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Q的人物形象与其折射出的作者思想辨析

2023-09-09李艳霞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23年3期
关键词:阿Q正传教材分析人物形象

李艳霞

摘要:通过对阿Q人物形象的分析来寻找鲁迅先生的创作思想,然后将两者结合起来再去研究语文教学的目的,就可以发现通过人物形象与作者思想的互相印证,既可以促进对课文的深度解读,也可以让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过程变得更加顺利。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材分析;阿Q正传;人物形象;作者思想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2022年修订)》的界定,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以及文化传承与理解等要素。这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要素的落地,当然必须依赖具体的文本解读过程。只有文本解读过程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之间形成了对应的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的关系,那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才会有坚强的保证。

追求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不能简单地认为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描写特点,就能够直接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从学生的角度看,在面对像《阿Q正传》这样描写人物的经典作品时,只有将阿Q这样的经典人物形象作为研究载体,并且从中解读出作者的思想,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能够创造出这样伟大的作品,即“读懂阿Q才能理解鲁迅”[1]。

一、阿Q人物形象的传统认知与现代观点

阿Q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陈梦韶将阿Q定性为“忠诚的劳动者”,更多的是以“哀其不幸”的姿态刻画阿Q的性格和典型[2]。这个判断符合绝大多数人的观点,也符合解读这篇课文之后形成的直接认知。阿Q确实是一个忠诚的劳动者,在课文描写当中,阿Q在帮助人家干活的时候从不偷懒,总能够付出自己最大的努力,因此如果暂且先撇开阿Q的性格特点,只从劳动的角度去看阿Q,说他是一个忠诚的劳动者,应当说是一个比较准确的界定。

然而在认识阿Q的时候,又不能只从劳动这一个角度去分析。因为阿Q除了表现出一个忠诚的劳动者的特点之外,更有着其他的显著特征。这些特征是通过阿Q的语言来体现的!比如,阿Q自己也不说,独有和别人口角的时候,间或瞪着眼睛道:“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

这是阿Q语言当中最经典的一句。对于这样一句话,人们普遍认为这是阿Q自欺欺人的一种表现,这是传统认知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阿Q正是通过这种自欺欺人的语言,为自己创造出了一个独特的“精神胜利法”。从人物形象分析的角度来看,这里似乎存在着一种矛盾:一个忠诚的劳动者为什么会表现出如此怪异的性格特征呢?

笔者以为这样的矛盾正凸显出鲁迅先生创作阿Q这样一个人物形象的初衷。从外表来看,阿Q朴实憨厚,但是从内心来看,阿Q又存在着圆滑且无知的一面。这种表里不一致,又是互相交叉的,比如,阿Q内心的圆滑与无知,通过外在的辫子可以体现出来。在鲁迅著作中,辫子是一个常见的意象,从国人的辫子到阿Q的辫子,其内涵既有叠印,又有变异。阿Q“用竹筷盘上他的辫子”这一意象的细节特征,标示着阿Q对革命的投机,亦差点滑入“以人血染红顶子”之列。想以杀戮抢掠为“革命”目的的阿Q,是游民之类的形象典型[3]。阿Q想投机革命,说明了其圆滑的一面。但是这种圆滑显然是低水平的圆滑,只能满足阿Q自身的心理需要,而在外人看来一文不值,一眼可以看穿。但是阿Q偏偏就相信了自己,他就认为自己“用竹筷盘上他的辫子”就能加入革命,就能成为革命的一分子。但是阿Q加入革命的动机太过简单,也太过直接,其实只不过是想以杀戮抢掠为“革命”。当这种想法被他人一眼看穿,但阿Q自己却深信不疑的时候,也正是阿Q精神胜利法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的时候。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阿Q这个人物形象既存在着矛盾的一面,又存在着和谐的一面。某种程度上讲正是因为有了矛盾,所以才能够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而当社会现实以和谐的面貌掩藏这种深度的矛盾时,也恰恰说明这样的社会有着改变的必要。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要对阿Q的形象形成更为现代的认识,那这个认识应当是这样的:作为被封建阶级压迫与剥削的农村无产者,阿Q有其朴实的一面;作为一个无法改变社会现状,甚至都无法改变自身命运的农村无产者,阿Q有其悲剧的一面;作为一个追求内心平衡的“忠诚的劳动者”,阿Q有其可悲的一面。正是这三重角色叠加在一起,才使得阿Q变成一个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复杂的经典人物。某种程度上讲,阿Q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人物性格,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但偏偏这些矛盾又集中出现在一个人身上。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阿Q确实是旧社会底层人物各种性格特征的结合体,借助于阿Q这一人物形象,可以表征整个旧社会底层人物的特征———这些特征往往是偏负面的,对于鲁迅先生而言,只有用冷峻的笔触将这些负面特征描写出来,那整个社会的缺点才会被暴露,每个读者也才能在此过程中发现自己皮袍下的“小”,社会变革也才有发生的可能。

