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在恢复中加快迈向高质量发展
2023-09-03刘涛刘馨
刘涛 刘馨
在应对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克服疫情频发和超预期冲击的不利影响下,2022年我国服务业发展呈现恢复向好态势,并在迈向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新进展,展现出强劲韧性和巨大潜力。
一、服务业发展呈恢复向好态势
2022年,我国服务业经受住了疫情的冲击考验,增加值规模达到638698亿元(初步核算),比上年增长2.3%,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52.8%,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1.8%,服务业在多个方面呈现持续恢复向好态势。
(一)新兴服务行业保持快速增长
2022年,我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1%,增速分别高于GDP和整个服务业6.1个百分点和6.8个百分点。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新兴服务行业增长迅猛,促进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2022年,电信业新兴业务完成收入3072亿元,比上年增长32.4%,拉动电信业务收入增长5.1个百分点,其中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数据中心分别比上年增长118.2%、58%、24.7%和11.5%。2022年8月,移动物联网连接数约为17亿户,首次超过代表“人与人”连接的16.8亿户移动电话用户数。另外,电子商务模式不断创新,服务对象更加多元化,网络销售服务企业逆势增长,在互联网服务企业收入小幅下降的情况下,2022年主要提供网络销售服务的企业互联网业务收入比上年增长12.6%。
(二)线上服务消费增势良好
由于疫情的反复性和不确定性,服务消费特别是接触性、聚集性服务消费受到很大影响。不过,持续的疫情也深刻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服务消费线上化趋势明显。在线娱乐服务发展迅猛,短视频已成为移动互联网主流的内容消费形态,与社交、电商以及本地生活服务平台加速渗透融合,促进了相关服务行业的发展。截至2022年12月,短视频用户规模达10.1亿人,比上年同期增加7800万人。2022年,以信息服务为主(含音乐视频等)的企业互联网业务收入比上年增长4.9%。同时,互联网医疗服务也快速发展。截至2022年12月,互联网医疗的用户规模达到3.6亿人,比上年同期增加6500万人。
(三)服务业投资恢复性增长加快
2022年,我国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3.0%,增速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分类来看,除房地产、教育外的12个细分行业增速均比上年有所加快,特别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批发和零售业5个行业增速由负转正,且超过疫情前的增速。另外,疫情暴发以来,卫生和社会工作的投入持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年加快,2022年达到26.1%,位居细分行业前列;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近两年的投资也保持较快增长,2022年为14.5%。
(四)服务进出口和利用外资已完全恢复
2022年,我国服务贸易规模创历史新高,进出口总额为59802亿元,比上年增长12.9%,比2019年增长10.4%。其中,服务出口28522亿元,增长12.1%,为2019年的1.5倍;服务进口31279亿元,增长13.5%,恢复到2019年的90.0%。服务贸易逆差缩减至2757亿元,相当于2019年的18.3%。更重要的是,服务贸易结构持续优化,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发展态势良好。2022年,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14160.8亿元,增速略高于整体出口增速,其中知识产权使用费以及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增长较快,增速分别比整个服务出口高5.4个百分点和0.9个百分点。另外,2022年前11个月,我国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8426.1亿元,比2019年同期增长37.1%,占全部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比重达到72.9%。服务业利用外资结构持续优化,高技术服务业保持高速增长,2022年前11个月利用外资增速达到23.5%,比上年同期高2.7个百分点。
二、恢复中的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特征明显
2022年,我国服务业在恢复过程中,取得了多方面高质量发展的新进展。
(一)行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在服务业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为产业升级和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2022年,我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0%,比上年上升约0.1个百分点。同时,投资结构的优化也为创造新的产业供给能力、促进服务业结构升级奠定了基础。2022年,高技术服务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2.1%,增速比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较整个服务业高9.1个百分点。其中,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投资增长26.4%,研发设计服务业投资增长19.8%,电子商务服务业投资增长16.8%。
