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一口号”与全过程人民民主逻辑关系研究

2023-09-11刘菊香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逻辑关系全过程人民民主

刘菊香

摘 要: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的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调,内涵着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历史逻辑、价值逻辑、制度逻辑和实践逻辑。从历史逻辑来看,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逐步探索总结出来的重要成果,“五一口号”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历史逻辑起点;从价值逻辑来看,“五一口号”内涵着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过程与成果、程序与实质等元素,这主要表现在民主协商、民主决策等具体实践上,体现着最广泛、最真实的人民民主实质精神和价值理念;从制度逻辑来看,“五一口号”的人民民主价值催生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奠定了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基础;从实践逻辑来看,“五一口号”开启了全过程人民民主中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具体实践的新征程。

关键词:“五一口号”;全过程人民民主;逻辑关系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23.02.003

[中图分类号]D665;D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23)02-0019-05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的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以下简称“五一口号”),其历史意义在于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调,内涵着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历史逻辑、价值逻辑、制度逻辑和实践逻辑。深入挖掘“五一口号”的人民民主意蕴,梳理“五一口号”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逻辑关系,对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新时代多党合作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历史逻辑:“五一口号”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逻辑起点

民主是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中华民族历来追求民主。在我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史中,中国人民早就深刻认识到了“民”的力量,探索形成了民本思想,诸如“民之所欲,天必从之”[1],“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3],“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4],“民惟邦本,本固邦宁”[5],等等。可以说,以上这些论述都体现了中国人民对民主的朴素认知和追求。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为探索救亡图存之道,中国一批批爱国人士向西方国家学习两党制、多党制等民主政治制度,但均以失败告终,这有力地说明了西方民主政治制度难以改变中国人民被奴役的命运。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就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己任,确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以建立统一的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为奋斗目标。正是在此民主纲领的指导下,民主联合阵线得以建立,国共第一次合作得以形成,并在合作中探索了遇事經常性地召开联席会议进行沟通磋商的民主实践;也正是坚持遇事协商的原则,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才得以维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始终未破裂。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时在国民政府里成立了国民参政会,其虽只是一个民意咨询机构,但进行着协商政治实践活动。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的“三三制”政权,是一个采用先协商后决议原则的政权,民主协商成为其重要的特征之一。1946年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是抗战胜利后各政党通过政治协商试图以和平方式解决中国命运和前途的会议,是典型的多党政治协商实践探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力争实现人民民主的追求和做法,得到了各界人士的支持。随后的解放战争可以说是一场民主与反民主力量的较量,在二者即将分出胜负之际,中共中央在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发布了由毛泽东亲自修改的“五一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6]337。“五一口号”一发布就得到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人士的积极响应,说明中国共产党追求的人民民主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认同。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协商成立了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由理想追求变为现实,中国民主发展进入新纪元。虽然这时还没有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概念,但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本质要求的全过程人民民主自此开始。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确立了人大选举民主,在民主协商实践中逐步探索出“双周座谈会”“协商座谈会”“最高国务会议”等协商民主形式。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从国家、地方、基层三个层面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社会主义民主从单一走向多维,从政治领域、国家层面向社会领域、基层探索发展。1991年江泽民首次提出“两种重要形式的民主”的论述后,我国的协商民主实践和选举民主实践都不断深入。在总结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实践经验基础上,2007年《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提出:“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一大特点。”[7]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体为立法协商、行政协商、民主协商、参政协商、社会协商五种形式的协商。2014年9月,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将协商民主定位到战略任务的高度,推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展的高度、广度、深度不断拓展。2015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协商民主的内涵、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渠道程序,推动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全国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2019年习近平正式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2021年《中国的民主》白皮书明确我国实行的是不同于西方民主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并详细阐释了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均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具体实践。由此可见,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逐步探索总结出来的经验,“五一口号”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历史逻辑起点。

二、价值逻辑:“五一口号”的政治协商体现了最广泛、最真实的人民民主

中华民族对民主追求的一个标志性节点就是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五一口号”不仅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历史逻辑起点,还内涵着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过程与成果、程序与实质等元素,表现在民主协商、民主决策等具体实践上,体现着最广泛、最真实的人民民主实质精神和价值理念。

