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创新交叉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以北部湾大学金融工程专业为例
2023-09-02韦金洪
韦金洪
(北部湾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广西 钦州 535011)
2018 年8 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以多层次多类型一流本科人才培养为根本,更加注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国家“十四五”教育规划提出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进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为应用型高校的快速发展坚实了政策保障,“双一流”建设政策的相继颁布和实施为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注入了新动力[1],为地方应用型高校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方向和契机。以交叉复合创新[2]、复合拔尖创新[3]、多学科交叉复合创新[4~5]等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应用于高校人才培养当中。应用型高校是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也是高质量创新成果的重要来源,是推进教育强国战略的新生力。如何主动对接“双一流”本科建设目标、如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以更有效的方式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是当前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创新面临的紧迫课题。本文以北部湾大学金融工程专业为例提出了在对接“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如何推动创新交叉复合人才培养的措施与实践。
1 北部湾大学金融工程专业创新交叉复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1.1 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凝练升华课程体系
金融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改革中不断凝练升华,目前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分为公共必修、公共选修、专业必修、专业选修和第二课堂五个模块。公共必修课主要有思政课模块、大学英语和大学体育模块、素质教育与实践模块;公共选修课为系列特色课程,将不同学院、不同学科的课程融合在一起,形成独具北部湾特色的公共选修课体系,主要课程有创新创业课、校本特色课、国际视野素养课、艺术课程、人文素养课、科学素养课、管理与财务类课程体系;专业必修课主要为国家标准专业基础必开课程、国家标准专业必修中“5+X”中必开课程、国家标准中专业必修中选开课程、数学、计算机等课程类和集中实践类课程;专业选修课主打“院外专业学科交叉基础拓展模块+院内专业学科交叉基础拓展模块+专业方向类课程应用拓展模块+金融前沿课程应用拓展模块”,是学科特色和专业方向所在,具体如表1 所示。随着第二课堂活动不断丰富和完善,活动内容囊括政治思想类、自律与成长类、实践实习类、志愿公益类、创新创业类、文化艺体类、工作履历类、技能特长类、海洋与地方特色类、其他类等,形成了应用型高校特色的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路径。
表1 金融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1.2 以“科研成果”为导向,丰富学生考核机制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学科前沿知识。例如,在讲授“金融学”课程中的“非系统性金融危机”时,能将知名学者对于金融危机看法的前沿文章融入到课堂讲授中,既丰富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增加学术涵养,培养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思考能力,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打下坚实基础。另外,可以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学科前沿知识讲座的课程,将提升科研能力作为学生的毕业要求之一融入到人才培养中。
其次,将“课程小论文”融入到课程的考核当中。一方面,“课程小论文”可以布置为课后练习或作业,安排一定的字数和要求,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分析当中。将“课程小论文”作为学生探索学科知识和学术的一个重要途径,增加学生的学术氛围和学术素养。另一方面,“课程小论文”可以作为某些课程的期末考核方式。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独立主持或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获得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专利、软件著作权、科技成果奖;参加“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奖等科研成果,融入到课程的考核方式中,以提交小论文或者将归属于本学期的科研成果兑换课程期末成绩的灵活考核方式。
再次,完善学生科研的激励机制。有效的激励机制是促进学生科研的有力保障。提高科研在学习过程中的认可程度,激发学生的科研意识。专业授课老师在知识引导和传输的过程中,植入科研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增加语言激励和带动效应。金融工程教研室为激发学生的科研意识,建立专业科研龙虎榜,对于大创项目立项、发表论文、发明专利的学生给予专业内表彰。例如,教研室主任带领老师组织学生申报大创项目,高度重视学生参与科研的重要性,明确落实各班申报任务和解答申报难度。
1.3 以“学科竞赛”为动力源,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学科竞赛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金融工程专业以“学科竞赛”为动力源,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以金融基础知识为核心的“中金所杯”全国大学生金融知识大赛;以实操为提升技能的全国大学生金融精英挑战赛(国家B 级)、全国高校互联网金融应用创新大赛(国家B 级)、全国金融与证券投资模拟实训大赛(国家B 级)等;以银行或者证券机构举办的全国大学生金融创意设计大赛、模拟炒股交易大赛、全国高校股神竞技大赛等比赛,有力地推进学生对金融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创青春”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各类学科竞赛,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截止目前,本专业指导学生参与的学科竞赛主要包括全国大学生金融精英挑战赛、全国金融与证券大赛投资模拟实训大赛、“挑战杯”广西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重大赛事,累计获得全国一等奖3 项,全国二等奖11 项,全国三等奖19 项。
1.4 以“专创”融合为支撑,培养学生多学科交叉复合
金融工程专业尝试实施了“教师导学—平台督学—以赛促学—科研助学—证技践学”全面提升人才素质的培养制度。坚持以人为本,践行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通过学科竞赛、学生科研、考研考证、技能培训等渠道,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创新创业的思维来源往往是多方面的,而多学科交叉复合学习更容易冲击学生看问题的视角,发散学生思考问题的维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专业创新创业实务”专业选修课,目的是帮助学生整合多学科知识,促进学生创新创业想法的落实与落地。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专业对语言、数理、计算机、法律的要求都比较强,还可以整合经济管理学院的财务管理、城市管理、旅游管理、物流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专业的相关专业选修课程,全面提升学生经济学知识和管理技能。积极引导学生考取各类水平和资格证书,包括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银行/证券/基金从业资格证书等。
