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身体感受对塑造角色的重要性

2023-09-05杨培涵

戏剧之家 2023年14期
关键词:繁漪身体动作

杨培涵

(武汉传媒学院 湖北 武汉 430205)

国内外戏剧大师们提出塑造角色的“三位一体”“三种能力”“三个统一”等表演理论,毋庸置疑,演员本身是塑造角色的核心介质。表演时,演员的感受即角色的感受,反之亦然。真实且准确的身体感受能帮助演员从细节、情感、动作等方面塑造鲜活的舞台艺术形象,演员抓住身体感受的变化就能有效地提高塑造人物的能力。

一、身体感受释义

(一)什么是身体感受?

身体感受即演员以有机天性为基础的下意识创作。表演元素中真听、真看、真感受是演员塑造角色的基础能力之一,现实主义戏剧要求演员化身为角色,表演时关注舞台上发生的一切。准确有效的身体感受要求演员在塑造角色的过程中:掌握容易被忽视的微小细节、表现生理反应的自然动作、感受规定情境的真实反应。演员在塑造角色的过程中应时刻提醒自己体验身体的感受,避免因反复排练带来的“失真”与“僵化”,学会在规定情境中体现角色的身体变化。身体感受需要演员在舞台上进行生活化的表演,以剧本信息为前提,体现角色的身体语言。

斯氏提出“在舞台上不要一般地动作,不要为动作而动作,而要动得有根据,舞台上所做的这一切,必须是为了某种目的。”[1]演员的身体感受是在符合生理反应与生活逻辑的前提下进行创作,演员需对剧本、人物、对手、道具等信息进行分析与设计,以此确保角色行为动作的准确性。

(二)用意志控制身体感受

“假定性”是一种以假乱真的戏剧表现形式,一场演出很难做到与剧本所描绘的场地、道具、服装等一比一还原,演员需要在表演中用“以假乱真”的方式完成动作最高任务与贯穿行动。面对表演专业独特的“假定性”,众多戏剧大师很早就提出了针对演员想象力、信念感、感受力等元素进行训练,以此培养演员在具有“假定性”情境中体现角色的能力。剧本中常出现角色与对手的尖锐矛盾、肢体冲突等戏剧点,演员的身体感受会在这种规定情境中产生剧烈的变化,准确的身体感受会对角色的表演画龙点睛,不准确的身体感受就会弱化角色的形象,甚至因某个细节失控造成舞台事故。因此,表演艺术要求演员在具有“假定性”的环境中,以意志控制为导向,无论是喝一杯水,还是喝一杯酒,都要做到细腻且真实的身体感受。

二、通过身体感受强化演员塑造角色的能力

身体感受是通过演员有机天性激发角色下意识的结果,身体感受作用于表演中的细节,强调角色与对手交流的一句话、一个动作或一个道具带来的身体感受。这种身体感受会对即将开始的下一段表演提供情感与动作的支撑,在表演中的每一个瞬间都能有效提高演员对角色内外部特征的表现能力。

(一)运用身体,感受细节

演戏,细也。斯氏提出“小的真实会引起较大的真实,较大的真实会引起更大的真实,更大的真实会引起最大的真实。”[2]细腻的表演是体现角色鲜明特征的重要因素,人物的内外部感受脱离不了身体感受带来的下意识行为,演员应在规定情境中体现每一处细节带来的表演层次,让观众在欣赏演出时感受到角色在不同情境中的细腻变化。

话剧《我在天堂等你》欧战军(老年)从上场开始就有着重大的情感变化。欧战军是一位退休将军,有着丰富的人生经验,历经生死离别,但当他听到五个子女陆续说出心里话时,他的内心情感也不禁波澜起伏。演员在塑造欧战军(老年)一角的过程中,常常体验不到这位果断坚毅、不善表达的父亲形象。在第一幕结尾,木鑫讲述了欧战军对子女的教育问题,欧战军仅有少量的台词进行人物情感的表达,但欧战军这几句台词代表了人物态度的重要变化。在这段戏里,演员如果运用身体感受,根据对手传达的不同信息,体验反复用力呼吸、屏气、手部用力捏紧、吐气等动作,就能有效地将欧战军内心变化的过程体现出来,从而帮助演员感受欧战军内心丰富的层次变化,为每一句重要台词提供情感支撑。

