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诠释与传播革命文化的四重向度

2023-09-01宗高峰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革命文化时代特征政治认同

摘 要: 革命文化以“革命”为精神内核和价值取向,是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生成源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文化维度与凝聚民族复兴伟力的精神支撑。根据文化传播学、符号学等相关理论,通过归纳和演绎法,提出了新时代诠释与传播革命文化的四重向度:一是价值向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二是载体向度,增强符号在提振革命文化中的作用;三是历史向度,把握历史主动,坚守革命理想信念;四是实践向度,优化传播方式,凝聚革命文化认同。革命文化蕴含着中国共产党过去能够成功以及未来能够继续成功的基因密码,是彰显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红色底蕴。通过价值、载体、历史、实践四重向度对革命文化进行诠释与传播,能够在新征程的伟大斗争中进一步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强化民众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认同。

关键词: 革命文化;人民性;历史主动;政治认同;时代特征

中图分类号: D261;D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3851 (2023) 04-0175-07

Four dimensions of interpret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revolutionary

culture in the new era

ZONG  Gaofeng

(Center of Marxist Studies,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46, China)

Abstract:  The revolutionary culture takes "revolution" as its spiritual core and value orientation, which is the source of the CPC′s political party culture, the important cultural dimension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and the spiritual support of the national rejuvenation. Based on the theories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semiotic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the interpret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revolutionary culture in the new era should be carried out from four aspects: the first one is the value orientation, from which we aim to pursue a people-centered approach; the second one is the carrier dimension, from which we aim to enhance the role of symbols in boosting revolutionary culture; the third one is the historical dimension from which we aim to adhere to revolutionary ideals and beliefs while grasping the historical initiative; the fourth one is the practice dimension, from which we aim to optimize the communication methods to condense the revolutionary cultural identity. Revolutionary culture contains the genetic code that enables the CPC to succeed in the past and continue to succeed in the future. It is the red found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s cultural confidence. Through the four dimensions of value, carrier, history and practice, the revolutionary culture is interpreted and disseminated so as to further enhance the cohesion and centripetal force of the nation in the great struggle of the new journey, and strengthen the people′s political identity with the CPC and the socialist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revolutionary culture; people′s character; historical initiative; political identity; characteristic of the times

近年來,习近平总书记从我国的现实国情和国际视野的战略高度出发,按照治国理政的内在逻辑和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就革命文化的赓续传承作出了“不忘初心”“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斗争精神”等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以党的伟大自我革命推进社会革命,以大无畏的革命斗争精神破除民族复兴路上的艰难险阻。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伟大斗争中构建的革命文化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主线,形成了包括英雄模范、典型地域和特定历史时刻等典型文化样态[1],是中国共产党人特有的政治文化,是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饱含党和人民的精神追求、精神品格和精神力量,蕴涵着爱国主义、艰苦奋斗、不怕牺牲和勇于开拓的崇高品质。面对世纪疫情和“两个变局”的交织叠加,新时代凝聚民族精神力量进行新的伟大斗争、永葆党的生机活力,必须擦亮革命底色,大力践行和弘扬革命文化中所蕴含的红色基因、红色底蕴。

随着对革命文化研究的深入,国内学者开始从多角度对革命文化进行阐释。李维意[2]从革命文化的本质内涵、精神价值和弘扬路径着手进行研究,朱金瑞[3]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先进性、阶级性、民族性、科学性和群众性,张朋林等[4]从革命文化话语转化的角度论述增强革命文化宣传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李永春等[5]分析了革命文化的育人功能并提出了建立长效机制的实践路径。已有的相关成果为本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体现了革命文化研究格局的深化与拓展,但是紧扣时代特征和革命文化的诠释与传播研究存在研究内容分布不均、研究学科视角不广等问题,需进一步深入挖掘。本文立足文化传播学、符号学等相关理论,从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和契合受众习惯的视角,意图厘清新时代革命文化诠释与传播的影响因素,探讨彰显革命文化“崇高、奋斗、理想信念”的时代特征,以期激发革命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将革命文化中的崇高精神品质转化为第二个百年奋斗新征程中披荆斩棘、攻坚克难的坚强法宝,彰显革命文化在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价值向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不断创新、丰富和发展,人民性始终一以贯之。从“为人民谋解放,为民族谋独立”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革命文化从生成之初到新时代,百余年来“人民性”始终是革命文化样式的主题词。新时代革命文化赓续传承,主旨在于继承和发扬革命家的革命到底精神、革命爱国情怀和革命进取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弘扬和践行革命文化精神,关键在于做好革命文化的诠释与传播,明确人民群众既是革命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创作者”,也是新时代革命文化诠释与传播的“受众者”。只有明确人民性在革命文化传播中的价值向度,牢记人民群众在革命文化传播中的主体地位,以群众视角、群众话语、群众情怀推动革命文化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百姓心间,才能守住革命文化的“底色”,竖起文化自信的顶梁柱,铸造中华儿女的根与魂。

