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保健中全程引入心理行为评估与干预的临床效果

2023-09-03黄雅华白月华高森娟

中国医药指南 2023年23期
关键词:育儿保健发育

黄雅华 白月华 高森娟

(安溪县城关社区卫生计生服务中心,福建 泉州 362400)

0~6岁是儿童发育的关键时期,儿童健康问题是我国各级妇幼健康服务机构保健管理的中心问题[1]。儿童保健的目的在于预防对儿童有潜在威胁的疾病与致病因素,确保儿童在生理、心理、智力和社会能力等方面健康稳定成长[2]。常规的儿童保健方法切实履行了客观评价儿童早期生理能力、监测运动方面疾病的职能[3]。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儿童发育过程中心理行为的患病率仍有上升趋势,其中被诊断为心理行为障碍的儿童也越来越多[4]。近年来,在儿童发育过程中,对其心理行为健康发展的监测逐渐受到家长们的重视,儿童保健需求也随之增大。在儿童保健过程中,针对新时期出现的儿童心理行为临床表现不典型、部分儿童行为无法解释等问题,故探索更加高效、全面的综合性儿童保健模式意义重大[5]。多项研究表明,在幼儿发育早期,及时发现儿童心理行为的发育问题,并给予合理干预控制,有较好的疗效[6-7]。通过早期对疾病隐患的干预,大大控制了疾病严重程度,降低伤残的发生概率,减轻了疾病治疗花费的经济负担。为了改善儿童卫生服务质量,提高儿童健康水平,为参保儿童及家长提供更优质的保健指导意见,我院顺应医疗卫生事业改革需求,对来我院进行健康保健的儿童随机抽取100例,进行心理行为评估与干预研究,现将研究过程及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我院接受儿童保健的100例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其中对照组男23例,女27例,年龄0.5~4.0岁,平均年龄(1.7±0.63)岁;观察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0.5~3.5岁,平均年龄(1.5±0.52)岁。两组儿童在性别、年龄等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所有儿童沟通能力正常,无智力障碍;6岁以下儿童;所有儿童信息完整,有可追溯的家庭联系方式;所有参保儿童及家长需提前了解该研究的详细内容,同意参与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有先天性疾病或缺陷的儿童;心、肝、肾功能异常的儿童;接受过类似干预试验的儿童;基本信息资料不完善的儿童;家长不愿接受本次试验的儿童。

1.2 方法 建立保健评估小组,由2名住院医师、1名护士长、3名护士组成,并建立依托我院医疗卫生系统的儿童保健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工作经验培训与知识宣讲,小组成员完全熟悉儿童心理行为保健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儿童保健流程步骤,能够独立使用儿童保健信息管理系统。

1.2.1 对照组 对照组儿童接受传统的以体检为基础的保健:在我院出生的儿童,3 d内为其及时建立儿童保健信息档案,非我院出生的儿童,于工作时间来我院预约建档,每份档案包含一式两份,分别为电子形式与纸质形式,纸质档案医院与家长各留1份,以便后续检查信息的追踪调查。研究小组成员对2岁及以下儿童每3个月进行1次检查,检查内容包括身长、体质量、头围、心肺听诊等,并记录各阶段身体指标;2岁以上每6个月进行1次检查,对儿童身体发育与智力发育情况进行检查。在检查过程中,若发现有儿童发育情况低于普遍标准的、有先天不足的儿童,将具体情况告知家长,并进行特殊保健。调查儿童家长对育儿保健知识的了解情况,为其提供知识宣传手册,嘱咐儿童疫苗接种的种类、接种时间、接种后注意事项等。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传统保健基础上引入心理行为评估与干预。具体流程如下。

