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研究

2023-09-08唐韵琪

当代体育科技 2023年23期
关键词:体育教师思政体育

唐韵琪

(川北医学院 四川南充 6371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近年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重视提升人民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重视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关注教育事业对学生知识技能与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始终强调“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在高校人才培养建设和优化体系中,如何培养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也是教育工作者们广泛关注的问题,高校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不仅要注重对学生专业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也要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与政治的教育问题。

1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综述

1.1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

1.1.1 有利于高校培养人才

体育是一种具有立德树人功效的文化形态,高校体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育智”“育体”“育心”是体育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载体[1]。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有助于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使高校人才更好地领会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能够将之与所学知识和实际应用相结合,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作出贡献。

1.1.2 有利于促进学科建设

体育学科是一门综合知识理论、学习方法与技能实践的综合性学科,在健康中国背景下,我国正在完成向体育强国目标的转变,因此十分重视对体育人才的培养与输出,但当前我国对体育人才的培养尚处于瓶颈状态,且与体育建设政策方针的匹配不够切合,这都是制约体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体育学科具有育人的本质功能与派生功能,这都是高校体育思政建设需要注重的关键点,在高校体育课程中进行思政理论与实践的建设,能够有效改善当前体育事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现象,基于国家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为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工作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此外,高校体育课程的思政建设也能够有效提高高校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使体育人才实现其职业精神的发扬和使命的担当。

1.2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原则

1.2.1 基本原则的内容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原则之一是提高体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其关键在于保证专业技能与理论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的同时,能够使教学工作秉持树德育人的教育理念,为人才素质的培养奠定思想基础,在教学水平提高的前提下锻造体育人才。培养出适合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也是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原则之一。

1.2.2 基本原则的遵循方法

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我国各高校及具体专业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作出了明确规定,使各高校和专业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有规则可依,这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作为培养高素质体育人才的重要途径,必须重视课程的思政建设部分,培养出爱国爱党,有责任与理想的优秀人才。由于课程思政建设与本专业所学课程不可分割,高校体育课程的思政建设也需要遵循课程知识技能与思政理念渗透相结合的原则,使专业所学与思政建设互相作用,让思想政治帮助学生寻找实现理想的路径,让专业知识与技能表现成为发挥思想政治理念的载体[2]。

以某项目框架节点为例,如图4所示部位,为三段预制梁相连,出现的问题是纵筋在锚固部位,按照设计图纸中的连接方式,箍筋高度不对,弯折钢筋部位保护层厚度太小,钢筋之间的伸出碰撞。

1.3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方向

1.3.1 基本方向的内容

结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方向可以分为两个具体方面:一是对于学生基本职业道德的培养;二是对于学生综合素质与核心素养的培养。就体育课程本身的分类而言,在高校中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学生所学的专业就是体育专业,体育课程本身就是学生的专业课;二是其他专业的学生学习的综合性体育课程。

1.3.2 基本方向的践行方式

对这两种不同情况的课程学习而言,思政建设的基本方向也要依据学生本身的发展需要进行调整。例如,体育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时选择体育相关职业的概率更大,对于体育专业学生的基本职业道德培养就更应关注体育事业本身的特点,由于体育专业实践技能训练课程占据专业学习的大部分时间,出于对学生综合素质与核心素养的培养考虑,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学科理论知识培养和思想文化素质培养,使学生将之与职业技能结合,未来为国家的体育事业发展做出贡献。而在教授其他专业学生的综合性体育课程时,由于此类课程相较于专业课的专业性较弱,学生本身对体育知识与技能体系的认知水平也参差不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注重设计适合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学习的教学计划,在思政建设教学环节,也应多思考其与学生本专业和未来职业发展的相关之处。

2 思政理念融入高校体育课程的现实困境

2.1 对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了解不充分、不够重视

现阶段,不管是高校管理人员,还是体育教师,或者是高校学生,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都缺乏科学的认知,阻碍了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进一步发展[3]。传统的高校体育课程在思政建设方面主要存在3个问题:学校教育轻视思政,教育工作盲目渗透思政,教师主观理解思政。

部分高校体育教师没有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仍旧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技能训练而轻视学科理论知识,更是认为思政是一门具有独立性的学科,与体育课程的教学关系较小,在此类情况下,体育课程的思政建设难以受到重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也有的教师虽领会到思政建设的重要性,但渗透方式生搬硬套,难以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对思想政治理论泛泛而谈,却使学生难以理解其与体育课程的关系,或是教师本身对思政理念与内容了解认识不充分,在进行相关教学时,通过其主观臆断生硬教学,难以达到真正的思政建设效果,这都反映出当前高校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了解不充分、不够重视的问题。

2.2 高校体育教师本身思政教育水平不高

高校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组织者与执行者,要践行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必须首先保证高校体育教师本身的思政素质和思政教育水平。但在当前,高校体育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对思政理念认识不足的问题,教师的思政教育水平更是参差不齐,这对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理论的建设和思政实践的创新都是一大阻力。

高校体育教师在任教过程中,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体育技能教学能力,还应有一定的思想文化基础和思想政治知识,并能够将二者有机结合,贯穿于体育课程教学的始终。但在当前,由于体育教师选拔标准存在的问题和高校缺乏系统化思政培训的问题,部分高校体育教师缺乏对思政教育工作如何开展的认识,更难对思政理论与实践开展创新工作。也有部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旧秉持传统的教学观念,不重视思政教育建设,因此在体育课程教学工作中完全缺少思政教育,导致体育课程无法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再者,在传统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中,体育理论知识和体育精神文化的教学也是一个薄弱环节,部分教师对体育学科的理论性知识尚且缺乏系统化的教学,将之与思政建设结合渗透就更为困难,部分教师虽有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但其工作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难以落实[4]。