二、阿Q的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作者思想

上面提到,魯迅先生创作阿Q这样一个人物形象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忠诚的劳动者”与“精神胜利法”之间的矛盾,体现出了鲁迅先生的创作初衷。为什么在那么多人物形象当中,偏偏只有读懂阿Q才能理解鲁迅呢?在这里,笔者从高中语文教学的角度,想从基于高中生认知特点进行文本解读的角度,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这里不妨先思考一个问题:鲁迅先生创作阿Q人物形象的初衷是什么?当下的人不是鲁迅本身,无法洞悉鲁迅先生当时创作的想法。但是从鲁迅先生所处的当时的社会现实来看,鲁迅先生最期待的应当是一个词,那就是变革。

既然是变革,那就意味着要对当时的现实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只有知道当时普通人身上存在着哪些劣根性,才能准确确定变革的出发点。鲁迅先生用犀利的目光洞察着社会现实,洞察着社会主体的底层人物身上的不足,并且将这些缺点浓缩到阿Q一个人物身上。从这个角度来看,阿Q并不是一个真实的人物,但阿Q又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通过对这一人物形象的感知与剖析,可以感受到鲁迅先生冷峻的目光。

读者只有读懂了鲁迅先生的冷峻目光,才能读懂鲁迅先生创作这一人物形象的良苦用心。由此不妨思考另一个问题:当鲁迅先生看着自己创作的阿Q人物时,他会有着怎样的想法?笔者在解读这篇课文的时候,多次思考过这个问题,也多次尝试作出回答。在不断分析、不断解读、不断纠结的过程中,笔者最终得出的结论是:鲁迅先生对自己所创作的阿Q人物形象,应当是又爱又恨的。

鲁迅先生的目光虽然冷峻,但是他也不会对这些人物有任何讨厌的心理。虽然很多时候鲁迅先生对这些人物表现出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一面,但恰恰是这种哀其不幸与怒其不争,反映出了鲁迅对这些人物最真挚的情怀。可以想象在面对这一人物形象时,鲁迅先生的心里该是多么纠结:原来底层人物身上居然存在着如此多的缺点,这些缺点导致了底层人物不幸的命运,但偏偏这些人又不思进取,不图改变。面对这样的人物,作为洞察世间人情的鲁迅先生,怎么可能不表现出恨的一面呢?但是这种恨并不能掩藏爱的存在。在鲁迅先生的心里,社会是否真正发生了改变,不取决于达官贵人,而是社会最底层的人,因为这些人是社会的大多数,甚至是绝大多数。只有这些人发生了彻底的改变,才意味着社会在进步。

在鲁迅先生冷峻目光的背后,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从这个角度来看阿Q,其当然是鲁迅先生所怜悯的对象。所以在文中,即使鲁迅写出了阿Q的欺软怕硬、狡猾、安于现状、趋炎附势等恶劣的品性的一面,但同时又用“阿Q十分得意的笑”和“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来描述阿Q的可爱与可恨。

所以总体而言,通过对阿Q的解读,可以发现鲁迅先生的思想指向,那就是通过对底层人物身上缺点的集中与暴露,来寻找社会变革最精确的落点。

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是中国近代最为黑暗的时代;鲁迅笔下所描写的时代,是中国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因此,对这篇课文的解读不能脱离两个支点,即关于阿Q形象的认识及关于作者思想的探究。

某种程度上,关于阿Q的争论与鲁迅对启蒙的复杂认识及鲁迅在处理启蒙困境时所制造的叙事机制有关[4]。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认识到面向高中生进行课文解读,既不能脱离国家的教育方针,也不能脱离课程标准作出的要求。通过人物形象与作者思想的互相印证,既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深度解读,也可以让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过程变得更加顺利。

参考文献:

[1]荣挺进.“讀懂阿Q才能理解鲁迅”———《阿Q正传》发表百年纪念学术研讨会综述[J].鲁迅研究月刊,2022(2).

[2]杨剑龙.“将阿Q一生的命运表演出来”———论陈梦韶的《阿Q剧本》六幕剧[J].现代中文学刊,2021(4).

[3]俞兆平.论阿Q的辫子———文学经典解读之“互文印证”[J].上海文化,2019(2).

[4]谢俊.启蒙的危机或无法言语的主体———谈《阿Q正传》中的叙事声音[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9(1).

编辑/李莉

猜你喜欢

阿Q正传教材分析人物形象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阿Q正传》中阿Q形象赏析
基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初中化学教材分析
浅谈鲁迅《阿Q正传》的思想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