从生存论上看,人民性是革命文化的逻辑起点。马克思的毕生价值追求就在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6],解决资本主义时代人民受剥削、受压榨的生存困境,是對人类生存的终极关怀。人民群众既是革命的主体力量,也是革命文化的价值旨归。一部百年大党革命奋斗史,即一部“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诠释史。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诞生之始,中国共产党就把“坚持人民至上”当做自己浴血奋战、风雨兼程的价值理念和追求。1921年从上海石库门小楼至烟雨朦胧的南湖,党开启了筚路蓝缕、风雨兼程的革命之路,目的是推翻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从浴血奋战的革命岁月,艰辛曲折的建设探索,再到克难奋进的改革开放,保持新时代“赶考”路上的清醒,革命文化始终以一种强烈的人民生存诉求转化为对民族前途的呐喊、百年屈辱的抗争、艰难曲折的探索、披荆斩棘的改革和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呈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鲜明阶级立场和“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崇高价值旨归。

从动力论上看,人民性是革命文化的源泉活水,是历史的创造者和书写者,为革命文化传播贡献了无数的鲜活素材。毛泽东说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7]正是人民群众的百折不挠、浴血奋战,用自己的鲜血锻造革命底色,我们才挺起了民族的脊梁;正是人民群众的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用几代人的积累默默耕耘,我们才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正是人民群众通过苦干、实干和巧干,用朴实的身躯开路架桥,才谱写了一曲曲追求理想、不畏险阻的赞歌,成就了绚丽多彩的革命精神谱系。当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人民群众再次将革命文化中的朴素爱国主义精神集中体现为“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人民有需要,组织有号召,“天使白”“橄榄绿”“守护蓝”“志愿红”迅速集结,14亿中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肩并肩、心连心,绘就了新时代“团结就是力量”的壮美画卷。

从接受论上看,人民性是革命文化的传播内核。在传播过程中,人民群众既是“剧中人”,又是“剧作者”。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坚守“正面宣传”,注重“兴文化”“展形象”。从“绣球草鞋”的平凡故事、“送郎当红军”的民间歌谣、斑驳墙壁上的红色标语到一幅幅融合现代媒体技术的革命漫画,无一不是宣传革命文化正能量的绝佳素材,无一不契合“兴文化”的时代呼唤和“展形象”的发展诉求。凝心聚力,离不开榜样的引领。新中国成立后,黄继光、邱少云等志愿军战斗英雄,马恒昌、李顺达等工农劳动模范,大庆、大寨以及县委书记焦裕禄等的宣传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采用具有“红色底板”的榜样人物进行宣传,发挥了凝聚民族心、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良好效果。新时代还需以数字媒体融合技术赋能,走好线上群众路线,占据网络宣传阵地,更新传播话语体系,创新宣传管理方式,探索年轻化、草根化、轻量化的革命文化传播路径。以更生动的形式、更亲和的内容、更通俗的表达,让革命文化能够真正感染人民群众,融入人民群众,贴近人民群众,营造出积极向上的线上、线下传播氛围,进一步巩固壮大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的主流思想,为实现民族复兴凝聚革命动力。

