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人民利益观的生成逻辑、理论要义及价值意蕴
2023-09-01徐木兴刘嘉瑶
徐木兴 刘嘉瑶
摘 要: 习近平人民利益观有其内在的生成逻辑。对马克思主义人民利益思想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民利益思想的赓续与创新是其生成的理论逻辑,对中国共产党实现人民利益实践的承继与坚守是其生成的实践逻辑。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利益观高屋建瓴、逻辑严密,其理论要义在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人民利益实现的经济根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完备人民利益实现的政治前提;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发展,涵养人民利益实现的精神魂魄;加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筑牢人民利益实现的社会条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创设人民利益实现的生态依托等。习近平人民利益观意蕴丰富、价值深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标定前行航向,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擘画锦绣蓝图,为世界人民谋大同贡献中国智慧。
关键词: 习近平;人民利益观;生成逻辑;理论要义;价值意蕴
中图分类号: D61
文獻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3851 (2023) 04-0125-08
Generation logic, theory essence and value implication of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view of people′s interests
XU Muxing, LIU Jiayao
(School of Marxism,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
Abstract: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view of people′s interests has its own generative logic. The continuation and innovation of Marxist thought of people′s interests and sinicized Marxist thought of people′s interests are the theoretical logic of this view′s generation. Inheriting and sticking to the practice in realizing people′s interest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s the practical logic of this view′s generation.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view of people′s interests is strategic and logical. The theoretical essence of this view is as follows: promoting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the economic foundation for consolidating people′s interests; developing socialist democracy is the political prerequisite for improving people′s interests; promoting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culture is the spirit for protecting people′s interests; strengthening socialist social development is the social condition for solidly building people′s interests; promoting ecological progress is the ecological support for creating people′s interests.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view of people′s interests is strategic, logical and valuable and it sets the course that seeks happiness for the people of China, draws a blueprint for the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contributes Chinese wisdom to the greater unity of the people of the world.
Key words: Xi Jinping; view of people′s interests; generation logic; theory essence; value implication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1]135,“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1]35,结合时代发展大势,承袭马克思主义人民利益思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民利益思想和中国共产党实现人民利益实践经验,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维度科学建构了系统完善、价值多维的人民利益观,标注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根本政治追求与价值取向。对丰富马克思主义人民利益理论体系、指导新时代人民利益实现事业行稳致远、助推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具有重要价值意义。
当前关于习近平人民利益观的研究文章相对较少,且主要为以下两种视角:一是从宏观视域对习近平人民利益观进行解读。例如,王凯丽等[2]就习近平人民利益观的发展主题、价值地位、工作思路、检验标尺、实现路向进行论证;温立武[3]将习近平人民利益观分为人民利益的目标观、人民利益的动力观、人民利益的维护观、人民利益的评价观,并进行了阐述。二是从专题维度对习近平人民利益观进行解读。有学者曹世红[4]聚焦价值意蕴探析;有学者庄仕文[5]强调实践要求探析;有学者赵敏等[6]则注重特殊群体利益观阐释。总体而言,对习近平人民利益观的生成溯源与理论要义等较深层次的原问题研究和阐释尚待深入。本文厘清习近平人民利益观的生成逻辑,全面阐释习近平人民利益观的理论要义,为系统把握习近平人民利益观精神实质、切实做好新时代人民利益实现工作等提供镜鉴和参考。
一、习近平人民利益观的生成逻辑
维护人民利益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在百年伟大实践中始终为人民利益而奋斗,将人民利益的实现作为立党执政的第一要务。习近平人民利益观,既承袭了马克思主义人民利益思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利益思想,又扎根于中国共产党实现人民利益具体实践,具有鲜明而独特的生成逻辑。
(一)习近平人民利益观生成的理论逻辑
习近平人民利益观发轫于马克思主义人民利益思想。利益范畴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马克思主义人民利益思想主要从下列维度阐释人民利益思想基本蕴涵:首先,利益源于需要。利益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具有决定性的物质因素的总和”[7],人需要的无限性与广袤性使得人不再囿于“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8]的初始利益,进而衍生出生存利益与发展利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等种类繁多的利益子集。其次,利益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每一既定的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9],背后都隐藏着特定的社会关系,不同利益主体为共同利益彼此协作协同,有利于各种利益的共同实现。再次,利益是人类社会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因。资本主义社会因人们过于追逐利益、强调自我需要满足而使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并在阶级关系中突出表征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因而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矛盾和实现利益秩序和谐,唯有改变私有制及被其异化社会关系和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达成。最后,无产阶级政党是代表和维护绝大多数人利益的政党。《共产党宣言》将无产阶级运动定义为“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0]39,并指出共产党人为实现人类解放和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服务,“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而不同的利益”[10]41,揭示了共产党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性质和宗旨。这些论断不仅明确了马克思主义政党与其他政党的本质区别,即是否为人民谋利益,也为习近平人民利益观的创设标注了根本的价值遵循。