2 提升应用型高校创新交叉复合人才培养质量的新思路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长期发展的立足之本。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从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践中,凝练出提升应用型高校创新交叉复合人才培养质量的几点思考:
2.1 教学体系创新
一方面,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金融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该坚持“主线—辅线”相辅相成,以按国家标准设定的专业基础课程、“5+X”的专业必修课程的学科知识为主线;以可以辅助学习主线课程为要领的其它学科课程为辅线,科学构建“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国际视野拓展课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保持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主线不偏离,在培养创新交叉复合人才的过程中,凝练出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子,综合提升人才的整体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
另一方面,教学活动的创新。教学活动的创新是将教学理论、教学主体、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创新的融合创新的过程。随着大数据的快速发展,移动学习客户端在学生群体中得到普及,涌现一大批学习平台,如中国大学MOOC、超星学习通、学堂在线等,丰富了学生的学习途径。根据时代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将教学理论和教学内容不断与时俱进,加入学科热点和前沿知识,充分引导学生深挖专业知识的兴趣,拓展学生的学科素养。一方面,对于国标要求的专业固定的课程,在每次上课前,教师应该认真备课,适时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渴望,加强学生课前预习、课中听课和课后复习,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对于适应专业发展需要而新设的交叉学科课程,应该厘清课程与专业之间的关系,将授课课程的重点与专业相匹配,达到帮助学生巩固专业课程学习、完成毕业要求的目标。
2.2 科研体系创新
创新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灵魂,是实现科技强国的根本。将“创新+教学+科研”有机结合起来,融入到人才培养当中,既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也提升了教师参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积极性和指导效率。
一方面,科研团队组建的创新。团队的力量是有效解决创新问题的重要保证。科研团队的组建可以考虑由本专业的教师为主,同时将“跨专业、跨学科、跨院系以及跨学校”作为增强科研团队建设的突破口。保持原有的研究主线不动摇,融入新的科研活水,确保科研的方向性明显,研究动力充足。适时地将一些有创新意识、创新技能强的学生,纳入到教师的科研团队当中,打破教师与学生单独科研的困境。学校应对科研团队建设好的单位给予适当的补贴和奖励,或以科研项目的形式引导师生进行创新训练。研究经费的支持是促进科研创新的有力保障。有了经费的支持,才能更好地开展实地调查,获得第一手有用的题材和资料。高校可以将一些奖励机制、贫困资助与科研结合在一起,在帮助贫困学子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科研驱动机制的创新。可以考虑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论文发表等创新过程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学生创新驱动机制可以由课程考核改革开始,一是创新课程考核机制,可以考虑由学术论文撰写代替原有古板的课程应试考核的教育思路,可以通过制订本专业的学术论文撰写的标准,严格保证学生的论文写作质量;二是创新学分修习机制,将学术论文发表(核心及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获得立项(国家级)、大学英语过级(六级)等可支持科研创新的技能与成果,设定允许兑换一定数量的专业课学分,提升学生的积极干劲和增加创新的动力。如发表1 篇核心期刊可兑换2 学分(可导师一作,学生二作或通讯作者),获得国家级大创新项目可兑换2 学分,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可兑换1 分学等机制的完善。
2.3 保障机制创新
第一,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师的引导作用对于学生创新素质的提高是功不可没的。对于金融工程专业来说,师资队伍的匮乏导致很多人才培养任务没有高质量推进。解决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可以考虑采用“外引+内培+柔性”的师资建设模式,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外引”要明确引进人才的条件,提高人才引进人员的待遇,始终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宗旨,引进更多符合专业发展要求的人才;“内培”的方式可以多样化,鼓励支持教师进修更高学位,加强对于访学、国内短期培训的力度,举办更多层次的培训;“柔性”引进一些可以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高层次人才,在聘期及待遇给予支持。
第二,教学资源创新。院校之间的差别,往往体现在教学资源的差别。一方面,教学硬件的升级更新。及时更换教学设备,如教室的电脑、投影仪、话筒等基础设备,保证教师上课的硬件条件良好,解决先进的教学手段难以走入课堂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教学软件资源的拓展延伸。强化教学科研的案例库的购买和使用,丰富教师的教学资源;支持教师和学生拓展教学科研数据库的使用,解决教师和学生进行论文写作难以下载合适学术资源和查找合适数据的困境;融入线上精品课,拓展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第三,合作培养机制创新。一者,学院内部人才培养互动机制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可以考虑在保持本专业主线的基础上,在专业选修课程融入一些具体代表性的院内跨专业选修课程,如经管类的管理学、财务管理、证券投资学、市场营销、港口物流、旅游学、行政管理、商务谈判、国际贸易实务、人力资源管理等典型的、学生感兴趣的课程,从学院层面体现学科交叉培养的基本性质。二者,学校各学院之间的人才培养互动机制。丰富校内公选课程的课程体系,鼓励和管理校内各个专业开设的特色课程,解决教师关于公共选修课开课积极性差的问题,从开课时间、开课程学分上弹性管理,在教学课酬上给予充分的支持,将人才培养中的特色公共选课真正落实到实处,而不是流于形式。三者,“政-校-企”产学研合作培养机制。可以从专业实习、科研项目、企业研发项目等出发,将日常的教学融入到社会实践中,提高学生运用能力和实操技能。
第四,平台创新。一是学习平台创新。充分运用数字时代带来了学习机会,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法,将所学知识点学精学透、知识面延长拓宽,并勇于提出质疑和大胆创新的想法。可采用多种学习考核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用好学习平台,真正从学习平台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二是科研论坛创新。如运用科研平台多组织高级别会议论坛,鼓励学生撰写论坛征文并参与学术会议的氛围中,将自己的创新知识点分享,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创新气质。三是实践平台创新。因为疫情对学生专业实习带来的冲击,应该积极创新实习实践的方式,由原来单纯到企业线下实习的方式变更为运用实践平台灵活实习实践的方式。如可以考虑有效完成一项学科调研并撰写调研报告、高质量设计一个金融创新产品并能撰写新产品说明书等方式作为实习实践的备用考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