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华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路径探析

2023-09-10徐丽丽

现代英语 2023年9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中华文化教学内容

徐丽丽

(东北电力大学,吉林省 吉林市 132000)

一、 引言

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学不仅需要夯实基础,而且还承担着传授以及传承多元文化的使命。 从大学生层面来讲,不仅要用母语学习本国文化知识,而且还要善用英语学习西方文化知识,朝着中西融合的方向发展。 英语教学需要对弘扬中华文化引起重视,不断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其对中华文化产生自豪感,逐渐形成民族底气,使其能够在纷杂的世界之中不会迷失方向,对其全面发展极为有利。 基于此,探析“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华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路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 大学英语教学现状概述

(一)西方文化冲击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必会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其中会有一些不良思想,如自私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部分学生已经产生认同感。 同时,中华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较少涉及,加之西方文化的冲击,也就容易出现文化失语的现象,导致大学生越来越远离本国文化,也就不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甚至会影响其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 整体来讲,由于大学英语教学未高度重视中华文化,或者是没有充分融入中华文化,所以英语教学中西方文化有了“反客为主”的倾向性,这就需要大学英语教学朝着文化自信转型[1]。

(二)语言教学失衡

英语教学一直备受关注,而同时母语类教学没有结合时代需求以及实际情况进行革新,这就可能出现大学生很少接触中华文化,反而接触更多的西方文化的现象,所以语言教学失衡已经是事实。 秉承包容的态度,对大学英语教学进行创新与改革,需要引导学生了解中西文化,不断强化其跨文化的交流意识、交流能力;同时,基于中华文化引导学生学习英语,使其能够选择性吸收,让中西文化保持平衡,确保学生在深厚的母语文化底蕴基础上充分吸收英语文化知识,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三、 “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华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推动教学改革,解决文化失语的问题

语言是交流载体,所以大学英语教学通常是将其作为工具类课程进行教学,不利于学生探究与之有关的文化内涵,所以也就容易出现文化失语的现象,越来越多的学生不能用英语清晰地表达中华文化。 文化与语言之间的联系不可分割,在英语教学中通常会比较重视跨文化意识培养,所以会将一些西方文化融入其中,但是融入的过程中,也就逐渐体现出中华文化缺失的问题。 为了实现文化自信,大学英语教学需要融入中华文化,不仅有利于推动改革,而且可以让学生成为中华文化的弘扬者、发扬者,这样才能让大学生基于英语将更多优秀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避免本国文化被西方文化同化。

(二)借助英语教学弘扬文化,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英语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已经产生了较大影响,以节日为例,目前的大学生对西方节日的了解比较深刻,而且还很重视,但是他们对本国的传统节日却没有想象中那么了解与重视,特别是一些节日的传统习俗,他们更是不了解,甚至是不认同。 为了改善现状,迫切需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文化,不仅要借鉴优秀文化,而且还要保护、传承、弘扬自家的优秀文化,这样才能真正守住中华民族的“根”与“魂”,非常有利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2]。

四、 “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华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路径

(一)重构教学内容

英语通常是结合教材进行教学,对大学英语教材而言,其中很多内容都源于英语国家,所以教学内容往往会展现以及传递英语国家的文化、经济、政治、思想,与中国有关的内容相对较少。 毫不夸张地说,中华文化没有话语权;同时,西方文化对学生持续产生影响,一些不良思想可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甚至导致学生盲目崇外。 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也就会逐渐远离自身文化,其文化自信会慢慢弱化,最终就可能失去传承文化的意识与能力,这就与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不相符,不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了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从文化自信入手,尝试重构教学内容:一方面,建议相关国家部门以及教育工作者能够引起重视,共同努力推动英语教材改革,适当增加中华文化的比例;另外一方面,考虑到教材改革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所以应该从现有教材入手,对其中的中华文化内容进行挖掘,力求能够强化文化输入与输出,具体策略如下。

1. 明确中华文化融入范畴,为后续教学有序开展奠定基础

这里需明确:对应该融入什么样的中华文化的具体内容进行清楚界定与分类,确保融入有效性、合理性以及针对性。 中华文化具体指的是:一方面,华夏民族历经几千年不断实践、沉淀、孕育而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所创造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 由此可见,大学英语教学重构内容的过程中,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现代文化等作为中华文化具体范畴。 在英语教学中,可以从传统文化入手引导学生对英语教育的意义进行探讨,例如,围绕《为学》《大学》等经典著作,让大学生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理解“大学”“学习”等概念,从而明白自身修养、社会责任等。 还可以在教材中适当融入孝道等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关亲情、家庭等内容,引导学生对比中西方文化中的家庭类文化、思想等,有利于强化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与能力。 在教学中,或多或少会涉及我国教育、医疗、科技等发展情况,在介绍的过程中可以顺势重构教学内容,将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的社会主义现代文化合理融入其中。 此外,还可以发挥文化的价值,为学生讲述一些英雄故事以及相关精神;同时,可以结合抗灾等现实事件,融入无私奉献、爱国主义、敬业等各种内容[3]。

对教学内容重构而言,不仅要对融入什么样的中华文化进行明确,而且还应该对具体融入多少内容引起重视,确保融入不是口号,不能流于形式。从大学英语教学融入中华文化的实际情况来看,社会主义现代文化融入内容相对较多,而优秀传统文化等融入内容较少,也就影响到融入效果。 因此,结合实际情况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等融入的比例适当扩大;同时,还要对融入的中华文化进行分类,目的是让融入内容的范畴更加具体、清晰,为深入探讨中华文化内容的有效融入途径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这样英语教师便可以快速结合教材内容找到中华文化的融入点。 整体来讲,对中华文化具体范畴进行明确,能够为教学内容重构以及文化融入实践提供坚实的基础。

