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观察生活对演员塑造角色的作用分析

2023-09-06左龙

戏剧之家 2023年13期
关键词:情境生活

左龙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37)

观察生活对演员演绎和塑造角色具有重要作用。演员必须通过观察现实生活来揣摩剧本的人物特点、形象,进而形成自己的理解,更好地展现特定环境下人物的性格特质。[1]。

一、什么是观察生活

生活是一个丰富的素材库,不仅具有形形色色的人和物,而且每天这些人和物、人和人之间都发生着各种各样的故事,这为戏剧创作提供素材的同时也为演员提供了观察的渠道。

观察生活是一个借助个体的各种感官接受外部特征的心理活动过程[2],目的在于看清事物的本质属性。观察生活也是一种学习表演的方式,是培养演员的观察、模仿能力,训练演员进行表演、创造人物的方法之一,更是演员积累生活经验的一种方法。演员主要通过自己的形体、声音和表情等去演绎和创造角色,这是一个模仿和再现的过程。基于此,观察生活其实就是观察人物性格、关系和矛盾,通过揣摩来掌握人物的内在心理活动、习惯性动作和语气等,争取做到可以代入角色,想其所想、做其所做。

观察生活、体验角色不是最终目的,这个过程的所得所感最终需要通过演员与相关人物的“对弈”,将生活中的“人”内化到戏剧中的“人”身上。

二、怎么观察生活

以往的研究和实践可以证实,观察生活可以有效提升演员塑造角色的能力,提高演绎角色的真实性和共情力,是创作积累的根本途径[3],那么该如何观察生活呢?观察生活是包含“观察—揣摩—感受—记忆”的一个过程[4]。

(一)观察

观察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直接观察的对象是目前存在的人和物,间接观察针对的是目前不存在的人和物。

如果是生活中经常见到和接触的人物角色(比如老师、父母、交警等),可以通过眼睛直接观察,这是最直接的“观察生活”。因为常见,所以可以随时观察,随时模仿,这类角色的情境往往比较固定,人物关系网即使复杂也相对容易观察。如果是生活中不常见到的人物角色(比如:军人、航天员、飞行员),对这类角色需要结合生活体验来观察。电影《独行月球》中饰演袋鼠的演员郝瀚为了更好地演绎袋鼠这个角色,花一年的时间观察袋鼠的生活习性,模仿袋鼠的蹦跳,通过不懈的努力,最终成为该电影中非常受欢迎的关键角色。

如果是特定时代的剧本,比如历史剧或者战争剧,往往缺乏可以参考和观察的对象。这种情况下的观察更多的是通过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从现有的文字记载中寻找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思维方式,这种情形下虽然无法亲身体验,但是可以站在上帝视角,纵观其一生,思考角色在特定情形下的心理活动和性格表现。

(二)揣摩

揣摩的目的是总结共性和挖掘个性。观察是获得“信息”的第一步,如何对信息进行第一步加工是扩大信息价值的关键。

在一般情况下,悲伤、欢笑都是相通的,比如拿到梦寐以求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和经过不断努力获得心仪公司的职位的心情是一样的。演员善于总结不同情境下不同角色的共性,这对于其演艺事业有很大的帮助。

心路历程不同,人物性格不同,一件事情带来的情绪变化也许不一样,这就需要演员在观察的过程中挖掘个性。例如《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经历妻子去世、创业失败等艰难,每次厄运降临在他身上,他的难过都表现得相对内敛,让人不易察觉,这种难过相对于外放直接的情绪展示可能更考验一个演员对人物的解读。

揣摩角色就是总结不同角色在不同情境下面对相同或者相似的矛盾的处理方法。表演有技巧,但更需要真情流露,而真情流露的前提就是观察生活和揣摩角色。

(三)感受

感受的本质在于如何在角色和自己之间找到“连结点”,也就是说,演员需要以自我为出发点,寻找与角色相似的感受、状态和情绪记忆[4]。很多时候,因为演员的极致揣摩和感受,最后其可以和角色融为一体,塑造该角色的初始经典形象,每当看到该演员,人们就会想到他的经典角色,其他人对该角色的演绎都会被拿来对比或者以他塑造的角色形象为模板。比如,六小龄童在电视剧《西游记》中塑造的孙悟空一角深入人心,人们提起孙悟空,就会想到六小龄童扮演的孙悟空。六小龄童也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自己出生于“章式猴戏”世家,阅读剧本的过程中,他常常将自己想象成孙悟空,感受孙悟空的情绪、心理变化。

因此,要想把文学形象转化为舞台形象,演员应当深入体验角色、生活,从生活中捕捉灵感,从而创作出真正有血有肉的经典角色。

(四)记忆

记忆的内容大致有两类,一类是情绪记忆力,演员在特定情境下,面对某种矛盾后产生情绪反应,以便形成肌肉记忆,下次遇到相同或者相似的戏剧情境刺激时可以及时表现出来;另一类是通过灵活控制自己的身体,使自己肢体协调、声音可塑。在观察生活的过程中,演员将生活中的各种人物以及他们面对事件时的不同反应准确地捕捉,并储存在自己的“身体仓库”中,为以后塑造人物提供大量可提取、编辑的素材。

