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法治观念的基本遵循、教学要点与实践进路
2023-09-07何颖
何 颖
法治观念是《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提出的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学生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其是指“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利义务相统一的理念,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为”。本文聚焦法治观念素养的培养,试图阐述法治观念培养的基本遵循、教学要点和实践进路。
一、法治观念素养培养的基本遵循
1.彰显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融合的课程性质
道德与法治课程致力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规范和法治观念教育,力求在道德教育中发挥法治对道德的促进作用,在法治教育中发挥道德对法治的滋养作用,使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进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因而,加强学生法治观念素养的培养,是落实新课标,彰显道德与法治课程性质的体现。
2.立足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导向的课程实践
立足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导向的课程实践,是指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加强正确的价值观引导,重视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养。新课标依据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法治观念、政治认同、道德修养、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大核心素养,体现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形成了清晰、独特、有序、可评的课程目标。在课程实践中,我们既要看到五大核心素养的独立性,又要关注它们的关联性;既要有一体化的培养思路,又要准确把握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总之,要把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入课程实施的全过程。
二、法治观念素养的培养要点
就核心素养的学段表现来说,小学阶段学生法治观念的培养重在启蒙和普及宪法常识,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初步形成法治意识,养成遵法守法的行为习惯,主要涉及规则意识、责任意识、权利意识、义务意识、正义理念、程序意识、生命安全意识和宪法意识等要点。
1.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
感知身边的规则与法,是小学阶段法治教育的重点。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不仅要教育学生遵守法律,还应当让他们形成遵守社会规则的意识。学生要知道在一定范围内,哪些行为是许可的,而这种许可,包括自然界的许可、社会的许可和他人的许可。如统编《道德与法治》二上《班级生活有规则》中遵守班级规则,三上《安全记心上》中遵守道路交通和消防安全规则,四上《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中遵守环境保护规则,五下《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中遵守公共生活规则等,这些课都旨在培养“讲规则、守规矩”的青少年。
责任意识通俗地说就是“尽本分,不害人”。责任分积极责任和消极责任两类。积极责任指主体对事件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果有着积极促进作用,简言之,就是分内之事;消极责任指主体对于没有做好的分内之事承担后果。小学阶段责任意识的培养,不仅包括法律责任,还应包括社会责任、公民责任、道义责任、自我责任等内容。如四下《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涉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六下《地球——我们的家园》谈到对地球环境保护的责任,六下《我们爱和平》讲了维护世界和平的神圣责任。
2.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
权利意识的培养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在不侵犯他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前提下,保有自己的合法权利。这与我们常说的“爱自己、敬他人”相对应。权利意识强调公民权利的“法无禁止即自由”,即只要不侵害国家、社会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益,凡是法律未禁止的,任何个人和组织都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活动。如六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中谈到公民有选举权、被选举权及其他民事权利等,六上《知法守法 依法维权》介绍了维权的途径和方法,教育学生学会维护自身合法权利。
义务意识的核心是“应当”,在法律意义上指的是法律通过显性或隐性的规定,让主体有自主意愿的行为承担。义务意识认为在一定的关系中,主体有着利益的应当合理性。这与“有担当、讲诚信”相对应。如三上《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一课涉及依法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五上《中华民族一家亲》一课涉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六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中有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的义务等。
3.正义理念和程序意识
法治教育中的正义理念,是指在法律面前所有社会成员一视同仁,人人平等,反对特权,反对歧视。自古以来,人类就有着对正义的追求。在伦理学范畴,正义代表符合一定道德规范的行为,还指处理人际关系和利益分配的一种原则。如六上《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五下《我参与 我奉献》就有对残疾人、老年人权益的保障。
程序意识是指在进行某项活动时,有遵守先后次序的意识。它是公民参与社会生活和国家治理的基础条件之一。程序意识通过规定主体的行为方式、活动范围来提升主体对事情后果的理性认识。如六上《宪法是根本法》一课中呈现了宪法制定和修订的程序,六上《人大代表为人民》一课涉及人大代表的选举程序等。
4.生命安全意识和宪法意识
