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转型、垦牧精神与乡村振兴

2023-09-11周龙锋周琨伽红凯

江苏农业科学 2023年15期
关键词:张謇社会转型南通

周龙锋 周琨 伽红凯

摘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促进我国城乡融合、调节工农关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形态转轨、社会结构转型的重要阶段,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面临着乡村社会新旧要素迭代的复杂情境。在历史时期中关于区域建设与地方振兴的实践早在百年前的中国就已经上演。垦牧实践作为近代中国一次超时代、跨领域的重要尝试,是张謇在江苏省南通市社会转型关键期于沿海垦区进行的一场综合性的社会建设活动,直接推动打造了“中国近代第一城”。通过全面解读张謇的垦牧实践,总结凝练出以“棉铁主义,实业救国”“循环发展,绿水青山”“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治地安民,心怀苍生”“教育智民,产业富农”为核心的垦牧精神内涵,进而从经济形态转轨、社会结构转型、综合理念契合3个方面深入分析垦牧精神助推乡村振兴的时代逻辑,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垦牧精神熔铸乡村全面振兴的实现路径,即在产业兴旺方面,坚持质量兴农与实业支农;在生态宜居方面,践行循环经济与绿水青山;在乡风文明方面,秉承艰苦奋斗与移风易俗;在治理有效方面,主张治地安民与心怀苍生;在生活富裕方面,推行教育智民与产业富农。进而从时间和空间维度,在时代背景、阶段定位、多维共促方面为破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面临的困境提供相关启思。

关键词:垦牧精神;乡村振兴;社会转型;张謇;南通;棉铁主义;生态宜居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3)15-0258-0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编号:21&ZD225)。

作者简介:周龙锋(1999—),男,福建宁德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村发展与乡村振兴研究。E-mail:zlf19990417@163.com。

通信作者:伽红凯,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研究。E-mail:qiehongkai@163.com。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我国“三农”事业的发展,其中中央一号文件更是连续19年聚焦“三农”。当前,乡村振兴作为解决我国社会发展“不平衡”主要矛盾的主导战略之一,在促进城乡融合、调节工农关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我国“三农”建设从百废到万新,然万新仍待完善。当代“三农”问题特点的形成是在传统农业国向现代工业国转型过程中,农业功用性能更替、农民基数权重变动、农村建设重点转移等“三农”社会要素迭嬗背景下催生而成的。当前我国社会转型仍在稳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之路道阻且长。历史经验和已有研究结果表明,社会转型阶段旧物质形态与新物质形态、城市要素与乡村要素在社會场博弈对冲[1-2],同时叠加“三农”社会自身的系统性[3],决定了这个时期乡村社会问题的庞杂化和乡村社会建设的综合性特征。在社会转型背景下,对“三农”问题进行研究有益于从宏观视角正确解读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意义,进而梳理乡村振兴战略的运行逻辑并有效挖掘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新路径[4]。我国的社会转型是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过程,从城乡关系[5-6]、农业农村现代化[7]视域出发研究“三农”问题,能够明晰乡村振兴战略对国家整体发展的角色定位,从而联系起农业与工业、城市与农村多元互构的关系网络。在此过程中,乡村社会各场域滋生出的痛点难题主要集中于产业链延伸拓展有限[8-9]、生态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10-12]、文化生态失衡[13-15]、治理体系与结构不顺[16-17]、城乡居民生活富裕程度差异较大[18]等多个方面。我国社会转型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是一次具有时代性、特殊性、综合性的艰巨征程,从历史维度中挖掘相适配的建设样本,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经验与对策。垦牧实践是著名爱国实业家、政治家张謇在江苏南通经济形态变轨和社会结构转型时期,在“实业救国”的时代背景下,于沿海垦区进行的一场综合性的社会建设活动,振兴了物质匮乏、精神贫瘠的蛮荒之地。垦牧精神作为南通垦牧过程中的精神荟萃,是一方人民的治理纲要和思想清源。回顾百年前社会转型关键期张謇于南通建产兴业、强民富农的垦牧实践,挖掘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可借鉴的“垦牧智慧”,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1 垦牧实践与垦牧精神文化内核挖掘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省南通市考察调研,参观张謇生平展陈,强调要把南通博物苑和张謇故居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整个南通市都在致力于讲好“张謇故事”——“中国近代第一实业家”张謇在江苏省南通市荒滩之地筑挡浪大墙、建合众大闸、垦荒耕种、抗击风暴……建设起闻名于国内外的“中国近代第一城”。张謇在南通市垦荒的实践精神,被后人凝练为“垦牧精神”。同年12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政治协商会议(简称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的讲话中指出,新的一年全国各族人民要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精神(简称“三牛”精神)。“三牛”精神是新时期全国各族人民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奋勇前进的精神指南,与垦牧精神高度契合,均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要重点学习和吸收的重要精神文明,能够有效引领当代乡村振兴。

