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优化路径研究
2023-09-06张香惠
张香惠
摘要:农村养老问题涉及民生福祉,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紧密相关。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不均衡问题明显,一个覆盖面更广、可推广性更强的多层次多主体的养老服务体系亟待建立。文章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将农村老年群体需求划分为“有所养”“有所安”“有所依”“有所得”和“有所为”五个方面,分析现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主要存在农村养老群体抗老能力较弱、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农村养老保障不完善、养老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为此,结合福利多元主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困境要厘清主体权责、平衡主体关系、优化资源配置,从而建立完善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养老服务;马斯洛需求理论
文章编号:1674-7437(2023)07-0136-03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3.89 文章标识码:A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同时提出“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为农村养老事业建设引入多元主体[1]。农村养老问题涉及民生福祉,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紧密相关。但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原有封闭稳定的社会结构被打破,传统家庭养老方式式微。而农村老年群体多种养老需求日益凸显,养老服务供给明显存在不均衡问题。一个覆盖面更广、可推广性更强的多层次多主体的养老服务体系亟待建立。
1 文献回顾
养老服务体系类型方面,许晓辉(2011)[2]认为,居家养老仍是农村老年人主要的養老方式。杨翠迎(2021)[3]认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是我国养老服务发展的核心理念。崔树义(2023)[4]认为,农村互助养老能解锁、动员部分社会成员加入到养老服务中来,实现互助向自助的转变。困境方面,姚兆余(2014)[5]认为,农村养老服务在服务对象、服务质量、服务队伍建设和服务标准化等方面存在问题。刘磊(2021)[6]认为,体系建设存在制度供给不足、市场发展不足、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养老数据调查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可见,过往文献缺乏对于养老服务体系各主体职责的具体研究。文章将马斯洛需求理论和福利多元主义理论相结合,从主体关系方面探索化解困境路径。
2 马斯洛需求理论下农村老年群体需求框架
社会养老服务需求评估是构建与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关键环节。然而,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社会养老服务供给处于兜底线和保基本的初级阶段,社会养老服务供给和服务需求不平衡问题突出[7]。马斯洛需求理论将人类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运用这五个层次的需求对农村老年群体需求进行分析,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其需求。
2.1 “有所养”的生理需求
马斯洛需求理论指出,在人的一切需要中,生理需要是最优先的。对于农村老年群体而言,最基本的需求是生存需求。保障主要源自自身、家庭和政府三大主体。老年人群体拥有一技之长,能够通过劳动换取相应报酬以维持基本生活需要;子女有义务向老人提供基本生活费用及照顾;政府制定并落实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发挥农村养老财政兜底作用。
2.2 “有所安”的安全需求
马斯洛认为,当生理需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之后,人们最需要的是周围环境不存在威胁生存的因素,包括要求社会环境安全、生命财产得到保护,摆脱失业的威胁、生活有保障,病有所医等。对于农村老年人群体而言,安全需求主要体现在生命健康安全和环境安全两方面。生命健康安全需求主要体现在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的科学整合。环境安全主要体现在推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重视老年群体价值;提高老年群体法律意识,有效规避养老风险。
2.3 “有所依”的情感需要
如果生理和安全两种需要得到很好的满足,爱、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就会产生,人们渴望在团体和家庭中有一个位置。家庭在提供情感需求方面占据首要位置,其提供精神慰藉与心灵陪伴的功能具有不可替代性。社交网络的维系在老年群体获取情感需求上同样占据重要位置,与好友的交流沟通能有效缓解老年群体与社会脱节的焦虑,减轻其孤独感。
2.4 “有所得”的尊重需求
除了少数病态的人之外,社会上所有的人都有一种对于自尊、自重和来自他人的尊重的需要或欲望。真正的尊重不是源于对物质条件的渴求,而是源于对高贵内心品质的追求。乡村孕育了众多优良的传统品质,“守望相助”便是其中之一。面对现代文明与经济时代的冲击,农村仍旧拥有浓厚的邻里情谊、互助思想,尊重需求的实现主要体现在互助精神的发扬。