1.2.2.1 心理行为评估 ①使用《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检查表》对儿童心理行为进行评估,记录儿童发育筛查测验(developmental screening test,DST)值,DST由3个能区组成,分别为运动能区30个,社会适应能区30个和智力能区60个,共120个项目,项目按照由易到难排列。量表中的运动能区包括大运动和精细运动,主要测定神经肌肉的成熟情况、全身运动的发展情况与运动协调平衡能力,通过观测儿童头颈部、四肢和躯干的较大幅度动作,判断动作过程平衡性,考察大运动指标,通过观察儿童手部动作灵活性如抓握、画画与简单的五官配合动作,考察精细运动指标;社会适应包括适应变化能力,是测定儿童对现实生活变化的适应能力和生活料理的能力,通过观察儿童面对生活环境变化时五官、运动的反应,判断适应能力;智力能区包括语言和社交,是通过不同感知与认知活动,测定儿童智力发展水平与语言社交能力,主要通过引导儿童对医师的发音进行模仿、重复,或对医师手势动作进行模仿、跟随,从而判断语言能力,通过儿童对外界的理解能力与动作状态判断其社交能力。其中运动能力的测定是社会适应能力与智力测定的基础,因为儿童早期发育迟缓或运动障碍,往往是脑发育不全的早期征兆,且易被家长和医师观测到,因此有较大的宣教防范意义。②针对检测数据与结果,对儿童家长进行必要的信息告知,对可疑或异常的重大疾病隐患,对疾病发生前容易监测到的相关指标或可能出现的症状向家长做详细的介绍,防患于未然。③向儿童家长分发调查问卷,考察家长对儿童生长发育、饮食睡眠、玩耍教育、心理辅导、疾病预防等育儿知识方面的认知情况。④筛查儿童身体心理的异常情况,对潜在的风险指标提前预警,确保及时控制。

1.2.2.2 心理行为干预 ①为家长展示新生儿已有的行为能力及生长发育各阶段的正常现状,指导家长对儿童生长发育、饮食睡眠、玩耍教育、心理辅导、疾病预防等育儿知识形成合理认知,树立良好的育儿习惯。②对儿童常见的心理、生理健康问题,通过线下讲座、线上答疑、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为家长提供参考标准和早期干预,为儿童家长提供必要的咨询服务,主要包括体格生长发育咨询与指导、体质测试与营养健康教育、母乳喂养及辅食营养指导、儿童心理疾病及异常行为筛查和五官保健(包括视觉功能评估、口腔健康预防、听力筛查康复)等。提高家长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参与度,鼓励家长对儿童多进行生活陪伴与抚育交流,如个别儿童对家长过度依赖,则需要家长为儿童创造单独的空间,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帮助儿童逐渐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与独立的精神意识,或者当儿童安静、不爱说话、不爱交友时,借助玩具拉近与儿童的距离,多与儿童沟通,增加互动玩耍时间,多参与户外游戏,引导儿童与小伙伴交流玩耍,改善儿童的孤僻状况,关注儿童不同阶段身体变化。③儿童免疫系统尚不成熟,受环境中天气、温度等条件影响较大,医院除了提供全面的疾病筛查、疫苗接种外,还需告知家长减少不必要的人群聚集活动,经常关注天气变化,提醒家长为儿童提供适当的衣物增减、饮食进补等。④对语言发育迟缓、孤独症、有攻击行为的儿童进行及早干预,定期进行心理咨询和干预训练,制订科学规范的康复计划,鼓励家长对儿童多进行舒缓有效的辅导教育。⑤筛选在档儿童发育检查结果,将患有遗传病、先天缺陷或体弱的儿童作为专档管理对象,为其建立专门的监测与干预体系,设立儿童疾病咨询辅助平台,为家长解答育儿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⑥定期为参保儿童及家属进行电话随访,关心家长育儿经验及现状,了解家长育儿需求,倾听家长们的疑惑并一一解答,跟踪了解并更新记录儿童档案的具体信息,不断完善儿童信息档案,预防儿童成长中潜在的安全隐患。

1.3 观察指标 调查收集两组儿童成长发育指标和参保儿童家长对保健知识的知晓率与对服务的依从性与满意度。①对研究结束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参保儿童的成长发育指标进行统计,内容包括身高、体质量、头围、DST值等[8];DST测验共120个项目,其中运动能区30个,社会适应能区30个,智力能区60个。DST测验主要考查评价儿童的大运动、精细运动、适应能力、语言和社交能力。评判标准为:85分及以上为正常,70~84分为可疑,70分以下为异常。②对儿童家长的育儿知识认知情况进行调查,内容包括科学照顾理论、饮食喂养方法、生长发育标志、卫生健康知识等,考查形式为相关知识内容的调查问卷,共100个问题,总分100分,85分以上为熟练掌握,60~84分为了解,60分以下为不了解,记录对每项知识熟练掌握与了解的人数及占总人数的比例。③对儿童家长参与保健服务过程的依从性与参与后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其中家长对参与保健服务的依从性考察指标以研究时间内家长带领儿童参与儿童保健依从性为主,依从性=实参与例数/应参与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经正态检验,符合正态分布,以()表示,组间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儿童成长发育指标比较 儿童保健服务完成后,对两组参保儿童的生长发育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在身高、体质量、头围等身体指标和DST评分方面,观察组儿童均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儿童成长发育指标比较()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儿童成长发育指标比较()

