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发展中美育理念的变迁历程与未来展望
2023-09-05傅仪杨春林
■傅仪 杨春林
古往今来,人类从未放弃对“美”的追求。自有文字记载以来,有关美育的活动就已开始,无论古代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还是新中国成立后对于美育的不断探索,人们对美的追逐与思考从未停息,体现出不同历史阶段下人们对美育的独特理解与运用。从古代到近现代,不同时期美育理念虽发生着变化,但其形态始终未脱离特定背景,始终蕴含着人们共同的时代理想。
一、音乐教育历史中美育理念的变迁历程
(一)以美治心——我国古代音乐美育理念
当前学界认同现代美育是西方教育的产物,可从历史眼光追溯,不难发现在我国古代的乐教制度中美育理念就已悄然萌芽。在古代长达千年的封建统治下,音乐兼具治国治民的政治功用。在此目的下,“治心”成了当时音乐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乐教是儒家推行的一种教化方式,它以音乐为主要内容,通过音乐熏陶影响参与者的价值观与情感观,是儒家实现其道德涵养、美育教育的重要形式。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家孔子,认为音乐具有“治心”作用。《乐记》记载:“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善民心”和“感人”可翻译为音乐感人至深并能够改善人心。既然“心”是生命的本质,是人的中心,那么治政需治人,治人则先要治心,这就使音乐教育成为一种政治手段,并有了现实可能。此后,孔子又在《论语·泰伯》中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认为在接受过“诗”“礼”的教育后,最终需通过“乐”来完成人性的塑造。“诗”“礼”“乐”三位一体,构成了“治心”的完整过程,将音乐教育的育才功能显现出来,进一步肯定了乐教的思想内涵。有了开展美育的实施框架,美育理念自然应运而生。“礼乐教化”体现了古代审美教育的中心内容,也让“中和之美”的理念得以产生。“中和之美”是中国古代美育历史之统领性概念,渗透于漫长的5000年以礼乐教化为基本观念的美育传统之中,也渗透于中国古代人生与艺术生活的一切方面。“中和之美”所强调的节制、适当的内涵,与孔子对治人为政推崇的“中庸”思想出自一体,这一理念极大拓宽了古代美育思想的广度与深度。
(二)以美塑人——我国近现代美育理念
近现代美育发展与时代背景紧密相连,这时期美育实施未能脱离君主和政府的干系,但关注点已逐渐转移至具体的人。人们对国家真正之进步的追求,对培养塑造和健全之人格的思考,充分践行了“以美塑人”的理念。
20世纪初“西为中用”思潮崛起,我国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教育思想家,他们不懈努力为美育争取了更大发展空间。王国维作为中国近代美育首倡者,结合中外美育思想提出了“无用之用”“美育即情育”的理念,强调了美育教育的非功利性与情感性,后世的美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现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将普及美育当作自己的毕生事业,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五育并举”“美育救国”的美育理念。蔡元培一生写了大量关于美育的文章著作,积极推进、推行教育法规为发展音乐美育提出了具体实施办法,鼓励建立各类艺术学校。学堂乐歌就是在蔡元培先生大力发展美育教育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歌唱文化,它的出现填补了音乐教育中教材的空白,也培养了近代音乐史上最早一批传播和创建、发展学校音乐教育的人才,为我国音乐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近现代时期教育家们对美育的不懈追求,大大促进了我国美育的繁荣发展,也推进了当时音乐教育的发展进程。他们的积极探索将深化美育的现实价值,让美育具有改造社会、塑造人性的现实力量。
(三)以美育人——我国当代音乐教育理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美育与学校音乐教育进入新的时期,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1951 年3 月,教育部根据《共同纲领》召开了全国第一次中等教育会议,首次将美育纳入国家的教育政策方针,也使全国音乐教育步入正轨。然而,在1957年之后的20多年的时间中,美育缺席于我国各类教育方针中,使得我国美育一度陷入停摆状态。直至1978年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后,教育部制定了全日制十年制的教学计划,才让中小学的教学阶段重新恢复了音乐课和美术课。1989 年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 总体规划(1989——2000)》确定了美育的发展目标、管理和教学实施的具体方向,美育的持续发展得到进一步落实。这一阶段音乐教育的目标,从仅限于艺术学科的属性延伸到了培养高尚审美情操和创造性全面发展人才的目标之中,美育正一步步回归其本身纯粹的育人目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学校美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在最新版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中美育的内涵得到进一步深化完善,课程理念中明确提出要坚持以美育人,充分发挥艺术课程在培育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重要作用,新时代以中国特色美育新格局进一步得到完善。
二、美育理念融入音乐教育的困境
2020年10月,中央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高规格的美育专项文件,该意见为新时代学校美育自身进行了科学的顶层设计,指明了改革发展方向与路径。但在美育发展全面向好趋势下,让美育理念融入音乐教育的过程仍存在现实的困境。