1.1 垦牧精神之棉铁主义、实业救国

“亡国之马关条约,朝廷能忍,吾四万万同胞却不能忍,吾欲大声疾呼:坚决反对!”甲午中日战争后,为对抗西方资本主义进一步入侵中国,张謇喊出“实业救国”口号。张謇主张经济为国家和社会发展之根本,倡导“父教育而母实业”,注重农工商一体化发展。于农业,自1902年张謇在南通创下通海垦牧公司至1924年期间,在他的带领与号召下,北至张家港,南达长江口纵约3 500余m的荒滩被围垦耕植,百里荒滩在数十年间转为良田,此项工程前后,张謇所建垦牧公司就高达16家[19]。于工业,在张謇看来无论是学习西方工业化发展模式,还是借鉴苏联走“优先发展重工业”之路,皆不合国内时宜。纵观国内外之格局,张謇提出“棉铁主义”,即发展棉纺织工业和钢铁工业来振兴实业,此举既符合当时国家经济建设的工业化路线,同时又降低了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于商业,张謇不断发展延伸大生集团内部产供销全链条,以对冲外企、承接工农、兴商报国,终形成工农实业良性循环生产系统。张謇在垦牧过程中主张的棉铁主义旨在发展实业,以求强国富国,为垦牧精神之缘起。

1.2 垦牧精神之循环发展、绿水青山

治理一方,强调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张謇在规划建造南通一城自治之典范过程中,高度融合了自身的生态治理理念,主要集中在“一城三镇”(张謇在南通城市规划中构设的以主城区为中心,以天生港为码头、以唐闸为工业区、以狼山为风景区的“一城三镇”模式)的科学布局和生态平衡的循环发展,于荒滩沙地处垦牧便是张謇生态维稳、经济循环中的重要一环。以农补工、环环相扣的资源再生理念在张謇所创公司中频繁践行。起初,通海垦牧公司的建立旨在为大生纱厂提供棉花原料,此后衍生出包括利用大生纱厂剩余动力的大兴面厂,使用轧花脚料为生产原料的广生油厂,通过油厂肥料而建的大隆皂厂在内的众多公司,终形成以大生纱厂为核心,众多企业相配套的循环经济体系[20]。此外,张謇对南通市人居环境规划具有超时代的建设性,以植树造林为主要手段改善生态环境,在沿海垦区大力组织植树,并通过罱泥清淤等传统环保农耕技术进行农业生产,很大程度上为江苏省启东市生态环境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奠定了重要的环境基础。同时以公园、博物苑、图书馆建设推动完善社会环境,促进地方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同步宜居。张謇竭力保持农业文明的自然生态平衡,在实践工业化、城市化的同时,超前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其生态建设典型直到现在仍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是垦牧精神重要的时代延展。

1.3 垦牧精神之艰苦奋斗、开拓创新

在海滩围垦之艰难可谓“内忧外患”。于内,滩涂地势低,易发涝渍之灾;滩涂土质咸,难种瓜果蔬菜。于外,此地地处东南沿海,常年受台风的困扰,极端大风掀起巨浪易淹没田地,使作物歉收乃至颗粒无收。天不逢时,地不利我,面对此境张謇采用了如下措施:(1)先围后垦。对外,张謇围建挡浪圩堤,但是风暴袭来之际,往往损坏了一大半,难以抵挡大浪。1919年春天,在同荷兰水利学家特来克在吕四镇(今启东市吕四港镇)的考察中,张謇做出大胆创新的科学设想——建造以钢筋混泥土为材料的“挡浪墙”。在此之前,我国从未有人使用水泥来建造挡浪墙,此举不仅设计冒险,且基本建材也无近水之源。创新先克难,张謇派车运、派人挑,千斤重的材料从全国各地汇集到海边工地,挡浪大墙慢慢沿地而起。对内,首要工作需排咸引淡,去碱退盐,张謇构设“华筒-民沟-横河-方河-中心河-大海”的排灌系统,在蓄淡、排碱方面发挥了巨大功用。同时种植耐盐碱作物用于“拔淡”,初垦之地先种蒿枝,加速土地淡化,民沟边种植芦苇,生地上试种元麦、大豆、高梁等。此外,公司还仿照荷兰利用风车戽水技术,在大河边建造风车,将河中的淡水灌向田间,加速淡化土地盐渍。垦牧之初,面对不利时局,张謇用艰苦奋斗的意志和开拓创新的精神扭转了局势,外御海潮,内改盐碱,为通海垦牧公司的发展创造了适宜的耕植环境和坚实的物质基础。

