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指导小班幼儿角色游戏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以彬州市某公办园小班为例

2023-09-08徐亚红

教育观察 2023年18期
关键词:小班经验游戏

徐亚红

(彬州市城关幼儿园,陕西咸阳,713500)

一、引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指出,幼儿学习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要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2]这也再次说明了游戏是幼儿在园一日活动的重要形式。其中,角色游戏深受幼儿喜爱。角色游戏作为幼儿喜爱的活动方式,是幼儿展现自我想法、情感和能力的途径,能够促使幼儿主动获取知识和经验,从而发展社会性和独立性。角色游戏已经成为幼儿园的重要教学活动,但教师对于幼儿游戏的指导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不能够充分满足幼儿游戏需要,在游戏中介入不够及时等。游戏指导的缺乏,不利于幼儿思维、情感等方面的发展,也不利于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对教师在幼儿角色游戏指导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师在幼儿游戏指导方面的积极性和专业性,使其主动丰富幼儿角色游戏的内容。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参与角色游戏,强化幼儿的角色意识,促进幼儿主动性、表现力、交往力及创造力的发展。

二、存在问题

(一)角色游戏形式及投放材料过于单一

角色游戏通过虚拟的情境再现成人的社会经验与人际关系,能够促进幼儿对于周围世界的认识。幼儿的成长涉及多种游戏,而幼儿教师的游戏指导也尤为重要。相关研究表明,在角色游戏中,幼儿与同伴互动的积极性及其参与游戏的兴趣水平,往往由游戏材料投放的质量与数量决定。[3]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幼儿的生活环境也日益丰富。通过观察发现,幼儿园的角色游戏形式比较单一,主要是娃娃家、小超市、小医院等主题形式,而且游戏内容比较单调,难以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同时,小班幼儿角色游戏还存在材料投放较少的问题,致使幼儿兴趣骤减。例如,游戏开始后,教师发现小医院游戏无人参加,便带领笑笑、乔乔、安安参与游戏。进入游戏区域后,笑笑和乔乔拿起仅有的两只“针管”给娃娃打针,而安安因为游戏材料不足,只能在旁边观看。很快,三名幼儿就对该游戏失去了兴趣,转而参与其他游戏。

(二)介入幼儿游戏的时机掌握不够准确

在幼儿游戏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有效地推动游戏的进展,更要及时地介入游戏进行干预。在干预时,要以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尊重幼儿支配游戏材料的权力为原则。[4]如果教师在游戏指导中违背上述原则,一定程度会影响幼儿的游戏渴望,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正确把握介入时机,是教师有效指导幼儿游戏的关键。例如,在美食屋中,艾玛率先做完了美食并想要邀请小伙伴来品尝,可是其他幼儿对此不感兴趣。艾玛为此去寻求教师的帮助,教师则建议他把美食做得更美味或用送外卖的方式吸引其他幼儿的兴趣。艾玛接受了教师的建议,但他在送外卖的过程中被美工坊的绘画吸引,又跑去美工坊画画了。

由此可见,小班幼儿的角色意识比较薄弱,目的性不强,而且具有随意性。如果教师不能及时干预这些情况,可能会影响幼儿的发展。

(三)忽视幼儿的个体差异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的个体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兴趣与需求、原有生活经验与知识水平、目的性与坚持性、发展速度、逻辑发展水平、动手能力等。[5]关注幼儿个体差异是促进幼儿个性成长的关键。因此,在角色游戏中,教师应当设置有弹性的幼儿发展目标,并在游戏过程中,根据每一名幼儿的认知水平和个性特点,给予相应的游戏指导。

《幼儿园工作规程》要求,教师在角色游戏中要做到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小班幼儿在精力、知识、行为、性格等方面均有差异,不同的幼儿扮演同一个角色会有不同的表现。观察发现,教师在游戏指导时往往容易忽视幼儿的个体差异。例如,教师常以个别较为外向幼儿的表现作为指导整个游戏过程的依据,而性格较内向的幼儿,则较少得到有效的指导。这一现状不利于促进全体幼儿的个性化发展,且与《幼儿园工作规程》中的因材施教理念相违背。

