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价值引导与美育塑造:高校公共美育课程思政路径探索

2023-09-03牟艳丽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3年6期
关键词:价值引导课程思政

摘  要:高校公共美育实现“以美育人”目标,应从价值引导与美育塑造两方面着力,通过思政内容与课程内容的深度融合,探索课程思政美育路径。红色经典音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先进文化传播的最好思政元素,将红色经典音乐作为教学素材融入公共美育“音乐鉴赏”课程教学内容,通过更新教育理念、开发特色教材、拓展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精准教学过程管理、完善评价方式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构建起“一体两翼”教学模式,提升课程“两性一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效达成“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公共美育;课程思政;价值引导;美育塑造; 红色经典音乐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17-0098-04

基金项目:本文系聊城大学2019年本科教学改革项目“课程思政视域下红色音乐资源融入通识课程《音乐鉴赏》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G201921)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牟艳丽(1973—),女,硕士,聊城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钢琴表演与教学、中国音乐史、公共美育。

公共美育是高校育人重要内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应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重视价值引导,在润物无声中实现“以美育人”。

一、红色经典音乐融入“音乐鉴赏”课程目的

一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出通过重点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着力解决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形成育人合力,充分發挥课程育人功能。2020年10月15日,教育部官网发布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不断完善课程和教材体系,高等教育阶段将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学生修满公共艺术课程2个学分方能毕业。高校公共美育的课程思政改革势在必行。

二是探索公共美育的课程思政路径,深化高校美育教学改革。红色经典音乐的音符中镌刻着“红色基因”,音乐中散发着艺术之美,闪耀着思想之光,以艺术化的方式对党史国史进行记录,对红色精神进行阐释讴歌,是最好的“思政”教材。随着新时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深入发展,红色经典音乐文化成为新时代大学生深入了解特殊时期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途径,也成了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尊心的有力载体[1]。“音乐鉴赏”课教学中融入红色经典音乐素材,能够丰富课程美育内容、提升课程思想内涵、提高学生审美情趣,营造严谨又温暖的美育课堂,形成思政教育与美育融合实践。通过教学实践所获研究结论,将为公共美育课程思政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可资借鉴的方法。

三是寻找课程思政美育抓手,实现美育课程“以美育人”教育价值。遵循美育工作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2],通过宝贵的红色经典音乐文化资源,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各个时期形成的优良传统和文化精神以及其中所体现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契合。通过美育渗透,培养大学生识别美、欣赏美、创造美、评价美的能力;通过完善教学内容设计,推动课程思政落地,实现美育课程“以美育人”教育价值,培养具有崇高审美追求、高尚人格修养的高素质人才,实现课程育人价值。

二、红色经典音乐融入“音乐鉴赏”课程路径

一是更新教育理念。将“学生中心”“以美育人”教育理念贯穿教学全过程,充分挖掘教学内容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通过知识传承、能力培养、素质拓展,探索“音乐鉴赏”课程思政美育路径。在有温度、有情怀的课堂教学中有机融入红色经典音乐教学内容,通过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实现课程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是开发特色教材。以史为纲,中西互通,着力在中国近现代和当代音乐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红色经典音乐,作为鉴赏与实践活动的内容。形成红色经典音乐作品与古今中外作品素材相融的“音乐鉴赏”教材体系。红色经典音乐作品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围绕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三个阶段,以微观叙事展现宏观历史变迁。包括合唱《黄河大合唱》《长征组歌》,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复兴之路》,民族歌剧《白毛女》《江姐》《沂蒙山》,革命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沂蒙颂》《乳娘》等各类体裁的优秀作品。通过解读红色音乐作品追忆时代和英雄,通过红色精神饱含的爱国之情、奋斗精神、奉献情怀,厚植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培养民族意识与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激励学生奋发向上。

三是拓展教学内容。贯彻OBE教学理念,通过实践训练与汇报音乐会展现学习成果,形成输入到输出、知识到能力、美育到美德的提升,凸显课程育人价值。教学内容围绕经典音乐作品传唱、音乐感知训练和经典音乐作品解读三方面展开。经典作品传唱包括《义勇军进行曲》《东方红》《歌唱二小放牛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唱祖国》《革命人永远是年轻》《走向复兴》《祖国不会忘记》《追寻》等红色经典歌曲。音乐感知训练通过体态律动提升学生的感知力、表演力、表现力。经典音乐作品解读环节采用讲授与实践结合,理论讲授以教师为主导、实践过程学生是主角,通过讲授与实践引发学生深层次的体验和共鸣,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的德育目标。

四是改革教学方法。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利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与超星学习通资源开展线上学习、线下进行作品解析并开展实践训练。课程共计36学时,线下26学时,其中,课堂讲授16学时、教学实践含汇报音乐会10学时和线上教学10学时。红色经典音乐作品教学内容约占总课时的50%。形成课前自主学习、课中有针对性教学、课后拓展提升的教学训练模式,有效拓展教学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采用讲授与实践并重的参与体验式教学法,通过“听、唱、演、研”实现听红歌、唱红歌、演红歌、研读红色精神一体化教学。掌握自然融入引共情的教学技能,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中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

