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出高水平育人的“少华”路径

2023-09-07

江苏教育 2023年27期
关键词:少华育人学校

郝 敏

教育强,则国家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关乎人民生活幸福,更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为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江苏省徐州市少华街小学以二十大精神为引领,做优规定动作,抓准自选动作,秉持“让每位师生得到充分、持续、健康发展”的办学理念,全力构建多空间、多角度、多要素、多向度的多元融合高水平育人“少华”路径。

一、把准立德树人方向,多空间建构育人框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少华街小学时刻不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学生成长为价值引领,在贯彻落实“双减”政策的过程中,强化学校的育人主体地位,将全面育人、减负增效的创新性思路、创造性举措与“志存高远,振兴中华”的教育理念融入校园的各个角落,构建起环环相扣、彼此呼应的全方位育人空间。

一是在一班一品的教室空间中促进育人方式转变。教室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场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化的重要空间。我们在各具班级特质、充满“爱的归属”的教室空间中,推动“课堂+课程”模式逐级落地。在学生入学之初,学校从创设新型的学习环境入手,探索具有少华特色的“零基础”幼小衔接课程,让学生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在促进人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统筹下,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成长需求优化课程设置,开展课程视域下的作业重构研究,进行学科内“1+X”单元作业设计的探索和实践,科学实施分层作业,在教育过程中致力于因材施教。此外,学校全力打造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素养型课堂,转变学习方式与评价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学生自己动手布置教室,完成个性化作业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教室空间成为学生驰骋思维、发展个性、增长能力的乐园。

二是将好学乐创的场馆空间转化为优质课程资源。课程是为高质量人才培养服务的。在校园场馆的建设方面,我们打造了少年国学院、少年社会学院、少年艺术学院、少年科学院、少年外国语学院和少华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少年科学院的科技区域由静态的“地球科学”科普墙与动态的“神奇实验室”组成,在这里,热爱科学的种子悄悄地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在少年艺术学院的活动展示区,鲜花盛开,学生举办个人书画展、策办各类艺术沙龙;由图书馆和校园各处不同主题图书角组成的阅读空间,让学生在“建于图书馆里的学校”中获得心灵的滋养;在学校的演播大厅里,由少华学子自主策划、主讲的“志华大讲堂”每月如期开讲,成为少华师生张扬个性、展示才华、提升修养的能量场。

三是充分利用校园空间优势优化课后服务。为落实“双减”政策,发挥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作用,我们将课后服务内容与学校特色、校本课程相结合,融通时间、场地、教育资源、教育主体,创设了“1+X”课后服务课程模式,既包含作业辅导,又为学生提供阅读、故事分享、志华大讲堂、绘本欣赏、创意手工、乐高机器人、篮球、益智魔方等丰富的课程选择。时间上做到“5+2”服务全覆盖,内容上做到“4+1”课程全覆盖,同时引进优质的家长资源和社会资源,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二、擦亮百年少华底色,多角度呈现生命可能

少华街小学始建于1907 年,百年时光,见证了一所学校与一个国家的休戚与共,一个群体与一个时代命运的同频共振。百年少华,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红色基因、国球血脉、华夏风骨共同熔铸为少华学子独特的生命气韵,也成为这所百年老校的鲜明底色。用好这笔宝贵的财富,助力少华学子打开生命的更多种可能,是新时代走出高水平育人“少华”步调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是传承红色基因。少华街小学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原名坤城女学堂,由徐州革命家、教育家韩志正先生创办,后为纪念革命先烈王少华先生,更名为徐州市少华街小学。进入新世纪后,我们从二位先辈的名字中各取一字,提出了“志华教育”的主张,让“志存高远,振兴中华”的少华精神在少华学子心中落地生根。我们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红色遗址、观看党史视频、讲述红色故事,不断创新红色课堂呈现形式,让红色教育更加生动鲜活。我校拥有自己的校史馆,学生通过参观学习、自己做讲解员、自己演校史剧等方式,了解校园文化、厚植家国情怀。

