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跨学科学习的语文习作教学路径刍论

2023-09-01黄海燕

成才之路 2023年23期
关键词:跨学科学习任务主题

黄海燕

摘要:作文考查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习作教学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跨学科学习有助于消除现行习作教学的弊病,通过打破学科间的界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进行语言实践、解决问题,逐步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文章以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单元习作主题为例,探究联结其他学科以及真实生活,创设情境任务,组织探究活动,开展过程评价的跨学科语文习作教学新路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习作教学;实践;主题;任务;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23-0121-04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基于语言建构质量提升的小学习作(写话)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编号:FJJKZX22-108)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文综合考查学生的多种素养,如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意识以及思想情感表达等,是核心素养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集中体现[1]。习作是语文教学最大的亮点,也是最大的难点。纵观当前习作教学,部分教师主要围绕语文课程教习作,借助习作课堂教习作,使习作空间窄化,导向模式固化,教学理念约定俗成,忽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导致学生的习作出现习作素材贫乏、习作经验浅表、缺少真情实感的再现等问题。有的学生在写作中无话可写,一遇到写作就害怕,甚至厌恶。一个人的语言运用素养,决定其写作水平。而语言运用素养的培养需要借助丰富的语言实践进行积累,需要真实生活情境的介入,以此让学生形成独特的语言体验和在具体语言情境中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语言实践可以在语文课堂上进行,也可以在校园、家庭、社区中开展,如以跨学科的形式呈现。跨学科学习具实践性、真实性、综合性等特点,有助于消除习作教学的弊病,可通过打破学科间的界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帮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进行语言实践、解决问题,以此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2]。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索跨学科学习与习作教学结合的路径,以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引导学生融合不同学科的知识,运用多维视角去表达与交流。

一、基于跨学科学习的语文习作指导优势

统编版语文教材的编排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单元习作内容丰富,富有趣味性、情境性、交际性、互动性,重在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物,在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学会用书面语言进行规范表达和交流,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素养,提升学生主动参与生活的意识。而以教材为本的跨学科学习可从学习内容、学习体验、实践运用等方面拓宽学生的习作视野,让学生写得出、写得真、写得有意义。笔者以统编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单元习作内容为例,浅析基于跨学科学习的习作指导优势。统编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单元习作内容具体如下。(1)“学校生活”单元主题。习作内容为“猜猜他是谁”,写作要求为选择身边同学一两处让人印象深刻的特点,写几句话或一段话,体会写作的乐趣。(2)“金秋时节”单元主题。习作内容为“写日记”,写作要求为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学会写日记。(3)“中外童话”单元主题。习作内容为“我来编童话”,写作要求为发挥想象编童话,写童话。(4)“阅读策略”单元主题。习作内容为“续写故事”,写作要求为根据插图和提示线索,结合生活经验,做出合理推想,续写故事,并把故事写完整。(5)“留心观察”单元主题。习作内容为“我眼中的缤纷世界”,写作要求为把观察到的印象最深的一种事物或一处场景写下来。(6)“祖国山河”单元主题。习作内容为“这儿真美”,写作要求为把身边的美景介绍给其他人,围绕一个主题写下来。(7)“我与自然”单元主题。习作内容为“我有一个想法”,写作要求为留心生活,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8)“美好品质”单元主题。习作内容为“那次玩得真高兴”,写作要求为把一次游玩的过程写下来,表达出当时快乐的心情。

1.内容的丰富性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源头盛而文不竭。”作文是生活的反映,但学生受年龄、认知等限制,不会主动观察生活,也不会将生活的美和丰富性作为写作素材进行积累。习作教学以跨学科的形式进行,可使学生的习作素材积累指向生活,把学习表达的视域由课堂拓展到校园,延伸到家庭、社区,引向更广阔的世界。这样,习作内容更加丰富,表达形式更为多样。例如,以上八个单元的习作内容都是与学生生活相关的话题,其中“写日记”“我眼中的缤纷世界”“这儿真美”“我有一个想法”都可以尝试进行跨学科习作教学,引导学生在更广阔的领域获得习作素材。

2.情感的真实性

学生的真情实感源于亲身经历,真实体验。和单纯习作课堂教学比较,创设真实情境任务并开展系列实践活动的跨学科习作教学更能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在鲜活的生活情境中,学生会把从课本上学到的知识与生活连接起来,自觉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解决问题,写出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例如,在“这儿真美”的单元习作教学中,教师可带领学生到大自然,观察花草树木、自然景物,感受自然之美、季节之美。

