性更强,创新能力得到锻炼,极大夯实了“赛-学-教”的一体化进程[9]。
3.3 完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在新工科背景下,“互联网+”育人理念愈发深入人心。对于计算机学科而言,无论是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更新,还是树立赛教教学模式的主体地位,都需要完成从“教”向“学”的范式转变。通过完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实操的热情。赛教融合教学需要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确保教学和竞赛场地无线网全面覆盖。依托移动云教学软件的支持和辅助,利用智能手机终端应用软件,让学生勇当“互联网+”教学的创先者和实践者。以时下较为流行的蓝墨云班课为例,实现“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同步。一方面,基于社会对计算机专业实践创新人才的需求,在蓝墨云班课活动中,首先将教学资源上传到App,例如大纲、日历、课件以及教案等,学生可以在线上采取自主学习的方式预先掌握课程内容,便于为后续教学节约时间,而且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在课中的实施阶段,教师选取项目式教学的方式,将项目提前布置给学生,完成作业与小组任务的答疑。经过线上与线下融合的教学,既强化了学生学习的参与度,提升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助于最新学习资源推送,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
3.4 强化实践教学体系
一方面,校内实践平台作为竞赛训练和项目研究的保障性支撑,一定要确保专业实验室设备齐全,同时学生工作室能够有较强的学术研究和实践操作氛围。通过将优秀的实践人才聚集在校内实践平台,将会整体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和业务能力。另一方面,在校外实践平台建设环节当中,高校应该积极与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进行交互,合力创造良好的课外实践契机和环境。与此同时,在校外实践的过程中,需要将实践教学贯穿全流程,以企业真实项目为实战目标,做好计算机应用技术开发等实训研究竞赛活动,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9]。
3.5 健全“双师型”师资结构
在新工科背景下,赛教融合教学模式如火如荼地开展,其中教师所发挥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只有教师具备较强的前沿意识和实操技能,才会有效组织教学和竞赛,同时激发学生潜力和热情。为此高校应以校企深度融合为契机,恪守“请进来、走出去”原则,定期组织任课教师到企业进行学习和项目实训,一来增加教师的眼界,二来保持专业知识技能的前沿性。与此同时,邀请企业工科技术人员到校做学术讲座和实践交流。特别是在竞赛活动的组织期间,让专业人士给予“手把手”的指导和临场建议,强化本校教师实践动手能力。通过健全“双师型”师资结构,教师综合执教能力得到很好的提高,促进赛教融合模式更好地开展。
3.6 构建学、考、赛的评价机制
在新工科背景下,赛教融合教学模式应与传统评价方式有所区分,做好学习过程考核和学习成果考核比例的整合协调,侧重学生实操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将竞赛和测评作为激励学生进步的动力,为凸显评价机制应有的效能,应构建学、考、赛的评价机制,注重考核多样性的同时,以期展现学生学习的成果。鉴于实践创新的意义和重要性,打破单一终结性“考试制”,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考核占比要保持均等,旨在对接区域产业需求。
综上所述,新工科背景下,赛教融合为高校学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破解高校育人困局的有效举措。计算机专业作为重要的前沿专业,应该以技能大赛为契机,将竞赛理念融入教学过程。根据市场需求,结合学科发展特点,在设计好竞赛项目和竞赛任务的基础上,不断挖掘可用资源,扩展学习领域和情境,侧重对学生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的培育。通过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竞赛理念的人才培养机制,打造赛教融合过硬的师资团队,不断改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赛教融合教学体系下能够学有所成,为今后顺利就业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