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生活实践 寻找生本共情的灵动途径

2023-09-01余海灵

成才之路 2023年23期
关键词:联想体验道德与法治

余海灵

摘要: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出发点,积极用好教材内容与教学资源,借助多元化的教学策略提升课堂教学实效。知识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教师可以链接生活的方式,找准学生的共情点,以创设情境的方式,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激发联想的方式,强化学生的内心体验,以活动体验的方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以丰富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知行合一,以此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活力,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链接生活;情境;联想;体验;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23-0137-04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要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出发点,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落实“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进一步优化育人蓝图[1]。教学实效性,顾名思义就是教学的效益,其是课堂教学的命脉,衡量标准为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而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学生进步和发展,不只强调课本知识的习得,更强调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道德与法治课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借助丰富的教学内容、多元化的教学途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做到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本文依托生活实践,寻找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本共情的灵动途径,以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性,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一、链接生活,找准学生共情点

2022年版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础,进行课程安排。打开“道德与法治”教材,扑面而来的是十足的生活气息,教材从学生的视角出发,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也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的典型案例,让学生在探究、讨论中提高道德、价值方面的辨析能力,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1.找一找,链接生活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的确,来自生活的知识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离开生活,课堂就失去依托而变得枯燥无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着力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案例中提取教学素材,让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链接生活,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白色污染”时,教师不妨尝试通过预习单,让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塑料用品。通过寻找,学生们发现:早晨起来刷牙用的牙杯是塑料的,牙刷是塑料的;妈妈骑的摩托车上的一些部件也是塑料做成的;班级里的班牌、黑板擦、翻页笔、电灯的外壳等都有塑料;睡觉盖的被子里的纤维有塑料成分……这样的预习活动把教材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紧结合在一起,学生自然而然就可感受到塑料用品的使用量大得惊人,这些活生生的感受刷新了学生的认知,震撼了学生的心灵,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看一看,链接生活

让学生走进自己的实际生活,观察生活,并把教材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结合在一起,有了现实生活的滋润,学生更容易与教材产生情感共鸣,课堂也会更有生命力。例如,在教学“我们小点儿声”时,教师要思考这样的问题:那些抽象的声音提示标志如何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并让学生认识、记住它们呢?于是,笔者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区,走进公共场所,带着火眼金睛寻找声音提示牌。通过观察,学生们发现:在学校,校门口的墙壁上有“请勿大声喧哗”的声音提示标志,教室走廊里有“请小声讲话”的声音提示标志,楼梯的转角处有“声音轻一点,文明多一点”的声音提示标志,图书馆的墙壁上有“静悄悄”的声音提示标志,图书馆的地板上有“脚步轻一点,文明多一点”的声音提示标志;在医院,地板上、墙壁上等多处都有声音提示标志,有的是以文字形式提示,有的是以图案形式提示,有的既有文字又有图案提示。有的学生甚至把声音提示图案画了下来。在观察、绘画的过程当中,学生自然而然就把这些抽象的提示符号牢牢記在心里,声音提示标志也前所未有地引起学生的关注与共鸣。相信今后,学生能及时发现这些声音提示标志,并把“我们小点儿声”践行到实际生活中。

3.做一做,链接生活

对生活的认知、体验和感悟是学生道德发展的开始,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并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教材中的知识,通过生活与教学的联系,让学生深刻认识到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重要性[3]。例如,在教学“生活处处有规则”时,笔者根据学生喜欢玩游戏的特点,让学生和伙伴或家人一起玩最喜欢的游戏,并在游戏中收集游戏规则。学生们乐此不疲,收集了许多游戏规则。让学生将最真实的生活经验融入课堂,这样,学生就能从亲身体验中产生对规则的初步认知,并将“规则”这个抽象名词深深地印在内心深处,学习效率因此提高。

二、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

2022年版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强调,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4]。这其中,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从而高效理解、吸收知识,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1.利用声音创设情境

动听的声音能带给学生美好的感受,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要善用声音,并借助声音创设教学情境,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我们小点儿声”的导入环节,教师可先以谈话切入,再出示课本插图,和学生一起分析后,适时创设相应的声音情境,如播放流水声,引导学生闭上眼睛用心感受静悄悄的环境下,声音的美妙之处,然后让学生分别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在交流中,学生们的共识是被陶醉了:感觉自己来到了小溪边,心情格外放松;流水声清脆、悦耳,心情格外舒畅……在以声音为背景的教学情境中,学生初步感受到安静氛围的美好,这就为后面的课堂教学做足了铺垫。