五是精准教学过程管理。通过超星学习通平台建立签到、课堂学习反馈、课后学习报告、期末考试学习全过程评价;通过问卷星、微信群进行学情、学习效果及时反馈;通过调研、个案重点跟进,建立课程评价反馈机制,了解课程教学对学生成长的长效影响。教学管理经验及跟踪调查结果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

六是完善课程考核方式。加强过程性成绩比例,形成“考勤(10%)+在线学习(15%)+章节测试(10%)+作品辨析(20%)+舞台实践(25%)+写作(20%)”相结合的考核形式;并強化对红色经典音乐知识的考查,实现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强化素质、塑造价值的考核目标,增强学生通过学习提升能力的成就感。

三、红色经典音乐融入“音乐鉴赏”课程成效

一是落实课程“立德树人”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涵养爱国情怀”为路径,以“升华学生道德情操”为宗旨,将“红色音乐”素材融入教学内容,通过思政理念凸显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在课堂中感悟爱国情怀。“课程思政”与“学科教学”得以结合,课程育人目标得到充分体现,教育品质得以提升,以此实现“以美育人”“立德树人”教育目标。

二是构建“一体两翼”教学模式。以红色音乐教育为载体,以德育、智育为两翼,形成规范的教学内容、有效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在“课程思政”与“学科教学”“美育”与“德育”相融的课程理念指导下开展课程研发。通过红色经典作品赏析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师德教育,引领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观念,陶冶高尚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灵,达成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目的。

三是形成教科研反哺教学良好态势。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将“用学术讲政治”贯穿教学科研全过程,教研相长,提升教师核心素养。做好教学成果的凝练与提升,将学术支撑作为教学成果生成、突破和超越的行动框架,形成科教融合。建设期内,课程团队成员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撰写并发表教研论文、撰写研究报告,将教学实践成果转化为研究成果。近年来,课程负责人带领课程团队主持申报获批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沂蒙精神的音乐文化传承研究”、校级教改课题“红色音乐资源融入高校通识课程《音乐鉴赏》的实践研究”、校级研究生教改课题“课程思政视域下音乐(钢琴表演)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力与素质双提升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为本课程建设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四是提升课程“两性一度”。“音乐鉴赏”课程在教学改革中形成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在授课中教师将学术研究成果引入课堂,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和深度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与教学深度融合。课程加大了学生学习投入,通过严格考核评价,增强学生经过刻苦学习收获能力和素质提高的成就感[3]。课程凸显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性,受到学生的好评。

五是“学生中心 以美育人”教学效果显著。

1. 学生对课程评价反馈满意度高。开课以来教学评价均为优秀,学生选课率高、学习积极性高。通过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创新课程汇报形式等一系列改革,让学生动起来,提升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获得学生对课程的认同。通过问卷调查、面对面交流以及期末课程论文,显示学生对课程以及对学习红色音乐文化的认同感不断增强,有些学生会在学期末主动交来课程学习体会,与老师分享学习心得:“扩展了对音乐的认知领域”“在每一次学习歌曲曲目的过程中得到了自信的培养与能力的提升”“一场音乐会的举办,同样教会我要脚踏实地、真诚地去对待、完成每一件事”“中国音乐中《保卫黄河》最令我感到热血沸腾,完美表现了在抗日战争中中华人民作战的英勇无畏,令人反复身临半个世纪之前,整首歌唱下来让人热血沸腾,久久不能平静”“音乐会老师所选的歌曲都是传统的、爱国的、有韵味的,一场音乐会,浓浓爱国情”“这是我在聊城大学最难忘的课堂!”

2. 教学效果好。学生通过学习提升审美能力,陶染家国情怀。历届学生积极参与各类演出、比赛和社团、社会实践活动。比如他们参与“国家电视总局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电视剧百日展播活动启动仪式”“聊城大学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青年大合唱演出”“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班级合唱比赛、“情暖社区行老人行动”等活动,不但提升了个人艺术素养,为社会献爱心、传温暖,也受到社会广泛赞誉。“学生中心,以美育人”的价值引导与美育塑造效果显著。

四、结语

美育,就其目标而言,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4]。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今天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5]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用红色音乐独特优势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通过欣赏体验提高审美能力;通过舞台表演培养良好心理素质;通过合作凝聚团队精神。在潜移默化的音乐学习氛围熏陶下,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情感,受教育者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品德得到升华。通过价值引导与美育塑造,实现美育课程“以美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 郭少华. 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途径[J].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18-22.

[2] 习近平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强调做好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N]. 人民日报,2018-08-31(01).

[3] 李柳元,曹晋滨. 新时代一流航天类课程建设实践与思考——以《空间数据分析基础》课程改革为例[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5(01):155-162.

[4] 杜卫. 美育三义[J]. 文艺研究,2016(11):9-21.

[5] 习近平.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8-05-03(02).

(责任编辑:陈华康)

猜你喜欢

价值引导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及引导研究
试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价值引导”
对我国德育生态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超越概念化:法治思维视角下的法律职业伦理研究路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