(二)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服务业发展逐步从依赖生产要素大规模、高强度投入转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注重发挥数据的生产要素作用,形成与其他生产要素更紧密的交互关系,优化要素投入结构,实现了对传统要素价值倍增的作用。近年来,我国服务业企业更加注重研发创新,特别是信息服务、科技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医疗健康相关的消费性服务业,研发动力不断增强,有力支撑了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大型龙头企业为例,在我国服务业500强企业所属的行业中,2022年超过2/3的行业平均研发费用和人均研发费用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电信服务企业的平均研发费用增幅最大,为15.9亿元,医疗卫生服务、多元化金融、多元化投资、医药及医疗器材零售行业的平均研发费用增幅均超过5亿元;互联网服务企业的人均研发费用增幅最大,为8.6万元,科技研发、规划设计,基金、信托及其他金融服务,医疗卫生服务行业的增幅均超过5万元。另外,2022年服务业500强企业研发强度不断提升,其中研发强度最高达到44.9%,比上年增加3.1个百分点。这些服务行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为其他行业提供了更高质量的中间投入,支撑了整个经济创新能力和水平不断跃升,也为居民提供了更高品质的生活服务,增进了民生福祉。
(三)生产效率不断改善
近年来,我国服务业生产率持续增长,按2020年价格计算,2022年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约为17万元/人,比上年提高2%以上,继续保持增长态势。随着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经营管理模式创新,生产经营效率不断提高。2022年,服务业500强企业的人均营业收入为316.6万元,比上年增长18.9%,增速超过制造业500强企业4.3个百分点,人均营业收入达到制造业500强企业的94.1%,较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每百元资产实现的营业收入为14.9元,比上年提高2.3%。同时,疫情客观上加快了中小微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步伐,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服务业发展中的“鲍莫尔成本病”,促进了服务业效率的提升。以北京餐饮行业为例,全市6万家商户开展数字化升级接入平台后,运营效率提高,营业额明显增加,据测算,排名前10%商户的交易额比升级前增长近25%①。而且,数字化升级后,依托物联网传感器、人工智能、自动识别等技术,服务标准化程度明显提高,服务质量也得到更好保障。
(四)双向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方面,服务业制度型开放取得新进展。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下简称OECD)编制的服务贸易限制指数②,尽管受疫情影响,我国人员流动限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服务业开放度,但2022年仍有法律、电信、银行等11个行业的开放度比疫情前有所提高。如果不考虑疫情期间采取的入境临时管控措施,2022年我国除会计外的21个行业开放度比2019年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建筑设计行业改善幅度最大;近一半行业开放度会超过OECD国家平均水平,公路运输、建筑设计、工程咨询行业的开放度位居50个样本国家前列。另一方面,更多服务业企业进行海外投资经营,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2022年,在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我国对外投资平稳发展,部分服务行业对外直接投资较快增长。其中,投向批发零售业21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5%,投向租赁和商务服务业387.6亿美元,增长5.8%,增速分别较整体投资高14.3个百分点和0.6个百分点。有领先优势的企业持续推进国际化,通过提供有竞争力的服务解决方案拓展全球布局,利用国际优质资源增强自身实力。2022年,服务业500强企业中有179家企业获得海外收入,174家企业布局海外资产,分别比上年增加3家和9家;有23家入围我国跨国公司100强,这些企业的海外资产总额、海外营业收入以及海外员工数量分别为34702.1亿元、13039.3亿元、18.4万人,占我国跨国公司100强的比重分别为32.3%、16.7%、14.7%。
(五)在绿色转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服务业通过自身绿色转型和为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提供服务,以更少更清洁的投入实现更多更可持续的产出,促进了经济运行效率提升。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我国服务业绿色转型步伐加快。交通运输业作为服务业中的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其直接排放占服务业总排放的3/4左右,其中公路运输的排放量占交通运输业的80%以上。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2022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比达到4.1%,比上年增长1.5个百分点,有效降低了汽车尾气排放,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绿色低碳发展。其他服务行业直接排放温室气体较少,主要为服务提供过程中因消耗资源产品间接产生排放。近年来,各行业积极探索绿色转型路径,如零售业采用以光伏发电为主的可再生能源、综合改造门店设施设备并数字化管理设备用能、精细化管理制冷剂使用等,快递业发展集约化配送、使用循环包装等,都直接或间接降低了碳排放,促进了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更重要的是,与绿色发展相关的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支撑了其他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和绿色生活方式形成。2022年,节能服务业的景气指数一直处于较景气区间,且呈逐季走高态势;碳资产管理企业数量明显增长,截至2022年底,仅名称中含有“碳资产”的正常运营的企业有297家,比上年新增84家;二手交易服务、共享服务等行业快速发展,为居民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推动服务业全面恢复和高质量发展
