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笛乐艺术风格探析
——以作品《江河情》为例
2023-09-06李怡琳任俊文
李怡琳,任俊文
(太原师范学院 山西 晋中 030012)
一、中原笛乐简述
20 世纪50 年代左右,竹笛以独奏乐器的身份出现在世人眼中。随着优秀的竹笛作品和演奏家不断涌现,竹笛渐渐形成南北两派,并且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我国中部地区一个重要的流派逐渐形成,这就是“中原笛乐”,其开创者为竹笛演奏家孔建华。
“中原”又称华夏、中州等,指的是洛阳开封一带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中原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这片土地孕育了众多文化。孔建华的作品中大量地使用了黄河、长江流域的民间音乐元素。其作品《故乡的回忆》大量使用河南豫剧和曲剧的音乐素材。在中原笛乐发展过程中,孔建华定居湖北省武汉市并多次进行民间采风活动,在音乐创作上大胆突破,以湖北等地的民间音乐作为创作素材。
中原笛乐的开创者孔建华先生在黄河岸边出生,在长江边上成长。对黄河与长江的深厚感情,影响了这位杰出艺术家的一生。自入党以来,他将个人的一生全部献给了党和人民。孔建华在晚年回望过去之时,参与革命后的人生经历使得他感慨万千,这些革命经历激起了他的创作灵感,作品《江河情》应运而生。
二、作品《江河情》分析
(一)结构分析
《江河情》是孔建华先生于1986 年创作的作品,在演奏形式上,曲笛梆笛交替吹奏,既发挥了曲笛深沉、抒情的功能又表现了梆笛高亢、嘹亮的特点;在音乐素材上,采用湖北民歌和河南曲剧,并将两者巧妙结合,使乐曲的形式与内容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江河情》是复三部曲式结构,分为首部、发展中部、再现部和尾声。一般有钢琴伴奏,本文仅针对竹笛部分进行详细分析。
1.首部
首部速度为快板,呈现出激烈欢快活泼的气氛,一共分为三个乐段,乐段A 乐段A1 及乐段B。
乐段A 多使用附点、弱拍的节奏进行,并将进行曲的节奏速度与附点的节奏型巧妙结合,给人以波涛汹涌澎湃,不停前进的感受。前16 小节多使用5125为主干音,这几个音的不断出现犹如车轮一般,推进人们的情绪。后21 个小节在弱拍位置上进行颤音,与后倚音相结合,展现了中原笛乐的独特艺术风格。结尾处下行音阶与后倚音相互配合,力度由很强逐渐减弱至较弱,为下一乐段的进入作铺垫。乐段A 的速度为快板,音乐旋律围绕徵音进行,整体表现出一种积极的前进情绪。
乐段A1 是主题材料以低八度的形式再次出现,并且对其进行展开。调式上以徵调式开始,接着离调,转向宫调式,再转回徵调式。使用三次上行模进,突出这部分的音乐形象“革命步伐”,而后三次新动机的下行模进,连接后一个乐段的新主题进入,承接后续情感和音乐形象的发展。
乐段B 第一句为连接句,以1245 这四个音为主音并使用吐音演奏,增加了激烈奋进的情感,与后续推出抒情形象形成鲜明对比。该乐段以徵调式为主,以“5”为主干音,呈现出明亮的调式色彩,在表达内容方面是积极向上的。同时,该乐段使用广板的速度,这部分的结构为非方整性的“起承转合”结构,旋律线呈现出波浪起伏,连绵不绝的线条,将抒情歌唱的形象展示出来,并突出音乐形象的歌唱性、抒情性。这部分旋律多使用四度跳进,并且音区跨度大,具有独特的湖北民间音乐特点。
作者在创作首部时增加了很多装饰音,用来展现河南豫剧色彩。