1.4 垦牧精神之治地安民、心怀苍生

“有手当救穷人之穷”是张謇对南通市当地盐民疾苦生活的有感抒发。所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此处百姓多以制盐为业,然盐业涉及利益甚广,当地盐场掌当地至高之权,争万民之利,盐民生活贫苦穷困。于是张謇紧抓体制、法制、技术三大环节对盐业进行改革,对当地的混沌情形进行治理整顿。首先,在体制上效仿日本“不聚则无法禁私”的理念,转个体生产方式为集约化、公司化的大生产形式。其次,推动公司规章制度的改革,革除旧盐制病商病丁之弊,为盐民提供便利,协调地方的矛盾,积极推动当地盐业的进步发展。最后,张謇对制盐技术进行革新,改“引水制卤,以卤煎盐”的“二步法”,综合试行各方制盐法,经过一系列改革,终于获得煎造精白细盐的方法。张謇的种种实践皆是为民众谋幸福,其用所兴实业的盈余利润兴办新育婴堂、创建3家养老院、营建南通博物苑、创办狼山盲哑学校……一生致力于慈善公益事业。张謇设身处地苦穷人之苦,真正实现“老有所养,幼有所教,贫有所依,难有所助,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之理想社会。伟大精神的发展往往趋向于推动社会发展,张謇垦牧精神也是如此,“心懷天下人,力行苍生事”的思想理念贯穿于张謇垦牧事业全过程,特别是在通海垦牧公司稳定发展之后,张謇集社会之力为南通公共事业建设与完善作出了巨大贡献。

1.5 垦牧精神之教育智民、产业富农

张謇向来主张“实业、教育相资有成”。在教育方面,张謇在南通市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包括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在内所有阶段的学校类型建设,以及老城区到通海垦牧区的学校全区域覆盖。在张謇的号召与带领下,南通市刮起“兴办学校,培育人才”的热潮,至1922年,南通市初级小学已达350余所,高级小学60余所,初级中学7所,共400多所各类学校,其中不乏专门的垦牧学校,为南通市乃至整个江苏省和全国今后的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1]。张謇视农为邦本,曾言“立国之本不在商也,在乎工与农,而农为尤要。”张謇毕生抱定村落主义,创办了具有社会属性的大生集团,召集万千垦牧人,直接与包括农民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建立密切联系。通海垦牧公司将整理后的土地租给棉农耕作,耕种所得与企业分利,通海垦牧公司得四分利,棉农得六分利。此外,大生纱厂也直接与家庭农户进行合作,达成利益共享模式[22],其所兴产业极大程度带动了南通地区的农民走出贫困,走向富裕。张謇以教育启发民智,以实业造福民生,为南通百姓丰裕了精神养料、提升了生活水平,为垦牧精神之核要。

2 垦牧精神助推乡村振兴的时代逻辑分析

2.1 合情性:经济形态转轨的适应

农业大国的本质决定了我国小农经济的基本生产结构,1840年鸦片战争带来资本主义入侵,我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解体,多股经济力量在我国经济社会中不断对冲。随着19世纪末张謇“实业救国”理念在南通地区开始实践,附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市场经济在南通得到迅速发展,很快打破了长久以来深植在其经济社会内部的自然经济,经济社会发生变革。反观当下,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并不断完善的重要过渡时期,计划经济本身及其对应的上层建筑已对国民社会生活的基本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带来的影响需要经济基础的顺利转型以及上层建筑的有效适应方能逐渐消隐。经济形态转轨时期的农村社会建设,是杂糅前后2种经济形态的社会综合治理工作,而垦牧时期南通地区对新经济形态的适应是基于张謇引进公司制的生产单位,以覆盖垦区的全基础产业,进而打破原产业生产中小农生产方式,推进区域质与量全方位发展的经济战略之上。反观当下,乡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形态仍主要是旧经济形态遗留下的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广袤农村作为重要的主体,适应其“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特征,发展多元的经济利益主体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