2023年,要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坚持阶段性措施与制度性安排相结合,统筹促进发展和监管规范,推动服务业全面恢复和高质量发展。
(一)提振和释放理性服务需求
充分发挥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增加和优化促消费的相关预算安排,加强对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纾困和救助力度,支持地方政府加大消费券或消费补贴的发放力度和范围,提振消费信心,加快供需双侧同步改善。大力发展商旅文体融合的创新服务业态,鼓励企业在产品设计、时尚体验等方面融入国潮元素,支持开展各类特色消费节庆活动,打造多元化特色化消费场景,激发更多消费需求。积极发展免税零售业态,在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培育建设的城市,增设市内免税店,研究降低免税购物门槛,提高免税购物额度,丰富免税品种类和品牌,更好满足消费需求。
(二)创新和扩大有效服务供给
结合制造业企业网络建设、安全保障、设备更新等需求,依托大数据搭建供求对接机制。通过加大对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的财政补贴力度、提供数字化转型的低息贷款、发放“服务券”等方式,支持企业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展智能化生产、数字化管理、网络化协同等,提高制造精度和效能。推动工业软件、冷链物流、供应链管理等新兴服务行业创新发展,促进其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提升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鼓励互联网平台通过数据要素的深入挖掘和算法推荐技术的合理应用,帮助企业及时捕捉消费新需求,赋能企业创造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完善数据安全、权利保护、交易流通、开放共享、安全认证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推动数据资源有效开发利用,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三)深化服务业准入和监管制度改革
大力推进照后减证和准营承诺即入制改革,推动监管方式从按行业归属监管向功能性监管转变,建立健全简约高效、公正透明、宽进严管的服务业准营规则。进一步打破行业垄断,破除各种形式的不合理限制及隐性壁垒,完善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规则,加快构建覆盖事前事中事后的竞争政策实施机制。以包容审慎的原则对新兴业态进行监管,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引导平台企业从主要依靠流量红利的发展模式向以服务、品质取胜的发展模式转型。破除对创新创业的不合理束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深化投资建设领域审批制度改革,精简整合审批流程,大力推行联合验收、分阶段办理施工许可证等措施。
(四)完善服务业相关标准和质量体系建设
健全服务业标准体系,支持有条件的行业协会、产业技术联盟牵头制定满足市场需要的标准,加大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引用标准的力度。完善绿色服务市场的管理制度,出台二手商品回收、鉴定、再售卖的可追溯流通规范,完善信用惩戒机制,规范发展二手交易市场,提高二手交易服务质量。建立国家碳资产管理人才和企业资格认证体系,提升碳资产管理服务水平。
(五)推进服务业高水平制度型开放
在持续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的同时,科学评估不同服务行业开放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服务业外资准入前评估与事中事后监管的衔接,合理运用外资安全审查措施。对标国际高水平的经贸规则和服务标准,支持海南自贸港、自贸试验区、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等开放平台,加大关键性政策创新试验力度。拓展数字贸易多渠道合作,适当增加国内紧缺的新兴服务进口,改善国内要素供给。进一步完善对“走出去”企业的外汇管理、人员出入境、金融支持、境外投资等方面的服务,增强其全球布局和资源配置能力。
(六)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和有效激励
加大服务业人力资本投入,推动要素资源向激励人才发展方向倾斜,创新工学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教育、科技、医疗等领域人才有序自由流动。加强对服务业从业人员数字技能和绿色意识的培养,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推行人才培训福利计划。完善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支持人才以知识、技术、管理等多种创新要素参与分配。创新职称评价机制,打通职业提升通道,鼓励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专业人才脱颖而出。
注释:
①根据北京市商务局联合平台企业的测算结果。
②该指数是目前国际上衡量一国服务业开放度的客观评价指标。指数的取值范围为0—1,0表示完全开放,1表示完全限制。计算这些数值是根据最惠国原则(不考虑优惠贸易协定),综合不同国家在外资准入限制、人员流动限制、竞争壁垒、监管透明度、其他歧视性措施5个方面的信息计算得到,涵盖38个OECD国家以及中国等12个发展中国家,涉及22个服务行业。该指数自2014年发布以来,已更新到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