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思维评价的名著导读设计路径探索

2023-09-09宗小慧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课型孔乙己名著

宗小慧

思维是人用头脑进行逻辑思维推导的属性、能力和过程;语文思维,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因此,“思维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之一,也是语文课堂关注的焦点,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那么,名著导读课该如何进行思维训练呢?笔者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一线串珠”挖掘思维深度

思维深度就是对单一问题、单一线索思考的长度,就像一个链条,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一直延续下去。因此,确定一条问题线索,并沿着这条线索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去思考,就是确保思维深度的必要条件。

一本名著往往篇幅长,内容丰富,情节曲折,无论是陌生化导读课还是过程推进课,如果你想面面俱到,那课堂势必杂乱无章。这就需要教师在吃透作品的基础上,抽丝剥茧理出一条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线,形成贯穿整堂课的线索。然后围绕这条线,“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大问题牵引出相关小问题,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思维也能由浅入深直抵作品深处。那么可以从哪些角度作为突破口进行“一线串珠”式的设计呢?

(一)主题型

一本书,人物再多,情节再复杂,它的主题都是唯一且明确的。因此,从主题角度切入,以主题作为线索,不失为一条教学设计的捷径。如《水浒传》的主题是“官逼民反”,我们可以从这个主题中提炼出关键词“逼”进行导读设计。

任务一:逼出来的人生

提问:结合具体情节说说《水浒传》中哪些人是被逼上梁山的?

目的:梳理主要故事情节。

任务二:逼出来的好汉

提问:都说“性格决定命运”,这些好汉分别是怎样的人?什么样的性格使得他们纷纷走上了“落草为寇”的道路?

目的:分析人物形象,总结出其性格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二)情节型

作品的情节往往是表现人物形象、表达情感、揭示主题的载体,因此,读懂情节是读懂作品的关键和基础,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从情节的角度进行名著导读“一线串珠”式设计,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贴合学情贴近文本。以《骆驼祥子》为例:

1.找出书中与“骆驼”相关的情节,分析“骆驼祥子”名字的由来;

2.“骆驼”与“祥子”有什么共同点,结合具体情节说一说。

这个设计以“骆驼”作为切入口,并贯穿整节课,每一个环节都以具体情节作为依托,从“一个人”到“一群人”再到“一个社会”,在活动中思考不断进阶,思维不断深入。

(三)人物型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往往起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揭示主题、寄托情感的作用,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他都能勾连起相关的故事情节、艺术手法、主题情感。如肖培东老师教学《孔乙己》一课时,从“孔乙己”这个人物出发巧妙地用三个问题串联起整个课堂:你们最记得孔乙己的什么?→小说中的其他人最能记住孔乙己的又是什么?→这些人真的记住孔乙己了吗?这个设计从分析主人公的主观特质到探究次要人物的社会属性,由表及里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二、 “借力打力”拓展思维广度

思维广度指的是人的思维所涉及范围的广阔程度。有思维广度的人能够根据主、客观情况,从事物或问题的主、次各个方面进行分析探究,具有明显的立体思维方式,思考问题仔细、全面。

所谓“借力打力”,就是借助名家对名著的评价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名家点评往往高屋建瓴,或关注作品艺术特色,或比较同类作品异同,或挖掘作品深刻内涵……這些点评通常是学生思维的盲点,是学生难以企及的思维高度。但值得注意的是名著导读的课型不同,引用名家点评的类型也应有所区别。

(一)陌生化导读课——构建整体思维

所谓陌生化导读课,是指在学生阅读一部作品之前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的课型,其主要作用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指导阅读方法、制订阅读计划,来消除学生与经典之间的隔膜,使阅读有序、有趣、有法。因此,在陌生化导读课堂上引用的名家点评,应该选那些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特点、激发阅读兴趣的内容。

(二)阅读推进课——启发多元思维

阅读推进课是在学生整本书阅读过程中进行阅读指导的一种课型,目的是展示前一阶段的阅读成果、总结阅读经验、提出阅读困惑,同时教师就前一阶段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一般情况下,这个阶段的阅读处于懵懂感知阶段,学生的思维往往比较单一。这就需要教师提供思维的支点,引导学生在接下来的阅读中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思考。因此,阅读推进课应选择那些能启发学生发散思维的名家点评。

(三)名著赏读课——培养分析思维

相比其他名著导读课型,名著赏读课切入口更小,分析更细致,主要是对经典片段、经典人物的鉴赏和探讨。这对学生分析思维能力要求较高,需要通过归纳推理、演绎推理、证明等逻辑思维,最终得出明确的结论。在这种课型设计中引用的名家点评应该更有针对性,能够在学生思维迷惑处、拔节处、转折处起到启发作用。

三、 “有的放矢”提升思维精度

思维精度指的是思维在感受、记忆、处理和输出信息及思维成果时所能达到的精确和严密程度。在思维的几个维度中,如果说深度指向“多”,广度指向“远”,那么精度指向的就是“细”。这个细是“明察秋毫”的细,是“见微知著”的细,是“抽丝剥茧”的细。思维的精度越高,对问题研判的准确度、严谨度就越高。

(一)助读系统——精准提炼

提炼概括是人脑在比较和抽象的基础上,把抽象事物的本质特点综合起来推广到同类事物上去的过程。对学生来说,单篇或局部概括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而概括整本书或长篇文章则困难得多。好在统编版语文教材以及各个版本的名著书籍,都添加了丰富的助读系统(如导读、目录、序言、后记、旁批等),可以帮助学生精准地把握文章脉络、整合文章内容、提炼人物形象、感悟文章主旨,让抽象的概括变得具体可感,让概括的路径更为清晰。

(二)纵横对比——精细理解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认识世界上的一切东西的。”在对比思维过程中,心理学上独特的模态模拟发挥作用,通过对两种相近或是相反事物的对比进行思维,寻找事物的异同及其本质与特性。这种思维模式也经常被运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对比中窥视作者思维流动的走向,进而理解写作意图,获取思维启迪。

(三)思维导图——精确把握

思维导图是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来辅助记忆的有效媒介,是将碎片化知识点系统化、框架化的重要手段。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其实就是人的思维过程可视化的过程,也是思维精度不断细化的过程。初中生需要阅读的名著作品很多,且绝大多数名著人物众多,情节复杂,受阅读时间、阅读速度等因素的影响,经常会出现阅读思路中断、对故事情节、人物关系把握不到位的情况。将思维导图应用到名著阅读中,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在关联,建构知识体系,从而从整体上把握细节和主旨表达之间的关系。

名著阅读与思维训练从来都不是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它们应该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而我们语文教师要做的,是将它们更好地融合、贯通,找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实现路径。

猜你喜欢

课型孔乙己名著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合作学习法在不同课型中的有效性实践研究
国外名刊名著
孔乙己(下)
孔乙己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例谈在不同课型中培养史证意识
课型与教学模式的探讨
名著,我想挽着你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