在《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与生命教育相关的内容归属在心理健康部分,通常和防范危险密切相关,并没有同法治教育建立直接的联系。在新课标中,法治教育与“生命安全意识”有了明确的结合点。生命安全意识是指青少年不仅要知道自己受到法律的保护,还要有自我保护的意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应掌握一些符合自己年龄特征的、维持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尤其是在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懂得求助法律、运用法律。如三上《安全记心上》一课旨在让学生学会自我保护,防范交通危险、游泳溺水危险等;三上《心中的“110”》一课让学生了解常见的侵犯未成年人权利的违法犯罪行为,引导学生学会依法自护。五上《主动拒绝烟酒和毒品》一课,引导学生了解和识别烟酒和毒品的危害,具备生命安全意识。六下《应对自然灾害》一课谈及在人类防御灾害的过程中,法律是重要手段之一。
宪法意识是指了解宪法在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权威,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有重要作用,牢固树立宪法至上,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把宪法作为根本活动准则。如六上《宪法是根本法》一课,从国家宪法日、宪法的法律地位、树立宪法权威三方面引导学生感受宪法的神圣性。六上《国家机构有哪些》,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我国国家机构的职权和产生由来。六上《人民代表为人民》引导学生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三、法治观念素养培养的实践进路
1.注重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融合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明确指出:“法治教育要与道德教育相结合,……把法律的约束力量、底线意识与道德教育的感化力量、提升精神紧密结合,使青少年理解法治的道德底蕴,……实现法治的育人功能。”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在开展法治教育,培养学生法治观念素养时,一定要与道德教育相融合。在第一、二学段,多从道德的角度切入学生的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区生活,然后再引导学生从法律层面看待这些生活,让学生明白如何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维护自身的权益,过一种崇法、敬法、用法的生活。从第三学段开始,可逐步深化到国家、世界层面,并扩展到法律意义层面。但此时如果只强调法治问题,学生就会觉得高深莫测、枯燥抽象。所以,教师一方面要以道德情感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学生法治观念培养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要在法治教育中彰显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学生道德素养发展的促进作用。
统编《道德与法治》三下《大家的“朋友”》一课中有“善待我们的‘朋友’”板块,教学时,教师可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37 条,让学生知道损害公共设施不仅是不道德的,也是触犯法律,要承担一定法律责任的。该课教学,可侧重德的感悟,渗透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辅之以法条链接。五下《我们的公共生活》一课的教学,同样可以呈现以上法条,这时应从法的角度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合格的公民需要维护公共利益。
2.关注案例教学,进行正面引导
案例教学法对于道德与法治教师而言并不陌生,课堂上,教师可以以常见法律问题为原型,将其转化为通俗、简明的案例,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讨论,最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化法治认知,培育法治观念,树立法治信仰。案例不只是解释说明法律条文的工具,更是法理具体化、形象化的载体。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选择恰切的案例,所选案例的矛盾点及问题应关乎教学目标,实现从案例到知识点的无缝衔接和深度融合。其次,要对案例进行加工处理,让学生体会到法律对公民、未成年人的保护作用,法律并不是冷冰冰的,而是充满了人性的关辉和理性的温度。最后,案例教学要强调正面引导。如果是因为法律的制裁惩戒而守法的话,那只是被动守法。教师要让法和学生的生活建立联系,引导学生认识法律的作用,进而让学生自觉主动守法。
在统编《道德与法治》四上《正确认识广告》一课“七嘴八舌议广告”活动中,当学生感受到广告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时,教师提供“学校里没有商业广告”的真实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原因,并适时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39 条——“不得在中小学校、幼儿园内开展广告活动,不得利用中小学生和幼儿的教材、教辅材料、练习册、文具、教具、校服、校车等发布或者变相发布广告,但公益广告除外。”这样的案例教学渗透着法治观念的培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带入一个个真实可感的情境中,同时巧妙设置互动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判断,自觉树立法治观念。
3.关注程序正义,体现法治正当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形成法治观念,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关注程序正义,提升学生的民主参与能力,养成民主参与的习惯。
统编《道德与法治》二上《班级生活有规则》一课主要涉及法治观念中的规则意识的培养。教学中,教师可从游戏导入,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规则,给予学生遵守规则愉快游戏的积极体验,然后探讨为什么要有规则。接着,开展“大家一起来约定”活动,小组讨论交流,共同制定班级规则。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坦诚表达个人观点,不可有一言堂,这是程序正义意识培养的重要环节。最后在“大家来下文明棋”活动中,让学生经历规则调整完善的过程。通过该活动,学生会明白规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在一定的程序中不断完善。法治是一种意识,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只有在参与的过程中才能形成,所以让学生参与法治程序和过程,是法治教育不可忽视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