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综合管理对策
2023-09-01霍淑芸天津港口医院天津300456
霍淑芸(天津港口医院,天津 300456)
多重耐药菌感染在医院感染中为高发类型,多是由抗菌药物过度使用、细菌变异等所导致,相比其他感染类型,多重耐药菌感染治疗起来比较棘手,加大疾病治疗难度的同时,易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存在明显危害性[1]。儿科就诊对象为儿童,在该年龄段,人体各组织器官功能、各系统功能均未发育成熟,传染性、感染性疾病患病几率较高,在医院就诊过程中,患儿机体受治疗药物耐受度、抗菌药物使用剂量及时长等影响,均易导致其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影响患儿疾病康复的同时,对其就诊安全性、预后恢复等均将产生极大影响,不利于患儿未来成长[2-3]。综合管理方式是从多方面、多角度开展干预的管理形式,在临床诸多管理干预措施中,综合管理对于多种疾病类型均可起到良好的干预效果,适用性较强,患者对该管理方式接受度较高[4]。本次研究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1月于我院儿科就诊患儿400例为观察对象,探究采用综合管理方式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管理干预作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1月于儿科就诊患儿4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奇偶数分配方式将200例患儿分配至对照组,其中男、女分别为114例、86例,疾病类型:感染性疾病患儿63例、泌尿系统疾病患儿42例、内分泌疾病患儿21例、免疫性疾病患儿34例、血液疾病患儿29例、其他11例,平均年龄(7.85±2.15)岁;余下200例患儿分配至研究组,其中男、女分别为108例、92例,疾病类型:感染性疾病患儿69例、泌尿系统疾病患儿52例、内分泌疾病患儿25例、免疫性疾病患儿27例、血液疾病患儿14例、其他13例,平均年龄(7.93±2.11)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纳入标准:儿科就诊患儿年龄小于等于12周岁;患儿就诊时生命体征基本稳定,所患疾病适宜采用常规方式治疗;与患儿家属就研究内容开展沟通,做详细讲解,家属明确知晓后自愿同意参与并签署同意书;家属可提供患儿详细病史及个人资料。
排除标准:患有危急重症疾病,需采取急救患儿;恶性肿瘤疾病或其他重症脏器功能异常者;患儿就诊期间陪诊者非患儿直系亲属;儿童患先天性疾病、家属有视听功能障碍;患儿家属质疑临床疾病诊断结果、治疗方案;参与临床其他课题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基础管理:患儿就诊期间,指导其正确佩戴口罩,所在病房定时消毒、通风,治疗期间,严格遵照无菌原则开展。患儿疾病治疗过程中针对抗菌药物的使用剂量、用药频次等实施管理,与患儿家属进行沟通,关注患儿病情的同时,注意其是否有体温波动、寒颤、精神萎靡等情况,早发现、早沟通,协助临床予以患儿对症处理措施。
研究组实施综合管理:①开始管理前,组织成立综合管理小组,对就诊患儿的个人资料、疾病相关信息等进行汇总,同时对院内儿科既往所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相关因素、发病几率等实施统计,在小组会议中对上述内容进行研究分析,对当前就诊患儿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可能性开展评估,探讨当前就诊患儿患多重耐药菌感染致病因素,拟定综合管理干预计划,从患儿所患疾病及个体差异角度出发,详细制定管理措施。
②综合管理措施制定后,对管理小组所有成员实施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管理实施方法、护患沟通方式、管理操作等。对患儿就诊期间相关注意事项逐一进行说明,详细阐述多重耐药菌感染对患儿疾病诊疗效果、疾病康复、预后、成长等多方面影响,强化小组成员职能认知,激发其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意识,进而在行综合管理期间切实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的有效性。
③患儿就诊后,分析其所患疾病类型、病情进展情况等,在收治入院期间合理分配病房,患有传染性疾病患儿与患有非传染性疾病患儿不可同处一间病房,重症传染性疾病患儿采取单间隔离,降低传染性疾病传播率,有助于保障患儿就诊安全。
