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中生命教育渗透路径

2023-09-09冯岩高悦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23年3期
关键词:因地制宜大单元教学生命教育

冯岩 高悦

摘要:文章在明确生命教育的内涵、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现实情况以及现阶段社会背景后,把握生命教育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思路,对教学方法进行深入探究。通过依据教材选文、延伸教学材料、设计课堂形式以及优化课后作业的方式,对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渗透路径进行研究。

关键词:高中语文;生命教育;大单元教学;因地制宜

近年来,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社会普遍对于“生命”这一话题产生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在高中的教学活动当中,“生命教育”也一直是最值得关注的话题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高中语文学科以其极强的人文性特点,不可避免而又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生命教育”的重要任务。那么究竟如何在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呢?这成为了当下高中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把握教学目标

“生命教育”归根结底是一种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理解生命,与生命共鸣的教育。需要“因地制宜”,结合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现实情况,制定符合高中生需要的教学目标。

首先,高中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多元文化碰撞背景下,对于其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更加不可忽视。所以“生命教育”的基本目标在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其次,高中阶段学习压力较大,同时也存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扰。近年来高中生心理问题频发,严重者会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甚至生命健康。所以“生命教育”的重要目标在于帮助学生锤炼生命意志,理解生命价值,提高心理素质。最后,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让人能够更好地生活。“生命教育”也应在实践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生命能量。所以“生命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为学生拓宽生命意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明确教学思路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深刻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1]。作为一种建立在每一个个体生命基础之上的教育,“生命教育”应当重视学生个体的直观感受和個体生命的价值。基于这样的理念,能够明确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扮演“引导者”而非“命令者”的角色,这是“生命教育”能够进行的基础思路。

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的教育要培养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基于这样的责任,我们需要明确,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融入中国精神与传统文化的内容,为学生培养顽强的意志以及充分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同时积极正面地引导学生,以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使之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12~20岁青少年的发展任务是选择和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即建立同一感,防止同一感混乱。但由于个体的不成熟,青少年容易出现信念缺失,随波逐流,角色混乱等消极现象[2]。随着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人们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物欲浪潮的冲击下,许多青少年正在逐渐接受“利己主义”的思想影响,形成一种拜金、冷漠的生命观。基于这样的现状,我们需要明确,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带领学生发掘人性中的真善美,解构“利己主义”的观念,让学生在尊重、热爱自身生命的基础上,也能做到尊重、热爱他人生命,真正做到“推己及人”。

三、探究教学方法

在真正的教学过程当中,对于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重视以下三点:第一,具有可操作性;第二,具有实际作用;第三,具有普遍意义。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以下四个维度进行探究。

1.依据教材选文

在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其单元设置更偏重于“主题一致”的原则。而在其选定的单元主题中,许多都与“生命教育”相关。如必修下册中,第一单元选择先秦诸子的散文,让学生在单元学习的过程中体悟前人的智慧,同时也通过对古代优秀文学作品的把握,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理念,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增强文化自信。第二单元选择古今中外的戏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人物的悲情遭遇,把握悲剧意蕴,激发心中的良知与悲悯情怀。第六单元选择风格各异的小说,让学生观察人情世态,思索生命问题,丰富人生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进行单篇文本阅读外,更应秉持“大单元教学”的观念,对同一单元的各篇文本进行整合梳理,形成总的教学脉络,让学生对“单元主题”有更加直观清晰的理解与把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以选文单元为核心素材的“生命教育”。这样既可以较好地平衡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两大特性,又方便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

2.延伸教学材料

要在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除了讲授教材选文外,还要依据每个单元的单元主题,以及每篇选文的内容,进行教学材料上的延伸。

文字材料的延伸。如讲解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老子〉四章》中“死而不亡者寿”一句时,可以引入英雄烈士的事迹。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对这一句有更加清晰深刻理解的同时,也向学生渗透了正确的生命观。再如,讲解《记念刘和珍君》一课时,可以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让学生更加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同时也可以对文章表达的情感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视音频材料的延伸。如讲解必修下册《窦娥冤》一课时,由于其属于戏剧,受体裁的影响,仅用文字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剧中人物的情感,教师可以在课上引入《窦娥冤》的经典选段,让学生对窦娥的生命经历产生更加清晰的理解,与窦娥的内心情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怜悯之意。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到中国传统戏剧之美,激发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文化自信,又可以在激发学生怜悯的同时,唤醒学生的同理心,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力量与可贵,进行有效的生命教育。

3.丰富课堂形式

课堂形式的设计对于最终的教学效果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再有深度的教学内容,如果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来讲授,恐怕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还可能由于一些生硬死板的说教,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因此,在对于课堂环节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应用更加灵活的教育模式,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得以提升[3]。教师要明确教学的基本思路,那就是要进行启发性的、强交互性的教学。对于学生来说,只有经过自己实践的知识,才能够成为他们自己的知识;同样,只有经过自己思考的观点,才能够成为他们自己的观点。基于此,在大单元教学过程当中,可以采取以下两种课堂形式。

小组汇报。在经过一个单元的学习后,可以要求学生以单元主题作为汇报主题,结合相关的课外内容,分享本单元的学习感悟。这种形式可以更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能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与研究兴趣[4]。如进行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后,可以让学生以“劳动”为主题进行分享,让学生对劳动的意义有更明确的认识,学会健康生活与独立发展。