2.利用游戏创设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好动、爱玩,教师就可借助游戏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在欢乐愉快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提高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认识。例如,在教学“生活处处有规则”时,为让学生理解“公平”这个抽象词语的真正含义,笔者创设“扳手腕”的游戏情境,并有意选择一个大个子男生和一个娇小的女生进行比赛。在实力悬殊的比赛中,胜负很快就见分晓,学生们在“不公平”的呼喊声中,初步理解“公平”的含义。笔者顺势引导,和学生一起补充游戏规则,让学生在遵守规则的基础上愉快地游戏。借助游戏教学情境,学生能轻松地理解“规则”的含义,并能感受到规则的作用以及规则的美好。

3.利用图片、视频创设情境

精彩、有说服力的图片或视频能让学生的感官受到有效刺激,因此,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借助图片、视频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真正理解道德与法治的知识内涵。例如,在教学“我们小点儿声”时,为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噪音对生活的影响,笔者首先出示一张超级可爱的小鸟图片,赋予其“安静文明使者”的代言人称号,然后出示这只小鸟变色、变样的图片。两张对比鲜明的图片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可爱的小鸟变了模样呢?紧接着,笔者让学生跟随这位安静文明使者到校园看一看,并播放相应视频:课间,几个学生讨论问题的声音非常大,有的学生在教室里打闹,有的学生在走廊追逐奔跑……然后,笔者引导学生说一说,听到这样的声音有什么感觉。有的学生说有烦躁的感觉,认为噪音会影响自己及其他同学的正常学习,有的学生甚至开始批评制造噪音的行为。在多样化的情境中,学生真实体验到了吵闹的环境对学习、生活的影响,并决定和这位安静文明使者一起把校园变得安静而温馨。

4.利用故事创设情境

“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因此,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以故事来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走进故事,感受故事中的人物,深入探究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内涵。例如,在“我们神圣的国土”教学中拓展延伸“守土有责”这一环节时,笔者配上音乐,用富有情感的语言结合图片材料向学生讲述英雄陈祥榕、祁发宝的先进事迹,学生们听得热泪盈眶,对英雄肃然起敬,爱国主义情感油然而生。再如,在“生活处处有规则”的教学中,笔者用学生喜欢的卡通人物阿奇代入,让学生走进阿奇的故事,和阿奇一起学规则……整节课,学生们都兴致盎然。可见,真实的或趣味十足的教学情境可更大程度地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激发联想,增强学生的内心体验

“想象是一切希望和灵感的源泉”,联想和想象犹如“千里眼”和“顺风耳”,可使学生视通万里,思接千载,打开思路,丰富情感体验。而联想性情感体验是一种自觉意识下的与具体形象相联系的道德情感,是在直觉性情感基础上的“牵引”和“上升”[5]。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用好学生熟悉的生活资源,以唤醒他们的生活记忆或体验,丰富学生的联想性情感体验。例如,在教学“花儿草儿真美丽”时,为让学生初步养成环境保护意识,愿意以实际行动爱护花草树木,在导入环节,笔者带来一组大地妈妈的照片让学生欣赏,并在学生的赞叹声中追问学生:“你们热爱美丽的大地妈妈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热爱。”接着,笔者播放一组大地妈妈被破坏、花草树木被践踏的图片。望着这组照片,学生们一下子变得鸦雀无声,有的学生忧伤地说:“大地妈妈不美丽了,花草树木哭泣了,它们太可怜了。”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后,笔者引导学生根据提示进行联想:如果花儿凋谢了,大地妈妈变得();如果草儿枯萎了,大地妈妈变得();如果树木被任意砍伐,大地妈妈变得()……在联想式体验中,学生们受到感染,并纷纷表示要以实际行动爱护花草树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可谓是水到渠成。

四、活动体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活动体验是体验式教学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形式,教师通过组织各类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主题活动,可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传统课堂上,学生被要求坐得笔直端正,不随意插嘴,只有举手才可发言。长此以往,学生就成了学习的机器,充满创意的小火焰也被掐灭。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应成为学生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通过设计体验式活动,让道德与法治知识更具直观性、体验性、活动性、价值性。例如,“假期有收获”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以多种形式汇报自己的假期生活。本课呈现的第一个板块是“用心过,有收获”,笔者设计了“玩得好”“学得好”“休息好”三个主题活动,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汇报展示假期的收获。活动伊始,笔者把班级学生平均分成6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回忆假期生活,并有条理地整理自己的收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汇报。在汇报活动中,有的小组选择“玩得好”这一主题,对本小組组员的旅行照片进行编辑整理,把旅游纪念品、游览故事等汇集起来,供大家欣赏。有的小组选择“学得好”这一主题,以教室为舞台,以表演的形式汇报。这其中,最吸引人的是小A和小B的拉丁舞表演。随着拉丁舞曲的旋律响起,小A和小B迈开舞步,热情洋溢的表演赢得学生们的阵阵掌声。小C、小D等学生的武术表演让人感受到一种阳刚之气……在整个活动中,学生既增长了见识,又学会了合作。