2.5 “有所为”的自我实现需求
自我实现需求是需求理论中最高层次的需要,主要是指能够发挥个人所长来创造价值。这主要体现在老年群体再教育及再就业方面,再教育工作能够优化老年群体心态,在“银发时代”不焦虑、不慌张;再就业能帮助老年群体提升个人技能,创造人生价值。
3 供需失衡: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困境
提供高质量的养老服务、构建完善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是一项解除民众后顾之忧的伟大民生工程。从农村老年群体需求出发,我国目前农村服务体系建设面临农村老年群体抗老能力弱、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不完善、社会组织养老服务存在不足等多方面困境。
3.1 农村老年群体抗老能力弱
抗老能力主要指的是人们在老年时期不依赖他人帮助,独自承担养老压力的能力,主要涉及养老资金基础方面。《中国统计年鉴2022》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 411.9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 930.9元[8]。而在农村居民收入分组情况中,20%的农村低收入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4 855.9元,农村年均收入值不及城镇年均收入值的一半,其中农村老年群体的年均收入更少。可见,农村老年群体整体经济实力较弱,抗老能力较弱,养老更加依赖子女、政府等相关主体的支持与帮扶。
3.2 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家庭从古至今在养老方面都占据中心位置,具有深厚的历史根基与沉淀,且具有不可替代性。然而,根据2016年的人口调查显示,我国农村留守老人有1 6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总数的12%左右,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空巢化”严重,可见,以家庭为主导的传统养老方式式微,家庭在提供经济、精神、健康照护等方面帮助的功能减弱,缺乏家庭养老方式的支持,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构缺乏坚固后盾。
3.3 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不完善
城乡基本养老保障向实现均等化迈进的同时,也存在制度不统一、待遇差异大、医疗保险保障不足等问题。首先,养老金政策各地不一、养老金统筹水平参差不齐。其次,农村基本医疗保障水平较低、起付标准和报销比例难以与农村老年群体的经济实力相匹配。最后,城乡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和投入存在差距、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相对薄弱。
3.4 社会组织养老服务存在不足
这里提及的社会组织主要包括医疗卫生机构、社会养老机构、提供养老服务的社会组织。《2021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告》显示,截至2021年末,全国建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5 431个。两证齐全(具备医疗卫生资质,并进行养老机构备案)的医养结合机构6 492家,比上年增长10.8%;机构床位总数为175万张,比上年增长10.4%[9]。但仍有部分医疗机构使用农村厂房挂牌却仅有空壳,实际上无法提供有价值的医疗卫生服务;医养结合机构有门槛,经济条件较差、一般的农村老年群体无法享受医疗卫生服务,普惠性较弱。一些养老社区和社会养老机构商业性质较强,对老年群体真正需求重视度不够;政府购买的养老服务可持续性较差。可见社会组织、机构所提供的养老服务质量粗糙,虽然数量上可观,但质量上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4 福利多元主义视角下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优化路径
福利多元主义是在应对福利危机背景下提出的新社会政策的理论范式[10]。福利多元主义主张福利的来源多元化,个人、家庭和志愿组织、民间机构等其它主体也应是福利的提供者,并承担相应的责任[11]。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虽涉及多方主体,但仍然存在供需失调的困境。究其原因在于各服务主体缺乏厘清各自职责的环节,使得其养老责任边界模糊,造成服务体系建设过于依赖单一主体的现象,导致养老服务供给过剩或不足,最终形成供需失调的困境现状。解决农村服务体系建设困境,重点在于厘清服务主体权责、平衡主体关系、优化资源配置,从而达到供需平衡。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随着各种资本、技术及人才的下乡,在盘活农村土地等资源、给农民带来赚取养老金机会的同时,也为农村带来大量养老主体,给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带来新机遇[12]。
4.1 多重定位:重塑政府角色身份
其它福利责任主体都是在政府所规定的福利制度框架内参与福利行动[13]。首先,政府应发挥其引领者的作用。引领养老资源向农村倾斜,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积极带动社会力量注入农村养老事业,激活市场活力。其次,政府应发挥兜底者的作用。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障机制,提高农村医疗保障待遇水平。再次,政府应是社会养老服务的监督者。政府应加强对养老服务行业的规范性管理,强化对其提供的养老服务质量评估与监督,保证服务合理合法且符合老年群体需求。最后,政府应是养老资源链接者。切实了解农村老年群体实际需求,进行合理的资源对接,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4.2 固本强基:强化家庭养老功能