二是继承乒乓传统。少华街小学被誉为“学校乒坛之花”。70 多年间,我校坚持推广国球运动,提炼出“胸怀祖国、团结拼搏、不断创新”的少华乒乓精神,命名发起了“向阳杯”全国少儿乒乓球比赛。在校园的“冠军大道”上,十多名乒乓冠军校友的风采时刻鼓舞着当今的少华小将。继承乒乓传统,不仅需要持续擦亮乒乓特色,更要以国球力量带动辐射多项体育项目发展,完善榜样课程体系,以榜样的人生弧光照亮每一个少华学子的未来,不断拓宽以体育心、以体育人的实践路径。

三是涵养华夏风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培养文化自信的学生是新时代赋予教育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徐州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我们充分挖掘家乡历史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通过开设“博物馆新美育”课程,开展家乡风景名胜研学之旅,让学生了解、热爱家乡文化,进而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心。

三、锻造敢拼实干队伍,多要素赋能教师成长

好的教育需要好的教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因此,必须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学校发展的突出位置,全面提升教师的育人能力与职业幸福感。

一是党建引领,高标准打造教师队伍。我校始终坚持党管办学方向、管改革发展、管干部、管人才的方针,将党建融入学校发展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党建与教育教学管理责任同步、党风与师德师风校风建设同步,持续发挥“志华”党建基地的示范作用,强化使命担当,让“团结拼搏、追求卓越、志在中华、志为中华”成为团队追求和现实写照。

二是项目带动,破解教师专业发展难题。我校依托江苏省“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项目和“三师”评选机制,打造“志华”好教师团队;采取学校分层培养和区域定向打造相结合的模式,破解教师专业成长中动力不足、被动性强、反思效用低等难题;成立“族艳慧名师工作坊”“褚安娜班主任工作室”等,发挥辐射、引领作用,不断激发广大教师的育人积极性,提升育人本领。

三是团队共赢,高质量助推教师成长。独行速,众行远。学校在建设“志华”好教师团队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优化团队成长的路径、方法,建构了“青年教师起跑团队”“卓越教师助跑团队”“名优教师领跑团队”相结合的“三师梯队”发展模式,打造教师成长动态管理的系统工程。学校构建“四位一体”协同机制,邀请教师发展中心的专家作为“特聘教授”,与高校携手,进行高配置、低重心的“双向互聘”尝试,形成有效联动。我们致力于形成平等与共进的教师团队关系,扭转自上而下的“深井式”管理局面,走向扁平化管理,建设共享领导的团队管理模式。

四、奏响多方协同合唱曲,多向度助推学校发展

少华街小学努力构建多元主体支持系统,凝聚学校育人合力,充分利用世界冠军、知名校友等宝贵资源,将人才培养和资源反哺有机结合,进而建立学校主导、社会助推、家长支持、上下联动的协同机制,将外源动力和内在动力有机结合。

一是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我校打造“xin”家长课堂。家长们走进教室,成为“新”教师,在课堂展示与互动中,孩子感受家长对自己的关“心”,体会爸爸妈妈工作的“辛”苦,感受教育的温“馨”。同时,学校还多方聚合资源,开发学生潜能,提供展示舞台,引进社会公益机构,邀请艺术家、能工巧匠、民间艺人等专业人士,奏响教育“合唱曲”,达到“1+1+1>3”的效果。

二是扩大国际友好交流的文化影响。近年来,我校先后接待日本、英国、奥地利等国家和地区友好代表团100 多次,并与日本半田市宫池小学等世界各地多所小学缔结为友谊学校,在交流互鉴中提升师生跨文化理解力与学校影响力。未来,学校将会通过更加多元的交流活动,开阔师生的眼界。

三是加强集团办学的引领辐射力。为推动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我校成立了“志华”教育集团,建立了集团化办学“四同步”“四共享”管理体系,实现教学管理、教师管理、质量评价、考核机制同步,优质校园文化、优质教育资源、优质师资队伍、优质教科研成果共享。集团内各学校和而不同、各美其美,形成“品牌引领、特色发展、资源共享、优质均衡”的集团化发展新样态,兑现“办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的郑重承诺。

蓝图已绘就,号角已吹响。徐州市少华街小学将把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深刻领悟转化为推进高水平育人的强大动力,转化为推动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举措,转化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生动实践。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中,我们将不畏险阻,奋力开拓,使这条充满光荣与梦想的道路繁花如锦,弦歌不辍。

猜你喜欢

少华育人学校
余少华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婚前与婚后
二则
学校推介
奇妙学校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