(四)缺乏有效的指导

角色游戏突出模仿。小班幼儿正处于独自游戏、平行游戏的高峰期,模仿兴趣浓厚,但角色意识较差,交往情节简单,需要教师及时有效地介入并进行正确的指导。[6]教师作为合作者、参与者及引导者,需要在角色游戏中,持续关注幼儿状态,调整游戏节奏以强化幼儿的角色意识。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积极引发、支持和促进每一名幼儿的自主活动,关注幼儿游戏的开展情况,适时给予幼儿活动所需。但观察发现,教师给予幼儿的游戏指导往往缺乏有效性。例如,在蛋糕坊游戏中,丁丁因缺乏蛋糕盒子而向教师寻求帮助,但教师只是口头答应,没有给出有效的回应,这直接影响了丁丁参与游戏活动的积极性。同时,在观察中发现,教师缺乏对幼儿的关注。例如,在小超市游戏中,幼儿们积极扮演收银员、理货员等,教师则在电脑前继续自己的工作。当幼儿因为物品散落向教师寻求帮助时,教师只是坐在座位上指导幼儿收拾掉落的物品,并未提供帮助。

相较于其他游戏,教师给予角色游戏的关注度较少,有时候还会利用这一时间做其他工作。当幼儿需要帮助时,教师由于忙于其他事情而应付了事,和幼儿没有过多的交流。因此,角色游戏的作用没有被发挥。幼儿看似在游戏,实则身心没有得到有效发展。

(五)不够重视幼儿相关角色经验的培养

小班幼儿生活经验较少,在角色游戏中,只是对现实生活所接触到的某类角色的典型行为进行简单重复和模仿。[7]幼儿游戏的主题、角色以及材料的使用均和幼儿的生活经验相关。幼儿的生活经验越丰富,可能角色游戏的水平也越高。在进行角色游戏前,教师应引导幼儿接触相关事物、了解相关职业、细心观察生活,从而丰富幼儿生活经验,让幼儿更好融入角色游戏。但观察发现,教师往往不能及时地拓展幼儿的生活经验。例如,在开展警察抓小偷游戏时,教师连续询问幼儿“你们在干什么”“你们知道警察叔叔除了抓小偷还会干什么吗”后,最后以“那我们可以下次去警察局看看警察叔叔还会干什么”这一回答结束,没有带领幼儿进一步了解警察这一职业的信息。同时,教师在游戏指导过程中大多关注幼儿的品德与习惯培养,忽视了对幼儿角色经验的培养。例如,教师会告知幼儿不可以在教室奔跑、大喊大闹、争抢玩具等,但较少参与幼儿游戏的进程。

总体而言,小班幼儿生活经验相对缺乏,且受语言和思维能力的限制,影响了游戏的主题和情节。因此,教师需要注重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扩大幼儿的视野,帮助幼儿丰富角色经验。

三、应对策略

(一)抓住幼儿兴趣,满足幼儿游戏需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幼儿的生活环境越来越丰富,单一的游戏形式和材料已经不能满足幼儿的需要。同时,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可能会由这一游戏情节跳转至另一游戏情节。教师需要事先预设幼儿在游戏中可能的表现,充分做好游戏前的准备工作。

基于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准备角色游戏,为幼儿提供数量多、种类齐全的游戏材料,可以提升幼儿角色游戏的真实感,帮助幼儿搭建生活与游戏的桥梁。例如,大多数幼儿喜欢恐龙,因此,教师可以设立考古区,投放恐龙相关的游戏材料,讲述气候变化的知识,以此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家长、社区等资源,加强家校社合作。例如,邀请家长参与幼儿的角色游戏,或联系社区中医院、快递站、警察局等机构,带领幼儿亲身体验真实的活动场景,激发幼儿兴趣的同时丰富幼儿相关的角色经验。

(二)把握最佳时机,适时提供游戏指导

幼儿在游戏中对事物的探索容易停留在表面,难以向新的情景发展。这就需要幼儿教师通过提前预设、仔细观察、主动参与等方法,找到适当的机会参与幼儿游戏,针对幼儿的表现进行适当的指导。[8]小班幼儿游戏往往具有随意性,体现为游戏目的、主题和成员等方面不确定。幼儿遇到问题时,教师可以同伴、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幼儿游戏,这样既起到了榜样示范作用,又避免了对幼儿游戏造成干扰。