2.2 合境性:社会结构转型的调整

近代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本土工业受国外资本主义挤压,发展滞缓,张謇应国运所需而转实业建设,对农业、封闭的旧南通打破重塑,发展建设工业、开放的新南通,率先进行区域性的社会结构转型。当前我国社会由乡村、封闭的传统农业社会向城镇、开放的工业社会转变,社会结构变革与经济体制转轨同步进行。垦牧时期南通地区的社会结构转型,比当前我国社会结构转型时间更短、进程更快,面对动荡复杂的社会情境,张謇打破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调整农业生产地位,多维推进农村社会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地区社会结构转型。乡村是我国社会结构转型的重要主体之一,当前处在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过渡时期,乡村社会各场域的建设正不断过渡、互嵌与升级。其中,农业生产总值占全国生产总值的比例下降是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工业经济高速发展导致的必然结果,而基本产业转型带来的社会、生态、文化等方面的形变,要求“三农”建设顺势调整,包括农业自身的现代化、农业生产要素的有效转移、农村社会的多元发展等,以合乎实境变化。

2.3 合理性:综合振兴理念的契合

早期,垦区经济落后、文化腐朽、生态置荒,实为一萧条待垦之地,张謇践行历史使命,在此深耕。他首先通过排咸引淡、种植棉花发展新形态通海垦牧公司,为垦区综合建设铸基开源。此后,结合地方建设与公司经济增长,在垦区兴办教育、紧抓制度、关注民生,极大促进了垦区生态、文化、治理、民生多方位的综合发展。当下,我国经济体制轉轨、社会结构转型、建设任务过渡,城乡差距逐渐拉大,乡村老龄化和空心化与乡村的经济基础不实、产业支撑不足问题同步频发。“垦牧”是饱含张謇振兴理念的精神集合,“垦”为“破荒”、“牧”为“兴干”,张謇垦牧是在乡村产业有序发展的基础上,改变传统、一维的建设方式,深切关注各场域的综合振兴,与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相契合,从历史维度印证了社会转型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可行性、适切性和时代性。因此,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文化、治理、民生的多方共建当以产业先行[23]。

3 垦牧精神助推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探索

垦牧是张謇在南通沿海垦区经济形态转轨、社会结构转型阶段进行的一次社会综合建设,是在国家内忧外患、高举“实业救国”旗帜时代背景下的一次垦荒实践。张謇在垦区进行的一系列社会建设与振兴,实现了地区的实业兴旺、百姓富足,同步带来了超时代背景的高度精神文明,并推进了中国近代第一城的诞生。当前我国处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时期,同在经济形态转轨、社会结构转型的过渡阶段,乡村全面振兴与垦牧时期社会建设面临的情境存有较高相似性。因此,通过垦牧精神文化内核的当代化并探索其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实现路径,有助于从垦牧实践中挖掘现阶段乡村振兴的建设智慧。

3.1 产业兴旺:坚持质量兴农、实业支农

“棉铁主义”的独到视角与政策经验指引下的实业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南通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进程。新时期,我国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应对国际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的动荡时局。以“棉铁主义”的国际视野看待国内外发展之形势,以“实业救国”的民族大义担当时代任务,是广袤农村发挥“稳定器和蓄水池”功能的重要前提。乡村社会转型时期,产业形态与结构皆发生巨大变革,紧跟时局和接农利农的现实理念将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新兴的务农视角和坚实的物质基础。

“质量兴农”是新时代的“棉铁主义”,认清国内外格局,广袤乡村应跟着国家政策走,朝着产业风口走。于内,重点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序开展新“三品一标”(新“三品一标”是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的简称),以促进国内农业市场的高质量发展。于外,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加大农业科技研发力度,减少大宗农产品对国外的贸易依存度;乡村实业功能在时空迭代中从“救国”转为“兴农”,一方面,进一步巩固农村脱贫成果是现阶段乡村建设的重点工作,需有效整合“三农”资源,与农民建立直接利益关系,通过分红、股份、利润等多种形式增加农民收入,以期顺利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向乡村振兴战略的转型过渡。另一方面,应当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利用新兴产业的技术、资本、人才支持农业生产与经营,加快落实农业农村现代化。