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国家庭受“孝”文化的深远影响。首先,借助文化振兴,在乡风文明建设中重构“家文化”。在乡风民俗建设中,加强家风建设,大力倡导孝道文化,着重强调家庭对于赡养老人的义务与责任。其次,通过产业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提升经济水平,带动青壮年劳动力回流,使青壮年重回养老建设队伍中。
4.3 推广普及:增强社会养老普惠性
社会作为生命体存在的场域,在福利多元主义理论多次演进过程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以社区、社会组织、民间慈善团体为代表的社会要素与组织振兴所要求的主体——农村基层党组织相契合。首先,社区与农村基层党组织相配合。社区在提供养老服务时具有信息和地域优势,基层党组织能够联系、动员和团结群众。因此,社区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应配合工作,搭建养老大数据平台,反映群众需求;增强养老知识、养老服务的普及和推广。其次,社会组织应与农村基层自治组织相配合。在服务过程中积极培育孵化农村基层自治组织,推动服务可持续发展。最后,基层党组织融入民间慈善团体,支持养老慈善服务发展。
4.4 精准靶向:发挥市场多样化养老服务功能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认为,市场通过竞争机制来提升资源使用的效率,能够弥补“政府失灵”所带来的养老服务漏洞。市场相较其它主体而言,在捕捉群体需求动向方面更加灵敏,从而能够提供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服务。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引下,市场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带动养老资源向农村倾斜;分层分类提供服务,有的放矢,减少养老资源浪费;强化公益慈善性质,参与主體市场化但服务内容和理念去市场化,增加人情味。
4.5 增能赋能:提高农村老年群体抗老力
在积极老龄化社会构建背景下,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不能忽视老年群体的主体能动性。乡村振兴推动老年群体再教育事业发展,普及健康养老知识、宣传反诈法律知识、教授就业新技能,推动老年群体养老意识的转变;推动老年群体再就业事业发展,强化其养老经济基础,保证其社会地位,从而保证其自尊需求。
5 结束语
我国农村老年群体数量庞大,并且存在人口“高龄化”“空巢化”的问题,农村养老问题成为我国面临的一大重难点问题。文章通过马斯洛需求理论分析得出老年群体的五大需求,并从老年群体、政府以及社会组织等角度探究服务体系建设困境,最后依据福利多元主义提出厘清各主体职责、平衡主体关系的化解路径,强化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求是网.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EB/OL].(2022-12-01)[2022-12-0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102183-2712846137&wfr=spider&for=pc.
[2]许晓晖,曲玉萍,杨奇.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以吉林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0):18895-18897.
[3]杨翠迎,刘玉萍.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诠释与前瞻性思考[J].社会保障评论,2021,5(04):118-130.
[4]崔树义,田杨,朱珑.积极老龄化视阈下的农村互助养老模式探索[J].东岳论丛,2023,44(01):81-89+192.
[5]姚兆余.农村社会养老服务:模式、机制与发展路径——基于江苏地区的调查[J].甘肃社会科学,2014(01):48-51.
[6]刘磊.“十四五”时期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挑战与任务[J].行政管理改革,2021(05):79-87.
[7]王雪辉,彭聪.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供给水平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9(01):117-128.
[8]国家统计局. 2022年中国统计年鉴[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2022.
[9]李静,沈丽婷.福利多元主义视角下大城市养老服务主体的角色重塑[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2(04):70-76+108.
[10]中国政府网.2021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EB/OL].(2022-10-26)[2022-10-26].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6/content_5721786.htm.
[11]陈立周.当代西方社会福利理论的演变及其本质——兼论对中国社会福利实践的启示[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9(02):28-33.
[12]李增元,李艳营.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農民“资源养老”及其实现形式[J].齐鲁学刊,2020(06):99-109.
[13]陈友华,庞飞.福利多元主义的主体构成及其职能关系研究[J].江海学刊,2020(01):8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