五、丰富实践,促进学生的知行合一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其核心是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重点是学生品德行为的养成和内化[6]。其中,生活实践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源头活水,因此,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回归生活,采取学生乐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在实践中规范,在积累更多生活经验的同时,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7]。例如,在完成“我自己会整理”的教学后,教师可布置整理自己和父母物品的家庭作业,并让学生填写任务反馈卡[8]。任务反馈卡包括完成的任务类型、完成时间、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完成效果以及完成任务的数量、任务的照片、加强评语等。在从不会到会的实践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整理这项生活技能。又如,在教学“我们小点儿声”时,笔者直接将课堂当作舞台,询问学生:“在教室里,我们做哪些事时声音要小一点儿,动作要轻一点儿呢?”学生们七嘴八舌,有的说走路时脚步要轻一点,有的说关门时动作要轻一点,有的说开关文具盒、拿东西时也要轻轻地……接着,笔者邀请学生去“蒲蒲兰读书角”看书,观察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后是否会在行动上落实“小点儿声”。在“蒲蒲兰读书角”看书实践中,学生知道轻轻搬动椅子,轻拿轻放书本,轻轻翻动书页……下课铃声响起后,学生们不约而同地轻轻整理好文具,轻轻推开椅子,有序地走出教室。留在教室里面的学生在和同伴交流时,也能自觉降低音量,不影响他人,课间因此变得有序又没有噪音。本节课就在循环动态的实践中,悄然完成教学目标。学生知晓,在今后学习、生活中要做到“我们小点儿声”,设身处地为别人考虑,不制造让人反感的噪音,并以自己的文明行为感染他人。通过具体的实践体验区引导学生吸收并消化理论知识,这是道德与法治教学不可缺失的环节。

六、结语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应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核心导向,以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立足点。在具体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学习规律,不断总结经验,优化教学方法,让道德与法治知识能被学生认可与接受,并在实践中应用。依托生活,教师可以通过链接生活、创设情境、激发联想、活动体验、实践等途径,找准学生的共情点,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强化学生的内心体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其实现知行合一。这样,学生可扎实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形成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参考文献:

[1]梁佳苹,卢丹丹.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学习卡片的设计与使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2,38(03):98-101.

[2]田海燕,吴金航.儿童规则意识培育的内容、特征及实施路径———基于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分析[J].教育文化论坛, 2021,13(03):31-37.

[3]吴济慧,蔡琴.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教学的“生活化”策略———基于教学案例的剖析[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18(06):160-162.

[4]杨秀云,吴怡桦.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探析[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8,18(05):43-47.

[5]王莉韵.小学思品课体验式教学初探[J].上海教育科研,2000(05): 54-55+46.

[6]张亚坤.凸顯道德与法治学科育人特色提升新时代学生核心素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0,36(04):18-21.

[7]杨惠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探究教学的实施困境和改进策略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20.

[8]梁佳苹.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榜样示范方法的应用———一年级下册“让我自己来整理”主题活动设计与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2,38(01):80-84.

Seeking a Flexible Way to Empathize with Students Based on Life Practice

———On the Effective Teaching of the Course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Yu Hailing

(Longtian Central Primary School, Fuqing City, Fujian Province, Fuqing 350315, China)

Abstract: In the teaching of morality and the rule of law, teachers should take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 character as the starting point, actively make good use of textbook content and teaching resources, and use diversified teaching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classroom teaching. Knowledge comes from life and is applied to life. Teachers can link the way of life, find the empathy of students, activate students emotional experience by creating situations, strengthen students inner experience by stimulating association, promote students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by activity experience, and promote students unity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by rich practical activities, so as to enhance the vitality of moral and rule of law classroom, enhance students core academic literacy.

Key words:primary school; morality and the rule of law; link to life; Context; association; experience; practice

猜你喜欢

联想体验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构建物理模型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