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现实样态与问题分析
2023-09-03孙纪瑶
摘 要:“诚信”一词出自《礼记·祭统》,为“以真诚之心,行信义之事”之义,自古以来,诚信就是中国优秀的传统美德,新时代背景下,诚信更是被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个人层面一项重要准则。新时代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华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坚力量,更应树立自身正确的价值理念与道德品质。对此,高校、家庭、社会及学生个体都应加强对诚信教育的重视。基于此,文章通过考察当前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现实样态,围绕诚信教育有效性的关键即诚信教育机制的问题及其成因展开分析,以期为完善新时代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提升诚信教育有效性提供有效参考,助力高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突出问题;成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17-0017-04
基金项目:202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辅导员研究)“新时代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JDSZ3027);2022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时代高校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的现实困境、域外借鉴与体系创新研究”(项目编号:JGZD2215);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新教师创新基金“高校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四维机制创新研究”(项目编号:XJS222105)。
作者简介:孙纪瑶(1988—),女,博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导师,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比较思想政治教育。
诚信是个人层面的价值追求与道德标准,针对新时代大学生开展诚信教育既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对于学生、高校及社会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仍存在一系列不可忽视的问题。对此,本研究从引导机制、激励机制、惩戒机制及保障机制四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以期找到问题症结,从而实施有效举措增强新时代大学生誠信教育的效果。
“诚信”作为培育和践行个人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深刻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精髓与人之为人基本的价值准则。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期,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诚信精神,锻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诚信品格,形成人人讲诚信、处处有诚信的良好氛围,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追求幸福美好生活、推动社会发展、打造美好未来的重要内容。
青年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大学生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关键群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青年一代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上”。就此意义而言,大学生如何理解诚信的人文意蕴、如何把握诚信的重要特征、如何践行诚信的价值规范,已经成为新时代的重要问题,不仅关乎于学生的发展水平,也关乎着时代的进步水平,更决定了整个民族的精神风貌。
一、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引导机制的现状考察及问题分析
引导是诚信教育的中心环节,充分发挥教育引导机制的重点在于教育手段的“显”“隐”融通。纵观当前高校诚信教育中的引导环节,教师主要依托通识课程进行内涵解读、依托实践活动号召学生履行义务、依托物质环境营造诚信文化氛围。不可否认的是,在此过程中,教育引导机制在培育大学生对诚信价值观的认知、认同与实践方面存在着一定不足[1]。具体而言,首先,诚信价值认知引导的全面性不足,高校主要依托通识课开展诚信教育与诚信价值观等相关内容的内涵解读,与专业相关或紧贴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内容渗透却不足;其次,诚信价值认同引导的细节化不强,虽然正面引导至关重要,但是隐性教育的作用效果也不容忽视,诚信文化引导作为隐形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当前并未很好地发挥其作用;最后,诚信价值养成的实践性不够,毋庸置疑,价值观是在反复实践中得以深化形成的,但是当前校园中关于诚信类相关实践活动在形式、数量、参与度等方面都十分有限。深入探究其内在症结,不难发现如下问题:
(一)区间式教育理念导致诚信引导意识略显薄弱
当前的诚信教育“重事后惩戒轻事前引导”,将惩戒教育作为主要教育手段,依托其严厉性与震慑性发挥诚信教育功能。重事后而轻事前,会使诚信引导效果不明显。比如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市场,择业难的问题是大部分毕业生都要面对的,如果大学生自身缺乏竞争力的话,一些学生就可能会出现简历作假、伪造劳动合同、随意毁约等行为,这些都是诚信缺失的表现。学生本身知道这类行为是不道德的,却没有意识到这关乎职业素养,会对职业生涯带来严重影响,一旦“事发”,学生轻则失去工作机会,重则前途被毁。因此,高校不应将惩戒作为工作重点,而应加强对大学生的事前引导。
