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谈高校声乐教学中的改革与实践研究
2023-09-05周逸
■周逸
声乐教学在我国教育史上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我国对声乐教学的质量也是有着自己的考量,声乐课程到了现在已经成为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必修课程,以就业为主的声乐教学课程更是主导其他教学活动的展开。声乐课程在现代生活中已经成为学生就业的选择之一。因此,在我国现行的教学体制下,各院校的声学教学人员必须站在长远发展的角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教学理念、组织形式、教学实施方式等问题上进行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以适应大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
一、高校声乐教学的内容及其意义
高校的声乐教学是以社会、家庭和校园教学为主体,通过歌唱或者其他方式来辅助教育的一种手段,是在自觉和非自觉的声乐教学活动中提升教学能力。高校的声乐艺术是一个综合体,它主要覆盖词作家、曲作家、歌唱家和相关的出版媒体、比赛等。高校的声乐教育教学活动不仅要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还要在弘扬社会文明和践行教育的同时,充分体现其自身的价值。在当前的新的教育发展态势下,高校的声乐课要得到更大的发展,就需要从课程和教育教学中深化变革。
(一)声乐教学在演唱方面的培养
声乐教学不是学唱歌,它是以声音的教学为基础,通过长时间的技巧训练形成肌肉记忆,从而指导学生完成声乐表演。演唱技能的培训是以不断循环训练为基础,实际训练看似简单枯燥,却体现着一套科学、有序的训练逻辑,以达到巩固和加强的目的。
(二)声乐教学的“乐器发声”与“器官发声”
器官发生是通过声带振动的频率,发出不同的声音节奏,将自己的声音通过高低频率变化来实现声乐教学的目的。声乐教学课程与其他课程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乐器发声是以自己的声音频率不同加上乐器声音的调整,从而发出好听的音乐。“乐器发声”与“器官发声”在本质上还是有着较大区别的,所发出的声音频率以及演奏出来的效果都有着较大的区别。器官发生注重的是自己原本的音色,而乐器发声更加注重于乐器的好坏和音色。在实际就业过程中,乐器的器官发生也是两种选择形式,大部分是以“器官发声”为主,而“乐器发声”更多的还是组建乐队,为器官发生做“和声”,配合器官发生进行演奏。
二、高校声乐实际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以课程为中心”的教学形式是实现课程内容的关键。尽管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下,高校的音乐教育模式有所改进。但是,就目前高校声乐教学的实际情况而言,目前各高校的声乐课程在设置上仍然有一定的偏颇,未能充分意识到综合性大学的声乐课程与专业声乐学校声乐课程之间的差距,即使是同步采用“一对一”教学的授课方式、以“大合班”等方式传授声乐技巧。从教学方式上讲,“大小”结合的教学方式看似很有道理,但由于国内各地的大学招生规模越来越大,“一对一”的课堂教学已经很难让所有的学生都受益,而“大合班”的教学方式又太笼统,很难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所以效果并不理想。课堂教学的问题会随着教学人数的逐渐增多而产生不利的影响,教学资源的短缺,甚至会导致部分学生的教学课程难以达到目标,使得教学活动难以展开。
(二)教学评价体系问题
科学的评估系统既可以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又可以有效地保障教师的课堂教学。然而,由于该声乐教学属于实践类教学活动,国内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并没有突出其学科性质,其教学评估中有许多缺点和不足。目前,我国高校的声乐课程的评估指标主要是以学生在学校中的成绩为导向,这是一个定量的评估指标。这样的评估制度,表面上看起来很公平,实际上却有很大的弊端。首先,考核的内容不全面,过分强调学生的声乐技巧和演奏方式,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音乐素养,这种偏袒的方式很难检验学生真实的综合能力。其次,评价的对象主要为老师,这一评价体系过分强调了老师的优势,使学生、家长和社会失去了参与评价的渠道,影响了声乐教育的正确引导。并且,这种以老师为主的评估方式,在情感、经验等因素的作用下,容易出现偏误,从而导致评估的不合理性。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声乐教学实践研究方案
本文从近年来大学生声乐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入手,发现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热潮中,声乐教育出现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我们要在确认这些成就的基础上,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努力促进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强声乐教学的就业导向作用。
(一)优化声乐教学课程结构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职业发展要求,学校在开设音乐专业时,要做到多样化,不要盲目地照抄某个专业的专业课程,而要根据自身学校的发展实际,把学生特色融入到教学之中。譬如,大学在教学中,除提供一般的音乐作品鉴赏、音乐知识、音乐、钢琴演奏等课程之外,还应将当地文化和民族特色的音乐元素融入教学之中。因此,在普通课堂上,除了一般的基础知识外,还要融合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使大学的声乐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融合。其次,在开设学科时,不同学科之间不应该是一盘散沙,而是要互相联系,互相推动,在选择的内容上,要注重理论性和实践性,从而实现二者的平行发展。
(二)在教学课程中定制学生发展目标
