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导学习传统文化三策略

2023-09-09郭敏生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品味诗人传统

郭敏生

“文化传承和理解”,这是新课标提到的语文核心素养之一,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增加学生的文化自信,拓展文化视野,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各个朝代的优秀作品像璀璨的明珠熠熠闪光。初中语文教材选入不少这样的佳作,值得我们仔细品味、揣摩。要落实新课标的具体要求,笔者认为起码要注意这三点。

一、品味语言章法,领悟精彩艺术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语言精美,章法可圈可点,写作艺术值得品味和汲取。要使学生领悟诗歌的精彩艺术,必须加强朗读,读出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要认真品味词句,感受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妙,体会章法结构的绝伦,领略无限的韵味。

如,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写于冬末春初,作者停船于北固山下,眼见两岸美景,满腹豪情由此生发,其中颔联写出了怎样的境界,可启发学生抓住关键词想象和理解。诗中用“平”“阔”“正”“悬”四个形容词,可谓一字传神,精准、凝练地描绘了水岸平阔、和风平顺、白帆高悬、小船急驶的情景,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春天清朗诱人的气息,似乎可见诗人一行扬帆东进,浩浩荡荡,场面十分壮观,诗人的豪迈气概溢于言表。再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可引导学生品味写作方法的巧妙,如写鱼“佁然不动”是静态美;写鱼“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又是动态美。动静结合,相得益彰。虚实手法也用得巧。作者不直接写风,而借“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一句实写加以表现。写水,要表现“水尤清冽”,但以清写清,难以状写,就巧借它物以实写虚。作者泼墨于潭中石底、水底鱼影、“无所依”的游鱼,侧面反衬出潭水清澈澄净。情景交融也是本文特色。作者要抒发的是官场失意后的悲凉心境,但作者不用情感浓郁的文字抒发,而是寄情于景,借身边的环境气氛表露了作者此时的心境。

古诗文中有不少这样的精妙笔法,学习传统文化,我们不能不赞叹古人高超的写作智慧,他们为后代留下宝贵的艺术财富,值得我们传承和弘扬。

二、关注诗文背景,感受深层内涵

传统文化中古诗词,一般可分为吟史诗、边塞诗、离别诗、田园诗等类,诗人一般是有感而发,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或借古说今,等等。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运用知人论世法,了解作家的个性、生平和创作意图,了解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等社会状况。特别是比较隐晦的诗文,如用典、象征、借事等,要深层感受其内涵,必须关注诗文背景,否则难以整体把握诗歌内容,走进诗人内心世界,对作品进行深入解读。

如,学习李白的《行路难》,这首诗有大量的用典、比喻等,学生从字面上难以理解其深层内涵,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我们可让学生先查阅李白人生经历,也可适当讲解作者创作这首诗的背景故事:李白在二十多岁时因人举荐供奉翰林院,但在供职时并不受唐明皇重视。他看不惯朝廷污浊,不懂迎合权贵,因而遭到奸佞排挤。恃才放旷的他,不到一年就愤然离开朝廷。学生明白了这些,我们可以这样设问:李白面对朋友满桌美味佳宴为何“停杯投箸”,又为何要拔剑?学生不难理解,那是为怀才不遇而苦闷、抑郁。同时对“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一比喻诗句的内涵也了然,作者要写的是自己人生之路坎坷难行,处处都是阻碍,心里迷茫、失意和悲愤。但作者壮志难酬,于心不甘。“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学生弄清这一典故,就会想到作者仍期望能像历史名人一样有明主赏识的一天,充分施展才能和抱负。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就直接表明虽处逆境仍要奋发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诗文,融入诗人的生活处境和写作的时代背景,则更容易将学生带入当时的情境,获得感同身受的效果。

三、结合实际生活,渗透思想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的治国理念、伦理孝道、思想道德、民族情感、人文精神等文化精髓历久弥新,闪耀着恒久的思想光芒,影响着历代人的思想和行为。我们只有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才能永远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要引导学生挖掘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因素,结合当代社会和自身的生活,在语文学习中渗透思想教育。

如学习《愚公移山》,我们可以设问:“太行”“王屋”二山阻挡了愚公家人出入之路,把家搬出去不就得了吗?学生讨论后形成共识:这是寓言,可以虚构,作者旨在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来说明人定胜天的道理,反映中国人民的坚强信念,这也反映了古人安土重迁的传统意识。我们还可让学生联系现实谈倡导“愚公移山”精神的现实意义,现在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前进的道路困难重重,如国外技术封锁、经济制裁、军事挑衅,国内高端技术人才匮乏,国民生活水平亟待提高,各项建设尚需发展等。振兴中华,我们每个中华儿女责无旁贷。再如学习《岳阳楼记》,让学生谈范仲淹的“忧乐观”与我们普通人关系,以加强学生的社會责任感。学习《望岳》中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让学生谈树立攀登人生顶峰的雄心壮志的重要性。只要把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学生就能受到深刻的教育。我们要发掘传统文化的价值,塑造学生的高尚人格。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振兴的根本,教师要引导学生细致地阅读文本,帮助学生学好传统文化,弘扬时代精神。

猜你喜欢

品味诗人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晒娃还要看诗人
品味桂峰
我理解的好诗人
老传统当传承
诗人猫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拒绝撞包的好品味
品味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