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中学家校村融合的劳动教育实践探索
2023-09-06梁艺红
梁艺红
【摘 要】劳动是培养人、塑造人的重要途径。它事关青少年劳动素养的培养,对学生全面发展起到树德、增智、健体、育美等综合育人的促进作用。学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发展,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及劳动素养的培养。文章阐述对乡镇中学家校村融合的劳动教育实践探索,即通过整合家庭、学校、村委会三方的劳动教育资源,实现劳动教育功能互补,对学生形成劳动教育合力,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乡镇中学 家校村融合 劳动教育 初中生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10-13-03
当下,一些父母溺爱、代操代办,导致部分学生缺少劳动机会,基本劳动能力越来越差,甚至出现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进而影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新时代下学校应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发展,充分认识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和独特教育价值,携手家庭和村委会搭建劳动教育平台,充分挖掘劳动教育资源,对学校劳动教育进行有效补充。在实施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过程中,研究者总结出乡镇中学家校村融合的劳动教育模式,即通过整合家庭、学校、村委会三方的劳动教育资源,实现劳动教育功能互补,使家庭劳动常态化、学校劳动常规化、劳动实践多样化,形成劳动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调查劳动情况,了解劳动现状
了解学校初中生劳动的现状是实践探索家校村融合的劳动教育必不可少的步骤。只有对学生劳动现状有深入的了解,才能使家校村融合的劳动教育有效实施。
为了更好地了解乡镇初中学生劳动的情况,研究者在广东阳江市阳东区塘围初级中学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共抽取了312个学生和300位家长进行调查。被调查的312个学生中,只有少数学生对劳动兴趣浓厚,对劳动兴趣一般的学生占54.49%,不喜欢劳动的学生占4.49%。一道多选题显示,在家长的要求下做家务的学生占44.23%,在假期偶尔做家务的学生占58.33%,不愿意在学校打扫卫生但不得不做的学生占16.35%。从家长的问卷数据来看,63.00%的家长认为他们的孩子劳动意识淡薄。同时,在家访家长的过程中了解到,一些家长认为孩子该做的事情是学习,而做家务劳动会占用孩子的学习时间,因此这些家长从不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劳动情况不容乐观。有相当多的家长认为学校非常有必要开展劳动教育,举办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和劳动能力。另外,在对部分学生的访谈中研究者了解到,有的学生是在父母给报酬或是在强迫下才做家务劳动,在学校的劳动活动中多是应付式参与,能够熟练掌握洗衣服、煮饭、打扫卫生等基本生活技能的学生很少。
调查结果说明,学生劳动的兴趣不高,在家务劳动中参与不够积极,较少主动或者难以独立完成家务劳动,这既有学生自身的原因,又有家长的原因。综观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面的劳动教育情况,可以发现当前劳动教育面临以下问题:
从家庭层面来看,由于家长溺爱孩子和学业竞争压力大,劳动在家庭教育中被忽视,学生在家里基本不参与家务劳动,家长也不主张孩子参与劳动锻炼。家长更重视的是孩子的考试分数,而不是劳动能力的培养。
从学校层面来看,劳动教育师资欠缺,没有专职的劳动教师;不开设系统的劳动教育课程,不注重学生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培养。
从社会层面来看,人们存在一些错误的思想,一些人认为只要有好分数、好学历就能找到好工作,不需要有积极的劳动意识,他们认为学生之间存在的竞争只是学习成绩的竞争,与劳动无关。
鉴于以上调查情况,广东阳江市阳东区塘围初级中学根据实际制订实践方案,深入探索乡镇中学家校村融合的劳动教育策略。
二、劳动资源整合,教育功能互补
(一)家校融合,合力互补
要想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首先要转变学生和家长的劳动价值观,理念一致才能融合,才能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发挥作用。
现阶段,还有部分家长认识不到劳动教育的价值,甚至认为孩子做家务纯粹是浪费时间,只有好好学习才能够成才。马克思认为,“劳动是社会发展的历史前提”[1]。2013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强调:“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劳动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前提。对于学生而言,劳动教育关系到他们以后的生活,也影响着他们未来的發展。因此,改变学生和家长的劳动观念是乡镇中学实施家校村融合的劳动教育的首要突破口。鉴于此,学校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让学生和家长认识到劳动教育的意义。一是抓总体思想。在班会课、家长会中开设劳动教育专题讲座,提高学生和家长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二是个别转化。对劳动教育观念有严重偏差的学生、家长进行多次家访,通过面谈正面引导他们理解劳动的重要性。三是进行教育指导。在家庭生活中,本应该是孩子自己动手的事情,家长不要阻止或代劳,例如穿衣、叠衣服、收拾床铺、扫地、擦桌椅等。当孩子不能独立完成某项家务劳动时,家长应积极指导或协助孩子完成。只有当孩子有了劳动意识,主动动手,劳动教育才能正常开展。只有家长重视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与学校达成共识,才能更好地与学校融合,合力实现劳动教育的育人目标。
(二)家校村联合,协同育人
受课时、空间、设备等一些限制因素的影响,仅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利用校外实践的契机与广东阳江市阳东区红丰镇塘围村村委会合作,并在家委会的共同努力下,三方合力,在塘围村建立了家校村共育实践基地;同时也在红丰镇潮观村的阳江市漠阳香生态水稻种植示范基地建立了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两个基地的建立,为乡镇劳动教育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把家庭、学校、村委会三方的资源充分整合利用起来,为学校实践探索家校村融合的劳动教育提供了很好的路径。在节假日,学校与家委会、村委会共同组织家长和学生到家校村共育实践基地开展亲子共读、亲子讲座等活动。定期到塘围中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展实践活动,指导学生除草、种植农作物、烹饪等,让学生在劳动中体验快乐与幸福,劳动意识不断增强,劳动观念逐步树立。