3.实践的指导性

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是习作教学的重要目标,即让学生以写作的方式,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表达对事物、对社会的认识,进而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跨学科习作教学将学生的学习放在生活的大情境中,学生可通过记录生活中的见闻、感受,在表达中思考,在思考中逐步认识生活,适应生活,进而创造生活。例如,在“我有一个想法”的单元习作教学中,教师可把学生带到社区、街道等公共生活区域观察、发现垃圾分类问题,并引导学生通过宣传标语、宣讲稿,向社区居民、家长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在交际实践中,学生通过运用语言与他人交流,可形成环保意识及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

二、语文跨学科习作教学实施路径

以下结合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口语交际“身边的‘小事”習作“我有一个想法”跨学科习作教学实践,探讨基于跨学科的习作教学路径。

跨学科习作主题:“我为城市文明献一计”。整合学科:语文、道德与法治、信息技术、美术等。素养培养目标具体如下。(1)观察、发现身边文明行为、不文明行为,调查、分析行为原因,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2)文明行为宣传海报设计及制作,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审美素养。(3)编写文明宣传标语、儿歌,让学生以口头、书面等方式表达出对生活中文明或不文明现象的看法,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4)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跨学科习作系列实践活动任务具体安排如下。【任务一】文明在行动———小记者找文明。实践活动1———学一学,公共生活讲文明;实践活动2———找一找,文明行为我记录。【任务二】文明在行动———“光荣榜”“曝光台”。实践活动3———说一说,文明行为我点评。【任务三】文明在行动———文明宣传我能行。实践活动4———画一画,写一写,制作标语、海报;实践活动5———贴一贴,社区劝导我行动。【任务四】文明在行动———争当文明宣讲员。实践活动6———写一写,我有个想法;实践活动7———展一展,文明行为宣传册。

1.明确联结点,拓展实践领域

跨学科习作教学需要教师立足语文学科,在统筹教材中习作内容、分析单元语文要素的基础上,明确跨学科方向,再整合多领域、多学科知识,寻找和确定它们之间的联结点,重新整合资源,创设超语文课堂的学习情境,实现超语文学科的知识与思维的融合[3]。

(1)延展学习时空,确立实践点。在创设真实学习情境时,教师应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关联起来,深入挖掘语文教学资源,拓展语文课堂的深度和广度,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大、更具开放性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激发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教师根据习作内容以课内外、校内外结合的形式,设计跨学科习作活动,可促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积极思考,积累写作素材。例如,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习作要求是“留心生活,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交际、习作的话题都来自学生身边的“小事”,目的是引导学生把写作视角放到更广阔的生活空间。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走进社区、街道、公园等熟悉的生活场域观察、发现、体验垃圾分类情况。然后,学生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素材搜集、整理,为后续的习作交流积累第一手素材,再把创编的文明标语、设计制作的宣传海报等送到社区,宣传垃圾分类知识,以此产生相应的社会责任感。

(2)整合学科知识,找准结合点。跨学科“协同育人”是教育的新样态。教师要具有打破学科壁垒、跨界整合的意识,立足于学生的兴趣、需求和能力,围绕一定的主题、任务,将其他学科相关知识纳入语文习作教学体系,通过学科的交叉渗透,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例如,在单元写作主题“身边的‘小事”———“我有一个想法”中,关于文明行为,道德与法治学科具有丰富的文明礼仪知识,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可通过“我的环保小搭档”“我们在公共场所”“我们的公共生活”等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正确辨别生活中的不同行为表现。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收集、整理图文信息,制作课件,编辑习作等,需要掌握信息技术运用能力。设计制作海报、宣传册还需要美术教师的指导。围绕“我为城市文明献一计”的主题习作教学,道德与法治、信息技术、美术等学科教师都参与其中,可帮助学生完成学科整合的真正习作。

2.提炼主题,搭建融合桥梁

新课程标准指出,跨学科学习要“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探究、交流等活动”,“有意义的话题”就是学习的主题[4]。教师可根据新课程标准中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提示,结合统编版语文教材编排以及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选择、提炼、开发学习主题。跨学科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而主题是融合各学科的桥梁,通过主题打破学科界限的跨界学习可以让学生把各学科所学的知识融合起来,为习作提供多样素材与话题。