2.发展中部
发展中部以散板进入,散板在结构位置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上承接首部,对下引出发展中部的慢板部分。调式上使用首部的主调徵调,后转为宫调式。中部是再现单二部曲式结构,分为乐段C 和乐段D。
乐段C 与钢琴配合紧密,有一唱一和之势,体现如泣如诉的情感。乐段C 速度为慢板,由散拍子变为2/4 拍,调式上使用宫调,每个乐句的结尾呈依次递减排列。旋律上十六分音符使用较多,同时大多为二度三度,偶尔使用跳音,这也是湖北民歌的特点之一。
乐段D 以河南曲剧《卷席筒》为音乐素材。竹笛部分的旋律对《卷席筒》进行加花变奏,钢琴伴奏对《卷席筒》的旋律进行发展。乐句以弱起开始,调式上为宫调,旋律上以124 为主干音,且呈现阶梯式下行的旋律线条,呈现出深情饱满的音乐形象。中部的四个乐句结束时结构相同且都以宫音结束。
3.再现部
再现部为首部的省略再现。节奏节拍上,首部为2/4 与3/4 混合交替出现,再现部先3/4 后2/4,使得音乐形象“革命步伐”再次出现并且更为热烈。调式上,首部为D 调徵调式并用曲笛演奏,再现部徵调与商调交替出现,并且由D 调曲笛转为G 调梆笛,使音乐色彩更为鲜明。结构上,首部为三个乐段,再现部为两个乐段,相较于首部缩短了一个乐段。同时,钢琴伴奏与竹笛旋律使用卡农模仿的复调进行,形成一种连绵不断、前赴后继的音乐感受。以17 个小节的吐音为补充连接,前5 个小节是巩固前乐段音乐形象的补充,接着的8 个小节转换情绪,为后续的连接作准备,最后的四个小节连接尾声。
4.尾声
尾声由22 个小节的广板构成,形成一种宽广辉煌的音乐感受,强调辉煌光明的音乐色彩。在调式上使用宫调式,并且以5135 作为主干音,使得音乐色彩更为明亮鲜艳。节奏节拍上,一改之前的3/4 和2/4,使用4/4 形成一种宽广辉煌的独特气势。音区多为中高音区,将音乐的气势推向高潮,将满腔热血与澎湃的情感融入乐曲当中,使人回味无穷。
(二)音乐元素分析
1.河南民间音乐元素
作品《江河情》充满了浓郁的河南民间音乐风韵,首先是首部中的乐段A 和乐段A1。这部分的河南韵味主要来自对河南豫剧唱腔的模仿。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韵味醇美、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正是对于豫剧声腔的模仿使得这部分音乐能够充分发挥豫剧的独特韵味。发展中部以河南曲剧《卷席筒》为音乐素材。除了对《卷席筒》的旋律进行加花变奏以外,还多使用偏音“4”。同时,演奏这部分音乐时,多加气震音,也是为了增加河南民间音乐的韵味。豫剧有“十出豫剧八出哭”的说法,具有强烈的冲击力和感染力。这种强烈的感染力和冲击力被孔建华用于《江河情》创作之中。
2.湖北民歌音乐元素
作品《江河情》除了使用河南民歌素材以外,还使用了湖北荆州民间音乐元素,这样的音乐元素贯穿整部作品。作品大量使用四度跳音和十六分音符相结合的音乐形式就是借鉴了荆州民歌。乐段B 音调悠扬婉转,节奏明快,富有动感,而且旋律朗朗上口,具有浓郁的原生态风味,也体现了湖北民歌音乐特色。
(三)演奏技巧分析
1.气息运用
作品《江河情》整体磅礴大气,就如同长江黄河奔腾广阔,在气息的运用上要求更为细致。首部与再现部节奏欢快,调式色彩明亮,内容积极向上。旋律音符间跨度较大,所以需要气息配合音乐旋律的进行,情绪上要主动积极。由于再现部是首部的动力再现,所以演奏时的情绪要更为激烈,更为主动,气息速度要更快。同时,再现部的吐音部分,旋律和力度不断增强,所以演奏吐音时,气息应从缓到急,从弱到较强,情绪应该越来越激烈。
