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管理学科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困境与推进策略
2023-09-08姚军
姚军
(吉林体育学院 吉林长春 130022)
课程思政是以立德树人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通过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式,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20 年5 月,教育部正式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2]。《指导纲要》的提出,进一步明确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与意义,为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方向。
体育管理学是用管理科学的知识来观察和解决体育领域的问题,是建立在体育科学与管理科基础上的一门交叉性边缘学科。因此,体育管理学具备体育科学与管理科学的双重属性与专业知识,其学科底蕴具有实施课程思政的优势和条件。该文聚焦体育管理学科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困境与推进策略,可以进一步丰富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促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高质量发展。
1 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
1.1 言传身教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前提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3]。教师是课堂的负责人,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执行者。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与课程育人目标的达成直接取决于教师的政治格局与思政教学的能力。《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中突出强调: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不断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养和师德素养;建设高校教师发展平台,着力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因此,体育管理学科任课教师必须先接受教育,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坚定政治信念,勇于承担责任,成为“四有”好老师,身体力行对学生实施课程思政教育,不断提高课程思政育人实效[4]。
1.2 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
中共教育部党组在2017 年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指出,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5]。只有将课程思政融入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重点是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才能真正发挥它的育人功能”[6]。因此,要充分利用好体育管理学科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积极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从目标到过程、从内容到形式、从方法到手段,使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及承载的教育功能,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得以充分体现,从而促进课程思政质量的全面提升。
1.3 显隐结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保持显性教学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发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法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7]。显性教学主要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等思想政治理论课。隐性教育则是以专业课程为载体,充分利用环境、情景等因素,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关内容有机融入课堂教学设计、教材开发、课程评价等环节,从而对受教育者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感、思想态度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体育管理学科课程思政正是通过这种隐性教育方式,迂回、侧面地将体育精神、体育文化、体育自信等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中,使课程思政发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功能。
1.4 立德树人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导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8]落实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体育管理学科是体育学与管理学的交叉学科,体育学科和管理学科的教学内容相较其他学科更加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课程内容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更加丰富。因此,体育管理学科的课程思政建设,在“五育并举”的育人格局中,树立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结合课程内容与特点思考育人的基本路径,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坚定“四个自信”,踏踏实实修好品德,讲求诚信、遵守规则、履行责任,知行合一,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体育管理人才。
2 体育管理学科课程思政建设的困境
2.1 体育管理学科任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有待提高
体育管理学科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建立的,经过了30 余年的建设,学科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体育管理学科课程在全国众多体育类本科院校、综合性院校、师范类院校及体育类高职院校开课。经过调查发现,从事体育管理学科的任课教师,仍然存在着课程思政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不足、教学模式单一等问题。一部分任课教师虽然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重要,但是却缺少承担课程思政的意识。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只是专注于知识的传播与技能的提高,而忽视了课程价值的引领。同时,在教学方法上,也以传统讲授为主,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性与互动性,课堂思政效果不理想,课程育人功能无法充分实现。
2.2 体育管理学科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不完善
实施课程思政教学,就应该有完整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价等一系列教学设计。目前,体育管理学科课程的教学改革多集中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面,对于课程思政建设的认识与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课程思政理论体系。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有机融入体育管理学科课程的教学设计之中,需要学者们长期的理论研究与不断的实践探索。由于体育管理学科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不完善,缺乏纲领性文件的指导,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随机性就比较强,可能会针对某一知识点、某一情景即兴融入思政元素,进行课程思政教育。这种即兴式课程思政教育比较适用于知识储备丰富、有经验的教师,但对于一些年轻教师而言,确实是一种挑战。
2.3 体育管理学科课程思政资源融合度不够