话剧《雷雨》繁漪一角是受到新思潮影响与封建社会压迫的典型女性,在充斥着封建压迫的周家,繁漪长期受到丈夫周朴园的封建禁锢。在第一幕的结尾,周朴园以一家之主的身份强迫繁漪喝药,尽管繁漪再三地拒绝喝药,但她依旧逃不过周朴园的压迫,最终放弃反抗选择喝药。在繁漪拒绝喝药的过程中,每一次的情感都随着规定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如果仅仅强调演员的内心体验,往往很难达到好的表演效果,但是运用身体感受,体验每一次信息赋予的细节感受,就能让繁漪内心的“屈辱感”层层递进,帮助演员深入体验。譬如:周朴园询问四凤,繁漪的喝药情况,饰演繁漪的演员如果能将身体突如其来的“紧张”作为第一感受,那么当繁漪说出“倒了。我叫四凤倒了。”这句台词时就能较好地体现周朴园在家中的压迫感。随后的剧情中,周朴园强迫大儿子周萍跪着劝繁漪喝药,繁漪被逼无奈选择了喝药。这一过程中,如果繁漪将“急促呼吸”作为身体感受,通过反复多次动作,就能自然而然贴合角色在复杂规定情境中的激烈情感。

(二)体验规定情境带来的身体感受

演员在上舞台前需带戏入场。这里指的是演员在还未进入舞台时,就要“活”在剧本的规定情境中,这种“活”不应该只有内心体验,更应该强调演员在候场期间的内外部体验,只有将角色的内心与身体,以演员作为介质有机地融合为一体,才能让演员进入舞台的第一瞬息就出现活灵活现的舞台艺术形象。随着表演的正式展开,演员需要时刻体验规定情境变化所造成的身体感受,譬如:冷、热、口渴、疲倦等。

话剧《守护》第二幕中,革命积极分子张静水因参加游行被上海巡捕房扣押,随后,他一身是伤,被哥哥张静泉带回家中休养。在规定情境中,张静水刚刚遭受了巡捕房的鞭打,因此,张静水这一角色需要在“受伤”的规定情境下完成动作与行动,这就要求演员在表演时感受身体在不同情境中疼痛的变化,如果将张静水身体的“疼痛感”分为三部分:一是张静泉的妻子顾玉娥帮他给伤口上药;二是张静水带伤与父亲争执;三是张静水积极响应张静泉参与革命事业。这种层次的变化,就要求演员处理好不同情境下的身体感受。演员在完成张静水贯穿行动的前提下,应对表演全过程进行巧妙的设计,要求演员做到既不能因“假定性”影响作品的呈现,也不能因剧情发展失去身体感受。

先锋剧《我爱桃花》戏中戏部分,书生冯燕与张婴妻子偷情时,正好被回家的捕快张婴堵住去路,冯燕为了不被张婴发现,悄悄躲在张婴家的米柜中,随后张婴因睡觉压住了冯燕的巾帻,冯燕为了不留下证据而让张婴妻子去拿巾帻,却被张婴妻子误以为冯燕想杀死张婴带她私奔,欣喜若狂的张婴妻子将张婴的刀递给冯燕,最后,在张婴妻子的诱导下冯燕杀死了张婴。从剧本出发,冯燕作为读书人本就手无缚鸡之力,又因做了坏事心虚不已,所以“恐惧”就是冯燕人物性格的重要体现,因此演员在这段戏中就要找到角色因“恐惧”带来的身体感受,将这种感受贯穿到表演中就能不断强化人物的性格特点,深化这部戏因拿巾帻导致的矛盾。演员用身体感受规定情境的变化,就能帮助角色体现人物特征,激化剧本内容的戏剧性。