(二)点位式教育手段导致诚信引导尚未形成合力
当前高校所开展的各类教育举措分散于大学生活不同环节之中,并未形成诚信引导体系,难以发挥合力。一方面,高校的诚信教育方法相对滞后,没有形成一个以点带面全面推进改革的模式,大部分高校仍是宣教式的诚信教育方式,这对成长于新时代的当代大学生就难免有一定的局限性。
另一方面,高校往往集中在一段时间内对学生群体开展诚信教育,虽然在短时间内对学生诚信意识和行为有强化作用,但是无法将诚信根植学生内心。
(三)单一化主体参与导致诚信引导效果有待深化
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观念更多受家庭因素影响,而社会中失信行为泛滥的现象,导致大学生对失信带来的后果缺少足够的辨析能力,不能明确失信行为对其今后发展产生的不良影响。
高校是社会环境的缩影,是学生由校园生活走社会的主要场所,高校开展诚信教育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往往是最为直观的,高校开展诚信教育,既要纠正学生受家庭因素影响形成的不良价值理念,端正其思想和行为,又要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失信行为对个人、对学校、对社会造成的危害[2]。而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学生、家庭和社会都是诚信教育的主体,但反观当前高校诚信教育机制,学生这一高校诚信教育引导机制的参与主体尚未得以有效统筹,教育实效欠佳,单一主体参与教育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育效果。
二、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激励机制的现状考察及问题分析
激励是诚信教育的强化手段,当前高校主要通过师德建设与树立先进典型、鼓励学生自主开展诚信教育活动、奖励诚信典范等路径营造诚信氛围、弘扬诚信价值。
在考察过程中发现,当前的诚信教育激励机制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失信负面典型影响大于榜样示范作用,高校大学生、新闻媒体乃至大部分社会成员,对失信问题的负面案例的关注程度较高,这就导致高校花费很大精力树立起的诚信典型的榜样示范作用会因个别失信事件被淹没,难以发挥正面激励作用[3];第二,学生个体被动式教育程度大于主动参与程度,当前大学生主动学习并参与诚信教育及相关活动的积极性较差,很大部分学生为了拿到学分或者不得不参与此类活动而被动“受教育”;第三,学生对于失信惩戒的关注大于对守信行为的正向激励的关注,大学生可能更多关注于对于失信惩戒的程度、举措等内容,而非关注于整个社会对守信行为的激励。通过分析发现出现此类问题的原因在于:
(一)榜样示范树立的漫长性与负面案件影响的广泛性使示范激励机制难以稳定发挥作用
高校教师不仅是大学生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更要坚定自身“教书育人”的职能,通过行为处事为大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近些年来,高校中出现违背求真精神的失信行为屡见不鲜,在社会层面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人民对于高校的教风、学风以及教师的师德师风多次产生质疑。少数教师和管理者为了一己私欲进行“暗箱操作”,引起学生和社会群体的反感,严重影响教育队伍的形象和信誉。师德建设与榜样培育不可一蹴而就,社会舆论对于失信行为广泛关注,使得学生极易对诚信品质的坚守产生动摇。
(二)单向约束性的教育惩戒模式致使参与激励机制难以发挥作用
高校的诚信教育通常会规范学生的言行,对于大学生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进行逐条逐句的规范,但单向约束性的教育惩戒模式必须与大学生的诚信素养和高校生活相契合,这样才能实现诚信教育的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全面覆盖。但当前高校诚信机制明显不能适应教育体制的改革,行为规范存在较多“盲点”,相关制度与规范缺乏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与激励,被动式教育使得个体内在驱动力未能发挥作用。
(三)对于“诚信是大学生应有之为”的普遍认同致使奖励激励机制难以实现
教育者对于失信惩戒的关注大于守信行为的奖励,奖励激励机制执行情况不甚理想。殊不知,诚信激励机制发挥着极强的导向作用,大学生在守信中得到的肯定和赞扬,会强化其对诚信内涵的认识和感悟,激发大学生内心诚信动机。对于守信行为大学生,高校并没有设置具有现实意义的奖励,造成正向激励的空缺,因此当大学生面对诚信缺失带来的一时之利时,难免会在思想上产生懈怠而“耍小聪明”“钻空子”,通过失信行为来缓解现实困境去获取相关利益。
三、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引导机制的现状考察及问题分析
惩戒是诚信教育的重要方式,惩戒机制构建的重点在于“度”“效”兼顾,基本上全部高校都针对学生在学术失信、学业失信等方面的错误行为出台了相应的调查过程规定与惩处标准说明。但是,教育惩戒机制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即失信惩戒制度有待健全、懲戒标准有待细化、惩戒过程有待严肃、监督机制有待完善等。笔者认为,出现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
(一)尚未建立失信调查的规范体系致使惩戒机制说服性欠佳
既有惩戒机制在专门化调查组织、标准化调查流程、个体化申诉机制等方面缺乏规范标准。对于大学生来说,出现失信行为没有被发现就是“万幸”,而被抓住则是“倒霉”,没有被发现或抓住的大学生能缓解现实困境或得到想要的利益,大学生经过衡量后往往会抱着侥幸心理,想方设法避开处罚。高校现有的惩戒机制无论在调查组织、调查过程,还是学生被“抓包”后的申诉机制等方面,都未建立相应的规范标准。失信调查体系的缺失,导致惩戒机制说服性不强,导致少数学生在被发现失信行为后没有积极反思,不因失信行为懊悔,而去总结被抓经验。
(二)尚未建立失信惩戒的差异化标准致使惩戒机制教育性欠佳