中共中央发布的“五一口号”的政治协商参与主体在当时是最广泛的。最初参加1946年国民党主导的政治协商会议的只有国民党、中国共产党、民盟、社会贤达各9名代表共36人,到后来青年党脱离民盟单独参加也只有五方38人,在当时代表的是两大政党和部分社会精英的利益,协商主体比较狭窄。“五一口号”第4条除号召全国的劳动农民团结起来建立新中国外,还号召要“联合全国知识分子、自由资產阶级、各民主党派、社会贤达和其他爱国分子”[6]337;第5条更是直接号召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可见,“五一口号”号召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参与主体与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相比要广泛得多,实际上包括了当时代表不同阶级阶层和不同群体诉求的政党和团体,他们通过民主协商达成共建民主国家的共识。1949年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召开时有23个单位的134名代表;到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时的参会人员有662人,包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地区、人民解放军、各少数民族、国外华侨及其他爱国分子等共46个单位。此外,这次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这说明“五一口号”的政治协商实质是最广泛、最真实的人民民主。在此基础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人民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的界别设置不断优化,代表性日益增强,现在已发展成为包括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各界人士在内的34个界别,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前后所开展的政治协商就体现着民主协商、民主决策的理念。随着解放战争的推进,在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之前,就有民主人士如华侨陈嘉庚、民盟沈钧儒等向中国共产党提出尽快成立全国政权机关、召开人民代表会议、产生联合政府等建议。“五一口号”充分吸收了这些建议并将之写进了第5条中。“五一口号”发布后,在1948年“五一”劳动节当天,毛泽东致函民主党派领导人李济深、沈钧儒,邀请民主人士共同开一个会议来商议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的时间、地点、原则、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具体步骤等问题,这实际上是中共邀请民主人士来参与民主决策,成立民主联合政府。从“五一口号”第5条,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共产党和各界人士都觉得应该先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再由政治协商会议商议召集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代表大会来选举建立联合政府。直到1948年9月召开的“九月会议”,毛泽东仍是这样强调,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是以人民代表大会产生的政府来代表她的”[8]。后来,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民主人士章伯钧、蔡廷锴等人提出新政协等于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可以由其产生中央政府。中国共产党采纳了这一建议,通过民主协商作出民主决策,协商确定了由23个单位代表组成的新政协筹备会,并由筹备会协商确定了参加新政协的46个单位662名代表,经过反复讨论和协商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等重要文件,还在充分协商基础上确定了新中国名称、国旗、国徽、国歌、国号等诸多问题,可以说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与各界人士共同民主协商决策的成果。民主人士提出的许多意见都体现在这些成果中,体现着“新民主主义的议事精神不在于最后的表决,主要在于事前的协商和反复讨论”[9],体现着人民民主的真实性。1954年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结束后,人民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并发展成为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

三、制度逻辑:“五一口号”是全过程人民民主两种制度形成的开端

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科学有效的制度安排。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政协制度主要是以“五一口号”为开端的。“五一口号”内涵的最广泛、最真实的人民民主价值逻辑催生了这两种制度,奠定了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基础。

“五一口号”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形成的开端。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新型政党制度,这一概念意味着这是与旧式政党制度相比较得出的结论,而“新旧政党制度的泾渭线,正是‘五一口号”[10]。在向西方国家的学习过程中,我国曾经探索实践过西方的多党制、一党制等,这些未成功的旧式政党制度的政党关系是不和谐的,要么是竞争关系,要么是独裁。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探索出了一种不同于旧式政党制度的、以合作与协商为政党关系特征的新型政党制度。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曾先后两次尝试与国民党进行合作,虽然也曾取得重大胜利,但都未能走到最后。由于对民主建国和民族独立的共同政治追求,在长期合作与共同奋斗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就提出“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11],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表达与各民主党派共商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意愿,这说明在“五一口号”发布前中共与各民主党派之间合作与协商的政党关系就已存在。1948年“五一口号”发布后,各民主党派积极响应,先是12位知名民主人士联名复电响应,后各民主党派又以自身的名义积极响应,这标志着合作与协商的政党关系进入了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境界,开启了多党合作新征程。例如,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的领导人谭平山认为:“放在中国共产党的肩上,这是历史发展上一种不容放弃的任务。”[12]

“五一口号”是人民政协制度形成的开端。在《中国的民主》白皮书中,人民政协制度既出现在论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部分,也出现在“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部分当中,可见人民政协制度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的制度载体。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也被称作新政协,这个“新”是相对于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来说的。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是由国民党组织召开的,是民主与伪民主妥协的产物。“五一口号”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号召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正是有了这一号召,才在各民主党派响应后由民主人士与中共一起来筹备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在第一次“新政协诸问题”座谈会上,参会的民主人士就对新旧政协进行了对比,如有人强调“旧政协是革命势力与反动势力面对面斗争的会议”,有人分析“新政协不是旧政协的还原”,有人说“新政协讨论的共同纲领,应该是新民主主义的政纲,绝不是旧政协连欧美旧民主都不如的政纲”等,大家一致主张“排除南京一切反动党派及反动分子”[13],经起草小组协商讨论后正式确定新政协的名称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8年9月7日,周恩来向政协代表作了政协会议名称说明:“原来叫做新政治协商会议……后来经过新政协组织法起草小组的讨论,觉得新政协和旧政协这两个名称的分别不够明确,便改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3]可见,“五一口号”是新旧政协的重要分水岭,奠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我国民主政治系统中作为人民民主的重要组织形式的基础。