二、载体向度:增强符号在提振革命文化中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的“符号”,通常包括用于书写的文字、用于交流表达的语言以及数理化学符号、交通标志等。在符号学的基本概念里,符号往往被认为是一种能被感知、携带特定意义的精神外化客观呈现形式[8]。因此,新时代革命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核心在于从学理上透析革命文化的生成语境、内涵特征和当代价值,准确提炼符合时代需要、内涵丰富且形式多样的文化符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进行意义生产,使文化符号在传播过程中充分展现革命的精神,从而让革命文化更好地入耳、入脑、入心,实现革命文化育人的春风化雨之效。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共同体”的维度把握文化符号,是提振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种主流文化樣式立足历史,把握当代,指引未来,体现出连续性和阶段性、守正和创新的统一。革命文化体现出的爱国主义、艰苦奋斗、不怕牺牲、勇于开拓等精神样式,既可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思想源头,又可以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思想滋养,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因而,对革命红色文化符号的深层追溯和深度挖掘,需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以“红色精神”为内核进行厘正。在新时代,增强文化符号在提振革命文化自信中的作用,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在实践发展中赋予革命文化符号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内涵和特征,从整体性上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共同体”。要注重在传播过程中三种文化符号的整体性,体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也要将革命文化符号中的善于斗争、不怕牺牲精神融入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中;既体现三种文化符号内在联系规律的普遍性,促进其共同发展、整体发展;又体现革命文化符号赓续与传承的特殊性,促进其特色发展及内涵式发展。

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进行符号提炼是提振革命文化自信的核心要义。依据新闻学的“根理论”[9]进行透视,能够拓展符号提炼的视野。根理论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建构主义理论,新闻工作者如果与根理论相左,就会导致耳听为据、眼见为实、是非混淆。在红色文化符号的提炼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旨向与“根理论”具有基本立场的一致性。因此,秉承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植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坚持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辩证统一规律,立足人民群众的根本立场,有助于准确提炼出最能代表某一革命文化的鲜明符号,为不同层面革命文化的诠释与传播提供抓手。在精神价值层面,凝练红色文化符号最根本的遵循在于革命文化的独特精神内涵,紧紧围绕解决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即满足人民在精神价值层面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在物质层面,针对革命遗迹、革命遗物进行统筹分类,既要坚持一般性原则,又要体现特殊性元素。诸如红色节日、革命人物和红色作品,既要立足革命历史客观实际,又要赋予其时代鲜明特色,坚持守正与创新的统一。唯有如此,才能让红色文化符号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时代象征,成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密码”,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文化旗帜。

以党的自我革命推进社会革命、展现符号特色是提振文化自信的本质体现,更能凸显革命文化符号的精神特质,彰显中国共产党自身的独特优势和理论品质。习近平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10]革命文化是党内政治文化的源头,红色文化符号恰是体现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精神和革命斗志的更根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十八大以来,全党同志保持革命精神和革命斗志,以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正是革命文化自身的逻辑发展与当代映现。坚持“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品格,敢于“刀刃相内”的勇气和担当,练就“金刚不坏之身”的理想和信念,践行“打虎”“拍蝇”“猎狐”的“零容忍”反腐决心,已经成为新时代党内自我革命的符号象征。在破解“四大考验”的征程中,在党统揽“四个伟大”的使命中,展现出直面问题的政治果敢、祛病疗伤的革新精神、激浊扬清的责任担当,为切实做好新时代的“答卷人”提供了最有力的底气。以党的自我革命推进社会革命,作为党内革命文化符号的形象表达,能够有效树立起负责任大党的形象,彰显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为人民起到积极的示范。党的自我革命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振文化自信,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向往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历史向度:在把握历史主动中坚守革命理想

“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11]没有历史的民族和国家是无源之水,没有历史的政党和人民是无根之苗。历史上党的每一次历史决议总是在关键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革命,矫正了中国复兴的前进道路。习近平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12]只有走进革命历史深处,细心感受革命历史片段,才能更好地将老故事讲述好、将新故事挖掘好。只有在把握历史主动中自觉坚守革命理想信念,才能廓清历史虚无,抵制西方不良文化的侵袭。