3.2 生态宜居:践行循环经济、绿水青山

张謇垦牧智慧的超前理念集中体现在其对生态建设和宜居环境的充分重视,主经济必兴建企业,其中,企业资源的循环利用是张謇各产业之间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连结点,考究的企业布局和公共建设共同促进了南通地区的生态宜居。资源的循环利用是我国“双碳”背景下追求生态经济的重要生产理念,其中广袤农村的生态贡献集中在治理与创新,资源的循环利用就是乡村环境整治的重要思想和主要方式;乡村全面振兴背景下的绿水青山蕴含着自然环境优美和社会环境和谐双重标准。乡村社会转型时期,生态建设地位有所调整,资源再生利用和绿水青山的生态经济理念将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创建绿色宜居环境与低碳便捷生活。

循环经济在乡村生态治理逻辑中主要涉及乡村资源利用和卫生环境整治2个方面。一方面,乡村山水林田湖资源的有效利用,要建立在物质循环的共同体理念之上,需重点关注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另一方面,乡村突出的环境问题也要有效利用资源循环的处理方式,如秸秆、畜禽粪污等问题要强调治理过程的清洁化与资源化;当前乡村社会的绿水青山建设同样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属性,其一,自然环境中的绿水青山,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为基本原则,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注重植树造林、涵养水源。其二,社会环境中的绿水青山,当以河流道路清净整洁、吃穿住行和医疗养老方便完善为基本内容,在环境整治、社会和谐方面着重建设。

3.3 乡风文明:秉承艰苦奋斗,移风易俗

张謇带领数万盐民在南通荒滩之处开垦奋斗,堤毁便重建,稻淹遂复种,不畏盐碱、暴风之艰苦,引进新品种、新方法,开拓建设出实业兴旺、文化繁盛、风尚文明的模范县,“艰苦奋斗”和“开拓创新”的文明意念溶融在垦牧进程中,建铸着万千垦牧人的精神文明高台。“艰苦奋斗”并非某一时代话语,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明主旨,岁物丰成、北斗天眼、抗疫复工等丰伟壮绩皆来源于亿万中国人不畏艰苦的持续奋斗;“开拓创新”是赢得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变量,我国面临的外交、经济、社会等问题,都以解决“卡脖子”问题为前提。乡村社会转型时期,精神文明新旧对冲,思潮革新跟上物质文明进步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内容,奋斗与创新的理念要义将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垦牧耕耘的内生动力和进步时宜的思想观念。

艰苦奋斗是历史主题也是时代要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中华民族以勤劳垦种而立世。农民主体当在国家政策背景下垦牧耕耘,若只守着自家“一亩三分田”,农业便难及现代化。转而将农业种植生产挂钩第三产业,促进农文旅结合,同时进一步鼓励资本参股涉农企业,科学分配利益,皆是“三农”艰苦奋斗的时代路径;创“新”要注重自身思想与综合素质同时代要求的有效接轨,农民主体在新乡村社会当家作主,一方面要积极参与移风易俗活动,学习新思想而弃旧文化之糟粕,紧跟时代前进潮流,享受科技发展成果。另一方面在田地间垦牧的同时也在书桌前学习,争做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开拓垦殖新时代的美丽乡村。

3.4 治理有效:主张治地安民,心怀苍生

细数张謇在南通治地安民的实绩,世人多以实业与教育加以囊括,当时的南通地区不仅实业旺、教育兴,张謇还高度重视慈善、文化、公益等民生事业的建设与发展,百姓的物质生活富裕,精神生活也富足。深入挖掘张謇治地安民的历史经验,适切而有效的治理形式和权力安排显得尤为重要。新时期,经济形态转轨、社会结构转型,多股力量介入农村社会从而发生权力场的推拉博弈,法治、德治、自治的权利分配与明晰若有偏颇,乡村则难得善治;治理为民,民即人本,心怀苍生是治理一方当秉承的初心本位,疫情常态化背景下中国方案中的治理理念便是中国共产党优秀民本思想的集中表达。乡村社会转型时期,治理模式更迭换代,强调民生建设的治理方式和心怀天下的精神信念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完善健全的公共环境和以民为本的治理理念。

