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医科视域下医学院校校史文化育人的实践

2023-09-06袁羽西李志芬杨现洲谢世麒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3年3期
关键词:医科校史医学院校

袁羽西,刘 伟,李志芬,杨现洲,谢世麒

(重庆医科大学:1.科研处;2.附属第一医院;3.护理学院;4.校长办公室,重庆 400016)

新医科是实施健康中国规划下党和国家对医学教育的新要求[1],狠抓“五术”,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人民健康守护者是新医科人才培养新内涵[2];校史文化是一所大学独特精神的积淀传承,大学校史中的人物事迹、奋斗故事、宝贵精神是学校慎终追远,激发学生勇毅前行不可替代的鲜活教材,其教育力、感召力有着其他思政教育资源所不能达到的育人效果[3]。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传承优秀校史文化,讲好学校发展历史故事,加强医学生对专业文化的自信[4],是培养“五术”卓越的医学创新人才面临的现实课题。

1 加强校史文化育人契合新医科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1.1 校史文化是医学院校立德树人不可替代的独特育人资源

在“大医学、大卫生、大健康”的概念引领下,新医科强调从治疗为主向服务生命全周期转变。新医科人才强调以德为先,医德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具有天然的首要地位[5]。良好医德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学校浓厚的人文氛围形成浸润式育人场域,丰富“医学+”人文内涵是推进新医科人才培育的发展需要[6]。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最好的老师就是历史,重温曾经伟大的历史,可以给心中增加很多正能量[7]。”校史文化是连接学校历史、现实与未来的精神桥梁,是一代代医学教育者为医学事业呕心沥血的奋斗史,写入校史的优秀人物是学生的前辈、学长,是学生身边最熟悉最亲切的那个人,他们的成长路径,奋斗历程极易在学生心灵深处产生共鸣,形成学生对自己专业文化专业价值的认同,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不可替代的独特育人资源。

1.2 医学院校校史文化育人能够涵养学生高尚医德

新医科的本质是创新我国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适应新的社会发展,适应人民对健康新需求的一场医学教育改革[8];新医科的灵魂仍然是医,目标仍然是培养德、医双馨的卓越医学人才。

校史文化是学校长期发展形成的一种精神品牌,是学校一代代教育者们价值追求的凝练。学校的校训校歌,是师生的精神归宿;学校的创校先驱、优秀校友,是学生前行的标杆;学校的地标物、展览馆是学校发展历史的浓缩。学生浸润于校史文化场域,于无声处烙上学校独有的文化,展现独有的专业文化自信,校史文化育人与新医科人才培养同向发力,涵养学生高尚医德。

1.3 医学院校校史文化育人能够丰富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医学人才的灵魂。新医科建设强调加强医、文学科交叉[9-10]。改革创新传统医学教育模式,加强医与文深度融合,厚植学生家国情怀、丰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多学科、跨文化的卓越医学人才是新医科教育的新理念,如果我们培养的医学人才并不认同本学科文化,不捍卫自己的学科,这种培养是失败的培养[11]。

校史文化具有天然的人文情怀,对医学生起天然的价值引领、学科认同作用。细数各医学院校的校训校歌:扶伤济世、敬德修业;博学至精、明德至善;医理博精,德能高邃。这些闪耀仁爱之心,救世之责,极具专业特色的校史文化,历经岁月萃取沉淀,引领学生们思考“为什么而学”“学什么”“如何学”。校史文化育人丰富医学人文精神培育。

2 医学院校校史文化育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德育的终极目标是使外显的道德标准内化为人的情感、态度、行为以及价值观[12]。校史文化育人的实质是讲好学校发展历史故事,传承学校优秀文化,是于专业课程教学之外为学生创建一种文化场域,寓自然、愉悦中让学生浸润感知自己学校的文化,汲取为医为仁的奋斗力量。在新医科建设下,各医学院校的校史文化育人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仍有较多的单科性医学院校,人文磁场较弱,校史文化育人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2.1 校史文化无精神品牌价值引领作用不强