三、强化身体感受的现代意义

(一)重视身体感知的训练

身体是演员感知信息的核心,是提高角色真实性的重要途径,是打开演员天性感知的钥匙。格洛托夫斯基的“质朴戏剧”、迈克尔·契诃夫的“心理姿势”、梅耶荷德的“有机造型术”等,都强调演员训练身体的关键性意义。在演员平常的训练中,导演与教师强调形体动作对演员的重要性,但是值得关注的是——身体感知与塑造角色成功与否息息相关。在演员训练身体的过程中,不仅应强调演员对身体协调性与可塑性的训练,更应强调演员身体与生俱来的天性感知。

表演元素基础训练中,演员通过“无实物”表演拿起一个重物或者搬运这个重物,除了让演员体验内在的感受,更需要引导演员体验“拿起”或“搬运”过程中身体的感知,比如:是否手指有勒痕、是否手部疼痛、是否其他肌肉群也参与其中、是否力竭等一系列身体变化。在表演中,准确的身体感知除了能帮助演员完成下意识动作,也能加深角色体验情感的能力。以话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结尾处为例,瓦斯科夫面对女兵接二连三的牺牲,他“复仇”的情感越来越强,渴望胜利的感受逐步加深,只有重视演员有机身体的感受,才能帮助演员挖掘瓦斯科夫对残酷战争中年轻生命逝去的悲伤。这种身体感知能力离不开演员的基础训练,因此教师或导演应把身体感知训练,贯穿到演员的日常训练中,它既可以帮助演员提高控制身体的基础能力,也可以强化角色在舞台上的创作能力。

随着不同表演理念在中国的兴起,新的作品要求演员具备更多的创作方法,这是对演员综合能力的挑战,也是表演艺术发展的新途径。不论戏剧作品的要求如何变化,演员都是重中之重,训练演员的身体感知能力,能有效帮助演员适应不同戏剧风格的表现形式,从而提高演员的综合能力。

(二)减少提前设计,注重生理反应

在交流中,演员准确反应需要以规定情境为前提、人物内外部特征为基础、正常生理反应为核心进行创作。现实主义表演是对生活的提炼与重现,让角色鲜明地“活”在舞台上,就要求角色的言行举止符合生活逻辑,如果表演充满“预设”就容易让角色陷入提前的设计中,稍不注意就会出现角色的行为动作不符合生活逻辑,从而造成角色与演员的“分离”。

以话剧《日出》为例。演员在初次塑造“小东西”一角的过程中,容易将角色的“可怜”作为重点进行表演,殊不知“可怜”是这个角色所体现的人物性格,演员应该从塑造角色的过程入手,通过体验不同情况下“小东西”生理上的变化就是有效的方法之一,比如,通过文本信息抓住“小东西”饥饿、疼痛、寒冷等自然生理感受,深入体验规定情境中这些生理感受带来的变化,能帮助演员真实地重现“小东西”一角的人物特点。

(三)外部感受与内心感受的交相呼应

戏剧教育家梁伯龙认为,“演员如果经过细心的观察与琢磨,完全可以运用这种体态语言去完成非常复杂的心理行动,而且会做得非常真实、非常生动、非常有力。”[3]这里所说的“体态语言”即“演员运用自身的身体说话”,比如:当人感到烦恼时,就会下意识皱眉头;当人感到生气时,就会大声说话;当人感到无聊时,就会做一些小动作。反之亦然,演员在舞台上的行为动作不会没有心理依据,比如:当角色突然提高声调说话、与对手交流变得激烈或不理睬对方而完成某些动作等,这就是演员内外部感受交相呼应的体现。表演艺术要求演员在舞台或镜头前扮演富有生命力的角色,这就要求演员在塑造角色的过程中,不能只进行单项的体验,这种体验与体现角色的过程需要具有多元性、复杂性与融合性。演员只有熟练运用这种方法才能让简单的表演变得精彩,复杂的表演变得清晰。

四、结语

身体是演员重要的创作工具,也是体验与体现角色特征的重要途径。演员日常训练中,应加强身体感受的训练,学会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予以运用。重视身体感受既能提高演员综合能力,也能拉近演员与所塑造角色的距离。演员要不断提高创作能力与专业技巧,掌握多种创作方法。

猜你喜欢

繁漪身体动作
阁楼上疯狂挣扎的女人
繁漪“病”寓新探
繁漪“病”寓新探
动作描写要具体
我看《雷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