从顶层视角规划治地与安民,现阶段要摆正法治的根本地位,坚持自治为基,同时提升德治水平,三治结合,多维共治。治地先安民,在乡村社会充分了解百姓的诉求,其所遇困难是“煎盐之苦”还是“受水之灾”,方能因需而供给。基层党政机关是党和政府在乡村的意志表率,应切实执行党和国家的意志,在乡村治理中为民需而尽职尽责;心怀苍生,当重点关注村中老弱病残群体的生活状况,加快建设完善乡村公共环境,集党政机关、涉农企业、能人乡贤之力,建设敬老院、救助所、乡村图书馆等一系列增加民生福祉的公共设施。

3.5 生活富裕:推行教育智民,产业富农

垦区的生活富裕与精神文明在张謇一生所倡导的“父教育而母实业”建设理念发展推进中共同实现。教育和产业是当前我国广袤乡村发展与振兴的重点领域,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先手棋”和“活水源”。“教育智民”是充分焕发农村智库的主要途径,精神文明的灿烂盛放以教育行业的完善推进为重要前提,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亟需5亿多农村人口智慧的共同参与;“产业富农”是践行共同富裕的现实理念,旨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社会转型时期,居民生活方式发生转变,重视教育和兴办企业的精神物质双轨建设路径将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完善的教育环境基础和产业发展根基。

教育智民,一方面,政府通过倾斜资金资源建设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等多形式覆盖,青少年、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老年等全主体参与的乡村教育体系,深入激发农村智库。另一方面,保证解决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硬物质问题,逐步减小城乡教育资源差距,夯实精神文明建设路径的物质基础;产业富农,当鼓励新兴产业、高质量农业等有助于乡村产业振兴的企业集体入驻我国广袤的乡村大地,利用规模土地、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乡村独有的禀赋优势,闲地垦殖、资源集约,给予企业相应的政策扶持,让农村成为大有可为的新天地。

4 结论与启示

当前经济形态转轨、社会结构转型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三农”建设的时代主旋律,在垦牧精神助推乡村振兴的时代逻辑梳理与实现路径探索中发现地方社会的振兴首先应打破时间维度的局限,知古通今而展望未来,放眼时代背景使古为今用。其次,准确定位所处阶段,于时间和空间维度把握不同地区乡村振兴的进程与特点,调适振兴的策略。最后,充分解读当下乡村振兴多维共促的建设特征,推动社会转型。

4.1 以史为鉴,放眼时代背景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此进程中秉持“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理念。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乡村发展和地方治理的历史经验中蕴藏着宝贵的振兴智慧,在破解乡村全面振兴的痛点难题时,若能在时间维度上知古通今而展望未来,将有效挖掘乡村全面振兴的新思路。解读历史中的文明样本,为振兴当代广袤乡村所用,重点在于历史经验的现代化过程,要将方法论结合时代背景和地方特点。当前,不能局限在乡村谈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减小我国城乡差距,促进城乡融合过程中的乡村担当,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国家目标过渡下的重点内容。从城市视角和国家发展维度认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要义,有利于乡村场域与城市场域的资源互通与文化互鉴,同时更加准确理解国家对乡村社会发展的战略布局,有效解读国家发展策略,充分利用国家分配资源。

4.2 阶段定位,调适振兴策略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作为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适应于广袤乡村振兴建设的首要指南,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宏观性。在社会转型期,旧文明、旧制度、旧经济在乡村中的遗存现象根据地区发展的程度而有所差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地方振兴策略也不尽相同。其一,在东部沿海地区,其经济较发达、文化较先进、政策实施较彻底,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处于領跑地位。因此,其振兴策略要在正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要义之上,防止西式的经济体制和文化类型对乡村社会的过度渗透,奋力建设第1批全面振兴的乡村典范。其二,在部分西部地区和落后山区,其基本的经济形态仍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文化建设中仍充斥着封建迷信、失范道德,适切的治理方式也尚未形成,主要呈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形态。此类地区的乡村全面振兴,要结合实地特点并充分吸收相关建设经验,包括旧时期的治理理念和新时代进步地区的振兴方案,立足于基本的地情与环境,设计适宜的发展策略。其三,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在国家发展和民族团结的基础上要充分重视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的特殊性,尊重其特有文化图腾和自治权利,这也是乡村全面振兴中的重要一面。