2.3 缺乏具体的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与评价体系

在此情况下,高校体育课程的教材和教学方案中,也就缺少完整的教学设计和具有明确价值观导向的内容,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也就缺乏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的引领,从而在思政建设工作上难以达成理想的教学效果。缺乏具体的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也就意味着相应教学评价体系的缺失,与实施课程思政的高校相比,其体育课程思政的实施处于探索阶段,没有考核制度的监管与评价,其教学质量无法保证[5],也就无法对教师的思政建设成果和学生的思政学习成果进行检验,更难以为思政建设的创新研究提供样本和优化经验。

3 思政建设与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实践的融合与创新

3.1 创新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教材内容

基于前文所述的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要实现思政建设与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实践的融合与创新,首要工作就是对现存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教材内容进行改革与创新,充分挖掘体育课程的思政要素,为高校体育教师开展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具体的教学依据,帮助其明确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教学目标。

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在内容创新方面,首先应当重视教材内容的知识价值,全面反映体育学科的客观规律与学习价值,体现教材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强调体育文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统一性。其次,应当重视教材内容的政治性,体育课程教材不仅要注重建设体育知识理论与体育技能实践,还应当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要求,帮助学生培育正确的政治观和思想道德觉悟,使其职业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发展方向相吻合。最后,高校体育课程教材的思政建设内容,应保证专业性、准确性和规范性,对我国思想政治理念和根本要求有清晰的认知与表达,保证教师教有所依,学生学有所依。

在此前提下,教师才能够依据明确的体育课程标准和依托于具体的体育教材内容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活动,实现课程与思政建设的有机结合。

3.2 提高体育教师队伍思政建设水平

教师是推进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主体,是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有助于提升课程育人质量[6],要实现思政建设与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实践的融合与创新,必须提高教师思政建设水平,使教师摒弃传统的技能水平本位思想,重视技能与理论的实践结合,充分学习和理解思想政治文化,学生的体育与德育建设并重。

在体育课程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的同时,教师应注重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开展模式,例如与奥运会等体育竞技比赛相结合,在讨论体育竞技比赛展现出的技能技巧的同时,分析体育竞技对于国家和体育从业者本人的存在价值,进而探讨体育竞技背后的体育精神和思政内涵。此外,教师也可以设计适合本班学生体育水平的竞技比赛,使学生亲身体会体育精神带来的成就感、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帮助,从而使学生对体育课程蕴含的文化与思政理念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即从生本位角度出发,开展体育学科思政建设。

教师的思政建设觉悟与能力是影响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因素,只有教师的教学工作与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相结合,才能有效提高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工作质效。

3.3 强化思政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与核心素养的培育功能

在高校体育课程中渗透思政教育,其根本目的就是将学生培育为全面发展的、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优秀人才,因此,高校体育课程中思政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工作,必须重视其对学生综合素质与核心素养的培育功能。体育课程的教学工作要求树德与育人并重,这也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师要同时扮演教学工作者和人生引导者的角色,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将被动的接受学习模式转化为由理想与信念牵引的主动学习模式[7]。

当前的教育观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在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工作中,需要教师首先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思想政治观念体系,以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产生了具体的人生信念与职业追求后,可以自发地对其所需的文化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不足之处进行完善和补充,由此可以形成高校课程学习生态的良性循环。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地践行思政教育理念的要求,并以丰富的课堂形式开展教学工作,实现思政内容融入体育课程的最大化。

3.4 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力度,构筑浓厚思政建设氛围

在新时代,无论是高校专业体育课程还是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要实现思政建设与课程内容的融合与创新,必须丰富校园体育文化,为教学工作提供浓厚的思政建设氛围,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思政意识,为学生创造培养大学生精神文化素养和思想政治素养的校园文化载体。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不是孤立的专业课程文化建设,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也是学生文化素养需求的具体表现,浓厚的体育文化与思政文化氛围是学生开展思想政治学习的土壤。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可以从课内、课外两个方面开展。

3.4.1 课程设计方向构思

在高校体育课程的课内时间,教师需要思考体育课程教学设计的整体性,以本学年或本学期为设计单位,思考整体课程思想文化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统一方向,在此前提下,每个课时内的思政观念渗透内容都要与大方向一致,循序渐进地使学生领会体育文化精神和思想政治内涵。在此过程中还需要重视的问题是体育活动场地和器械的完善,为学生开展体育活动提供实质性的保证。

3.4.2 体育精神文明建设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落实可以体现为本校体育精神文明的建设,教师应当思考课外实践活动如体育竞赛的拓展,使学生在实际的体育体验中领会竞技精神和体育精神,丰富学生对体育精神的认知,展现在体育竞技比赛中的坚持不懈、勇攀高峰、永不言败等精神思想,均可以作为思政元素进行提炼。新时代,高校体育课程的思政建设,不能仅思考如何将现有的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中,也要思考如何从学生的体验和感知能力出发,激发和吸收新的思政元素,为高校体育课程的内涵建设添砖加瓦。

4 结语

在高校课程中,实现思政理论与实践的建设已成为当前高校教育的主流理念,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虽然正在逐步兴起,但仍旧任重道远。高校体育教师仍需思考体育课程教学与思政建设的融合策略,将体育知识与技能和思想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有机结合,使学生成为具有科学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

体育教师思政体育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