现阶段,大学生出现失信行为后,高校对学生的失信行为会采取相应的惩戒措施,但往往使用统一的标准和准则,没有相对应的规章制度和差异性惩戒标准。大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在个性特征和失信行为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高校应采取差异性的诚信教育方式,明确惩戒的目的并不在于惩罚既有过错,而是通过对错误的明确判断使失信个体及其他个体获得警示与教育。
(三)尚未完全把控操作变量致使惩戒机制实效性欠佳
大学生发生失信行为后,高校的惩罚方式、惩罚条例单一而严厉,并不是依据具体情形细化而成的规定。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常常会出现教职人员“手下留情”的情况,尽量减少或避免失信行为造成的不良影响,导致明文规定的规章制度在执行上缺乏力度。例如教师作为惩戒机制执行者,却在一定情况下选择自行处理或忽视情节轻微的失信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惩戒教育功能的发挥。
四、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保障机制的现状考察及问题分析
保障是诚信教育的坚实依托,保障机制构建的重点在于“全”“精”协同,当前高校虽然在诚信规范约束、诚信教育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做出积极尝试,但依旧存在一定局限性。具体表现为:首先,政策保障机制缺乏上位法律法规的指导与约束,单纯的校内制度,在某些个别情况下缺乏更加明确且更有效力的法律支持;其次,队伍保障机制缺乏全员参与的联动模式,当前高校学生诚信教育的责任更多落于管理人员肩上,部分任课教师也在积极参与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但是不可否认,其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在诚信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最后,还体现于技术保障机制缺乏实践应用的尝试与探索等。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如下三个方面:
(一)现有制度体系不全面致使政策指导力弱化
虽然国家在政策层面已做出顶层设计,但尚未形成指导高校实际工作的针对性条例。比如国家政策虽为大学生诚信教育指明了大的方向,但各地并没有根据大学生专业特点和校际差异,详细落实明确相应的规章制度,而高校也没有将诚信教育渗入学生的专业教学体系,使得现有制度约束效果也较为有限。诚信是大学生个人终身发展和职业发展的重要内容,高校理应不断完善自身规章制度,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积极改进问题。
(二)现有队伍体系不健全致使队伍执行力软化
当前高校的诚信教育的理念、方法,以及诚信教育的模式和效果往往呈现单一性,无法跟上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素养培育的高要求[4]。并未充分将大学生等多元主体纳入诚信教育队伍体系中,队伍体系中还存在分工不明确的现象。高校应坚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各级各部门明确分工,通力協作,只有建设好全员育人队伍体系,才能保障诚信教育从引导、激励、惩处到执行的有效性。
(三)现代技术体系尚未充分运用于诚信教育过程中
对于失信行为的调控与监督迫切需要技术层面的支持与辅助。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尤其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更是为行业发展带来了新鲜活力。信息技术同样为高校诚信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就当前高校诚信教育体系建设情况来看,并没有对现代技术予以重视[5]。一方面,高校对于现代技术在诚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没有明确认识,缺乏运用现代技术创新诚信教育模式的意识;另一方面,高校诚信教育教职工对于现代技术的应用能力有欠缺,不能有效地借助大数据等现代技术去了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求,导致不能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五、结语
现阶段,是我国开拓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重要时期,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也是培育新时代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机遇时期,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内容,无论社会、高校、家庭,还是学生个体都必须重视诚信教育问题,因此,通过全面探究当前诚信教育机制的现实样态与症结问题,积极完善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切实提升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有效性与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淑芹. 大学生诚信伦理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孙纪瑶. 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研究[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
[3] 吴潜涛.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层面的紧迫性[J]. 中国高等教育,2005(05):13-14.
[4] 谢辉荣,任婧,孙英之. 基于Logistic模型的医科大学生诚信教育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 智库时代,2020(04):224-225.
[5] 袁奉亚. 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的实施路径分析[J]. 作家天地,2020(06):77+79.
(责任编辑:汪旦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