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锡剧旦角表演刍议

2023-09-05薛平鸽

剧影月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旦角花旦锡剧

■薛平鸽

很多人看到“锡剧”两个字,都以为锡剧起源于无锡,其实这并不准确。锡剧起源于无锡、常州地区,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常州锡剧早期叫“常州滩簧”,是清朝乾隆年间流星雨常州水仙的地方戏曲,是在常州山歌小调、宣卷、唱春、南词的基础上,吸收凤阳花鼓的表演和苏南采茶灯舞蹈逐渐发展完善的,具有浓浓的江南水乡特色。1921 年,常州滩簧改名叫常州文戏。1925 年,常州文戏和无锡文戏合流,统称常锡文戏,1953年由常锡剧正式定名为锡剧。早期的常州滩簧是一男一女的“对子戏”形式,因此旦角从锡剧起源之初就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民国时期,剧团的全部家当放在船上,走水路到江南地区的各个乡镇演出,因此演出的内容非常贴近生活、民情。

2000 年,我从江苏省戏剧学校锡剧表演专业毕业,拜锡剧旦角名家沈惠兰为师。沈惠兰老师是锡剧界不可多得的旦角演员,她的作品《风流母女》曾有在一年内演出168 场的佳绩,获得口碑票房双丰收。那时,很多人对地方剧种的发展持悲观态度,认为地方戏剧目老化、表演方式落后,不能适应现代化发展潮流。沈惠兰老师用她精湛的表演、优美的唱腔向大家证明,锡剧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她向全国其他地区的观众展示了我们甜糯圆润、韵味悠长的吴地文化风情。沈惠兰老师拜锡剧旦角泰斗梅兰珍大师为师,梅兰珍老师有着珠喉玉音,音俏腔丽,程砚秋先生曾公开称赞她的演唱“又有喇叭又有箫”。她演的许多戏,有的因腔而传戏,有的戏亡而腔存,她所开创的锡剧“梅派”唱腔艺术,是锡剧艺术史上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梅腔里吸收了京剧、昆曲、越剧、沪剧、吕剧、粤剧、豫剧、柳琴、评弹等十多种剧种的唱腔和表现手法,可谓博采众长、包罗万象。唱腔是锡剧旦角表演的基础,只有苦练唱功,才能因声传戏,让观众听到锡剧如沐春风、如逢甘霖、如遇故知,听到锡剧想起太湖碧波、岸边垂柳、水中月色,想起粉墙黛瓦、乌篷摇晃、烟雨蒙蒙的江南春色。

昆剧旦角有老旦、正旦、作旦、刺杀旦、闺门旦、小旦、耳朵旦七种之多,其中小旦还分两种。作为地方戏的锡剧,行当没有像昆剧划分那么详细,旦角分为老旦和花旦两个大类,花旦包含青衣悲旦、文武花旦、闺阁花旦、风骚花旦、小旦。锡剧花旦演员一般都可以扮演多种角色,这对演员的表演功底要求非常高,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领悟力才能演出“千人千面”,表演贴合人物性格,符合剧情走向,做到形神兼备。

二十余年的表演生涯里,《三请樊梨花》是一部让我印象深刻的锡剧大戏。樊梨花这个形象最早出现在清朝小说《异说征西演义全传》《征西说唐三传》里,乾隆后期开始,樊梨花就被各个剧种搬上舞台。在一代代艺术家的创作改编中,樊梨花已成为中国戏曲的经典题材。与其他巾帼英雄相比,樊梨花的故事更丰富、更具戏剧冲突,她主动追求爱情,又忍辱负重,被薛丁山三休却不离不弃。她作为番邦女将,为了丈夫主动拥抱先进文明,选择归顺大唐。樊梨花智勇双全、敢爱敢恨又赤胆忠心,与中国古代三从四德的闺阁女性有着鲜明的对比,樊梨花形象的出现也体现着时代的进步、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在锡剧《三请樊梨花》中,我扮演女主角樊梨花。樊梨花是一位长靠武旦,又称为刀马旦,身穿大靠,背插靠旗,头戴翎子。她一登场便唱道:“樊梨花披戎装杀向边疆,唐天子派良将守护边疆,闻唐营薛丁山骁勇无双,攻朱雀克玄武逼向寒江。老爹爹负重伤吐血卧床,免战牌高挂城楼上,三军败北闭城关,恨爹不与女儿商量,拒绝计议归大唐,不该甘心当降将,却求扬藩救寒江。梨花怀有归唐志,会一会唐安派来的子弟兵。”