习近平人民利益观承袭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民利益思想。在百年奋进求索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人民利益思想中国化时代化进程,逐步建构起镌刻鲜明中国印记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民利益思想。首先,倡言人民利益是进行一切工作的价值起点。毛泽东认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11],力倡将实现人民利益确立为人民利益思想根本原则,指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12],“对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群众的生活问题,就一点也不能疏忽,一点也不能看轻”[13],并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14]1094等作为开展工作的根本宗旨。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发展进程中,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也先后提出“我们是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工作”[15]、“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6]、“利为民所谋”[17]106等人民利益理念,将人民利益标注为兴党强国的实践基点。其次,强调人民利益是评判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毛泽东强调,判断政策好坏的标准是马克思主义,但“人民利益同样是标准”[18];江泽民提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胡锦涛提出,“群众利益无小事”[17]58、“多办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19]等。这些人民利益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基于中国具体国情所作出的科学研判,为习近平人民利益观的建构生成开辟新境界、指明新方向。
(二)习近平人民利益观生成的实践逻辑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人民根本利益,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其使命本源与价值目标。百年前自觉肩负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百年后庄重许下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时代誓言,对人民利益的忠实践行是中国共产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根本旨归,也是习近平人民利益观孕育生成、赓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维护和发展人民利益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实践演进中最为核心的话语表达和伦理旨趣。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救亡图存、民族复兴成为先进知识分子共同的企盼与渴求。中国共产党基于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深刻洞见了人民之于历史创造的重要性,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12]509,紧紧围绕“为人民谋利益”这一践履轴线,开展土地革命,并最终带领人民推翻“三座大山”,为人民利益的实现奠定根本政治前提。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面对经济萧条、百废待兴的新中国,中国共产党结合具体实际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系统推进“一化三改”,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党的八大后,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正确分析国内形势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人民利益领域提出诸多新方针新举措。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作出“改革开放”这一重大决策,极大改善了人民生活,并以“三个有利于”为价值规范,推进人民利益实践标准的科学化、具体化。世纪之交,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人民利益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运行轴心,擘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形成“四位一体”发展布局,丰富和发展了人民利益的理论框架和践履空间。新时代视域下,习近平系统凝练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利益、谋幸福的历史经验与政治智慧,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将人民利益至上作为根本政治立场,在积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完善、发展人民利益思想,并对新时代如何实现人民利益提出了新理念新方法新路径,为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理论遵循和实践指导。
二、习近平人民利益观的理论要义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新时代,生产力水平的迅猛提升和供给侧需求侧的向好转换推动了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长,人民利益的内涵与外延也因之发生深刻嬗变。鉴于此,习近平立足实际、守正创新,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多重维度科学勾勒人民利益实现现实图景,并逐步形成系统完善、意蕴丰富的习近平人民利益观。
(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人民利益实现的经济根基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和生活最基本、最直接的实践活动,物质需要的有效满足是人民利益实现的内在需求和重要条件。当前,中国人民正处于从全面小康迈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伟大征程中,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得人民物质需要由“吃饱穿暖有住”等生存需要转向“吃好穿美住好”等发展需要,人民利益实现的物质诉求也逐步呈现出高层次、品质化的特点。基于此,习近平聚焦满足人民现实物质需要,系统擘画经济发展目标蓝图,以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人民利益实现的经济根基。
针对经济发展仍存在增长方式较为粗放、生产函数发生重大变化、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等制约人民利益实现的困境和问题,习近平不断丰富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保障和改善人民物质生活质量与条件,扎实促进人民利益的实现和发展。
首先,贯彻新发展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新发展理念为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思路与方向。习近平指出,“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的成效乃至成败”[20],要努力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21]46。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坚持人民中心论,将实现人民幸福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根据新阶段新要求,以更加精准更加务实的举措切实解决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必须坚持底线思维,提升忧患意识,防范化解我国经济发展所可能面临的内外部风险挑战。以新发展理念为经济高质量发展领航指向,以此为人民物质财富的生产创造和人民利益的实现打下坚实基础。
其次,构建新发展格局。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习近平强调,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1]37。構建新发展格局,既要加强国内循环主导作用,扭住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市场优势和内需潜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平稳与高质量发展;又要重视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互促互进,拓展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塑造国际市场竞争新优势,打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堵点痛点,促进二者同向共行、相互促进、彼此融通,推动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人民利益筑牢双重物质保障。
