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护士小组联合家属-社会参与模式在长期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2023-09-11张欣
张欣
【摘要】目的 探究关爱护士小组联合家属-社会参与模式对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心理状态、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从宜丰县人民医院肾病科关爱护士小组联合家属-社会参与模式推行前(2019年3月—2020年3月)长期行血液透析的患者中随机选取35例纳入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自新干预模式推行后(2020年5月—2021年5月)患者中随机选取36例纳入观察组。对照组予以饮食指导、肾功能保护等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关爱护士小组联合家属-社会参与护理模式,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3个月后心理状态、治疗依从性、日常生活质量评分、自我管理能力。结果 干预3个月后2组患者HAMA、HAMD评分较干预前均有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3个月后,2组患者日常生活质量、自我管理能力评分较干预前均有上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均<0.05);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饮食依从性、用药依从性、透析方案依从性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关爱护士联合家属-社会参与模式有利于长期血液透析患者调节心理状态,增加治疗依从性,改善生活质量。
【關键词】 血液透析;关爱护士小组;家属-社会联合参与模式;心理状态;治疗依从性
中图分类号:R47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721(2023)12-0058-03
DOI:10.19435/j.1672-1721.2023.12.020
由于肾病导致脏腑机能下降,部分患者难以凭借自身处理饮食中含有的液体,需行血液透析等替代治疗。近年来,随着血液透析技术的成熟与发展,患者生存时间得以延长。但是长期血液透析会引起低血压等不良反应,增加患者不适感,还会增加患者及家庭的经济负担。不仅严重威胁患者心理健康,还会降低其生存质量,严重者甚至生存欲望消失,拒绝治疗。因此科学的护理干预成为帮助患者提高生存质量的关键。本研究旨在分析关爱护士小组联合家属-社会参与模式对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心理状态和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宜丰县人民医院肾病科关爱护士小组联合家属-社会参与模式推行前(2019年3月—2020年3月)长期行血液透析的患者中随机选取35例纳入对照组;从新模式推行后(2020年5月—2021年5月)患者中随机选取36例纳入观察组。2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1.1 纳入标准 (1)诊断标准:符合《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指南(第2版)》[1]中行血液透析标准;(2)已持续血液透析6个月以上;(3)签署知情同意书。
1.1.2 排除标准 (1)合并有严重器官功能障碍者;(2)意识障碍或患有精神类疾病者;(3)合并有恶性肿瘤者;(4)有肾移植手术史者。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心理干预、肾功能保护、饮食指导、运动指导等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关爱护士小组联合家庭-社会参与模式干预。(1)关爱护士小组:由1名护士长及3名护士组成关爱护士小组,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血液透析前后主动与患者沟通,使患者心情放松,同时关注其日常生理和心理状况,提醒患者血液透析及肾病饮食注意事项,并在每次血液透析后与患者进行交流和心理疏导。于血液透析前1 d,血液透析后及固定日期联系患者,询问近况,提醒按时透析,鼓励患者。必要时联系专业人员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2)家庭-社会参与模式:建立以患者为中心,家属从旁陪伴,联系社会的支持系统。家属对长期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开导、鼓励,改变、消除患者认为自己拖累家庭等类似的想法,鼓励并监督患者适当运动。家属联合社区与医院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社区陪同或帮助医院定期随访血液透析患者,询问近期不适或疑问,并予以相应指导,提供解决方式;同时联系辖区周边其他长期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联谊,互相开导,交流血液透析经历,定期宣教血液透析相关知识、注意事项,组建血液透析患者之间的交流群。医院联合社区定期在社区开展义诊,并宣教血液透析的必要性,同时科普血液透析最新成果及相关知识。
1.3 评估方法
1.3.1 心理状况 (1)抑郁状况:干预前和干预3个月后,依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2],共24道题目,根据严重程度大部分记作0~4分,少数题目记作0~2分,总分在9~19分表示可能有抑郁症,20~34分表示患有抑郁症,>35分表示有严重抑郁症。(2)焦虑状况:干预前和干预3个月后,依据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3],共14道题目,依据严重程度计0~4分,总分0~56分,分数越高焦虑越明显,当总分>14分表示有焦虑情绪,15~21分表示明显焦虑,≥29分表示有严重焦虑。
1.3.2 治疗依从性 干预前和干预3个月后,依据肾病终末期血液透析患者治疗依从性量表[4],包括饮食依从、用药依从、透析方案依从等方面评估,共23个问题,每个选项分别计1~5分,总分23~115分,分数越高治疗依从性越高。
