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染色体多态性对IVF-ET 助孕治疗临床结局的影响
2023-09-07于慧君常艳艳杨娟吕兴钰
于慧君 常艳艳 杨娟 吕兴钰★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IVF-ET)作为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的一种,是治疗不孕症的有效手段,越来越多的不孕患者采用IVF-ET 手段开展助孕治疗,并取得一定获益[1]。染色体多态性是指正常个体显带核型中的微小变异,在个体中恒定,是含有高度重复DNA 结构的异染色质,一般不具明显表型及病理学意义,并具可遗传特点[2]。以往研究认为,染色体多态性不会引起表型效应,无特殊功能[3]。但近年来陆续有研究显示染色体多态性可能影响减数分裂时染色体的配对联会,最终影响配子形成而引发流产、死胎、不孕不育等临床效应[4]。但也有研究指出,染色体多态性对IVF-ET 结局并无明显影响[5]。本研究将探讨染色体多态性对IVF-ET 结局的影响,为临床明确染色体多态性与IVF-ET 结局的关系提供试验依据,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分析2017 年9 月至2022 年9 月四川锦欣西囡妇女儿童医院生殖中心接受IVF-ET 助孕治疗的17 452 个IVF-ET 新鲜胚胎移植周期。纳入标准:①女方年龄≤38 周岁;②为首次接受辅助生殖助孕治疗;③接受过染色体多态性检查。排除标准:①既往有辅助生殖助孕治疗史;②合并多囊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按纳入排除标准最终入组2 765 个IVF-ET 新鲜胚胎移植周期,依据染色体多态性检查结果分组,将夫妻一方或双方有染色体多态性的周期纳入染色体多态性组,其余夫妻双方染色体均正常的周期纳入对照组。
1.2 方法
1.2.1 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
所有研究对象均常规采集外周血淋巴细胞,72 h 短期培养后进行秋水仙素、低渗液处理;将收集的细胞进行G 显带处理,显带分辨率550~850 条带,参照人类细胞学国际命名体制[6]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记录染色体核型变异类型。
1.2.2 IVF-ET
促排卵治疗方案均为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拮抗剂(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antagonist,GnRH-ant)方案,月经第2~3 d 依据患者阴道B 超及孕酮、雌二醇等激素水平予以促性腺激素(gonadotropins,Gn)启动剂量启动促排卵,Gn 包括尿源性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uman menopausal gonadotropin,hMG)或重组人促卵泡激素(recombinant human 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rFSH),Gn应用后4~5 d 依据卵泡发育及激素水平调整Gn 剂量及复诊频率;当有1 个卵泡直径≥12 mm 或血清雌二醇≥500 pmol/L 时,按0.25 mg/d 剂量添加醋酸西曲瑞克,当有3 个卵泡直径≥18 mm 时注射GnRH-a(0.1~0.2)mg+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2 000~4 000 U 扳机,34~36 h 后取卵;上游法处理精子,将获取的卵细胞在体外培养3~4 h 后,按10 000 精子/卵细胞比例加入精子,若(a+b)级精子总数≤5×106则行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治疗;获取卵细胞IVF 后70~72 h 观察胚胎形态,应用Gardner 6 级评分法[7]评价胚胎质量,挑选优质胚胎或部分非优质胚胎及中等级别以上的囊胚用于移植,第3 天或第5 天选择1~2 枚细胞胚或胚囊移植,移植后14 d 检测血hCG,若血清hCG 水平<10 U/L 则停止所有激素,若hCG 水平>25 U/L 则判定为生化妊娠,10~25 U/L 则随访观察,依据HCG 值变化进一步处理;移植4~6 周超声检查若可见判定则为临床妊娠。
1.3 观察指标
1.3.1 一般资料
采集两组研究对象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不孕年限、基础卵泡雌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促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基础雌二醇(estradiol,E2)泌乳素(Prolactin,PRL)、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stimulating hormone,TSH)。
1.3.2 IVF-ET 治疗情况
统计两组窦状卵泡数(antral follicular count,AFC)、降调日至促排日间隔、Gn 用量、Gn 使用天数、移植日内膜厚度、获卵数、移植胚胎数。
1.3.3 晚期卵泡日P 及hCG 日激素水平
晚卵泡期起始日、hCG 日抽取患者晨间空腹静脉血,应用化学发光法(试剂盒购自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批内及批间变异<5%)测定血E2、FSH、P 水平,均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1.3.4 IVF-ET 结局
统计单个原核(one-pronuclear,1PN)受精率、双原核(two-pronuclear,2PN)受精率、多原核(pronuclear,PN)PN 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妊娠率、生化妊娠率、种植率、早期流产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均经正态分布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则采用中位数(四分卫间距)[M(P25,P75)]描述,行非参数检验,符合正态分布数据用(±s)描述,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描述,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染色体多态性分析