三、角色塑造

角色塑造主要体现为虚拟性和表现性[5],“塑造”一词包含演员对角色的表现力,也从侧面说明角色对于演员来讲是虚拟的,不仅这个角色是虚拟的,角色所处的情境也是虚拟的。角色、情境等具有虚拟性,因此,塑造需要想象力,特别是间接观察和无法进行体验的角色,有时还涉及无实物表演。

角色塑造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这也是“观察生活”的关键。

(一)“上帝视角”审视角色

当演员拿到剧本以后,可以先通读全文,梳理和总结与该角色有关的故事线以及影响其成长的关键人物和事件,以此来判断该角色的性格特征。通过研究人物故事线,观察角色在发生矛盾冲突时,面对不同人的不同外在表现和内心活动。演员从上帝视角思考角色,更易理解在特定情境下人物该有什么反应,更好把握角色的微表情和特定习惯。

(二)注意角色的基本装饰的变化

基本装饰也表现了角色的特定性和故事发展进程及人物关系的变化,角色不同时期的基本装饰可能都不一样,预示着人物关系在发生变化,这种微妙的变化需要角色通过外在的“活动”表现出来。例如,大型古装仙侠剧《沉香如屑》的女主角的衣服由一开始的紫色变为后来的粉色,预示着她和男主角之间的感情线变化。

(三)揣摩角色的举动姿态和神态

同一部戏剧作品中,不同角色的站、坐和行礼等动作会存在较大的差别,以此来凸显该角色不同于其他人物的鲜明特征。演员在塑造角色时,需要仔细揣摩其举动姿态,综合归纳人物典型的外部特征。

四、观察生活对演员塑造角色的作用分析

(一)拉近与角色的距离

虽然剧本创作来源于现实,但角色依然具有虚拟性,且很多时候演员和角色的各个方面(特别是性格)都大相径庭。通过对角色的不断观察,演员对角色的了解越来越深,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演员亲身体验角色生活,这无疑拉近了演员与角色的距离,对于演员塑造角色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电影《神探大战》中,香港演员刘青云为了更好地演绎角色的“疯魔”状态,反复揣摩人物所处的矛盾网,记忆角色的特定习惯和外部动作,一步一步拉近与角色的距离,尽量做到将生活中的“我”融入角色中的“我”。

(二)弱化技巧式表演对演员的束缚

表演有技巧,也需要运用技巧去处理一些表演动作,但过于技巧化很容易固化演员的表演形式。比如,哭有很多种,亲人离世的悲伤哭和瘫痪的人经过积极康复训练而重新站起来那一刻的喜极而泣是不一样的,不同的角色在相同情境下的情绪表达可能有很大的不同。

技巧式的表演形式是一种单一模式、运用相同的腔调或者声调去扮演不同情境、不同阶层的人。这种表演阻碍了演员发挥想象力和对“观察生活”的揣摩和感受。真正的艺术表演是灵活的、鲜活的、带有演员对角色的理解的[6],著名的话剧演员李默然曾说:“活人演活人给活人看”。想要把角色演活,光有技巧式处理肯定是不行的。作为艺术的演绎者和二度创作者,不管参演什么角色,都应该深入“观察生活”和体验角色,在观察中寻找灵感和突破[7],从而塑造出活生生的角色,即将角色演活。

(三)激发演员想象力,塑造更加立体的角色形象

很多时候,演员和需要演绎的角色之间有很大的差别,那演员如何在舞台上呈现与自己不一样的角色形象呢?这需要演员拥有很强大的信念感,进入一种真实的人物自我感觉中。这种信念是激发演员想象力的钥匙,能给演员的艺术创作带来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没有丰富的“观察”和“体验”,角色在演员面前就是线性的,无法形成一个立体的人物画像,那么演员在演绎的时候就会表现得不自信和不知所措。如果演员经常观察生活,观察周边的人和物,通过揣摩、感知和总结,即使无法完全体验到角色所处的“环境”,也可以靠之前积累的经验,想象该怎么呈现,在塑造和演绎过程中慢慢走进角色,慢慢将自己与角色融合在一起,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五、结论

“观察生活”是演员在学习表演或者接触新角色的过程中经常进行的练习项目。观察生活内在地包含一种“练习”的动作,观察后必然要对观察到的内容进行揣摩、分析、模仿和记忆,才可以将其内化为演员塑造角色的能力,提升演员对角色的理解水平,最终通过演员演绎展现在观众面前。

明确了“观察生活”对演员塑造角色的重要性后,关键是明确如何进行“训练”以及观察的“素材”。素材的选择可以参考角色的身份、背景和人物关系,很多表演课的教材都有真实的案例可以借鉴。“训练”的安排更讲究逻辑性,这需要按照表演科学的常规,循序渐进地进行表演基础训练。

猜你喜欢

情境生活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护患情境会话
护患情境会话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水煮生活乐趣十足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生活小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