4.3 多维共促,推进社会转型

乡村全面振兴是集多元场域为一体的综合性建设工程,多维建设是“全面”的要义解读,在社会转型背景下把握住各场域建设的核心重点尤为重要。产业要求兴旺是基于产业经济对乡村发展的物质基础定位,也是乡村社会转型过程中对口乡村地区产业流失而引起的一系列空心化问题的现实需要;生态要求宜居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践要义,也是生态建设地位变动过程中人类社会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的重要内容;乡风要求文明是乡村传统农耕文明与西方文明、城市文明碰撞下农民精神文明繁荣、彰显大国文化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治理要求有效是传统治理模式解体下建立德治、法治、自治三位一体治理模式的重点目标;生活要求富裕是社会主义赋予党和国家的历史使命。正确理解乡村全面振兴各场域的定位、功能与目标,方能在振兴一方水土的过程中把握治理重点,破解建设难题。

参考文献:

[1]Halamska M,Stanny M. Temporal and spatial diversification of rural social structure:the case of Poland[J]. Sociologia Ruralis,2021,61(3):578-601.

[2]Liu Y S,Li Y H. Revitalize the worlds countryside[J]. Nature,2017,548(7667):275-277.

[3]马晶晶,胡江峰. 合作社参与乡村系统内部治理的优越性及模式选择[J]. 系统科学学报,2021,29(1):117-122.

[4]王春光. 新社会转型视角对乡村振兴的解读[J]. 学海,2021(5):26-35.

[5]王留鑫,赵一夫. 基于城乡融合视角的乡村振兴实现路径[J]. 宁夏社会科学,2022(1):97-102.

[6]贺雪峰. 城乡关系变动与乡村振兴的阶段[J]. 贵州社会科学,2021(8):133-138.

[7]陈 燕. 农业农村现代化与乡村振兴:内在逻辑与机制建构[J]. 学习与探索,2021(10):114-121.

[8]董 翀. 产业兴旺:乡村振兴的核心动力[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5):137-150,207.

[9]胡高强,孙 菲. 新时代乡村产业富民的理论内涵、现实困境及应对路径[J]. 山东社会科学,2021(9):93-99.

[10]曹 桢,顾展豪.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生态宜居建设探讨——基于浙江的调查研究[J].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9,38(4):100-107.

[11]李 宁. 城乡融合视阈下乡村生态治理困境及其路径创新[J]. 青海社会科学,2020(4):42-48,54.

[12]颜奇英,王国聘. 乡村生态振兴的实然之境与应然之策——基于江苏美丽乡村建设的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2021,49(23):8-14.

[13]刘保庆,陈雨昕.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实现路径[J]. 农业经济,2020(10):50-52.

[14]曹 立,石以涛. 乡村文化振兴内涵及其价值探析[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6):111-118.

[15]赵 璐.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风文明建设的价值、障碍与破解[J]. 农业经济,2021(12):29-31.

[16]胡红霞,包雯娟. 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治理有效[J]. 重庆社会科学,2018(10):24-32.

[17]左 停,李 卓. 自治、法治和德治“三治融合”:构建乡村有效治理的新格局[J]. 云南社会科学,2019(3):49-54,186.

[18]叶 璐,王济民. 我国城乡差距的多维测定[J]. 农业经济问题,2021,42(2):123-134.

[19]杨启秀. 论张謇盐垦的历史业绩[J]. 无锡教育学院学报,1996,16(1):35-41.

[20]姚 穎,陈 晗. 张謇生态城市建设的世界视野[J]. 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4,28(1):6-9.

[21]赵 翀. 张謇开创中国近代公共服务事业的实践研究[J].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1):39-42.

[22]温铁军. 生态文明转型召唤社会企业和社会企业家——张謇的启示[J]. 文化纵横,2019(2):91-97,144.

[23]袁银传,康兰心. 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产业发展及人才支撑[J].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2,35(1):98-107.

猜你喜欢

张謇社会转型南通
状元实业家张謇与其兄张詧
张謇家训一则(书法作品)
论张謇的日本观
蓝印花布:南通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
非遗南通
南通职业
社会转型时期的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
南通中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联墨双馨六
战后台湾如何从农业社会转型工业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