2.2 观察组与对照组儿童家长育儿知识知晓率比较 儿童保健服务完成后,对两组参保儿童家长的育儿知识知晓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观察组数据科学照顾理论知晓率90.00%、饮食喂养方法知晓率92.00%、生长发育标志知晓率、卫生健康知识知晓率94.00%均高于对照组的82.00%、84.00%、74.00%、82.00%,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观察组与对照组儿童家长育儿知识知晓率比较[n(%)]

2.3 观察组与对照组儿童家长保健服务依从性与满意度比较 儿童保健服务完成后,对两组参保儿童家长参与保健服务过程的依从性与参与后的满意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观察组参与依从性94.00%、家长满意度98.65%均高于对照组的84.00%、91.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观察组与对照组家长保健服务依从性与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儿童健康状况逐渐受到家长们的重视,儿童健康问题逐渐成为社会问题,儿童保健的重要性也随之逐步提高[9]。儿童保健是指在婴儿出生后每3个月对其进行身高、体质量等身体发育指标的监测,从而监控并确保婴儿健康发育成长[10]。对儿童发育的异常表现进行早期教育与综合干预能有效矫正患儿的不良发育状态[11]。然而常规的儿童保健主要是对儿童进行常规的身体发育指标的体检,忽略了对其心理问题和社会能力等方面的干预,同时对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缺少父母参与、或长辈育儿经验有限的现实问题也无能为力,使得儿童保健流于形式[12]。

我院在儿童保健中全程引入心理行为评估与干预的新型儿童保健管理模式,除满足儿童常规的体检需求外,采用新型心理评估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儿童家长育儿知识的知晓情况进行全面评估,从而大致了解儿童发育的基本状况与干预需求,还针对婴幼儿生长发育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饮食、疾病、教育等问题,为儿童家长提供详细、全面的知识辅导。本研究结果显示,实行引入心理行为评估与干预的儿童保健管理模式后,参保儿童的生长发育状况、身体指标、DST评分、家长的育儿知识知晓率以及家长参与儿童保健的依从性相比对照组均有显著提高。此外,受家庭经济发展水平限制,部分家长文化水平有限,为儿童提供健康发育所需的经济、时间、情感付出均有差异,儿童出现无法预料的心理、生理健康问题难以避免。针对这一问题,我院儿童保健工作从防范未病出发,针对家长参与缺失等问题查找对策,为孩子提供家庭医疗双保障。

儿童的心理行为健康问题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然而儿童保健无法依赖单独的检查器械,缺乏固定的评价体系,没有从一而终的干预措施,很难做到一蹴而就[13]。因此,如何确保在推广全面的儿童保健中全程引入心理行为评估与干预模式,在检查的全面性与降低重复性之间取得平衡,确保医院、家庭、社会各方面相互配合,提高儿童保健服务质量与效率,保障儿童健康幸福成长,是儿童保健工作者一直以来面临的课题。儿童心理行为受家庭、同辈、社会等方因素的影响,在幼年时被排除的疾病有复发的可能。本研究后期将推进持续的宣教随访,针对被治愈的儿童及家长提供定期咨询与追踪监测,从而达到及时诊断、减轻伤残的目的。

综上所述,在儿童保健中全程引入心理行为评估与干预的干预方式的效果理想,有临床实践意义。

猜你喜欢

育儿保健发育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2(一)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三)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二)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一)
偷偷摸摸育儿
孩子发育迟缓怎么办
刺是植物发育不完全的芽
中医对青春发育异常的认识及展望
育儿神器
发育行为障碍的早期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