传承革命红色基因是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的基础。革命红色基因在战争年代表现为不怕牺牲的鲜血浸染,在建设年代展现为夙夜为公、强国富民的沉淀与升华,在新时代表征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13]的初心和使命。尽管时代不同,红色基因的表现形式有别,但本质上都是为了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充满着奋斗和拼搏,都蕴含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幸福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也面临着“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14]的时代课题,体现出具有许多新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种族宗教、气候变暖、局部战争、恐怖主义等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因素增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反华势力在涉疆人权问题、涉藏领土问题、涉港暴乱问题、涉台主权问题和涉疫溯源等问题上,对我国刻意攻击抹黑,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我国面临的国际形势严峻复杂。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凸显。国际风云变幻的形势和国内改革稳定发展的要求都需要我们积极挖掘红色元素,激扬革命精神,敢于直面问题、风险和挑战,旗帜鲜明地阐明立场、针锋相对地进行斗争,破除阻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顽瘴痼疾,打碎民族复兴道路上的绊脚石。这不仅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内在要求,也是抵御西方和平演变策略与自由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必然举措。

从历史中凝练革命精神是新时代传承革命文化的载体形式。杨靖宇、刘胡兰、罗盛教等革命历史英雄模范人物,探索革命道路和人民政权建设的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典型地域形成的革命精神,伟大建党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等特定历史时期催生的革命精神,既是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和改革开放新时期革命精神不断发展的基础和底蕴,也是新时代党进行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的鲜活素材和载体。一部“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接续奋斗史,也是不断造就新的崇高革命精神的灿烂文明史。诸如在建国初期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探索时期涌现的雷锋精神、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涌现的特区精神、抗洪救灾精神、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集中体现了对革命先烈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精神的传承。进入新时代,又涌现出了英雄模范李保国精神,典型地域丝路精神、上海精神,危机历史时刻抗疫精神,科研报国探月精神、科学家精神,奋进实干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还有脱贫攻坚、冬奥精神等等,这些精神都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传承弘扬革命精神的光辉典范。

多措并举讲好革命历史故事是新时代凝聚民族力量的重要途径。革命历史故事是革命文化最鲜活的载体,浸润着革命精神的崇高性和神圣性,能够让人民群众厘清戏说,拒绝庸俗,崇尚英雄,向往真善美。讲好革命故事,既要原汁原味又要有滋有味。要立足故事的历史背景、事件进程及价值影响进行解说,破解历史密码,寻找继续成功的“中国基因”,让听众在感同身受的精神洗礼中传承革命文化。讲好革命故事,既要细小而微,又要因小见大。比如,以“沂蒙母亲”为代表的革命故事从细微处入手,成为诠释革命崇高精神的典范。讲好革命故事,既要生动活泼又要严肃严谨。革命故事不是自娱自乐,要在素材选择、视听表达和叙事手法上聚焦对象,把准时代脉搏,弘扬革命正能量,让革命精神弥久历新。习近平强调:“必须紧跟时代,大胆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加快融合发展步伐,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15]要用好全媒体技术,实现互联网+革命文化的有效结合,让革命故事插上科技传播的“翅膀”。做到适应受众的新需求,紧扣美好生活需要,提升革命文化的新内涵和新表达。积极发展数字技术,构建数字平台载体,强化新媒体技术的聚合效应。通过先进科学技术对声音和画面的还原、再生,打造没有围墙的红色纪念馆和虚拟仿真体验馆,实现线上和线下的有机结合,提升传播效能,增强红色辨识度。不同类型的媒体平台针对不同受众的需要,要做好精准定位和实时回应,特别是要主动分析、把握、满足特定特殊人群的兴趣爱好和接受习惯进行多样化的内容生产,做到长短结合、声画并茂。把故事讲深、讲实、讲新,提升趣味性和亲和力,才能更好发挥新时代革命文化传播和凝聚民族力量的作用。

四、实践向度:在优化传播方式中凝聚革命文化认同

新时代推动革命文化传播通俗化、大众化,凝聚人民群众对革命文化的心理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最终升华为政治认同,离不开传播方式方法的优化。在当下的媒介生态中,传播平台和载体日趋泛化,新闻、资讯、文化、微视频作品等呈井喷式增长态势。要始终谨记革命文化诠释与传播的落脚点在于让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滋养中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坚定理想信念的“催化剂”和激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这是优化革命文化传播方式方法,提高革命文化传播效率,增强革命文化传播影响力的根本目的所在。