2. 以教材为载体,挖掘、设计中华文化融入方式

重构教学内容,可以将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作为一个模块,然后结合内容融入具体的中华文化,需要明确融入路径以及呈现方式,确保融入效果的实现,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同时,有利于制定以及完善基于单元的中华文化内容融入方案,可以为后续教学带来便利。 例如,在英语教学中,内容涉及“我们的时代英雄”时,可以挖掘其中的中华文化以及设计融入路径、呈现方式,具体而言:第一,结合教材内容,确定具体融入的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时代英雄的精神,例如,无私奉献、敢于牺牲等,一定程度上可以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能够为实现个人价值以及社会价值而奋斗。 第二,融入路径以及呈现方式。 首先,呈现与中华文化有关的影视片段,要求学生用心观看这些素材;其次,集中学习与讨论,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要求学生讨论英雄话题;最后,可以布置与之有关的写作任务,要求学生用英语进行写作,这样就完成了一次中华文化内容的输入以及输出[4]。 第三,融入应该达到一定的效果,例如,学生能够掌握与英雄有关的称谓、品质、故事等;同时,要求学生尝试用英语进行口语表达、写作、翻译等,不仅可以使其表达对英雄的看法,还可以训练其综合能力。 在教学中,学生的思想会潜移默化地受到英雄事迹的启发、感染,不仅能够对英雄精神进行领悟,而且可以深入理解课文主题思想,进而达到“双赢”的目标。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将所挖掘的中华文化内容与教材中的西方文化内容进行对比、分析以及讲解,可以尽量多涉及一些文化差异方面的内容,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以及交际能力,而且可以使其感受到本土文化的特色,从而慢慢树立文化自信。 例如,英语教学中会涉及西方神话故事,此时教师可以融入中国神话故事,并引导学生对神话人物的形象进行对比,然后深入思考神话故事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元素的共同之处以及不同之处,这样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使其产生民族自豪感。

(二)优化教学模式,强化传承意识以及传承能力

将中华文化融入英语教学中,重构教学内容是基础,还需要进一步对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基于“产出导向法”采用“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发挥信息技术以及信息平台的价值,为大学生呈现符合其个性化需求的英语教学模式以及中华文化融入模式,让中华文化能够贯穿教学各个环节,目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以此为基础,不断强化学生的母语应用能力;同时,对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英语综合能力进行训练,使其能够善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具体而言:

1. 将中华文化内容融入课前驱动任务,丰富融入途径

对课前驱动任务而言,主要用指定线上信息服务平台,例如,教育App 软件等,发布自主学习任务、探究性任务、导学任务等,学生按照详细的任务表进行学习,可以充分明确每一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同时,需要为学生提供与教学内容、中华文化内容等有关的视频、课件、文档、习题等资源、链接,确保学生能够高质量完成课前驱动任务。 学生可以按照任务清单以及结合自身需求开始进行探究。课前驱动任务需要融入中华文化,例如,可以要求学生以中华文化为主题尝试开展相关翻译任务、写作任务等,也可以鼓励学生尝试用英语写演讲稿;同时,善用相关平台、渠道等对中华文化输入性材料进行学习、讨论、应用等,可以进一步掌握学生对这类话题的兴趣程度、期待程度、认知程度等,以此为依据,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设计与优化[5]。

2. 在英语课堂中适当增加“中国声音”

从前驱动任务实际情况入手,对课堂导入环节、分析篇章结构、词汇语言应用、课中翻译以及写作等各个环节进行设计以及优化,合理融入中华文化等内容,再以角色扮演、演讲、小组合作、项目共建等课堂形式,督促学生都能充分学习、吸收以及理解所融入的中华文化内容,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文化传承意识以及文化自信,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善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可以强化跨文化意识。

3. 落实第二课堂活动

让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建议能够将中华文化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也就是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发挥第二课堂活动的价值,常见的是英语社团活动、英语演讲比赛、英语学术讲座等,让中华文化能够融入校园英语生活,鼓励学生开口讲英语,强化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6]。

(三)构建以文化价值观为导向的评价体系

如果要通过大学英语教学引导学生对中华文化引起重视,从而逐渐形成文化自信,不仅需要重构教学内容、升级教学模式,而且还需要重塑评价体系,即:以文化价值观为导向的评价体系。 现阶段,大学英语评价体系侧重于对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等掌握程度进行检测,包括过程性评价考核以及终结性评价考核,可以看出该评价体系主要考核语言技能,未涉及中华文化融入呈现,因此建议能够对该评价体系进行适当改革,将大学生的文化价值观纳入过程性考核评价以及终结性考核评价之中,形成兼顾语言能力评价、文化价值观评价的多维立体化评价体系。

对过程性考核评价而言,增加学生学习中华文化学习情况的考核,例如,是否完成中华文化内容导学任务、产出任务(翻译、写作等)、课堂中活跃程度等;同时,可以增加实践内容的考核,例如,是否参加第二课程活动、参加的程度怎么样等。 对终结性考核评价而言,也需要融入中华内容,例如,将其融入英语阅读、听力、翻译、写作等测试中。 将中华文化内容融入评价,可以督促大学生对中华文化引起高度重视,可以为中华文化内容的融入提供有效保障,不仅可以改变文化失语的现状,而且能够强化学生文化自信[7]。

五、 结语

综上所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由于西方文化的冲击以及中华文化的缺失,导致大学英语教学无法达成预期教学目标,甚至已经影响到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基于此,迫切需要将中华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通过教学内容重构、教学模式升级、重塑评价体系等策略,引导学生重视中华文化,并推动中华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步伐,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而且可以提升其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中华文化教学内容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
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