三、开发校本课程,构建劳动教育实践体系
(一)设计家务劳动课程,家庭劳动常态化
为了让家长更好地参与并融入劳动教育,把劳动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与学校实现劳动教育功能互补,对学生形成劳动教育合力,学校精心设计了周末和假期的一系列家务劳动课程。
1.周末常规家政作业
每个周末布置“我爱我家”家政作业,让学生每周买一次菜,做一顿饭,打扫家里卫生间、客厅和厨房等。在家庭劳动中,鼓励家长在放手让孩子大胆去摸索、去尝试的同时,教给孩子劳动的正确方法。例如给孩子演示如何制作家常菜、如何收纳整理物品等,让孩子学会一些必要的技能。例如做红烧鱼时先从买鱼开始,到菜市场挑选什么鱼,如何杀鱼,需要什么调料等,把所有的流程和注意事项一一教给孩子,这样孩子实际操作起来信心会更足。
教会家长巧用“罗森塔尔效应”,同时做到因材施教,在孩子不愿意参加家务劳动或半途而废时,家长一定要及时伸出援手给予帮助,支持和鼓励孩子。当孩子做得不好时不能批评,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要看到孩子在劳动过程中的努力和坚持。当孩子动作慢时,更不能嫌弃孩子甚至伸手代劳,可以提出合理的建议,给孩子充分的鼓励和赞美。渐渐地,孩子会爱上做家务,逐步掌握劳动的技能,体验做家务的乐趣和成就感。在家庭生活的日常小事中不断渗透和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动手能力和劳动习惯。家庭劳动教育是学生在校劳动教育的有益补充。
2.假期亲子主题劳动实践活动
寒假开展“我劳动,我快乐”主题实践活动,暑假开展“我劳动,我成长”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和指导下完成一项家务挑战,掌握一项劳动技能,并亲子合作完成一件劳动作品,可以是种植植物、烹饪食物、制作手工艺品等。在亲子劳动中让学生体会家长的日常生活,体谅父母的辛苦,拉近亲子关系,让学生在与父母的合作中学会感恩,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通过以上方式,劳动教育在“润物细无声”中融入家庭,在校外得到了延伸。
(二)開设劳动教育课程,校内劳动教育常规化
针对校内的劳动课程,学校把劳动教育渗透到每一个教育细节当中,把劳动教育常规化。
1.校内常规劳动教育
开设每天、每周的劳动教育课程。每天早晚的常规劳动任务有打扫教室、公共区域的卫生等。每周有一个课时的劳动课,内容有劳动教育主题课程、美化校园大扫除劳动等。针对寄宿学生,执行学生自主管理制度,让学生互帮互助,自己叠被子、洗衣服、打扫卫生等,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每月在学生中推选“劳动之星”,激发他们的劳动热情,培养他们爱劳动、会劳动的劳动习惯和劳动价值观。同时,每周对劳动情况进行总结,对劳动积极向上、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扬奖励。
2.校内特色劳动教育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是新时代发展所要求的,也是新时代劳动教育所注重的。学校通过开展创意机器人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让学生认识到劳动实践需要创新才能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开展“劳动美”实践活动月,把劳动教育落到实处、细处,表现突出的学生可以评选为“劳动之星”。学校组织学生志愿者在校园内开展志愿活动,例如开展“绿色家园”植树活动,用行动践行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理念,厚植绿色情怀。开展“粽香满堂飘,粽意满校园”端午节活动,让学生在感受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认识到平凡生活中劳动的不平凡意义。
(三)家校村融合,劳动实践多样化
利用整合后的家校村资源——家校村共育实践基地、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带领学生利用节假日开展公益志愿服务活动,组织亲子实践活动、田间劳动体验活动等。例如在全国学雷锋纪念日开展街道大扫除服务活动,引导学生学习雷锋精神,做新时代学雷锋传人,帮助他人,快乐自己,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用实际行动践行雷锋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庆节期间,在家校村共育实践基地、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展“耕读传世,培根铸魂”亲子劳动研学活动,利用田间课堂,让学生了解四季节气,体验农事劳作,学习劳动技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本次活动,学生从劳作中习得技能,了解农耕文明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并促进了亲子沟通,加强了家庭劳动教育。寒假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展“劳动研学,耕读育人”亲子冬令营活动,让学生走进田园,认识农作物,体验田间劳作,感受劳动的苦与乐,在劳动中成长。
利用家校村共建的劳动教育平台,从多方面让学生在劳动中有所收获、心有感悟。在这些劳动实践活动中,家长和孩子其乐融融,共同感受劳动的快乐和喜悦。每一次的劳动实践活动,都是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成长过程,促使劳动教育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四、劳动教育,生命必修课
劳动教育不能单凭社会、学校或家庭一方的力量,而是需要三者协同合作、融合互补才能发挥劳动教育的重要力量。学校应联合家庭、村委会,加强初中生劳动教育,让学生在劳动实践活动中形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培育优良的劳动品德,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具备一定的劳动能力。
劳动教育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必修课,在践行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必须时刻坚守立德树人目标,将学生的成长作为劳动教育各项实践活动的中心工作,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做到知行合一,把劳动教育变成一种自觉的教育力量,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志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5: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