一是要革新文化传播理念,调整媒介传播策略。根据现实发展需要和人民精神诉求革新文化传播理念,利用现代科技赋能调整媒介传播策略,是对数字化新媒体时代的现实回应。媒体融合进入下半场,其要义已从简单的“相加”转移到具有化学效应的“相融”,重点在于更开放的平台、更具互动性的内容以及更高效的信息服务。革命文化的传播不仅需要综合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等传播形态,扎实推进三网融合重大战略任务,更要善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手段进行传播效果监测分析,根据受众反馈不断调整、优化传播方式,在实践中摸索出契合文化特质的最佳传播方案。例如,要让网民能够接收并接受优质的革命文化“精神食粮”,就要在“互动”和“服务”上下功夫,体现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性。一方面,设置友好的交互界面和参与环节,如知识问答、一键换装、虚拟场景线上体验等,增强文化产品的趣味性和沉浸感;另一方面,优化信息呈现方式,做到简短、明确、生动,以适应当下“快餐式”“碎片化”的信息使用惯习,为受众提供便捷、简明的信息服务。

二是要加強革命文化符号的传播,凝聚价值共识。皮尔斯认为符号传播主要由再现体、对象与解释项三个部分构成,分别对应符号载体、符号所指和符号在解释者心中的意义。其核心环节是如何促进革命文化的符号载体能够达到发送者期待的效果,即接受者面向传播与交流机制对符号意义的理解与解释。由此可知,符号传播的关键并非符号的结构,而在于再现体、对象与解释项三者相互作用,有机统一形成的解释者与发送者之间的传播过程[16]。对革命文化而言,无论是红色建筑、家书家信、旗帜徽章等物质符号,还是红色标语、歌谣、戏曲以及具体革命精神等精神符号,抑或是实践奋斗史和理论创新史等历史符号,都需要传播主体通过合适的传播形式,对符号载体进行内涵加工,赋予其精神特质和价值属性,体现传播形式与精神内核的统一,让解释者有良好的体验和感知,才能实现解释者对符号的认可与接受。因此,立足全媒体传播模式,适时更新革命文化的符号内涵和话语体系,进行通俗化、大众化的革命文化符号传播,是激发人民群众的广泛共鸣,凝聚价值共识的重要方式和关键环节。

三是要强化革命文化记忆,不忘初心使命。“回忆文化则注重于履行一种社会责任。它的对象是群体,其关键问题是:‘什么是我们不可遗忘的?”[17]革命文化最不可忘却的记忆就是永葆初心,铭记使命,不让英雄模范、典型地域、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革命文化成为停留在过去的历史记忆。超越历史场景和时空限制,让革命文化成为当代人的集体记忆烙印是增强政治认同的内在要求。一方面,保护好革命文化的历史遗迹,做好文化传播实体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革命遗迹是历史遗留下的宝贵财富,具有不可复制性和非可再生性。要加大对革命活动和革命人物的重要故居、活动场地、关键事件、珍贵史料等修缮、保护和合理规划开发的力度。优化展览场馆设计和记忆体验方式,将其建设成为富有特色的红色实践基地和党员干部培训教育基地,成为新时代铭记初心使命的重要场域。另一方面,常态化组织开展红色实践教学和思想洗礼,在实地场域瞻仰中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在品味红色经典艺术、倡导红色文化旅游、追寻红色革命足迹中重温革命文化精神;在举办革命文化节日、参与红色社会调查中体悟革命先烈奋斗情怀。把革命文化融入生活实践,从而不忘初心使命,做到知行合一。

四是要注重红色仪式的展示,增强政治认同。现代政治学理论认为,民众对政党及政权是否有政治认同及政治认同程度的高低,能够对一个政党执政的合法性、国家政权的稳定性和社会的有序和谐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18]。红色仪式是红色记忆的重要组织形式和载体。红色“仪式性”的文化活动改变了单一的传播传递模式,构建出了身临其境的文化体验场域,让人民群众在红色仪式活动中体验革命文化的价值和魅力,经受精神洗礼、思想熏陶、情感共鸣,从而增进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强化对红色文化的心理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最终凝聚为政治认同。在结合实际开展的各类主题活动仪式展演中,以纪念活动最具代表性。诸如,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纪念活动,能够让人民在纪念仪式创造的神圣氛围中重温马克思的生平及伟大贡献,接续改革开放40年的艰苦奋斗精神,升华作为中华儿女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自豪,镌刻为铭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民族烙印。通过红色仪式的展示,从特定历史时期延续到新时代的伟大社会革命,把人民个体对仪式的精神感知置于集体的严肃庄重感之中,唤醒对革命文化的记忆感知,激发爱党爱国的情感需要,最大限度发挥革命红色文化的春风化雨之效,进而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对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体系和价值体系的政治认同。

