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漂移与重构
——移动互联网语境下视唱练耳课堂教学新模式探究

2023-09-06许蕴彰

戏剧之家 2023年13期
关键词:网络平台语境音乐

许蕴彰

(泰州学院 江苏 泰州 225300)

进入21 世纪之后,我国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当前社会中,大部分人对互联网技术的依赖度不断提高。在视唱练耳课程教学过程当中,“互联网+”教学模式也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尝试,其能够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时空限制,从而获得广大师生的认可与喜爱。因此,我们应当在“互联网+”模式下为视唱练耳教学提供全新的改革思路,从而提高学生个人能力以及教学质量。

一、视唱练耳教学现状

(一)重视音乐文化的多元性

视唱练耳起源于法国,在视唱练耳教学中采用欧洲音乐文化素材以及西方音乐理论作为教学支撑是较普遍的现象。很多人认为西方音乐文化是相对比较先进的音乐文化,但作为国际音乐文化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视唱练耳课程中融入西方音乐文化也只是为了让学生了解音乐文化本身的多元性,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因此,我国对当前视唱练耳课程的教材内容进行了创新与改革,例如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的《单声部视唱教程》中加入了蒙古牧歌等优秀的民族歌曲,使视唱练耳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帮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我国传统音乐文化。

(二)学习国外先进教学手段

当前国外比较知名的几种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柯达伊教学法、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这三种,应用这三种不同的教学法能够打破传统视唱练耳课程教学重复性和刻板的弊端。在传统视唱练耳课程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只是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学大纲来开展课堂教学,在进行视唱练耳训练时,其活动模式也比较枯燥。如果能够将这三种教学法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则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参与视唱练耳课程学习的热情,有效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进一步活跃课堂气氛。通过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避免出现单调枯燥的课堂气氛,还能够锻炼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和表现力。

(三)借鉴西方优秀的教学体系

1973 年,上海国立音乐院就引进了法国的视唱练耳教学体系,教材内容遵循法国视唱练耳教学体系并采用循序渐进的设置模式,从五声调到七声调,从单声部到多声部,从简单的节奏型向多样的节奏组合慢慢推进,使学生了解更深层次、更有难度的内容,帮助学生在获得扎实稳定的基础后进一步拓展其音乐鉴赏能力[1]。而视唱练耳课程的培养目标也不再将“帮助学生学会这门课程”作为重点,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视唱练耳课程后拥有足够的音乐创造力。

二、通过“互联网+”技术延伸视唱练耳课程教学的价值

(一)丰富视唱练耳课程教学内容

在传统视唱练耳课程教学中,大多都以教师单方向传授知识为主,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受。所以在传统视唱练耳课堂中,教师的嗓音和钢琴成为课堂主体,无法实现多音色教学,很多教师只注重技巧的连续性,导致很多技巧教学与实际音乐作品无法联系起来[2]。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视唱练耳课堂教学能够利用互联网教学素材丰富的优势拓展视唱练耳课程教学内容,学生也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搜集不同地区和不同历史时期的音乐文化。在“互联网+”技术的辅助下,学生能够统一且体系化地对学习内容进行整理。例如,利用不同乐器进行音色对比,在不同场景中构建音乐空间,教师也可以利用线上网络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互联网+”技术还能够突破时空限制,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二)构建全新的视唱练耳教学模式

随着当前我国教育改革脚步的不断推进,网络课堂和信息技术辅助的课堂逐渐成为主流教学模式,而视唱练耳教学也逐渐集中于学生网络自主学习与教师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学生通过平台选择学习时间与地点,同时也可以利用相关智能软件提交作业并提出疑问,学生和教师之间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来延展交流空间。

(三)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视唱练耳课程的兴趣

视唱练耳课程本身就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在大部分高校的音乐类专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视唱练耳课程学习也直接决定着学生的音乐发展程度。因此,将互联网资源融入视唱练耳课程教学中能够有效凸显在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互联网+”技术作为一种课堂教学辅助手段,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感知能力[3]。合理利用“互联网+”技术能够端正当前高校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态度,进一步提高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质量。因此,在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视唱练耳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以及心理发展规律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在视唱练耳课程学习过程中产生足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移动互联网语境下视唱练耳课堂教学新模式探索路径