学校不重视校史文化凝练、升华,缺乏师生认同的校史文化精神品牌。学生无渠道、无路径深入了解自己学校的发展历史。据调研,校内人物塑像、标志等背后蕴含的内涵有44.34%的学生表示不了解;35.84%的学生不了解自己专业的优秀校友;校史馆设计无新意,11.32%的学生不知道或者根本没去过[13],校史文化创新性、趣味性不足[14]。教师仅熟悉自己的专业内容,对校史文化知之不深,文而少育;学生对自己学校的发展历史是碎片,文而未化。校史文化没有很好融入学校“立德树人”理念下的医德培育体系,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体系隔离,价值引领作用不强。

2.2 校史文化单一枯燥激励示范效应不佳

医学教育重专业轻人文现象普遍存在。部分学校的校史文化建设缺少制度上的顶层设计,加之资金和人员不到位,优秀校史资源挖掘不到位,凝练的育人素材无学科特色,表现内容非常单一枯燥,形式非常固化。据调查:有82.14%的医学生认为学校人文精神培育方式较单一[15];49.2%的医学生认为校史主题活动吸引力一般,仅有33.33%的医学生表示学校弘扬校史文化的教育教学活动加深了自己对学校的感情[16]。学校宣传弘扬的校史人物、校友优秀事迹于学生遥不可及,只是故纸堆里、档案室里冰冷的文字,校史文化激励示范效应不佳。

2.3 校史文化传承载体陈旧育人实效差

校史文化主要是以网络、展览馆、标志性建筑、纪录片、舞台情景剧等为载体,通过学生主题教育教学活动、第二、第三课堂传承,学生只有从形式、内容上认同,才有可能内化、传承。然而,在较多的医学院校,因发展需要,学校教学科研楼不停拆建,学校发展历史的地标性建筑无以依存,校园内零散耸立的雕塑蕴含的文化内涵与学校精神不呼应,有大楼无大师现象,校史文化传承仅仅是一句口号。在对学校官网、公众号上是否有校史文化内容的调查发现,25.09%的学生回答不清楚或没有;在对学校宣传栏是否有校史内容更新的调查中,27.48%的学生表示不清楚或从没关注;查阅许多医学院校的官网、公众号,学校历史仅是一段无趣的文字,学生对校史不关注,校史文化育人实效差。

3 新医科视域下医学院校校史文化育人的行动实践

针对单科性医学院校人文氛围不浓厚,文化积淀较弱,学生专业学习压力大,对校史关注度不高,校史文化育人难有成效等现实问题,在新医科建设中,重庆医科大学深挖校史内涵,拓展传承载体,讲好“爱党爱国与爱校荣校故事”[17],将校史文化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积极探索构建新医科下“医学+”校史文化育人创新体系,践行校史文化育人的实践路径,取得显著的育人实效。

3.1 高度重视校史文化建设着力打造校史文化品牌

重庆医科大学创建于1958年,为促进祖国西部医学发展,复旦大学(原上海医学院)先驱一分为二,400多名上医前辈,听党指挥、溯江而上、拓荒巴渝,用爱国、奋斗、担当铸就了学校的“西迁”校史文化。

学校高度重视校史文化建设,深挖细耕“西迁”校史,着力打造校史文化精神品牌,形成极富医学学科特色的“弦歌西进——一代人的理想与守望”的校史文化名片,以此丰富“医学+”文化内涵。学校从制度上将校史文化纳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体系,结合新医科建设目标,成立以专职辅导员为主,专业教师、管理人员密切融合的专兼结合校史文化育人团队,将校史文化无缝融入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方面面,形成文化育人合力。

3.2 升华校史文化精神发挥文化价值引领功能

2021年,学校组织修订各专业培养计划,全面审视新医科背景下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契合,明确医学人才“五术”培育的具体目标,加大跨学科专业融合课程的开设。以“西迁”校史文化为依托,将400多位上医西迁前辈创建重医,奋斗不辍的感人事迹再现于专业课程思政案例库,编写出极富特色的《医学院校课程思政案例集》,为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至此,校史文化全面升华,生动融入学生的专业学习中,再现到课堂教学中,形成新医科下的育人新格局[18],充分发挥了校史文化价值引领功能。

3.3 丰富内容拓展载体织就校史文化育人立体“网”

学校丰富校史文化内容,拓展育人载体,校园网、公众号、博物馆,校史人物显赫呈现;校园内,富含校史文化的地标随处可见;校史文化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织就一张校史文化入脑、走心、践行的育人立体“网”。