五、结 论

从价值、载体、历史、实践四重向度进行革命文化研究是凝聚广泛社会共识、增强民众政治认同、厚植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红色底蕴的内在要求。革命文化锻造了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和意志,凝聚了新时代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理想信念。新时代革命文化的诠释与传播要赋予其“崇高、奋斗、理想信念”的时代特征,传播理念和方式方法要符合当代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和新生代的接受规律。从理论价值看,能够进一步丰富新时代关于革命文化话语创新、发扬革命斗争精神、革命文化育人教化功能等相关论述。从实践价值看,能够为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精神文化的需求,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廓清文化虚无主义,坚定文化自信,把握历史主动提供技术支持和咨询建议。

现有关于革命文化的传播研究运用社会学、心理学的知识内容进行阐释还有待深入,数字化媒体技术的运用研究还需进一步挖掘。展望未来,社会记忆、集体记忆、交互记忆、代际传承等将会成为革命文化相关研究的较好选题点。一方面,革命文化在代际传承中具有递减性特点,其影响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减弱,记忆的主题由革命亲历者向革命非亲历者转变,新生代将更加关注经济、社会、民生等现实问题。另一方面,革命文化在新时代的诠释和传播是一个由国家主导的主观建构过程,其体裁和内容不能违背历史真实图景,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时代在变,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核却是始终如一的。因此,在新时代的实践土壤中大力诠释与传播革命文化,必须不断丰富革命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以党的自我革命推进社会革命,以革命理想信念汇聚14亿人民的精神伟力,才能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新的动能。

参考文献:

[1]王易.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百年流变、精髓要义及赓续发展[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5):23-33.

[2]李维意.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的本质内涵、精神价值和自觉弘扬[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7(6):8-16.

[3]朱金瑞.坚定新时代文化自信须继承弘扬革命文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01-23(02).

[4]张朋林,石书臣.革命文化话语转化:动力、价值及方式[J].思想教育研究,2021(4):135-140.

[5]李永春,饶赟.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的育人功能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6(1):11-16.

[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22.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784.

[8]青觉,徐欣顺.论中华文化符号的概念、要素与边界[J/OL].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11-04)[2022-11-21]. https:∥doi.org/10.14100/j.cnki.65-1039/g4.20221103.001.

[9]刘建明.新闻学的“根理论”初探[J].新闻爱好者,2021(1):4-9.

[10]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9:37.

[1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67.

[12]习近平.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N].光明日报,2013-07-14(01).

[13]李贞.网友热议习近平主席出访欧洲三国 友谊之旅 合作之旅 开拓之旅[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03-29(005) .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364.

[15]习近平.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礎[N].人民日报,2019-01-26(001).

[16]完权.从皮尔斯符号学到语用整体论[J].当代修辞学, 2020(3):11-24.

[17]扬·阿斯曼.文化记忆:早期高级文化中的文字、回忆和政治身份[M].金寿福,黄晓晨,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22.

[18]胡建. 政治认同的理论解读:内涵、结构及功能[J]. 广西社会科学, 2021(12):108-113.

(责任编辑:陈 婧)

收稿日期:2022-09-13网络出版日期:2023-02-2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0BKS206);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23-ZZJH-224);河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类青年创新基金项目(KJCX2021B09)

作者简介:宗高峰(1990— ),男,河南洛阳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革命文化时代特征政治认同
充分认识品牌时代特征 努力提高品牌创建水平
文化自信的学理与增强路径
试论革命文化对文化自信的作用
红色革命文化对高校思政工作的推动策略分析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重要意义的政治学分析
如何增强政治认同和道路自信
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实困境与教育路径
价值观视角下的政治认同
中国近现代革命文化基本问题研究
“五老”精神的内涵实质和时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