④患儿就诊期间,除陪诊家属外,严格管控病房每日探诊人数,减少人员流动,避免因携带致病菌而引发患儿感染,探诊者入病房前,严格执行消毒措施,并让其佩戴防护用品,以减少致病菌传播途径及传播率,有助于保障患儿就诊安全性。
⑤评估患儿病情,采集其个人疾病相关资料及既往病史、用药史等信息,结合本次所患疾病类型、病情进展情况等,评定患儿在就诊期间患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几率,依据其个人资料、既往病史、用药史等,与临床沟通治疗方案,对患儿疾病治疗期间所用抗菌药物剂量、用药类型、用药频次等进行针对性规划,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对多重耐药菌感染实施预防,降低患儿在就诊期间患多重耐药菌感染几率。
⑥在患儿治疗期间,临床行诊疗操作前严格遵照无菌原则开展,规范进行手部消毒、防护品穿戴,保障诊疗措施操作无菌性,管控多重致病菌感染发生率。
⑦患儿所在病房定时消毒通风,保持良好室内卫生的同时,患儿就诊期间所使用的生活用品、衣物、病床用品等均需定期消毒、更换,病房内设施采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拭,以消杀病房内设施表面所附着的致病菌、微生物等,医疗废物由专人实施规范处理。加强患儿个人卫生管理,引导家属管理患儿日常个人清洁,保持患儿良好个人卫生,为患儿发放口罩、免洗洗手液等,并以患儿可以接受的方式对佩戴口罩、手部清洁等行为的作用进行沟通,由此提高患儿配合度,在疾病诊疗期间的对所发放的传染病防护用品进行规范使用。
⑧在患儿疾病治疗中,定期采集血液、尿液、粪便等生化检测样本,实施生化检测,对患儿实施致病菌感染、耐药等检验,依据检查结果判定患儿有无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耐药,协同临床予以患儿预防性治疗及干预措施,进而使其在就诊期间的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率得到管控。
⑨为使患儿多重耐药菌感染几率进一步降低,对患儿实施饮食管理,对其饮食结构予以调整,增加其对营养物的质摄入量,并结合患儿年龄、生长发育等方面合理规划维生素、矿物质等摄入量,使患儿机体所需营养物质得到充分供给,进而调节其机体免疫系统功能,增强抗病能力。指导患儿进行适度运动,有助于调节机体循环代谢,提高患儿机体健康水平。
⑩予以患儿家属多重耐药菌感染相关知识普及,使家属明确多重耐药菌感染病因、危害及相关影响因素,利于提高其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意识,进而使患儿在就诊期间能够自觉防控,协同临床医护工作,使综合管理干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1.3 观察指标 统计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率。定期对物体表面、空气质量进行检查,对消毒合格率开展统计。统计患儿就诊期间抗生素类药物使用情况,如抗生素类药物使用种类、用药频次、用药时长等。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分析对儿科多重耐药菌感染采取综合管理的应用效果,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1.0版本软件,应用t、χ2对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实施检验,并以(±s)表示计量资料,以(n,%)表示计数资料,P<0.05表示存在差异。
2 结果
2.1 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率 予以两组不同管理措施,患儿就诊期间,研究组多重耐药菌感染率更低,较对照组更好(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率比较(n,%)
2.2 消毒合格率 将各项数据开展对比,实施管理后研究组消毒合格率更高,较对照组消毒合格率更好(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消毒合格率比较[n(%)]
2.3 抗生素类药物使用情况 两组各项数据汇总后进行对比,结果显示由综合护理方式所干预的研究组抗生素类药物使用情况较对照组更好(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抗生素类药物使用情况比较(±s)
分组案例(n)抗生素类药物使用种类(种)用药频次(次/日)用药时长(天)对照组2002.89±0.433.72±0.2914.12±1.79研究组2001.80±0.252.10±0.1312.21±0.84 t-30.991472.089013.6608 P-0.00000.00000.0000