最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习近平指出,要“科学把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和重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焕发新活力、迈上新台阶”[1]240。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按照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求,以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坚实基础、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现代化经济体系战略支撑、以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空间布局、以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国际竞争力、以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制度保障,最终以经济体系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总量和质量全面提升,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为人民利益的实现提供强大物质支撑。
(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完备人民利益实现的政治前提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本质和核心,旨在争取、实现、维护人民利益和实现人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民主是人类普遍追求的政治价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政治建设的基本要求,蕴涵人民的统治、人民当家作主之意。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归根结底就是为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和根本利益。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政治文化素养的提高,新时代语境下人民美好政治生活期盼显著提升,成为人民利益实现不可或缺的重要领域。基于此,习近平充分回应人民对于政治权利的新需要新期盼,积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从根本上解决好人民政治生活领域的新问题新要求,完备人民利益实现的政治前提。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政治保障。面对新时代新形势,习近平始终将人民置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体地位,不断保障和支持人民在充分的政治权利和政治自由中实现自身利益。
首先,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制度本质而言是运作规则,具有管长远、管根本的作用。习近平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22]259全面、广泛、有机衔接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是中国式民主政治的鲜明特质,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必须坚持将人民意志贯穿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建设及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其他制度建设的方方面面,支持和保障人民通过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牢牢把国家、民族和个体前途和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让人民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的坚实保障中更好地体现人民意志、实现人民利益、享有当家作主的美好政治生活。
其次,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是党矢志不渝的重要理念。习近平强调,“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22]258,要“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地工作上来”[22]261。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要构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全新话语体系,充分尊重人民社会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充分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和能动作用,让人民理解、支持和参与党治国理政的各项政策措施,在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参与实践中厚植民意基础,使人民真正成为民主权利的参与者与行使者,推动人民利益实现政治保障新飞跃。
最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民主的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归根结底是为了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习近平指出,“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的各领域全过程。”[22]289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健全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推动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协同建设,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促进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同向共进,用法治谋划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突出问题,使人民意志在宪法和法律的完善与实施中得到充分映现,有效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切实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筑牢人民利益实现的法治之基。
(三)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发展,涵养人民利益实现的精神魂魄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不仅在于摆脱“物的依赖性”,还在于实现精神意识的高度觉醒和自由,为此,人民利益实现离不开精神文化生活的充实与依归。文化是凝心聚魂的精神纽带,也是衡量利益福祉的重要依凭,当代中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不仅标志着绝对贫困问题的彻底解决,也意味着人民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正在逐步成为美好生活的主导性需求,影响并约束着人民利益实现的品质和水平。基于此,习近平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创新,以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积极健康的精神养分丰润人民精神内核,涵养人民利益实现精神魂魄。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面对新时代人民精神文化新需要,习近平将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转化创新作为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汇聚人民利益实现精神伟力的关键举措。
首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绵延不息的历史源脉。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21]56一方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必须立足文化主体、站稳文化立场,结合新特点新要求丰富革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形式,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社会发展相协调,成为人民文化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按照新进步新进展补充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结构和精神架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博采众长,为人民利益的实现提供不竭道德资源和永恒精神力量。
其次,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兴盛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习近平强调,“发展文化事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22]310,“衡量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经济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22]311。在文化事业上,着力构建标准化均等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优化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好聚民心、兴文化的功能;在文化产业上,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完善文化产业体制机制、加强文化要素市场建设,培育挖掘文化新业态潜在动能。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双轮驱动”,满足人民精神文化新需求,为人民利益实现搭建优质的文化载体。