(一)遵循视唱练耳课程教学原则构建高效的课程教学体系

在高校音乐课程教学体系中,视唱练耳是重要的音乐学科基础课程,学生在视唱练耳课程中形成不同的认知方式,学生的自我认知以及教师的引导认知也适用于不同的视唱练耳课程教学。因此,在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开展视唱练耳课程教学时,应当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将其实际感官感受融入视唱练耳课程教学中,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遵循以下原则:单学科和多学科融合的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原则、层次化教学的原则、针对性教学原则[4]。因此,这就要求视唱练耳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不同音乐水平和兴趣爱好,真正抓住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相结合,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例如,在移动互联网语境下开展视唱练耳课程教学就必须根据当前实际教学情况优化教学模式,遵循基本课程教学原则,完善移动互联网语境下的视唱练耳课程教学体系,推动学生参与课程的主动性,在不断巩固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例如,在学习如何采用大小调音阶方法进行视唱练习时,教师可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在互联网查找相关教学资源并录制课程教学视频,向学生进行对比演示,让学生们都能够拥有足够的机会在课后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并鼓励其自主训练。通过全新的视唱练耳课程教学模式发挥移动互联网语境下网络资源丰富的优势,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构建科学全面的网络教学平台

在移动互联网语境下,各大高校均致力于创建独立的校园网络教学平台,校园网络教学平台已经成为各大高校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学生能够利用网络平台自由地选择自己想要学习的课程内容,同时也能够在网络平台中更快、更便捷地了解当前学校的课程内容变化以及最新的校园资讯。这种校园网络平台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开支,也能够方便教师和学校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当前校园网络平台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解决了在传统课堂当中存在的空间受限问题与资源不足问题。当前高校有许多教师在网络教学平台上传电子教案和视频课件,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复习所学并进行巩固,还能在网络平台上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后练习[5]。在视唱练耳课程中,如果仅依靠课堂上的教材内容学习和听力训练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提高学生的全面素养,大部分教师会选择利用独立创作和其他类型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并将活动成果发布到校园网络平台上进行共享,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随时随地开展课后交流与练习。除此之外,大部分校园网络平台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时间与学习行为进行实时监控,教师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平台的监测功能有效督促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质量。

(三)利用互联网平台传播视唱练耳学习内容

在移动互联网语境下,新媒体平台也是传播信息与资源的主力,在当前视唱练耳课程教学中,微信公众号推送也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大部分以微型文章的形式呈现在大众视野中,学生通过学习相关文章内容去了解当前专业知识以及热点前沿。这种便捷的学习手段能够吸引更多高校学生,学生也可以在班级群内转发相关的微信公众号文章,延展课内外学习空间,打造多维学习平台[6]。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有选择性地关注微信公众号,并在文章的下方与作者展开对话交流。通过这样的方式促进学生与专业人士的学术碰撞,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的便捷性和时效性,在网络平台上实现面对面的沟通与探讨。在微信公众号中,教师也可独立创作并发布相关的训练技巧和训练内容,学生可以在课后借助教师创设的公众号开展自我训练,并在公众号下方留言,及时提出自己的疑惑,实现全过程性的有效反馈。

(四)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创新视唱练耳教学模式

从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特征两个角度来看,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打造课堂以及创设自由轻松的教学氛围是必不可少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教师在视唱练耳课堂中可以结合多媒体手段、计算机技术等丰富的教学工具,让学生们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音乐作品的魅力,帮助更多学生提高音乐审美能力[7]。例如,在学习《保卫黄河》时,教师可以讲解相关的历史知识和视频资料,使学生们了解这一作品的创作背景。除此之外,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避免采用“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必要时可以采取小组合作交流等多样手段,引导班级同学之间展开互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通过这种互动的模式,锻炼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四、结论

总体来说,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移动互联网技术已成为大部分人日常工作与学习的重要工具。因此,将教育与移动互联网语境相结合,不仅能够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还能够有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在高校视唱练耳课堂教学中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也能够帮助学生通过更加直观形象的方式了解多元音乐文化。

猜你喜欢

网络平台语境音乐
一种基于5G网络平台下的车险理赔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网络平台打开代表履职新视窗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依托网络平台,构建学习评价新模式
跟踪导练(三)2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