在气息应用上,气震音是《江河情》中不可缺少的音乐表达形式。尤其是在发展中部,这部分使用慢板的速度,为体现音乐形象,所以气震音的使用较为密集。乐段C 主要描述了深情的音乐形象,所以气震音的使用需要更加注重内在,起伏以平缓、深沉、均匀为主。
2.手指运用
《江河情》为凸显独特艺术风格,大量使用手指技巧,比如抹滑音、后倚音等,这些被广泛应用于中原笛乐的作品当中,是中原笛乐之美的独特表现手法。
(1)抹滑音
全曲多处使用抹滑音技巧,以此来模仿曲剧的唱腔,气息与手指要紧密配合,气息的调动与手指的滑动要同时进行,这是中原笛乐的特有演奏技巧。抹滑音在作品《江河情》中大量出现,尤其是首部和再现部当中,借鉴河南曲剧唱腔,增加了河南民间音乐韵味。
(2)后倚音
后倚音同样具有浓厚的中原笛乐特点,在首部与再现部多次出现。演奏时,手指迅速完成开闭动作,并且在打开手指的时候增强吹奏力度。运用后倚音的指法以后,音符更加具有冲击力和爆发力,使得音乐更加具有力量感和感染力。
(3)历音
尾声广阔辉煌,是整首乐曲的高潮,呈现出宽广明亮的音乐形象。因此,在这一部分使用大量的历音,每一个乐句的开始都由历音引出,将乐句情绪向前推进,同时,也解决了由于突然转为更小巧的梆笛而产生的口风问题。历音的增加将两个乐句更加合理且舒适地连接到一起。另外,这一部分是全曲的高潮部分,气息速度最快,配合积极主动的情绪,可以让曲目更有冲击力。
三、中原笛乐特点
(一)以地方(以湖北河南为主)音调为素材
在中原笛乐的众多作品当中,以地方音调为素材的作品比比皆是。在《江河情》中,孔建华先生大量使用黄河、长江沿岸的民间音调。除此之外,孔建华先生的很多作品如《故乡的回忆》《黄鹤归来》等都以地方音调为素材。《故乡的回忆》以河南豫剧“抬花轿”“慢二八”等作为素材,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对故乡的深厚情感。《黄鹤归来》借鉴了汉剧音乐素材。
(二)根据地方音乐特点产生的演奏技巧
中原笛乐大量使用根据地方音乐特点产生的演奏技巧。比如,模仿江汉平原一带的民歌唱腔所创造的“抹滑音”,演奏时以主干音为主,向下滑动手指并迅速返回主干音,谱子中写作“前倚音”。模仿湖北民歌创作的“后倚音”,演奏时手指迅速完成开闭动作,并且在打开手指的时候增强吹奏力度,在关闭音孔的时候还原,谱子上写作“后倚音”。比如,《故乡的回忆》多使用吐音、历音、抹滑音,并且融合南派与北派的竹笛特点。《江河情》交替使用梆笛、曲笛,使用气震音、抹滑音、历音,具有独特的艺术风味。
(三)以生活、人民为创作题材
《江河情》中孔建华先生以自己的故乡为创作题材,同时融入了自己的革命经历,使作品的音乐形象更加突出,更加鲜明。而《农村新貌》《运输忙》等这些作品描写了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正是因为以生活、人民为创作素材,才使得中原笛乐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感。
四、结语
作品《江河情》是孔建华先生晚年的作品,象征着孔建华先生对自己艺术生涯的总结。其作品大量使用长江、黄河流域的民间音乐素材。此外,孔建华先生的作品大都贴近生活,符合人民大众的口味,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正是这些因素使得中原笛乐扎根于人民的土壤之中,这也是中原笛乐发展的法宝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