在专业课程中要融入哪些思政元素、如何融入思政元素,这是课程思政建设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国家传统文化、历史事件、法规政策、战略规划、新闻时事等许多内容都能跟育人联系起来,而这些思政元素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才能有机地融入课程的知识体系中,需要精心设计,统筹考虑。通过调查发现,当前体育管理学科课程思政资源融合度不够。首先,课程思政元素开发还不够深入。体育管理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随着体育的不断发展,体育管理学的内容也在不断拓展。然而,对于实践性很强的这门学科而言,课程思政元素的开发、融入却相对滞后。其次,已开发的思政元素与知识点的结合不够紧密,常会出现“两张皮”的情况。最后,在部分体育管理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思政内容虽然进入课堂教学,但是脱离课程内容本身,只是进行简单的政治宣传和道德说教,就如在体育管理学科课程的教学内容上做了简单的加法。
2.4 体育管理学科课程思政教学效果难以评价
体育管理学科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是在学生掌握体育管理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对各种体育管理现象有正确的认识和判断,明辨是非,有良好的价值取向;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明确作为社会人应该遵守的社会公德并自觉遵照实施,即培养有责任、有担当、善于实践、勇于创新的体育管理人才。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达成度的评价需要一系列的量化标准。评价课程知识教学目标的量化标准易于形成,方法也比较直观,可以通过一次考试就能够达成。但是,对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进行量化,仍面临着诸多现实难题。评价标准不量化,评价结果就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干扰,难以实现客观、公正。课程思政教学效果难以评价,一直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一个难题。
3 体育管理学科课程思政建设的推进策略
3.1 提升体育管理学科任课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能力
教师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提高体育管理学科任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既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又要提升教师的育人能力。
首先,提高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教师尤其是新教师应该研读体育管理学科的教材,充分理解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同时,要了解运动训练管理、学校体育管理、群众体育管理、体育产业管理领域的最新发展动向,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用学科专业素养去感染学生。其次,教研室、课程组应该广泛开展集体备课和研讨活动,并组织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一起开展体育管理学科课程的思政教研,深入开发课程思政元素。再次,组织教学观摩、教学技能竞赛、典型经验交流等活动,促进同行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相互交流与学习,增加对课程思政的认同感。最后,学校应该将课程思政培训纳入系统化、规范化的师培活动中,不断强化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提高育人能力,并将这种意识与能力转化为动力,持续推动体育管理学科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3.2 推动课程思政融入体育管理学科课程教学全过程
高校课堂教学改革以推动课程思政为目标,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将课程思政融入体育管理学科课程教学的全过程,真正发挥它的育人功能。
首先,构建体育管理学科课程思政目标体系。以课程思政为指导,优化教学大纲与教案,将价值引领写进体育管理学科教学总目标中,并将分目标具体落实到每一个章节,形成体育管理学科课程思政目标体系。教学大纲和教案是课程思政实施的纲领性文件,课程思政目标系统、明确,能够有效避免授课过程中教学目标的泛化。其次,创建课程思政案例素材库。依据大纲、教案中的具体思政目标,结合专业知识,广泛收集案例。案例包括历史事件、文化传统、政策法规、人物事迹等。采取典型课程思政案例,编写具有课程特色的思政教学案例库,从而形成一套科学完整的课程思政教育内容体系。再次,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探讨课堂运用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模拟与角色体验、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形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最后,开展名家讲座、组织第二课堂活动,丰富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将体育精神、体育文化、体育道德、体育政策法规融入其中,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政治认同、家国情怀的理解,提高文化素养、增强法治意识、提升道德修养、锤炼意志品质。
3.3 深入挖掘体育管理学科课程思政教育资源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9]。因此,体育管理学科的任课教师要用心、下力研究课程,深入探究蕴含在课程知识点中的每一个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首先,深入挖掘体育管理学科课程所蕴含的培养学生优秀品质,拓展学生国际视野的资源。例如,在讲到体育业务管理理论的时候,指导学生查阅欧美等发达国家体育产业、运动训练以及群众体育发展的情况,拓宽视野,形成善于独立思考的学习品质。其次,深入挖掘体育管理学科课程所蕴含的提升学生责任担当、公平竞争、诚实守信、创新奉献的职业素养资源。例如,在讲到体育产业章节中,组织学生深入学习《“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使他们了解体育产业管理主要的任务,增强作为一名体育管理者的职业使命感,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未来职业规划中。最后,深入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体育精神、体育文化、体育道德准则的元素。例如,在讲到运动训练与竞赛管理时,通过播放关于女排精神、奥运精神的视频,在知识教学中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精神、文化、规则等方面的价值,从而实现课程的育人功能。
3.4 优化体育管理学科课程思政评价机制
加强体育管理学科课程思政建设,需要优化课程思政评价机制。科学的评价机制既能够检验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也可以根据评价的结果进行动态调整。
首先,构建体育管理学科课程思政质量评价体系。评价标准应该以人才培养质量和课程育人效果为重点,既要考核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又要考核学生道德水平成长情况。依据课程思政考核重点,按照量化指标与质性指标相结合,以量化为主的原则,制定能够全面评价课程思政教学工作和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指标体系。其次,要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评价的方式。可以采取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和党政领导听课等方式,全方位、综合考量教师课程思政的效果,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公正。再次,建立以辅导员为思政监督主体的考核组织,关注体育管理学科课程思政建设的延展性,将大学生的学业表现纳入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考察大学生的专业实践、政治参与、思想品质、道德文明等综合素质。最后,建立课程思政建设的奖励机制。把教师的课程思政实施效果与其教学考核评价、职称晋升、岗位聘用等相关联,以此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10]。
4 结语
体育管理学科课程建设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教育理论工作者以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直击课程建设的难点与痛点。如何促进体育管理学科课程教学“质”的提升?课程思政为课程建设指明了方向,其对于提高课程价值,优化课程体系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系统化的课程思政建设,将政治认同、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文化素养、道德规范、法治意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职业理想等思政要素融入体育管理学科课程的课堂教学、课程实践,实现课程立德树人的目标,培养、塑造一批真正有责任、有担当,善于实践、勇于创新的体育管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