(一)音乐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公平,通过实施义务教育招生入学改革、完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系列政策举措,构建了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的全链条保障体系。但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使学生在音乐教育资源的获得上有较大差异。具体到音乐教育,发达城市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开始接受基本的音乐教育,从家、校、社三方所获取音乐学习资源,一般在校就能学习各类音乐课程,参加音乐社团、艺术比赛、校园艺术节等活动。反观贫困偏远地区,部分山区学校目前尚未配备专门的音乐教师,在教学场地和设施设备上也不够充足,很难保证学生有机会接受良好的音乐教育。加上部分地区学校美育意识淡薄,忽略了学生对于艺术课程资源的获取需求,导致学校作为美育教育开展的核心场所,一开始就失去了其开展美育工作的有利条件。
(二)美育长期缺乏理论指导
我国美育理念早有起源,但我国美育理论的体系形成时间却并不悠久。我国美育发展跨越千年历史,不同时期的美育理念也有不同呈现。古代时期的美育理念根植于封建统治,等级观念与封建迷信思想严重,很难指望通过观念移用来满足现代人对审美的需求;当代美育发展离不开当时的学者与爱国志士的努力,但在纷乱时局下,他们的力量也因外界环境受到束缚,现实影响和教育效果有限。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部出台了美育相关文件,但美育工作的开展却迟迟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具体表现在美育缺乏明确法规和规章政策,学校美育未配备专业美育教师团队,未形成美育工作体制机制等。直至十八大,习近平总书记就美育做了“立德树人”等重要论述后,新时代美育发展才有了真正的理论依据。可见,若以新中国成立为起点,我国美育理论在很长时间都缺乏系统性。
(三)美育被边缘化、功利化的生存状态
如何让美育摆脱边缘化地位,超越功利目的,让学生充分享受美育教育在形式上的自由,让学生在获得情感愉悦,是承担美育任务的各级各类学校急需解决的问题。高考制度恢复后,许多人将高考视为选拔人才的唯一方式,错误地将应试作为主要的教育目标,使美育被迫为智育让道,处在了一种被边缘化、功利化的状态。校园内,部分初高中随意占用、停上美育课的现象依然存在,部分学校以“升学率”为招牌,只注重文化课的学习,忽略了对学生艺术能力的培养。校园外,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音乐类培训再次成了家长们的首选项目。部分机构教师和家长追求“学习效率”,市场上产生的“考级热”“考证热”导致了艺术培训乱象丛生,同样对孩子艺术学习造成了消极影响。
三、美育理念融入音乐教育的对策
(一)以课程标准为导向,加强美育改革。
从教师角度,教师需牢牢把握住课程标准改革重点,严格遵守课程标准的指示要求,努力提升教师个人素养,优化教学质量,为新时代学校美育的发展做出贡献;从学校角度,学校应以课程标准为指导,深化实施学校美育改革,解决学校美育师资、制度建立、教学资源、场馆建设等问题,多方协作共探美育新模式;从教育部门角度,相关部门应加强学校对艺术课程教学的规范管理,确保美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对有困难的学校提供及时支持,鼓励学校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优质教育的共享,针对性解决不同地区美育工作开展的现实难题。
(二)以审美实践为路径,开展美育教育。
美育教育不能仅停留在理性的观念理解,更需要进行感性的审美实践。这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真正从学生角度出发,理解学生需要的不是一门美学理论课程,而是一个合理有效的美育实践窗口。从学科层面,国家应统领美育学科布局,推动美育学科体系建设,推动美育教育的专业化、体系化。从学校层面,各级各类院校需完善美育工作机制,在落实美育课时的基础上,丰富学校美育课程设置,推动美育学科融合与美育教学研究,有效提升美育教学质量。从教师层面,教师需正确把握我国美育工作的开展目标与重要意义,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渠道,并积极参与教师美育培训,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让课堂教学真正体现出美育价值。
(三)以立德树人为目标,重塑美育生态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理论建设的重要成果之一。所谓立德,就是注重培养人的德行,通过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树人,就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来造人、改变人、发展人。新时代中国特色美育工作离不开良好的美育生态环境。因此,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美育合力,重塑我国美育生态迫在眉睫。从家庭角度,家长要为孩子营造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重视培养孩子的品德,并鼓励孩子追求高雅的艺术生活,做好孩子认识美、感受美、体验美的第一启蒙人;从学校层面,学校应主动进行校园美育建设,由表至里地推进校园美育工作,有效陶冶自身审美情趣,培养高尚的审美道德。最后,从社会层面,各地应继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美育宣传和美学知识普及,引导大众增强审美意识,以“社会美育”的良好风尚破解社会问题,多渠道保障美育生态有效循环。
新中国从成立到走向现代化,走的是一条前人从未走过的道路,在教育领域的实践也必须结合国家的发展阶段、人民的教育需求进行,这也说明了我国的美育发展、成熟从不是完成时,而是持续地进行时。而音乐教育作为美育实践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人们审美意识和审美品格、提升人们审美素质的审美功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国音乐教育仍需紧紧抓住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扣紧时代主题,与时代同步,着力解决学校音乐教育工作的根本性问题,才能为我国音乐教育发展制定新政策、探索新途径、取得新成效,谱写出新时代美育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