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阿司匹林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对NIHSS评分及血清D-D、hs-CRP的影响
2023-09-08程芳芳
程芳芳
莆田学院附属医院,福建省莆田市 351100
脑梗死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其中急性脑梗死约占90%,具有起病急、致残率和病死率高的特点,急性脑梗死的发生与患者血液黏稠度增加、血小板聚集、侧支循环障碍、脑水肿等因素密切相关[1-2]。丁苯酞软胶囊(恩必普)为治疗脑梗死患者的新型药物,通过建立侧支循环,改善病灶区缺血状态,减少脑梗死的面积,有效降低脑组织坏死和改善神经功能受损程度[3]。阿司匹林通过阻断机体内血小板环氧化酶,降低血栓素A2水平,控制血小板聚集,起到预防血栓形成及防止血栓扩大的作用,使血液循环得到改善,可用于心血管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4],但其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具体剂量尚未有统一标准。本文分析不同剂量的阿司匹林联合恩必普治疗对急性脑梗死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血清D-二聚体(D-D)、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7月—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为观察对象,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5例。研究组女19例,男26例;年龄51~79岁,平均年龄(66.45±5.43)岁;病程2~23h,平均病程(15.24±1.31)h;冠心病11例,糖尿病21例,高血压18例。对照组女20例,男25例;年龄50~78岁,平均年龄(65.32±5.82)岁;病程2~22h,平均病程(14.35±1.32)h;冠心病8例,糖尿病20例,高血压1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史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入选标准:(1)经头颅CT、磁共振成像(MRI)检测,符合相关指南[5]中急性脑梗死的诊断要求;(2)发病时间为72h内;(3)近2周内未服用过阿司匹林、恩必普等抗血小板凝集的药物;(4)充分告知研究目的后获得患者及家属同意,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肝肾功能障碍者;(2)对阿司匹林、恩必普过敏者;(3)认知障碍者;(4)血小板减少者。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予以降糖、降脂、抗感染等一般常规治疗,同时用恩必普药物治疗:丁苯酞软胶囊(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0299,规格:0.1g/片)口服0.2g/次,3次/d。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加用低剂量阿司匹林治疗:阿司匹林肠溶片(北京太阳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1022080,规格:50mg/片)口服100mg/次,1次/d。研究组予以高剂量阿司匹林治疗:阿司匹林肠溶片300mg/次,口服1次/d。两组均治疗4周。
1.3 观察指标 (1)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4周后,按NIHSS评分标准评价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神经功能受损越严重则分数越高;(2)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取患者晨起空腹外周静脉血4ml,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D-D、hs-CRP水平和IL-6水平;(3)统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4)疗效评价。痊愈:症状全部消失,各项指标正常,NIHSS评分降低>90%;显效:症状基本消失,各项指标有明显改善,NIHSS评分降低46%~90%;有效:临床症状及各项指标有所减轻,但不明显,NIHSS评分降低<45%;无效:临床各症状及指标均未改善,NIHSS评分无变化。
2 结果
2.1 两组NIHS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1、2、3、4周后,相比于对照组,研究组NIHSS评分更低(P<0.05)。见表1。
表1 两组NIHSS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患者D-D、hs-CRP、IL-6比较 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D-D、hs-CRP、IL-6,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D-D、hs-CRP、IL-6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D-D、hs-CRP、IL-6比较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未见显著差异(χ2=0.668,P=0.881>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2.4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治疗后,相比于对照组,研究组总有效率更高(χ2=7.914,P=0.041<0.05)。见表4。
表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主要由于心源性栓塞等因素引起大脑供血受阻,导致脑组织急性缺血缺氧而致坏死,造成神经功能受损[6],表现为头晕、耳鸣、头痛等症状,且急性脑梗死常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常在休息时或安静状态下发病,在数小时内达高峰,极易延误最佳治疗时间,造成患者脑部梗死,甚至死亡等不良后果。急性脑梗死的发生与血小板有着密切联系,由于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导致皮下组织暴露,激活血小板黏附作用,造成机体内释放大量二磷酸腺苷,诱导血小板聚集,在凝血酶等各种因子的共同作用下形成血栓[7]。
恩必普是临床上治疗脑血管病的新药,可通过调节患者脑部的氧和钙离子,使氨基酸兴奋性降低,减少梗死面积,增加大脑的局部血液供应,增加病灶区的缺血量和缺血区域内毛细血管数量,改善脑部血流状态,给脑部病灶区提供更多能量,改善患者神经系统,还可提高患者脑部能量代谢,减轻脑组织损伤[8]。阿司匹林属于抗血小板药物,可抑制血小板环氧合酶活性,减少血栓素A2的合成与释放,可有效降低血小板凝聚,起到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9]。临床上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更好,但部分患者可出现胃肠道反应或消化道出血等症状,因此要根据患者耐受程度调整药物剂量。
本研究将大剂量阿司匹林300mg与小剂量100mg联合恩必普用于治疗急性脑梗死,结果发现治疗后研究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这表明阿司匹林联合恩必普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且大剂量阿司匹林改善效果更突出。分析原因在于大剂量阿司匹林抗血小板凝聚作用更显著。同时,既往研究指出,大剂量阿司匹林不但能减轻炎症反应,阻止血管动脉硬化,还可起到抗氧化、消除自由基的作用,使脑部受损神经细胞得到修复,降低血清内hs-CRP水平,激发纤维蛋白酶活性[10]。本文中,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D-D、hs-CRP、IL-6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hs-CRP是炎症反应指标,可与肺炎链球菌C多糖发生反应。正常情况下,hs-CRP以微量形式存在于健康人血清中,可以激活补体并促进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如果机体出现梗死、急性炎症和创伤时,hs-CRP显著升高;炎症细胞清除后hs-CRP浓度迅速下降。hs-CRP可通过促进活性因子的释放、激活补体和促进凝血等方式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展[11]。D-D是交联纤维蛋白降解的重要产物,其水平升高可增加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深静脉血栓、重症肺炎、肺栓塞等疾病的发生率。若机体存在血栓且合并高纤溶时,D-D浓度显著升高,是血栓形成的敏感标志物。先前研究表明[12],导致神经血栓前状态的疾病会显著增加D-D水平,并且高凝状态或血栓前状态可有不同程度的叠加[13]。既往研究发现[14],由于免疫功能受损,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IL-6分泌增加,表明IL-6水平与神经损伤程度成正比,导致斑块撕裂,堵塞血管并形成血栓,进而加剧局部组织缺血和缺氧[15]。此外,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这表明大剂量阿司匹林和恩必普联合治疗可通过降低炎症因子保护血管损伤,使损伤的血管内皮得到修复,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改善不良预后,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不同剂量阿司匹林联合恩必普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均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修复受损神经,且不良反应小,而大剂量阿司匹林疗效更显著,作用更为突出,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改善较为明显,建议临床根据患者耐受程度调整药物剂量,保证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