樊梨花与薛丁山以武会友,一见面就开始比武。这折戏的武术动作非常多,与其说是武术,更像是舞蹈,通过起霸、走边、趟马、扑跌、耍抢、武打等动作,展现一个巾帼英雄的潇洒、飘逸、舒展、动人。所有的武术动作要迅捷、流畅、优美,也要轻捷、连贯、合乎规范,是力量与美的完美结合。刀马旦身披华丽铠甲,上面有流苏珠翠各类烦琐的装饰,头戴装饰有无数铜丝和绒球的花盔还有珠翠,上面还插着两根雉尾,身上靠旗非常之重,再加上手上拿的凤尾枪和马鞭,如果功夫不到位,表演的时候容易失误,靠旗缠绕,武器乱飞。因此演员需要掌握樊梨花表演的所有程式,还要掌握完成程式的技巧方法,比如保持靠旗平稳,保持枪和鞭不打到自己。刀马旦有一个涮腰的动作,看似腰部发力,不仅要依靠腰部在柔韧性和爆发力间进行控制,还需要重视腿部力量的把握和运用。只有通过长久的练习,熟练掌握所有服装道具的特性,对每个舞蹈程式形成肌肉记忆,才能在舞台上完美呈现。

樊梨花见到薛丁山后,只见他:“盔插雕翎批银甲,身骑骏马精神发,横眉倒竖军威振,定要与他比高下。”

很多人都说薛丁山武艺不及樊梨花,为何樊梨花对他一见倾心又忍让再三?我认为樊梨花仰慕的不仅仅是英俊威武的薛丁山本人,更是薛丁山背后实力强盛、文化繁荣的大唐王朝,是弱势文化对强势文化的“慕强”。樊梨花是一位非常有战略远见的番邦女将,她觉得与大唐的战争已露颓势,长久下去必然有巨大消耗,最终身死国灭,归顺大唐后,无论是自己家族还是城中百姓都可以永享太平。因此她不是一个任性刁蛮、爱慕敌国英俊少年的女子,而是一个极具智慧的战略英雄,通过这个角度来理解樊梨花,就会觉得她后面的行为有了合理的解释。

新婚之夜,薛丁山得知樊梨花的父兄身亡,认为樊梨花大逆不道,遂休妻。后来唐军攻打青龙关时,薛丁山身陷洪水阵中,樊梨花赶来破阵救夫,二人终于言归于好。洞房花烛之夜,一封藩国大将杨藩寄给樊梨花亲启的挑拨离间信被薛丁山看到,他误信了信中内容,认为樊梨花是美人面孔蛇蝎心肠,佯装归顺,实际上是来大唐当内应,到时候和藩国大将里应外合直取长安。薛丁山又惊又气,再次休妻。薛丁山中毒病重,樊梨花又不计前嫌赶来为他吮吸毒液、侍弄汤药。

后来,薛丁山知道了前因后果,来到樊家军驻扎处请樊梨花回家,樊梨花通过大段的唱声泪俱下地来剖白自己所受到的冤屈和误解,并把薛丁山杖打一通,要狱卒把他关起来,让他回去好好反思。这里樊梨花的性格形象跟一开始活泼勇敢要与薛丁山比武的少女形象不同,结过婚、救过夫,受过辱的她已尝遍人世坎坷,心理上更像一位青衣。因此人物的动作不再像一开始那样甩、脆、飒,她的动作更加舒缓、稳健,唱腔节奏更加缓慢、悠扬,演员要通过动作、唱腔、表演的变化展现人物的成长和心境变化。她关押薛丁山不是恨他,而是希望他好好反思,从而改掉武断、冲动、偏听偏信的毛病,只有薛丁山从根源上悔改,他们才能真正地破镜重圆。

最后一幕《斩杀杨藩》非常精彩,薛丁山和樊梨花轮番和藩将杨藩打斗,有大量的动作戏,也有樊梨花耍银枪的炫技表演。戏曲的武功表演,妙在虚实之间,不像拍摄武术电影那样吊威亚借用技术辅助,而是纯靠扎实的硬盘功夫。想要演好双人或多人的武戏,需要前期投入大量时间进行排练,很多动作,一个人出刀快,一个人躲闪慢,观众就看出穿帮了。通过不断的练功、排练,两位演员对对方的动作都入脑、入心,对自己的动作熟悉得深入骨髓,步调统一、默契极强,才能让观众领略到打戏的精彩、中国功夫的魅力,也让他们对剧中人物的敬佩达到最高点。

为什么《三请樊梨花》的故事一经传播,就变成各种地方戏,在中华大地广泛流传?在我看来,清朝末年,四周强敌环伺,西风东渐,有领土危机,也有文化危机,正是:“边兵屡动思良将,廷论萧条忆诤臣。”樊梨花对大唐的归顺说明了中华文化的向心力;薛丁山对樊梨花的知过能改,也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高度包容性。

锡剧《三请樊梨花》有文有武,有家国大事,有儿女情长,我通过扮演樊梨花这位骁勇善战、智勇双全又忍辱负重的巾帼英雄形象,展现了锡剧旦角表演的魅力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猜你喜欢

旦角花旦锡剧
探究戏曲旦角身段艺术特征
花旦
施光南在京剧创腔领域的探索——对现代京剧《红云岗》旦角唱腔的颠覆性设计
花旦
花旦
普及教育对锡剧艺术传承的重要性
江苏锡剧文化登陆香港、澳门
传承锡剧文化,打造中队特色
梁素珍广东汉剧旦角表演艺术特色简析
粤剧花旦黄嘉裕:90后也会喜欢粤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