最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决定着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行方向。习近平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21]54新时代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主动权,夯实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共同思想基础;必须紧扣民族复兴伟大梦想,坚定文化自信,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必须守好意识形态重要阵地,强化意识形态建设政治担当,贯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实现人民利益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丰饶的文化家园。
(四)加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筑牢人民利益实现的社会条件
人是社会存在物,社会是人生活的场域,完善和优化社会生活是人民利益实现的应然旨归。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社会发展环境显著改善,人民社会权利得到切实实现,但社会领域还有不少短板,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共建共有共享中让老百姓过上满意舒心的好日子日益成为满足人民社会生活、实现人民利益需求的紧迫任务。基于此,习近平以增进民生福祉为目标,全面加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不断充实好、保障好人民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筑牢人民利益实现社会条件。
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始终坚持社会治理为人民理念,主张构建公平正义、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为民解忧、为民谋利。首先,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国运。
习近平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即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1]35为此,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不断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强化就业优先战略,破解结构性就业压力矛盾难题,倡导劳动者、市场和政府的协同,实现人民高质量就业;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构建公共卫生体系,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机制改革,守护人民生命健康;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加强法治化精细化管理,维护人民根本权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守住返贫致贫底线,强化社会合力,做到人民脱真贫真脱贫;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做大分好发展蛋糕,增进人民生活福祉。通过补齐社会民生领域发展短板,切实解决人民切身利益问题。其次,发挥分配的功能和作用。分配机制的有效建构关涉到社会公平正义实现与否。习近平强调,“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22]210在初次分配环节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扩大劳动报酬收入占比,完善生产要素分配政策,促进人民收入持续增长;在再分配环节上,发挥好政府收入分配调节职能,提高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缩小收入差距、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在三次分配环节上,发挥社会道义精神力量,大力发展慈善事业,释放社会分配福利潜在活力,以此有效缓解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在化解社会矛盾、满足人民社会生活中实现人民利益需求。最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关键领域。习近平指出,“打造共建共享共治的社会治理格局。”[1]38現代化社会治理既要充满活力又要良好有序,发挥多元社会主体互补作用,增进政府、社会、居民良性互动,凝聚社会治理协同合力;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实现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效能;推动基层社会治理,落实服务管理职责,活跃社会治理基层细胞,使社会治理成效惠及人民,顺应人民高品质社会生活和利益期待。
(五)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创设人民利益实现的生态依托
自然是生命之母。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其肉体和精神均仰赖并束缚于自然生态的哺育和滋养,惟有尊重、保护自然生态,满足人民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才能保障人民利益实现。当前,我国生态发展面临人民生态需求日益变化和生态问题压力叠加双重考验,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日益显著,严重桎梏人民的美好生态生活,成为人民利益实现的障碍掣肘。基于此,习近平将生态文明工作置于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打造优美生态环境,创设人民利益实现的生态依托。
人与自然命运与共、兴衰相依。新时代以来,习近平致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为人民利益实现营建美丽富饶生态环境。
首先,践行“两山”理念。“两山”理念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原则。习近平指出,“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3]践行“两山”理念,既要坚持生态优先,守好三条红线,又要贯彻绿色发展,推动产业转型,持续发挥生态环境增值效益,走好保护和发展协同共生新道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互融互促,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守好子孙后代美丽家园,绘就人民利益实现绿色底色。
其次,加快生态治理与环境保护。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水平决定着人类生存所需的自然空间和物质生存资料能否得到满足。习近平强调,“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改善,是一个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过程。”[22]362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紧盯污染防治重点领域,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治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坚持生态治理系统思维,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供给优质生态产品,让生态美景永驻人间,维护人民利益实现的和谐、良好的生态环境。
最后,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保护生态必须依靠制度和法治。习近平指出,“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1]363加快制度创新,回应人民美好生态需要新期盼;增加制度供给,严密生态环境安全屏障;完善制度配套,保障决策部署落地生效;强化制度执行,抓好落实考核问责,以刚性的约束使复杂琐碎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有章可循、有目可依,推动生态保护取得新进展,更好的回应人民美好生态期待,实现人民利益。
三、习近平人民利益观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人民利益观高屋建瓴、内涵丰富、意蕴深邃,标明了新时代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的奋斗目标。正确认识和把握习近平人民利益观有利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标定前行航向,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搫画锦绣蓝图,为世界人民谋大同贡献中国智慧。
(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标定前行航向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奋斗终身的“国之大者”。人民利益是否得到实现、维护和发展,是人民是否幸福的核心关键。习近平人民利益观为新时代人民谋幸福标定前行航向。
首先,丰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理论内核。马克思主义将人民视作历史发展的创造者、社会变革的推动者,“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是无产阶级政党实践活动的根本价值导向。习近平在全面总结、阐扬过升华以往人民利益思想基础上,结合“新时代”这一中国特色主义事业发展的全新表征,深入分析当前人民利益的新变化新问题,并以此提出解决人民利益问题的新方案,最终形成了富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习近平人民利益观,丰富拓展了人民利益思想的基本内涵,持续推动人民利益思想的中国化时代化,为新时代中国人民谋幸福标定前行航向和提供强大的理论指引。