当教师用语言指导幼儿进行角色游戏时,属于旁观者。在游戏过程中,当幼儿被其他角色吸引,教师可以用语言引导幼儿回归自己本身的游戏角色。这样有助于幼儿明确自己的角色,拓展游戏内容,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三)尊重幼儿差异,优化游戏评价方式

小班幼儿在个性和认知方面存在差异,因此,他们在角色游戏中的表现水平也会有所不同。教师要因材施教,通过观察幼儿的游戏表现,了解每一位幼儿的特点,对其进行个性化指导。例如,当性格腼腆的幼儿想参与同伴游戏却不敢行动时,教师应及时地给予鼓励,尝试用该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其参与其中,等该幼儿与其他幼儿熟悉之后,再鼓励幼儿大声说话。通过这种方式,该幼儿可以更好地参与集体游戏,性格也会更大胆、乐观和开朗。

小班幼儿的游戏水平较低,因此,科学有效的游戏评价十分重要。教师需要对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给出评价和指导,但是容易出现以偏概全的问题。为了提高评价的全面性,教师应尽可能关注每一位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表现,并针对每位幼儿的问题和优点来进行评价。例如,有些幼儿性格内向,较少参与小集体游戏,但有些幼儿语言发展较快,并且人际交往相对较成熟,教师在进行评价时,不仅要表扬性格外向的幼儿,也要鼓励性格内向的幼儿多参与集体游戏。

(四)加强游戏观察,促进幼儿能力发展

角色游戏是以幼儿为主体的游戏活动,但游戏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小班幼儿各方面能力发展不够全面,容易在游戏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密切关注幼儿游戏,并给予适时的指导。例如,在小超市游戏中,幼儿因物品散落向教师寻求帮助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思考“如果我们去超市买很多东西的时候会用到什么”,帮助幼儿建立游戏与生活的联系。当幼儿发现游戏材料中没有超市推车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幼儿思考“小推车可以用什么来替代”这一问题。通过教师持续的引导,幼儿不仅解决了在游戏中遇到的困难,还丰富了相关的角色经验。

(五)丰富游戏经验,加强幼儿角色认知

一方面,可以借助一日活动来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首先,在一日生活中,梳头发、刷牙、吃饭等环节都可以成为连接生活与游戏的桥梁。例如,教师在幼儿吃完饭擦桌子、扫地的时候,询问幼儿“在娃娃家,你们派对结束之后有没有把桌子收拾干净呢?”类似的提问不仅能够帮助幼儿积累相关的游戏经验,还能够帮助幼儿建立生活与游戏的联系,从而提升幼儿角色游戏的趣味性、完整性。其次,教师可以在一日生活中多和幼儿交谈,了解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兴趣的话题,并引导幼儿多观察幼儿园、社区以获取丰富的生活经验,再引导幼儿之间的交流和分享,以此提升幼儿的游戏体验。最后,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幼儿在情境游戏中复现人物形象,从而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加强幼儿的角色认知。

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家园共育,强化幼儿游戏体验。小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表现大多是对成人行为举止的模仿,除了幼儿园,幼儿接触最多的就是家庭和社区。因此,教师不仅要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引导幼儿丰富生活经验,还需要让家长积极配合指导幼儿。例如,在外出游玩时,家长应引导幼儿多观察周围事物,并通过拍照片、录视频等方式记录下来,从而加深幼儿的角色经验。家长还可以带领幼儿参观警察局等场所,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警察的日常事务活动,从而帮助幼儿获得相对丰富的角色经验。

四、结语

本研究以彬州市某公办园小班为例,通过观察法和案例分析法等,调查教师对幼儿角色游戏的指导现状,分析教师在指导幼儿参与角色游戏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实践策略。研究结果表明,教师对于小班幼儿角色游戏指导存在角色游戏形式及投放材料过于单一、介入幼儿游戏的时机掌握不够准确、角色游戏指导时忽视幼儿的个体差异、教师对角色游戏指导相对较缺乏、不够重视幼儿相关角色经验的培养等问题。对此,从幼儿的游戏兴趣、教师的介入方式、游戏评价方式、游戏观察、游戏经验五方面提出了应对策略。

猜你喜欢

小班经验游戏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小班教学 有效交流
如何在幼儿园小班开展区域活动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