例如,在教材中,口语交际“身边的‘小事”有四幅情境图,两幅图是表现社会生活中关于公共秩序和旅游的不文明行为,另外两幅图是关于公共礼仪和公共环境的文明行为。在本单元的习作“我有一个想法”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口语交际中关于身边“小事”的讨论,说一说生活中看到的文明、不文明行为以及自己的想法。笔者联系漳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真实事件,得知学校少先队正组织学生参与创城活动,道德与法治学科也涉及相关知识,于是提炼出“我为城市文明献一计”的跨学科习作主题,引导学生在校内、校外调查关于公共生活中的文明、不文明行为,并针对这些行为进行说和写的训练。又如,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细致观察,学会“写观察日记”。联系学生经常去本校的兔子养殖基地轮流喂养兔子,又恰逢兔年,笔者设计“兔年话兔之兔兔日记”跨学科习作主题,让学生融合语文、劳动、美术等学科知识、技能,在观察、记录的实践体验中,情动而辞发。再如,对于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我的植物朋友”单元习作活动,笔者设计“我为萱草花代言”的跨学科习作主题,邀请学生为校花萱草花设计名片,写代言人发言稿。语文、美术、科学等学科教师共同参与指导,引导学生用丰富多彩的形式为萱草花代言。

3.实施任务,落实核心素养

跨学科学习是综合性的学习活动,强调让学生在“做中学”。进行跨学科习作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围绕习作主题设计表现性任务,或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系列整合性实践活动,如语言文字运用任务的实践活动以及观察、调查、设计、制作、展示等非语文学习的实践活动。在实施整合性实践活动时,教师要以多样化、连续性的学习活动,一方面联结学习情境,另一方面指向表现性任务,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核心素养的提升。以“我为城市文明献一计”跨学科习作主题为例,笔者整合课内外相关教学资源,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真实情境中,设计“文明在行动———小记者找文明、文明在行动———‘光荣榜‘曝光台、文明在行动———文明宣传我能行、文明在行动———争当文明宣讲员”四个驱动任务,分别开展“学一学、找一找、说一说、画一画、贴一贴、写一写、展一展”系列实践活动。通过以上跨学科习作系列活动,学生可获得在公共生活中讲文明的认知,以城市主人的责任意识参与文明城市创建,并在真实的情境体验和写作表達中学会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形成深厚的语言文字表达功底与科学理性的判断能力。

4.嵌入評价,实现以评促学

跨学科学习由相互关联的一系列学习任务构成,实践活动时间比较长,活动挑战性比较强,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进行评价和反馈,以做出教学调整,如通过设计表现性评价任务,把过程性评价与学习融为一体,实现以评促学。例如,在上述“我为城市文明献一计”跨学科习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学生每个活动的学习成果为评价载体,设计表现性过程评价表,以“评价观察点”“过程记录选项”“具体表现描述”等项目逐一评价学生的每个活动,最后对本次跨学科习作做整体性评星量化。这份可操作的评价表,通过观察学生“做了什么”来评价学生“会做什么”,既可评价学生在真实任务情境中表现出的语言运用能力及学习态度和情感、探究与解决问题能力、创造能力,也可作为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设计、调整教学方案的依据。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标准下的习作教学亟须引领,亟待真实生活情境的介入,亟待素养体系在习作实践中的完整构建。跨学科思路下的习作教学,以生活为本,利用学科间知识、技能的互补作用,重新整合学习资源,可让学生在真实活动、真实场景的参与、体验中完成习作目标,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在具体实施中,教师要明确学科融合的内容,以语文素养发展、语言运用能力提升为主要目标,通过明确联结点、创设情境任务、组织实施探究、开展过程性评价的教学路径,将习作教学向其他学科以及真实生活延展,使语文课堂具有浓厚的“语文味”,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崔友兴,杨媛琪.语文课程的应然愿景及其实现路径———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解读[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22,22(05):38-44.

[2]陈娜.学习的张力:整合性学习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9.

[3]蔡萌萌.小学语文跨界教学设计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21.

[4]王丹.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研究[J].语文建设, 2022(24):46-49.

Discuss on the Teaching Path of Chinese Writing Based on Interdisciplinary Learning

Huang Haiyan

(Longwen Primary School Affiliated to Minnan Normal University, Fujian Province, Zhangzhou 363005, China)

Abstract: Writing tests students ability to comprehensively apply knowledge. Writing teaching is not only the focus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but also a difficult point for students to learn. Interdisciplinary learning helps to eliminate the disadvantages of the current exercise teaching. By breaking the boundaries between disciplines, students can expand their learning space, enable students to practice language and solve problems in real situations, gradually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to use language,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core competence. The article takes the theme of unit exercises in the unified edi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textbooks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a new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teaching Chinese language exercises that connects other disciplines and real life, creates situational tasks, organizes exploratory activities, and conducts process evaluations.

Key words: primaryschoolChinese;interdisciplinarylearning; practiceteaching;practice; theme; task;evaluate

猜你喜欢

跨学科学习任务主题
STEM项目学习要重点关注什么?①
创客课程开发的困境与突破
跨学科学习:真义辨析与实践路径①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促进跨学科学习与创新精神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