建立科学的声乐教学目标,营造有效率的音乐课堂,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要真正实现高校在培养过程中的导向功能,必须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也就是说,大学要根据校内的具体情况,以及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确定人才的培养对象。根据学院的发展特点,在专业院校的培养上,可以加强“精英型”的培养模式;而大部分高等师范或综合性大学的音乐教育专业,可以将培养“教师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为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学提供更多的教学人才;高等职业学校应注重实践能力的训练,以便为基层文化建设的发展提供足够的人才资源。我们在确定培训对象时,不能将以上三种形式全部分开,要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强调重点,使理论和实际相融合,使学生对音乐的认识有较大的提高。
(三)建立健全声乐教学评价体系
要建立一个科学的教学评估制度,前面已经提到了,我们国家的现代教育都是以国家为单位进行招生的,大学毕业生基本都是从国内各地来的。他们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音乐素养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差别,所以在评估和评估中要充分重视这种差别,从而构建起一种能够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评估系统。首先,考核的方式要多样化,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对基本的声乐和技巧的理解,而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情感、价值观等内在因素的考核,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整体素质。其次,考核对象要多样化,在教师以外,增加以“学生”为评估对象的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实行相互评价和评估。因此,在我国的高校音乐教学中,声乐教学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在新的教育发展趋势下,高校的声乐老师必须从现实出发,以问题为导向,以创新为导向,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四)创新声乐教学模式
1.以音乐的鉴赏为切入点
使学员充分认识到,声乐作品和学习者之间的个性与需要,直接关系到整个学校的整体教学效果。在上音乐鉴赏课时,首先要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美学意义高的音乐佳作;选择赏析影片时,要以通俗易懂、意蕴轻松、情节生动的为主要对象,避免选择情节较复杂、对演唱技巧要求较高的歌曲。当前高校学生容易被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观念所左右,所以在进行声乐创作时,必须深刻地认识和掌握其内涵对其思维和行动的影响,并从中挑选出能够对其思想和价值观念有积极作用的文学作品。例如:通过对《红梅赞》的研究,发现这部戏的情节通俗易懂、内容清晰、情节生动,深受广大学生的喜欢和喜爱。对《红梅赞》进行音乐赏析,既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爱国情感的正面宣传,也有利于培养其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通过对音乐课程的学习,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价值观念得到纠正和指导,从而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获得更大的发展。
2.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感受到声乐的美,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人格,是当代教育的核心内容。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结构的逐步健全和优化,大学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学生数量也在逐年增长。同时,教师人数与所教导人数的冲突也越来越突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嗓音和声乐知识等特点,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等级,实行分层的教育,使学生在不同的层面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其次,在实行分层教学的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现有的“一对一”的小班制进行适当的改变,在进行“一对一”的示范讲授之后,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同时,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老师们也可以尽量减少“大班教学”。此外,老师还应该结合学员对音乐的基本理解,将其与实际相结合,使他们更早地接触到各种社会的信息,更好地理解社团的需要。例如:①组织班级,组织一次小规模的“个人唱诗会”或“合唱演唱会”,为同学们提供一个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舞台;②组织“音乐剧”表演,让同学们和老师一起选择适合自己的作品,并根据自己的能力对作品进行修改,以提高学生创作的积极性。
3.依靠互联网拓宽学生的眼界。
随着现代技术的进步,如今的社会已经步入一个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在网络环境下,必须注重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运用:首先,对篇幅过长、情感过于细腻的声乐作品,教师就可以适时引入问答式的体验式教学方法。老师就对学生的作业提问,同学们在网上查找相关材料,并根据材料进行分析。最后,教师就这个问题进行细致的解释和分析。针对高难度的知识点,采用“任务式”的教学方式,使学员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一个公共的工作为核心,主动地运用各种学习资源,并运用互联网进行探究,把握歌曲的内在人文价值和思想情感。
四、结语
高校声乐教学课程改革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有助于提升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全方位提升声乐教学的课程改革体系。注重“就业”与“声乐课程”相互结合的新发展模式,尊重学生的地区文化特征,便于结合当地的教学模式开展特色化声乐教学模块,以打造高校独一无二的教学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