1.3.3 生活质量 干预前和干预3个月后,依据透析相关生存质量(KDTA)评估[5],涉及症状不适、生活影响、自我负担、社会状况等方面,每项满分均为100分,分数越高则生活质量越高。
1.3.4 自我管理能力 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依据血液透析患者自我管理行为问卷评估,包括液体及离子限制行为、饮食管理、心理活动管理、社会行为管理4个方面,共25个项目,每个项目计0~4分,分数越高表示自我管理能力越强。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予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予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心理状况比较 2组干预前心理状况差异不明显(P>0.05);干预3个月后2组患者HAMD、HAMA评分均有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2 2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 2组干预前治疗依从性差异不明显(P>0.05);干预3个月后2组患者饮食依从性、用药依从性、透析方案依从性评分均有上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3 2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干预前2组生活质量差异不明显(P>0.05);干预3个月后2组患者症状不适、生活影响、自我负担、社会状况评分均有上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2.4 2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比较 2组干预前自我管理能力差异不明显(P>0.05);干预3个月后2组患者液体及离子限制行为、饮食管理、心理活动管理、社会行为管理评分均有上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5。
3 讨论
血液透析是通过清理机体内有毒物质及电解质,改善患者肾脏功能衰竭,以此延长生存时间。但是血液透析是肾脏替代法,并不能根治肾脏疾病,因此患者必须终止坚持。而长期血液透析会使患者产生无助感等诸多负性情绪,减弱生存欲望,故须帮助长期血液透析患者调节心理状态,提高治疗依从性。
关爱护士小组及家庭-社会参与模式为连续性干预方式,能够持续影响患者。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对照组,猜测与此有关。关爱护士小组与患者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并在血液透析过程和日常生活中予以生理和心理上的关心,解释血液透析的必要性,使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提高接受程度。而家庭-社会参与模式作为关爱护士小组的补充和加强,在患者日常生活中营造良好氛围,不断地开导和安抚患者,减轻其愧疚感,通过血液透析患者联谊等活动减轻孤独感,强化患者意识中血液透析合理性的观念,减轻心理负担。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治疗依从性优于对照组,猜测是受心理状态的改变及干预方式的影响。帮助患者正确看待血液透析对肾脏疾病的治疗效果,家庭、社会不断予以关爱,患者通过交流释放长期透析积累的负性情绪,增加生存欲望的同时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受关爱小组的影响,降低对医护人员的排斥,患者坦然地接受医护人员指导,对于透析前后、日常生活注意事项持以更慎重的态度,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按时服药、定时透析,提高了依从性。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猜测与观察组治疗依从性提高有关。治疗依从性的提高,降低患者因疾病及透析引起的诸多不适;同时健康的心理状况帮助患者保持正确的态度,加强家属及亲朋交流沟通可改善患者社会关系,生活质量随之提升。另外,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自我行为管理能力优于对照组,推测与患者治疗依从性较高有关。患者有较高的治疗依从性,能够严格遵循医嘱,谨记饮食等方面的注意事项;受到医护人员、家属及亲朋的关爱,极大增强了患者求生欲望,增加对护理人员生活指导的遵循程度。同时,伴随干预后患者生活质量提高,逐渐意识到遵循医嘱进行血液透析的优势,增加医嘱遵从积极性,严格对自身行为的控制;而负性情绪的不断改善,亦可避免因抑郁焦虑等情绪使患者产生放弃治疗或遵从医嘱无用等消极观念,因此观察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关爱护士小组联合家庭-社会参与模式干预长期血液透析患者,能够改善其心理状况,增加依从性,提高生活质量,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 金其庄,王玉柱,叶朝阳,等.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第2版)[J].中国血液净化,2019,18(6):365-381.
[2] 秦燕,田喜慧,刘翠萍,等.协作化的健康管理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北京医学,2019,41(7):88-91.
[3] 刘娥.分阶段转变护理对糖尿病肾病透析患者液体摄入依从性的影响[J].广西医学,2019,41(1):138-140.
[4] 高云,马玉华,夏志银,等.协同护理模式对农村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24):182-184.
[5] 羊红儿,齐玲,许金华,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炎症综合征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浙江医学,2019,41(19):2063-2066.
(收稿日期:2023-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