3 讨论
多重耐药菌感染对人体健康极具影响性,从致病原理分析,该病因人体过度使用抗菌药物引发外排膜泵基因突变,进入人体中出现耐药菌所致,其特点在于除感染后人体出现高热、寒颤等感染性症状反应外,常规方式治疗并不足以达到预期抗感染目的,易出现病症反复情况,且随着感染加剧对人体生理功能具有一定危害性,在临床中治疗难度较大[5]。儿童阶段是人体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但儿童免疫系统功能尚且薄弱,因此患病几率较高,加之部分医生对于抗菌药物使用注意事项、药物利弊等认知不足,导致临床儿科对就诊患儿行疾病治疗期间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6]。
儿科就诊患儿在就诊期间患多重耐药菌感染除影响其所就诊疾病的治疗效果外,感染的发生还将加剧患儿疾病所致的不适感受,干扰其疾病康复、预后恢复。对儿科就诊患儿实施管理可保障患儿所患疾病得到有效诊治,缩短其疾病康复用时,同时维护患儿疾病诊疗安全[7]。管理措施除调整、干预患儿就诊期间身心状态外,基于其生理特点,还需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干预及管理。综合管理在药物合理应用、疾病干预作用等均较其他管理方式具备明显优势,因其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充分尊重患者干预诉求、融合其疾病特点等内容,因此管理措施能够更为切实地发挥干预作用,从而在实施后,能够充分达到预期干预目的,协同临床诊疗工作,进一步提高患者疾病康复率[8]。基于此,选用综合管理方式对儿科就诊患儿实施干预,重点管控患儿就诊期间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率。管理开展前,对管理小组人员实施专业培训,做系统性管理措施规划,使管理的开展能够充分贴合患儿实际情况,干预引发多重耐药菌感染因素,可保障患儿的感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9]。予以患儿管理干预期间,依据患儿疾病类型进行病房分配、管控探诊人数,目的在于管控致病菌感染途径,降低致病菌感染率。实施病情评估及用药管理、协助临床诊疗工作、遵照无菌原则开展诊疗工作,在保障诊疗工作专业开展的同时,还利于维护患儿的就诊安全,与此同时,还保障了患儿疾病治疗期间的用药安全性[10]。患儿所处病房环境、个人卫生情况等均实施管理,有助于防控致病菌滋生。开展生化检测、查验患儿机体状态、分析有无多重耐药菌感染指征,能够使多重耐药菌感染得到充分预防,早发现、早治疗,进而降低患儿患病率。调整患儿机体免疫系统功能、予以患儿家属多重耐药菌感染知识普及,强化患儿机体抗病能力,有助于降低其多重耐药菌感染患病率,同时对其所就诊疾病康复具备积极影响,提高家属预防意识,促进其协助临床诊疗、管理工作开展,进而使综合管理在临床儿科多重耐药菌感染中的影响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缩短患儿疾病康复用时[11]。
本次以400例儿科就诊患儿为研究对象,200例患儿予以基础管理,200例患儿予以综合管理,开展管理干预后,经综合管理干预的患儿就诊期间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率低。提示综合管理的实施,对多重耐药菌感染可产生显著预防作用,患儿经管理后就诊安全性得到充分保障,利于其疾病康复,且有助于维护患儿身心健康[12]。定期查验物体表面有无病原体附着和检测空气质量,使得消毒合格率提高。证明实施综合管理后,患儿所在病房消毒情况良好,物体表面清洁度、空气质量的提高能够抑制致病菌滋生,降低患儿患多重耐药菌感染几率。统计患儿就诊期间抗生素使用情况,不同管理方式予以患儿干预后,经综合管理方式干预的患儿抗生素类药物使用情况更好,对患儿疾病治疗中抗生素使用可做到有效管控。由此可见,儿科多重耐药菌感染以综合管理方式干预,在保障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有效性的同时,患儿疾病诊疗安全性、抗生素药物使用安全性等均可得到充分维护,由此促进患儿所患疾病治疗有效性的同时,有助于提高其疾病康复率,进而降低疾病对患儿身心健康产生的影响,干预效果、管理作用等均较为显著。
综上所述,针对儿科就诊患儿实施综合管理措施,能够使患儿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率得到有效管控,保障患儿疾病治疗的有效性,可在临床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