四、实践逻辑:“五一口号”开启了全过程人民民主新征程

“中国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既有完整的制度程序,也有完整的参与实践”[14]23。《中国的民主》白皮书将实现民主的完整过程的具体实践概括为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五个方面,前面我们更侧重的是从民主价值的角度分析了“五一口号”发布前后的民主协商、民主决策,这两个方面是在“五一口号”发布后开启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协商、民主决策实践新征程,另外三个方面的实践也是自“五一口号”发布后随着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而逐步产生发展完善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五一口号”开启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的新征程。

一是民主选举。“五一口号”提出要先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然后召开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新中国的成立虽然并未完全按照“五一口号”设定的步骤进行,但在协商成立新中国后,于1954年正式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随着人大制度的发展完善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的颁布,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涵盖国家和社会各个方面的民主选举实践,如全国层面的国家机构选举,基层的村(居)委会选举、企事业单位的职工代表大会选举等,已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层选举,选民参选率保持在90%左右[14]26。

二是民主协商。“五一口号”发布后,中国共产党将政治协商推进到了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阶段,既开启了政治协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征程,也逐步在实践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了形式多样、体系健全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目前,已探索形成了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社会组织协商等七种协商渠道。人民群众除可以通过政协委员在人民政协这个专门协商机构平台上开展高层次的政治协商外,还可以通过会议、座谈、论证、听证、评估、咨询、网络、民意调查等参与各层级的民主协商,实现涉及谁的利益谁就可以参与民主协商。

三是民主决策。“五一口号”发布后我国通过协商民主的方式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成立了新中国,1954年后逐步形成了人大“开门立法”、政府“开门问策”、群众参与基层决策的民主决策实践。如人大自2015年开始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直接汇聚民智民意进行决策,至2021年10月各基层立法联系点汇聚了7 800多条有关立法的意见建议[14]30;党的二十大召开前,从2022年4月15日至5月16日开展了党的二十大相关工作网络征求意见活动,共征集到意见建议854.2万多条[15]。

四是民主管理。民主管理是指人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五一口号”开启了人民通过政治协商这一途径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1954年又开启了人民通过民主选举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随着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目前人民更能广泛参与城乡社区、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等各个领域各个层级的民主管理中。如在社会组织民主管理方面,至2021年11月,各级民政部门共登记社会组织超过90万家,其中全国性社会组织2  284家[14]33,在行业自律、社会服务、慈善事业等方面发挥着民主管理作用。

五是民主监督。1945年毛泽东与黄炎培进行“窑洞对”时,毛泽东回答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16]。实际上,这是中国共产党向民主党派发出了在新政权成立后由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的邀请。“五一口号”发布后,这一新路也由理念走向实践,而且实践形式越来越多样。目前,我国已探索构建了包括民主监督在内的人大监督、行政监督、监察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财会监督、统计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相互协调的监督体系,形成对权力的全面监督。

[参考文献]

[1]朱祖延.引用语大辞典:增订本[M].武汉:武汉出版社,2010:379.

[2]李季林.四书金言[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258.

[3]李祥熙.四书之道[M].太原:三晋出版社,2009:299.

[4]刘方成.学国学用国学[M].北京:同心出版社,2012:74.

[5]刘加临.尚书中的智慧名言故事[M]. 北京: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5:162.

[6]《中国人民政协辞典》编委会.中国人民政协辞典[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337.

[7]中華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政党制度[N].人民日报,2007-11-16(15).

[8]《党的文献》编辑部.共和国走过的路——建国以来重要文献专题选集(1949-1952年)[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14.

[9]朱训,郑万通.中国人民政协全书:上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15.

[10]朱虹,孙信.“五一口号”:新旧政党制度的泾渭线[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2).

[1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29.

[12]朱维群.让历史告诉未来: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六十周年纪念[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8:123.

[13]张军.关于“中国人民政协协商会议”的政治协商[N].人民政协报,2019-06-06(1).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15]张旭东,丁小溪.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N].人民日报,2022-10-26(1).

[16]黄炎培.八十年来[M].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148-149.

责任编辑:祝远娟

猜你喜欢

逻辑关系全过程人民民主
接诉即办立法生动诠释全过程人民民主
全过程人民民主:人民民主理论的新基石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法治保障
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 推进人大工作守正创新
“七一”重要讲话的重大理论创新及意义
浅谈英语“七选五”阅读理解
生物科学核心课程关系及内容研究
考研英语阅读理解浅析
浅析内部控制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
基于国际视野中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