课堂辩论。在进行单元学习后,学生们会对一些问题产生不同的认识,在授课过程中学生也会有所表达。教师可以在课后将这些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辩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展辩论活动。“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在辩论过程中,学生可以对自己的观点有更清晰准确的认识。如在进行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后,可以基于《阿Q正传》与《边城》的学习,为学生设计辩题“旧中国国民风貌是可憎的/可喜的”。

4.优化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是学生梳理学习内容,解决教学重难点问题的重要手段。因此,优化课后作业对在大单元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是有利的。在优化过程中要严格两个“把握”。

把握教学内容的需要。课后作业是对教学内容的另一种表达,因此在课后作业的设计中,要明确教学重难点,明确布置作业的目的,决不能为了布置而布置。如进行必修上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单元的教学中,《红楼梦》作为一部群像作品,其中人物众多,教师会将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并整理归纳人物类型作为主要教学目标。那么在单元教学结束后,可以为学生布置人物小传写作的作业。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对人物分析方法进行进一步的练习,让学生对于《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有更加明晰的理解,引发对这些人物悲剧命运的进一步思考,从而达到生命教育的目的。

把握学生能力的水平。课后作业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相应的能力。因此,其难度设置既不能太高,让学生“可望而不可及”;也不能太低,让学生做起来毫不费力。设计作业时需要教师在整体把握学生能力水平的基础上,进行分层次的作业布置,因材施教。以教师安排与自主选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作业布置。如讲解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一课后,可以设置三类作业:一是文言知识小卷;二是结合影视资料《典籍里的中国·屈原》,分析屈原的人物精神,完成一篇400字以上的人物小传;三是结合《报任安书》,体会司马迁寄托在屈原身上的情感,进行带有PPT展示的3~5分钟汇报。对于基础偏差的学生,要求必须完成作业一,其他自选完成;基础较好的学生,要求必须完成作业二,其他自选完成;能力突出的学生,要求必须完成作业三,其他自选完成。

四、实际教学探究

在进行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中生命教育渗透路径研究的过程中,实际的教学活动是必不可少的研究步骤。在此以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六单元为例,进行实践研究。

此单元为小说单元,选择篇目有《祝福》(鲁迅)、《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施耐庵)、《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促织》(蒲松龄)以及《变形记》(卡夫卡),其内容在时空涵盖古今中外,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现实和千姿百态的人间世相,是非常好的生命教育教材。这个单元的小说体现的是一系列的社会悲剧:《促织》中华阴令“欲媚上官”的奴性基因,让本来不产促织之地的人遭受苦难;《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被金钱所奴役,失去利用价值后被社会抛弃;《祝福》中的祥林嫂因为被封建礼教奴役,最后在祝福之夜走向死亡;《水浒传》中的林冲因为封建社会的官僚等级制度而一味顺从忍耐,最终在草料场被烧后上演了一出“官逼民反”的悲剧;而像别里科夫那样被腐朽势力彻底统治的人,也必然会走向灭亡。

这个单元的小说可以帮助学生体会人的生命力量,带来关于生命的思考。《祝福》展现出的近代中国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学生在思考祥林嫂命运悲剧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生命的珍贵与脆弱,更加珍惜生命与现在的美好生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与《装在套子里的人》都展现了社会对于人的压迫。而面对这种压迫,林冲选择奋起反抗,在绝境当中找到了一条出路;别里科夫则屈从于压迫,最终走向了灭亡的命运。在这一课的学习中,我们看到“生命意志”的重要。无论是描绘人民生计艰难的《促织》,还是体现人生命认知困境的《变形记》,都是异化的悲剧,这种悲剧意义不在于故事中的人物是否有完满的结局,而在于它所预示的人在现实中必然性的悲剧走向。在封建官僚统治的背景下,现实中的成名一家无论如何也无法摆脱生计的压力,避免异化的结局;在资本价值压迫下,格里高尔也无法解决生命的困惑,避免精神的异化。学生可以认识到,丧失了精神自由与自尊的人是可怜的,而丧失了精神自由和自尊却不知的人更加可怜。从而更深入认识生命,理解生命,与生命共鸣。

在这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作品按照中国小说与外国小说进行分类,开展两个专题,让学生体会中国人对于生命的珍视,以及为生命爆发出的精神力量,也体会到外国小说中对于生命的深入思考与冷静观照。还可以按照比较阅读的方式,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与《装在套子里的人》,《促织》与《变形记》作为两个比较阅读课题,在比较过程中让学生更加直观深入地体会到中外文化对生命的不同态度,让学生从中体会生命的价值。

总的来说,在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中研究生命教育渗透路径是很有必要的,同时也有着极强的可行性。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善加思索,为学生的生命发展助力,也为我国生命教育工作的不断创新努力。

参考文献:

[1]黄镟璇.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四重维度[J].观察,2022(4).

[2]邱冬梅.生命教育在高师文学课教学的渗透及实践[J].文学教育,2022(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学出版社,2012:41-53.

[4]马芳,王聿泼.教育心理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8:138-162.

见习编辑/张婷婷

猜你喜欢

因地制宜大单元教学生命教育
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浅谈以“类化”思维改进中职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
因地制宜 张弛有度
侯俊明教授运用肝胃同治法治疗乳痛症经验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