2 765 个周期中,35 个周期为夫妻一方或双方有染色体多态性;其中常染色体次缢痕增加10 例,包括l qh+3 例、9 qh+3 例、16 qh+4 例;染色体臂间倒位12 例,包括inv(9)(p11q13)/inv(9)(p12q13)9 例,inv(5)(p13q15)、inv(13)(p12q13)、inv(11)(p15q23)各1 例;D/G 组变异8 例,包括13pstk+/13pstk-1 例、14pstk+1 例、15pstk+/15ph+/15pss3 例、21pstk+/21ph/21pss 2 例、22pstk+/22pss 1 例;Y 染色体变异5 例,包括Yqh+/Yqh-3 例、inv(Y)/(p11q11)1 例、Yqspat 1 例,上述周期纳入染色体多态性组;其余2 730 个周期夫妻双方染色体均正常,纳入对照组。两组年龄、BMI、不孕年限、基础FSH、基础LH、基础E2、PRL、TSH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s),M(P25,P75)]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s),M(P25,P75)]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s),M(P25,P75)]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s),M(P25,P75)]
2.2 两组IVF-ET 治疗情况比较
两组AFC、降调日至促排日间隔、Gn 用量、Gn使用天数、移植日内膜厚度、获卵数、移植胚胎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IVF-ET 治疗情况比较(±s)Table 2 Comparison of IVF-ET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2.3 两组晚期卵泡日P 及hCG 日激素水平比较
两组晚期卵泡日、hCG 日P、hCG 日LH、hCG日E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晚期卵泡日P 及hCG 日激素水平比较[(±s),M(P25,P75)]Table 3 Comparison of late follicle day P and hCG hormone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M(P25,P75)]
表3 两组晚期卵泡日P 及hCG 日激素水平比较[(±s),M(P25,P75)]Table 3 Comparison of late follicle day P and hCG hormone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M(P25,P75)]
2.4 两组IVF-ET 结局比较
两组1PN 受精率、2PN 受精率、多PN 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妊娠率、生化妊娠率、种植率、早期流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IVF-ET 结局比较[(±s),n(%)]Table 4 Comparison of IVF-ET outcom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n(%)]
表4 两组IVF-ET 结局比较[(±s),n(%)]Table 4 Comparison of IVF-ET outcom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n(%)]
3 讨论
ART 技术的发展无疑从技术层面解决了困扰医学界的不孕不育难题,极大推动了基础医学及临床应用研究的进度,但ART 同样存在失败风险,其中染色体多态性对IVF-ET 结局的影响引起临床重视。本研究接受IVF-ET 的患者中,染色体多态性检出率为1.27%(35/2 765),染色体多态性主要以常染色体次缢痕增加、臂间倒位、D/G 组变异相对常见。往期研究报道[8],染色体多态性以异染色质变异常见,尤其是含高度重复DNA 序列的结构异染色质,其集中分布在丝粒、端粒、随体、次缢痕及Y染色体长臂,常见D/G 组,1、9、16 号染色体,Y 染色长臂。这与本研究所示的检出部位相符。
另本研究中两组一般资料及IVF-ET 治疗情况、晚期卵泡日P 及hCG 日激素水平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其中晚卵泡期P 水平是反映卵子质量的敏感指标[9]。一般情况下hCG 日P 水平上升多是因超促排卵中多个卵泡同步发育、不充分的垂体降调所致,hCG 日过高的P 水平可导致粒细胞过早黄素化,子宫内膜种植窗提前后使胚胎与子宫内膜发育不同步,不利于胚胎植入及着床[10]。而LH 则是腺垂体分泌的糖蛋白激素,在卵巢甾体激素合成、卵子的减数分裂成熟中扮演重要角色,自月经第3 d 基础状态,降调开始到超排卵启动至扳机日,血LH 在反映内分泌情况、卵巢反应及预测最终促排结局均有重要价值,hCG 日过高或过低的E2水平均可影响子宫内膜同步发育及子宫内膜受容性,降低临床妊娠率及胚胎种植率[11]。这与陈志恒等[12]的报道结论相似,均提示对于接受IVF-ET 的患者,染色体多态性并未造成显著的卵子质量、子宫内膜同步发育、子宫内膜受容性差异。
本研究还显示两组1PN 受精率、2PN 受精率、多PN 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妊娠率、生化妊娠率、种植率、早期流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上述观点,提示染色体多态性异常未对IVF-ET 结局产生显著性的影响。早期有研究对1 414 例研究对象的细胞遗传学结果进行分析,指出染色体多态性与流产、死胎、不孕不育存在关联,认为染色体多态性可发挥一定临床效应,引起生殖异常[13-14]。这与本研究结论相反。但李玉梅等[15]报道分析4 977 个周期夫妻双方染色体,其中存在染色体多态性的200 例患者正常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虽低于染色体正常组,但两组种植率、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每移植周期活产率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一项meta 分析[16]也指出,染色体多态性对卵裂率、植入率、妊娠率、流产率、活产率无影响,这与本研究结论相似,但其研究指出染色体多态性可能降低IVF-ET 受精率及优胚胎率。
综上所述:染色体多态性对IVF-ET 结局并无显著影响,但考虑不同研究结论的差异,染色体多态性对IVF-ET 的影响仍有极大深入探究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