其次,创设“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实践参照。人民幸福与其自身需要的满足息息相关。新时代人民需要已由“物质文化需要”转向“美好生活需要”,并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的新特征。人民需要的转变与发展也意味着人民利益的领域和重心超出了原有的层次和范畴,亟需采用新思路新方法予以实现和维护。习近平人民利益观正是基于这一现实需求,将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工作出发点,在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创新、社会建设、生态保护等方面凝聚共识、奋进发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切实增进人民各项利益、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生动呈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实践进程。
(二)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擘画锦绣蓝图
“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华民族和全体中华儿女整体利益的深刻映现。习近平人民利益观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擘画锦绣蓝图。首先,注入“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新动力。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从开天辟地的建党到改天换地的建国,从翻天覆地的改革开放到惊天动地的迈入新时代,在为民族谋复兴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始终为人民而生、为人民利益奋斗。习近平人民利益观将视角投注于新时代人民生存发展的现实利益需要,不仅是基于对“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人民主体的初心坚守和使命在肩,也有利于从人民利益向度出发,锚定中华民族复兴新目标,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其次,拓展“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新内容。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在迎来新机遇的同时也面对着诸多新挑战。人民利益作为当代中国社会关系的集中反映,其所具有的精神感召力和道德指导力,对党优化治理体系、完善治国理政的实践具有重要影响。习近平人民利益观所描绘的人民利益实现蓝图,是人民利益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相发展相融合的产物,在满足人民利益诉求的同时,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丰富拓宽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世纪伟业的内涵与外延。
(三)为世界人民谋大同贡献中国智慧
“为世界人民谋大同”是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之变的政治自觉。习近平人民利益观不仅致力于维护中国人民利益,更致力于维护世界人民利益,为世界人民谋大同贡献了中国智慧。首先,提供“为世界人民谋大同”新思路。在全球化进程纵深拓展、经济社会深刻变革的复杂变局下,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长期稳定向世界充分论证了以人民利益为发展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性和优越性。习近平人民利益观在深入把握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坚持以实现人民利益为目标导向,深刻论证和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和实现中国人民利益二者的关联性和必然性,从实现个体人民利益到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利益再到构建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为中国人民利益的實现和发展提供根本遵循,也为世界人民利益的实现和发展提供思路指引。其次,提供“为世界人民谋大同”新方案。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立己达人,不断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贡献。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各国、各族人民已成为相互联系、相互交融的利益整体。作为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其在社会建设诸多领域成绩显著、效果斐然,从根本上实现了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
习近平人民利益观倡导“世界一体,人类一家”“为世界人民谋大同”等理念及其伟大实践不仅彰显了党和国家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初心和使命,而且体现了与世界人民共谋共享美好生活的愿望,不仅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进步提供宝贵经验和财富,也为全球人民的全面发展、世界格局的总体稳定贡献力量。
四、总 结
习近平人民利益观,既承袭了马克思主义人民利益思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民利益思想,又扎根于中国共产党实现人民利益具体实践,积极回应了新时代人民利益需要的转型升级,是马克思主义人民利益思想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理论成果。习近平人民利益观力倡通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维度实现人民利益。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习近平人民利益观必将充分发挥其思想伟力与实践伟力,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标定前行航向,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搫画锦绣蓝图,为世界人民谋大同贡献中国智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王凯丽,米亭,陈树文.习近平新时代人民利益观:形成逻辑、内涵要义及价值意蕴[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1(2):43-50.
[3]温立武.论习近平人民利益观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6):35-41.
[4]曹世红.习近平人民利益观及其价值意蕴[J].石家庄学院学报,2021,23(4):8-13.
[5]庄仕文.习近平人民利益观的四维逻辑[J].学习月刊,2022(2):24-26.
[6]赵敏,郑兴明.习近平农民利益观的逻辑理路与当代价值[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2(3):26-32.
[7]谭培文.马克思主义的利益理论:当代历史唯物主义的重构[M]. 修订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77.
[8]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1.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9.
[10]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1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 [M]. 2版.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28.
[1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M]. 2版.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04.
[1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6.
[14]毛澤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50.
[16]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三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
[17]胡锦涛.胡锦涛文选:第二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8]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三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82.
[19]胡锦涛.胡锦涛文选:第三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99.
[20]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97.
[21]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2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EB/OL].(2013-09-08)[2022-09-07].http://cpc.people.com.cn/n/2013/0908/c64094-22843681.html.
(责任编辑:王艳娟)
收稿日期:2022-09-17 网络出版日期:2023-02-22
基金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省委十四届十次全会精神研究阐释”专项课题(22LLXC23YB);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专项课题(21GXSZ016YB);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YB10)
作者简介:徐木兴(1973— ),男,江西万年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政治学理论等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