第一课堂入脑:浓墨重彩讴歌学校西迁前辈的动人事迹、奋斗历程,校史人物进课堂、进考卷、进课程思政教学大赛;历时半年拍摄细节满满的《向西而歌》纪录片震撼人心,师生观后热泪盈眶;学生更改自己的微信签名,写上以校史人物为偶像的名言录;学校公众号上每期的西迁前辈口述史一经发出,阅读转发点赞量呈几何倍数增长,成为朋友圈里传诵的别人家故事。校史文化深入师生头脑。

第二课堂走心:学校实施5+N第二课堂成绩单,将“五育并举、五术同育”的人才培养理念融入第二课堂项目,校史元素在新生入学、升旗仪式、志愿服务、心理健康咨询、读书分享等活动中融入;在开学第一堂课、清明节大体献礼、5.12护士节、中医文化节等重大活动中,校史人物、西迁二代、三代走上舞台,以话剧、情景剧等学生喜乐形式分享灵动真实的校史人物感人故事。校史文化直抵学生心灵。

第三课堂践行:学校成立“西迁传人”志愿服务基地。在三下乡活动中,“西迁传人”们的义诊服务收获无数赞誉;在样板支部建设中,党建带团建,西迁校史文化有效传承;在抗疫期间,百衣执甲的西迁传人们穿梭在病房、社区、核酸检测现场,以实际行动诠释校史文化精神,为全民健康构筑起一道亮丽的屏障。

近三年,学校入选市级“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获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道人物事迹240余篇;获国家级、市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22项;19个专业获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校史文化育人取得显著实效。

4 持续增强医学院校校史文化育人实效性的思考

4.1 系统规划形成联动育人机制

新医科建设是以丰富的“医学+”人文内涵为育人场域,学校在落实校史文化育人的实践中,以讲好学校发展历史故事,传递学校育人精神为切入点,将校史文化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大体系,落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首先,可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拟定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五育并举”的具体目标和实施细则;其次,研究校史,深挖杰出事例,凝练升华,形成学校独有的文化品牌,组织撰写《校史文化》系列微故事,培育一支讲好学校发展历史故事的专兼职教学团队,将《校史文化》微故事纳入第一课堂作为选修课、在第二课堂主题教育活动、第三课堂团队建设中无缝融入,形成联动育人机制。

4.2 精心设计紧扣学生需求

调研学生需求,精心设计,打造学生喜闻乐见的传承载体。学校可根据医学发展,应用现代光媒新技术,建设富含专业特色,体现学校发展历史的医学博物馆,在校园游览日面向社会开放,形成校园网红打卡点,辐射到市民;同时,对校园进行美学设计,精心布局,校史地标建筑、校史林、校史名人长廊,形成学校独有的人文场域景观,在这些场域前附上二维码进行主题介绍,营造浓郁独有的校史文化氛围,于无声处传递学校精神,引领学生对专业文化价值的认同。

4.3 激发活力提升育人实效

在大学,科学精神、科学家精神与校史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19]。新医科建设是要培养新时代“五术”卓越医学人才,激发学生学习潜力,为学生勇毅奋斗提供能感知的具体学习榜样是校史文化育人的目标。创新校史文化育人方式,激发校史文化活力,在官网、公众号、短视频、抖音等学校网媒上开辟校史文化专栏,由学生自己撰写、录制、讲述;用话剧、情景模拟剧、微故事、微电影等还原演绎校史人物的平凡故事,传承校史文化精神内核,让历史走进现实,让校史优秀人物的光芒照耀学习实践之路,指引学生前行,提升育人成效。

5 结语

追其流者继往开来,站在医学教育教学创新改革关键时期,医学院校如何利用好自己富有鲜明育人特色的校史文化,弘扬优秀历史文化,讲好学校发展历史,增强专业自信,培育“五术”卓越的一流医学创新人才,助力“健康中国2030”宏伟目标的实现,必将成为新医科建设探索的新使命。

猜你喜欢

医科校史医学院校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
校史故事演出
川美80年,一场展览讲述一部校史
读校史 , 走进辽科的前世今生(一)
弘文立教 校史育人——甘肃农业大学校史育人的实践探索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医校协同开展医科生医患心理教育的调查与对策
“慕课”(MOOCs)发展对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的启示
医科院校农村免费定向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探讨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